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郭万超:树文化自信 建文化强国

2018年05月17日 14:55

 

郭万超_副本

郭万超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一下近年来我对文化建设的研究的一些体会,报告的题目叫“树文化自信,建文化强国”。

一、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发展

当前,文化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78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从1978年到1992年,是第一个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说,文化改革和文化发展虽然在1978年就启动了,但它不是排在最重要的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所以说,从1992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也逐渐萌芽。

从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二个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这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讲的,具有标志性意义。

从2002年到2012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是第三个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以说,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始,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从2012年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是第四个时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那么,新时代的标志特征有哪些?首先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包括什么?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生活,生活品质的表现是文化。恩格尔系数提高指的是什么,就是人们收入中用来购买基本生活品的比例在下降,用来购买文化用品、用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比例在提高。所以说,党的十九大是文化发展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现在的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他们的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这些都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概有四个时期,从发展的阶段过程来看,文化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

此外,从一些大的时间段里面还可以找出一些小的重要节点。1998年,国家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2000年,“十五”规划把文化产业写入了规划中;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更多文件来鼓励和支持文化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对文化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2013年,习近平同志到曲阜孔府考察。曲阜是儒学的发祥地,也是孔子的家乡。习近平同志经常讲,我们不要把中国5000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我国现在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先后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同志还出席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会见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先进代表、中国记协第九次理事会代表、全国文明家庭先进代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就北京而言,北京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所以说,北京对文化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为什么要重视文化

文化究竟有什么作用?我认为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重视文化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

第一,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来看,文化的作用有哪些?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我认为文化有三个作用:一是文化可以立国,二是文化可以富国,三是文化可以强国。

文化可以立国。从世界强国来看,美国建国虽然只有二百多年,但他在建国之初就奠定了他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国建国之初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当时就提出了很多有远见的、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理念,奠定了美国文化的根基。新加坡建国只有几十年,李光耀作为新加坡的国父,非常注重文化立国,提出了很多关于文化发展的观点。从这些强国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都有文化根基。包括我国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建设,实际上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这些。像欧美一些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或者价值观。所以说,文化是可以立国的。

文化可以富国。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的朝阳产业。现在,一流的发达国家不仅都是文化强国,而且都是文化产业强国。美国强,强在哪?当然,科技是一方面,但实际上有些人认为科技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它是奠基于文化之上的。所以说,美国的科技强,但是他的文化产业更强。文化产业在美国经济体系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1996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已经超过其航天业的出口。很多人认为美国的航天业厉害,实际上他的文化产业更厉害。美国的很多文化企业集团,比如美国新闻集团、美国时代华纳、迪士尼等都是世界五百强。所以说,美国的文化产业现在是非常强大的。

再来看看日本。大家说日本的科技很强大,但是他的文化产业也很厉害。日本的动漫产业是世界第一的。《聪明的一休》《花仙子》等,都是日本的文化产品。再有,日本的网络游戏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当然,现在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得也非常快。所以说,从世界经济强国来看,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基本上超过了10%。

文化可以强国。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核心是价值观,是思维方式,是人对世界的态度。为什么说文化可以强国?就在于文化可以塑造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所以说,一个好的文化能塑造一个好的人。我们来看看德国,德国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每一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国家来说都是摧毁性、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最后又强大起来了,为什么?很多人研究发现,德国的教育非常独特,他的教育特别注重人的品行塑造,塑造出来的人讲诚信,努力工作,这样塑造出来的国民是高素质的。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所以说,文化是可以强国的。

 

第二,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发展文化、重视文化?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各国文化产业所占比重都非常大。世界国家竞争的金字塔显示,处在金字塔最下面的是世界能源中心,这些国家一旦资源消耗以后,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所以他们是最低等的发展;其次是制造中心,当然我国现在正在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变;再次是世界技术中心;再往上是资金中心;最上面是文化中心。那么,世界国家竞争金字塔说明什么?就说明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从城市发展来看,北京要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什么这么提?从城市发展的形态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商业城市,是从集市、港口慢慢发展成为商业城市的;第二种是工业城市,工业革命之后产生了一大批工业城市,像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慕尼黑、美国的底特律等,这些城市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如从前;第三种是文化城市和创意城市,创意城市是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现在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文化城市和创意城市。从城市发展来看,工业城市如果不向创意城市、文化城市转变,可能就会衰落。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城市都是文化城市。北京曾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上海也提出要建设全球城市,当然,全球城市和世界城市都是一个概念。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城市有哪些?第一个是纽约,第二个是伦敦,第三个是东京,第四个是巴黎。可以看到,这些世界公认的城市都是文化城市,都是创意城市,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而且是处于顶端的文化中心。

纽约是世界艺术之都,他的文化氛围非常强。巴黎是浪漫之都,他的时装、视觉艺术、香水等都是文化产业。伦敦是世界上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在伦敦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非常多。伦敦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次于金融业,排在第二位,这和今天北京的形势比较像。东京的动漫产业很厉害,他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很发达。从世界各国城市的产业形态来分析,文化城市、创意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的最新形态。

第三,人类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什么?有人认为,一是农业经济,二是工业经济,三是文化经济和创意经济(或者叫审美经济)。从产业形态来说,很多未来学家预测,人类正在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空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这些预测说明什么?文化经济要到来了。这是从世界趋势来看今天发展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文化必然要受到重视。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而且稳稳地站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上,但是我国的文化发展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所以,我们今天强调要发展文化。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财富就像是建立在沙漠上的。从社会现实来讲,虽然今天国民财富多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也多了,房子住得也大了,物质生活已经大大提高,但我们还是有对社会诚信问题、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抱怨。所以说,全社会都有一种对文化的焦虑。从现实来看,只有文化发展起来了,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在每个人心中确立起来了,我们才会真正地感受到这个社会是美好的。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是追求真善美。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必然要把文化提高到一个高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三、文化自信是深沉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不仅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被写进了党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里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足以看出文化自信的重要。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与国运是紧密相关的。1840年,大清王朝由盛转衰,中华民族从1840年开始走下坡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又开始走上坡路了。这170多年使中国的文化自信力大大减弱,基于这个我们今天提出了文化自信。

我们自信在哪里?自信,不能是主观地想自信就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自信,而是自大。我们文化自信的底蕴、根基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能够文化自信?这个问题要讲清楚。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国是四大古国之一。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26种主要的文明,但是后来这些文明中有很多都消失了。在这些文明中,有四种文明是原创性文明,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这四种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虽然从排序上看,古代中国在四大文明古国里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但中华文明是非常独特的,因为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举一个例子,我们今天写的汉子就是古人发明的,虽然现在有些演变,但很多字的变化都不大。再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我们今天还在用的经典语句,都是几千年前我们的圣贤写下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里,只有中华文明是绵延不断的、有生命力的。

有人说,世界文化有几个特点:西方文化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文化是研究人与神的关系,中国文化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中国文化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怎样和谐相处等方面是有很深造诣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很伟大的文化,我们不仅有唐诗宋词,还有古镇古城。实际上从一些古镇古城也能看出,古代中国的经济水平是不差的,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也不能建设那么好的建筑。

说到中国文化自信,那么文化自卑是怎样产生的?现代工业革命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国古代是非常伟大的,几千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是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公元1000年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就占世界1/5以上,1820年达32.9%。所以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历史上一直占的比重都很高。但是后来我们的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开始急转直下。“李约瑟之谜”的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也是我们文化自卑的一个根子。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是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他在书中也没有完全否定中国文化,只是说中国没有产生出现代文明,并不否定中国文化能够与现代文明相适应。所以今天,我们又找到了文化自信的依据,我们的文化虽然没有产生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但我们的文化是可以适应现代化的。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也证明了中国文化是有优势的。我们是可以自信的,我们的文化不是落后的,它是有现代生命力的。

再说日本,日本主要是经济上的崛起。日本在经济上的崛起证明了东方文化对现代化的适应性。所以说,日本的经济崛起也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关注,发现东方文化并不差。此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进一步印证了东方文化、中华文明是不排斥现代化的。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更大程度上印证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中国文化不是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僵化的文化,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所以说,这个文化自信我们就找到了。

那么,中国古代文化有多强大?今天,世界的强国是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纽约。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长安。中国古代,很多外国人在中国的朝廷里做官,这也能看出来中国文化是有多么强大、多么包容。所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有底蕴、有根基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怎么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第一,要增强文化敬畏,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习近平同志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什么叫文化敬畏?就是对文化在自觉的基础上的一种尊重。我国现在经济发展了,那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多拿出一些钱来支持历史文物的保护。

第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创新的形式,但这种创新必须是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真正发挥作用,真正有发展,真正传承下去,就必须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必须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说,怎样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发展、创新传统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文化产业的热门话题是什么?是知识产权(IP)。文化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是更泛化的,它可能是一个创意,也可能是一个小故事,还可能是一个动画。中国的知识产权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很多我们都没有开发好、利用好。中国的花木兰被美国人拍成了动画片。中国有功夫,有熊猫,但是没有《功夫熊猫》。所以说,我们的创新能力还要提高。中华文化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看我们怎样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好的尝试和好的探索,很多公司都在做数据库,有音库、字库、图库、乐库等,就是把它们数据化。比如,对于某一领域的文化,可以对每一个要素的起源、文化内涵都进行系统、准确地阐述,这样很多当代的年轻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可以采用更多的传统元素,设计出来的东西既有文化底蕴,又能适应现代生活,包括时装、首饰等等,这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博物馆的开发。2016年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了10亿元,这个规模是非常大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市场是一个大的市场,所以文化产品的消费也非常多。当然,在材质上、设计上、创意上,我们与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是有一定距离,他们的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传统文化要真正地发扬光大,就必须采取一些创新的形式,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所以说,对传统文化、对历史文物要坚持保护第一,要保持它原来的历史底蕴,历史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对中国发展充满了信心,他在《历史研究》中提到,“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他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汤因比对中国文化是充满希望的,他在研究了世界上众多文化之后发现,只有中国文化具有这种特质——能够指导未来发展的。他认为,西方文明有很多缺陷,是一种竞争性文明,而中国文明是一种讲和的文明,这是与西方文明的很大不同。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很好地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生命力。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相信,我们在文化上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辉煌和业绩。

这是我讲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17/10008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