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王兆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法
2018年05月28日 13: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明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候,明确而不含糊地说道:“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对于“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和两个“没有变”与“最大实际”,我们应当深刻理解而绝不要误解从而导致实践上的误导。这涉及诸多方面,而弄清弄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不得也动摇不了
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标志的重要一点,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强调,他说:“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专心致志地、始终如一地干下去”,“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要“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进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更是旗帜鲜明地说道:“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以来直到党的十九大修订完善党章的时候,都毫不含糊地在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述中写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动摇不得也动摇不了的根本命题。清醒认识“动摇不得”和“动摇不了”的根由所在,就能抓住根本、把握方向,思想坚定,行动得力。
所谓动摇不得,是因为这是党和人民把握历史潮流作出的科学选择。这是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找到并确立起来的。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命,因而是动摇不得的根本问题。
这是党带领人民坚持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而作出的科学选择。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为己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就是认定:物质财富的生产,从而形成一定的物质财富,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力的不断、持续的发展,就不能侈谈社会的其他进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次又一次的再认识而达到的思想飞跃,是从全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对人类文明昭示的方向和道路的尊重并为此付诸实践,是历史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对人类文明昭示的方向和道路的漠视、淡化乃至否定,是对人民的犯罪。
这是总结正反历史经验教训,认定的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基础。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步向工业文明进而向后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进步。在取得民族独立而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之后,改变经济文化落后、总体处于农业文明的状况,是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搞工业化,实现向工业文明的攀升,存在着多种选择和先例。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国内外的对比中,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前后的对比中,深切地体会到: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才是引领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唯一的、科学的、正确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因此,这也是保证全体人民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物质基础,更是当代世界条件下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所谓动摇不了,是因为这是在实践检验中的民心所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铁一般的事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获得全国各阶层充分的共识,深深扎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形成和完善着制度体制系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使动摇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的图谋难以实现。谁想动摇它、否定它,谁就会被历史发展潮流所抛弃。如同邓小平所说的,谁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也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二、“片面认识和把握”要不得
如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也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在搞经济建设的时候,只顾及GDP的增长率和排序,为GDP而GDP,败坏了生态,不顾及民生,甚至出现了妨碍和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这是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上的无知、执行上的无能,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认识和把握不当,需要认真对待,切实矫正。也正是这样,我们党相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强化顶层设计等举措。这就为更好地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铺平了道路。
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则把经济建设实践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不确当。诚然,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经济建设唯一论,认为可以搞“单打一”,甚至鼓吹“一俊遮百丑”,只要GDP上去了,什么问题都不在乎,哪怕环境生态被破坏、政治生态被污染、民众生活遇困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有的时候,也有些人以党的某个文件没有提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自己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据,这种论调也是要不得的。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横下心来”、要“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的时候,就同时说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违背科学发展的种种问题,并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过,而是违背了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意。那些搞唯GDP的人,那些搞“血腥”GDP的人,那些搞败坏生态断子孙后路的GDP的人,是打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号而干着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事情,必须要批判,要纠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多次对此作出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清晰地阐明“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有机构成的重要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要同“以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为中心”的企图对立起来,这是关系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强调的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民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有些人写文章,把“以人民为中心”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并断论“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时了,这是非常浅薄的理解。
三、与时俱进地坚持推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而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需要精心研究,特别需要与时俱进地把握。改革开放之初,面对落后贫困,原有基础力量不够,我们采取了粗放式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既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也是科学知识不足导致的。当我们发展起来之后,国力强盛起来之后,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就必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科学发展。时至今日,如果还坚持粗放发展的理念,舍不得去除落后、过剩的产能,是不会有更好发展的。另外,今天的我们也不必嘲笑先辈的某些粗放的做法,而是要做到引以为训。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经济建设的不同侧重点,并与其他方方面面协调协同,充分发挥系统合成的功效,做应当做、必须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多读党的十九大报告,联系现实情况,既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要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科学发展不是要放弃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持续地推进经济建设。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地改善民生,要强化社会建设,都离不开经济基础。
四、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推进的同时,出现了轻社会发展、轻民生改善、轻思想文化建设等问题,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此起彼伏,环境资源方面问题屡出不穷。进入新世纪,社会矛盾前所未有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都需要正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们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这些成就表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而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同的认识和歧义,是非常正常的。但如同列宁所云:“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如果为了强调要重视社会建设,就提出用“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强调要重视政治改革,就提出用“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强调要重视民生建设,就提出用“以民生建设为中心”取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是不可取的,还是要回到统筹兼顾的道路上来。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说过:“现在,有些人发议论,往往只看现象,原因是理论和实践都没有根底。”一些人看到了由于单打一地搞经济建设而出现的种种毛病,想矫正,是很对的,但矫枉过正就不对了。
我们不能淡忘了唯物史观这一根本。现在许多人都很关注民生,呼唤公平,但却忘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就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及所有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缓解、解决,都离不开并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要因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就昏了头。这里不仅有一个“人均”的问题,更有个“可持续”的问题。看一看欧洲一些福利国家现在的困境,我们就会多一些感悟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他特别强调,“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我们要深刻领会,守正创新,坚定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继续前进。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全国党校期刊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央党校老教授工委顾问)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28/1002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