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8年度 第69个国际儿童节专题 关爱儿童
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2018年05月29日 13:50
改革开放40年,这是中国教育波澜壮阔的40年,也是恩施教育阔步前进的40年。
助学政策出台,义务教育免费,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回首40年来恩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审视现在的恩施教育,可以说,我州站到了时代的“制高点”上,凭借大手笔的教育投入,努力打造品牌化、特色化、一体化的学前教育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曾经不为人知的边缘蛮荒之地,崛起成为“惟楚有才”的湖北省教育界的一张金质名片。
是谁拨动这金色的琴弦,是谁弹奏这动人的乐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建设优质教育环境,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观念,已深深根植于恩施人民心里。
40年,这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们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学手段不断变革,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州农村孩子也日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
农村学校 教学环境一年一个变化
“我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已39个年头了,正好全程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我亲眼目睹和经历了鸭子塘小学基础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巨变。”今年59岁的黄长国老师,从参加工作就在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鸭子塘小学。
黄长国的家在距离鸭子塘小学约5公里远的落仙洞,他的初中3年生活就在这里度过。那时的鸭子塘小学是个破烂陈旧的学校,虽然有初中部和小学部,学生加起来只有200多人。
“大门口处原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初中部是一栋石木结构的房屋,小学部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屋,两栋教学楼相距不足百米,中间还零星散落着几户农户,一到夏天,农户猪圈里的臭味就弥漫校园。”站在修葺一新的操场上,黄长国老师向记者回忆着40年前鸭子塘小学的点点滴滴。
据黄长国介绍,小学部是一座两层土木建筑的小旧楼,楼梯和楼板全是裂缝的木板,走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上世纪50、60年代的正规大学毕业生,有上世纪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有工厂派来的工宣队教师,还有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抽来的代课教师。老师上课除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辅导材料,更谈不上任何电教设备了。”黄长国回忆,1988年,学校初中部被拆除,小学部仍予以保留。上世纪90年代初,原鸭子塘乡出资将操场进行了平整,并安装了篮球架,孩子们学习之余,终于有了一个玩耍的场地。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到距离学校一公里远的地方挑水吃,1998年,学校安装了自来水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如今,学校设置有学生专用饮水机,下课之余,学生们可以自行取水。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可谓一年一个变化。”聊起学校变化,黄长国如数家珍,“2005年,学校重修了教学楼,配备了崭新的电教设备;2006年,重修了厕所,设置了蹲位和便池,镶嵌了瓷砖;2013年,修建了新办公楼,查阅室、会议室、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一应俱全;2014年,新建的餐厅投入使用,营养食堂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民办教师 不再成为农村教学主力
1996年11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看了《人民日报》关于女民办教师何润菊的报道后,致电湖北省省长蒋祝平:“祝平同志:如报道的情况属实,对这样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的转公问题可否作特例解决。” 蒋祝平接到传真后,批示:即请省教委派人同州、县一起,按李岚清副总理的批示精神,尽力作为特例解决何润菊的“民”转“公”问题。1996年12月20日,在沙地乡一个教学点上默默耕耘34年的何润菊老师“民”转“公”问题彻底解决。
沙地乡元宝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何润菊1960年进入恩施师范(现在的湖北民族学院)学习,1962年底因病休学。村里的书记看到何润菊有文化,就让她到村里学校去给孩子们代课。
“说是代课,是没有工资的,按女劳动力记工分,代一天课可以记6个工分,当时,男劳力一天的工分大多在10分以上。”76岁的何润菊已退休多年,她欣慰地说,“村里先后出了几十名大学生,他们个个有出息。”
“当时,所谓的学校其实就是租的民房,采用复式班教学,几个年级混作一个班。”何润菊说,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拆除民房后用废弃木料修了两间石木结构的教学楼,复式班的教学情况才略有好转。那些年,曾经有很多教师被分配到元宝村来任教,但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没坚持多久就都离开了。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我才开始领取每个月2元钱的代课工资,后来,虽说工资不断上调,但相对于同时期的生活水平来说,其实民办教师的待遇还是很差的。”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小学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办教师占据了农村教育的半壁河山。在这支庞大的民办教师队伍里,何润菊老师无疑是幸运的,辛苦半生,退休前夕“身份”终于得到了解决。
让何润菊老师遗憾的是,1998年,在她退休之后,由于没人愿意到元宝村来任教,学校无奈停办了。
营养午餐 让孩子们不再急着回家
“教师宿舍四面透风,头上不足一本书的距离就是瓦片,早上起床时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撞头。”
“学校共3个班,不到100人,学生们睡觉是用木板铺的通铺,70%的学生长有疥疮。”
“学生自带粮食,以洋芋和红苕为主,菜几乎顿顿是没有油水的合渣。”
上世纪80年代初,恩施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黄树军在恩施市新塘乡龚家坪中学参加工作,对当初的教学环境,他记忆犹新。
在龚家坪中学工作两年后,1983年,黄树军被调往七里坪阳雀坝中学,直到1991年调往七里坪茶中。
当时,七里坪茶中很红火,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高中部面向全市招生。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普通高中规模越来越大,茶中的生源逐渐萎缩,最后高中部完全停办了。1995年,黄树军被调往七里坪中学任教务主任,一年后任校长。
“学校当时正在改造宿舍,教室白天用来上课,晚自习结束后,将课桌一撂,男生就在教室里开铺,早上起来,又将课桌摆放好,继续学习。”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当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每到开学季,学校就要组织老师们下乡进行“劝学”,想方设法把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学校的学生劝返回校园继续就读。
“当时,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要交学杂费(含住宿费、书本费、搭伙费、教育附加费等)200多元,很多家庭都承受不起。”黄树军说,每个学期,学校都有几千元的学费收不到位。班主任或代课老师帮助学生垫付学费是常有的事。
2005年,黄树军调往书院中学任校长。那时,由于恩施市政府从老城搬迁,造成学生和优秀教师较大流失。那一年,国家民委在书院中学设立了“嘉宝莉”班,每学期补助500元生活费,吸引了不少贫困优秀学生。2008年该班毕业时,考得特别好,为书院中学赢得了荣誉。
2010年,黄树军被调往芭蕉中心学校任校长,当时,芭蕉乡除了芭蕉中学外,所有小学均没有学生食堂,学生们早上从家里吃过早餐到学校后,要下午或晚上回到家才能吃到饭。
2012年3月,该市全面启动“营养午餐”,所有小学新建了学生食堂,为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拥护和支持。
“孩子们放学后不再急着回家了,能够主动在学校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看到这些来自身边的改变,黄树军欣慰地笑了。
责任编辑:王妗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29/10023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