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丁夏: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上)

2018年06月06日 10:44

 

QQ截图20161009082637

丁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点击观看报告

点击观看文稿《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下)》

点击观看课件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未来我们应该怎么让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宣讲家网请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丁夏教授,跟我们一起来谈谈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一、开创了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开创了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焕出发青春活力,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

丁夏: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来谈谈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点。首先,我们不能把改革开放40年单独割裂出来看,这40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新阶段,要把这个阶段看得透彻,不能仅从今天来看今天,要有历史的眼光。从历史上看,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呈“马鞍形”发展的文化,就是有起伏,有顿挫。历史上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互相发展自己的学说。这些在辩论中不断有所创新的文化,使得中华文明一开始在文化上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按照汉代班固的说法,先秦有十家(十个流派),每一派还有若干学者,这样的盛况在几大文明古国里面是唯一的。

第二个高峰是唐宋时期,在李唐赵宋这两朝,中国文化也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唐朝涌现出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王维、李商隐、李贺、王昌龄等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人。很少有哪个国家在一个朝代涌现出那么多的诗人,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宋朝也是,涌现出了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一大批诗人、词人。这两个时代都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第三个高峰是当代,特别是最近的40年,这40年最大的文化成就,我用四个字来概括——古今中外。什么叫“古今中外”?现在我们的文化体现了什么?古今融汇、中外贯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今天的北京,甚至在中国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你都能看见中外古今的文化在那里交融,发出璀璨的光芒,比如在国家大剧院就可以欣赏到西方主流的话剧;在很偏僻的地方,可能最新的文化元素就在那里大行其道。这种古今中外的大格局,是我们今天文化繁荣、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也是有别于前面两个高潮的一个最根本的地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文化大舞台。有很多事情,古人是想象不到的,比如孔子,尽管过去人们就叫他“至圣先师”,但是他本人肯定想象不到,两千多年后,他的学说、他的思想,有这么多人感兴趣而且认真研读。

孔子还只是这些浪花中的一朵,古代的优秀文化在今天的中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个现象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今天,我们文化发展真正展现出全新的格局,而且有了文化的自觉。什么叫文化自觉?你可以看出来,今天“文化”这个词,有了前所未有的使用广度和深度。人们很喜欢用“文化”来概括一个行业或一件事情的最高境界。比如谈酒的时候,有酒文化;喝茶的时候有茶文化,吃饭的时候,有饮食文化;互相见面交流的时候,要有礼仪文化;甚至一个公司,有公司文化、企业文化。“某某文化”这类的词现在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词汇都是过去没有的。过去可能会说一个东西很好,比如说某个酒很好,但是很少有人用文化的概念来谈论它,分析它。

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大文化观、新文化观的形成。这是无形的东西,但也是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酒文化,微妙之处语言都难以表述,但它又是存在的,只有“文化”才能概括它,归纳它,分析它。所以我说,新的文化观在过去的40年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文化”这个词用得越来越广泛,这也是最近40年文化大发展带来的结果,更不要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文件,为文化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做了政策上的充分准备。这些都是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所以,要用历史的观念来看待今天的文化成就。历史的观念告诉我们,这40年的文化发展是几千年文化长河中的又一次波涛涌起的高潮。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跟这样一个文化的发展、成长相伴,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

主持人:改革开放40以来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我们也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日益繁荣。请谈谈您的看法。

丁夏:文化的繁荣,我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是从一些现象可以看出来。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诗歌是许多中国人的爱好,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什么意思呢?如果不学《诗经》,你这个人就不会说话。这里的“不会说话”不是说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说不能很好、得体地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古人必须好好学《诗经》,学了以后,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的诗词爱好者,而且不限于传统的古体诗,还包括新诗。有些新诗诗人也是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比如年轻的诗人海子,他留下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为什么?太美了。

据我所知,全国范围内,喜欢写旧体诗的人,十年前大概有五万多人,现在只会更多。《全唐诗》有多少首?保留下来大约有五万首。五万首诗在今天是什么概念?今天这些诗人,每人一年写一首诗,就是一部《全唐诗》。一个诗人,一个诗歌爱好者,怎么可能一年只写一首诗呢?所以,今天仅古体诗这一个品种,它的作品就比唐代还要多。所以我们说繁荣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主持人:您说的是诗歌,我觉得最近几年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很快。

丁夏: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品种,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它跳过了出版这个环节,可以依靠崭新的网络传播工具,迅速传向整个社会。不需要像过去一样,必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才可以为别人所知。作者自己就可以把作品放到网络上,让别人看见。这样一个崭新的传播方式,的确给今天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这也是新的文学样式和传统的文学样式的相互交流。比如,网络文学也可以变成影视作品与纸质读物。所以今天科技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技术的进展是既快又常常令人意想不到的,你很难预知将来会如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不知道再过40年,我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这40年的文化发展,不光有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政策、政治环境,它还赶上了人类科技进步最快速的半个世纪。最近的半个世纪也是人类的科技进步最快速的半个世纪。有句俗话叫“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我们可以借这句话来形容当今科技的发展。也许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一个崭新的东西推出来以后,就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传统文学总的作品数量虽然比以前大大增多了,但是单本的印刷量比以前大大减少了。过去一本小说印上万本,那太寻常了,不值一提,十万本、二十万本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有的甚至上百万本。但是今天,很难有一部作品能有这么大的印刷量,不是这些作品不好了,而是新的文学品种出现了,在平分秋色。

我们讲40年文化发展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正好处在一个科学昌明、技术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的时代,这就使得文化的节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一个作家可能要奋斗几十年,才能闻名全国。比如杜甫,从他开始写诗到他后来成名,几乎用了他一生的时间。为什么?那时候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主要靠口耳相传。现在我们处在网络的时代,在短短的几天以内,就可能让一个人闻名全国。比如来自湖北农村的余秀华女士,她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但是喜欢写诗,成为了一个诗人。如果在古代,我相信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农村来的女诗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了。

 

主持人:现在通过互联网都能看见。

丁夏:互联网缩减了过去的种种差异,大城市小城市的差异不存在了,中国外国的差异不存在了,城市农村的差异不存在了,先到后到的差异也不存在了,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

主持人:现在一些现代文化,吸收了许多外国文化,同时政府也出台了政策、文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影视、综艺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元素,比如《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用歌唱的方式,让年轻人所接受传统的诗词。再比如《中国诗词大会》,都是用让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丁夏: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说双向交流很重要;另一方面坚守我们的传统同样重要。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逐渐兴起了大规模对国学的学习,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国学热”呢?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这是很危险的。我们判定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是通过你的长相,从长相来说,亚洲人种,尤其是东北亚人种的长相很接近,而是通过文化。因为语言、文字、习俗,这些于文化层面的东西,是你的标志。比如过去人们只对我们的各种古代工艺品自信,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学开始重新受到重视,开始被提到文化建设层面上来,国学在各方面得到复苏。这种复苏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在文化上给了中国人自信,哎呀,原来我们的老祖宗的东西那么好,我们的书法那么漂亮,我们的绘画那么典雅,我们的音乐是那么富有个性,祖宗制的器具是那么精美。这不光是一种现象,也落实为一种经济,文物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比如齐白石先生,他刚来北京的时候,一张画两块大洋。那时候他没有什么名气,知道他的人很少,他的艺术还没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他去世时已经90多岁高龄了,我刚才说杜甫用了大半生才赢得后来的名气,齐白石先生用的时间更长了。那时候齐白石先生的画一平尺百十块钱,现在多少?上亿呀。难道过去大家就不知道齐白石的价值?不是。是当时人们衡量齐白石的画的参照不一样,那时候他只是一个落后国家的画家而已,现在他是一个强大国家的著名画家。

主持人:现在一提齐白石就是国画大师。

丁夏:国画艺术开始得到广泛认可。所以,“国学热”背后反映的是什么?中国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孔子恐怕也从来没有想到,他的思想能够在两千多年以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不只中国人在读他的书,外国人也在读他的书;不止他的书被广泛阅读,他的生平还被搬上了电影荧幕;孔子的很多言词,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引用。可以看出,民族复兴,最先复兴的是文化。文化的强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结果,同时也是前提。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06/10034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