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系列微专题 时政 共舞长江经济带 美丽中国长江行

重建生态系统后的开州区汉丰湖

2018年05月17日 09:17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不仅是植物生长的理想场所,也是孕育多样生物群体的基因库和种子库。5月14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记者采访团来到了开州美丽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青山碧水、波光潋滟的汉丰湖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拍照。

1.jpg

(汉丰湖风光)

国家级4A旅游景区汉丰湖因三峡工程而形成,由境内两江汇成,常年蓄水量170.28米以上,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秦巴古道上的无人区——雪宝山,是汉丰湖的重要水源地。汉丰湖四山环抱,与城市共生,拥有独特的滨湖湿地、举子园、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故居)等自然与人文景观。

2.jpg

(汉丰湖旁的文峰塔)

 

高达30米的水库消落带湿地

在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由于防洪、清淤及航运等需求,实行“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即夏季低水位(145米)运行,冬季高水位(175米)运行。因而,在145-175米高程的库区两岸,形成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高达30米的水库消落带湿地。      

“当175米的高水位降到145米的低水位时,随着水位的降低,也会伴随着大量沉积物的出现,而这些沉积物就会被遗留在消落带当中。”开州区汉丰湖国家四地公园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到。

据了解,三峡库区消落带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库水淹没、水位季节性大幅度消涨并与自然雨旱洪枯季节规律相反,水流速度大为减慢,消落带陡坡地段泥沙被反复冲刷,基岩裸露、缓平地段泥沙淤积、浅水漫滩面积增加,年平均气温和温度升高,炎热潮湿和大雨暴雨频繁,陆岸库区污染物在消落带阻滞积累转化和再溶入水库,使蓄水前消落带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地理景观及格局发生剧变,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其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1、生物多样性减少;2、污染加剧,库区水体富营养化;3、库区土地资源锐减,地质灾害加剧,旅游资源恶化;4、加速了流行性疾病和疫情的传播,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重建

为解决消落带带来的系列影响,重建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2008年,开州区在新城下游4.5km处的乌杨坝区域建设了水位调节坝,使汉丰湖消落带由原来的 20余米降到了不足5米,形成了有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

然后,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借鉴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理念,在开州消落带区域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湿地生态工程,包括融汇农业文化遗产的消落带基塘工程、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遵循自然法则的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多功能多效益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等。

3.jpg

(汉丰湖旁的屋面立体绿化,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海拔170以上地势平缓的区域,通过挖筑基塘、栽植水生植物,来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在海拔172以上地势较陡的区域,通过筛选耐水淹乔木,构建水中林泽,来营造鸟类生境、净化水质;在冬季候鸟较为集中的乌杨坝区域,通过人工堆岛、库岸绿化等工程来重建鸟类生境,为候鸟打造栖息环境;在水面较宽水体较深的区域,通过生态浮床的建设,为鱼类产卵、鸟类觅食提供条件,并能良好的净化水质。

通过一系列立体化生态系统重建工程的实施,现在的汉丰湖生态系统健康、水质良好、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几年来,汉丰湖鸟类种类增加的27种,维管植物增加30种(含引进中),成为消落带治理的典范。

 

4.jpg

(汉丰湖风光)

此外,记者了解到,汉丰湖生态系统建设主要有四种模式。

第一种,景观基塘模式。该模式就是指针对汉丰湖受双重调节作用下水位变动特点而提出的城市湖滨消落带湿地资源生态友好型利用模式。

在陆域集水区边缘和汉丰湖地水位高程之间建设基塘系统,并种植耐水淹湿地植物,不仅能够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城市面源污染、增加城市多样性等功能。

第二种,多带缓冲模式。根据汉丰湖水环境和湿地生态保护目标,基于滨湖湿地的功能需求,在汉丰湖南岸实施滨湖多功能多带生态缓冲系统工程。

所谓多带是指,湖滨绿化带+消落带上部生态护坡带+消落带中部景观基塘带+消落带下部自然植被恢复带。

多功能是指环境净化功能(水质净化),生态缓冲功能,生态防护功能,护岸固堤功能,生境保护功能,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化功能,城市碳汇功能。

第三种,修复优化模式。作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丰湖北岸生态结构设计遵循自然法则,针对汉丰湖的季节性水位变动,充分考虑湖岸的湿地生境修复、景观美化优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在汉丰湖北岸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滨湖消落带湿地生态修复景观优化工程。

第四种,协同共生模式。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三峡库区湿地景观与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协调共生模式在国内的引领。

自汉丰湖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以来,在能力建设、湿地生态工程设计及示范的基础上,完成了消落带湿地生态工程设计、耐水淹植物种源筛选和栽种试验,创新性地提出并成功地实施了汉丰湖消落带景观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筛选了耐冬季深水淹没、适应于消落带季节性水位变化环境的20余种草本植物、10余种木本植物。

新闻小链接》

消落带又称为涨落带,是指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季节性涨落使水陆衔接地带的土地被周期性淹没和出露而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由于相邻水、陆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流频繁,使得其称为景观内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最为活跃的区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17/10006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