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阎崇年:北京文化研究的学术前沿与学术创新

2018年06月13日 10:37

 

20130816152022-1493383606

阎崇年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分段论述 

今天我就“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同诸位师友学习、交流、探讨三个问题。

一、北京——中华文明五种文化的中心

从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三千多年以来的历史来看,中华文明由几种文化组成?北京是全国几种文化的中心?第一种意见,认为北京是一种文化的中心,就是中原农耕文化。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当中说,北京的特点是“枕居庸”,“右拥太行,左注沧海”。也就是说,北京是华北大平原北端的一个城市,后来就理解为北京是农耕文化的中心。这个不错,但是不全面。因此,就出现了一种说法,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个说法的依据就是中国的中心是农耕文化。

第二种意见,认为北京是两种文化的中心,就是农耕文化与北部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汇。也就是说,北京是农耕文化和牧区文化两种文化的中心,而把其他的文化排斥在外。

第三种意见,北京是三个区域的中心,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讲过,北京像一个“Y”字,也像“丫”字,那一竖就是中原的地区,左边那一斜是西北,右边那一斜是东北,出居庸关就是西北,出山海关就是东北,北京就处在那个交汇点上。候先生是讲北京的地理位置,但有人引申为北京是三种文化的中心。

我的意见,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北京是中华文明五种文化的中心。一是中原农耕文化,二是西北草原文化,三是东北森林文化,四是西部高原文化,五是沿海及岛屿海洋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分布很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等,大概涵盖的范围主要是21个省市区,总面积约为339万平方公里。西北草原文化在明清强盛时候的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漠南蒙古)、外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蒙古(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以南厄鲁特蒙古)和北蒙古,即贝加尔湖以东以南的布里亚特蒙古。这四个蒙古地区面积加在一起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和中原农耕文化区域基本相等。

 

我在最近出版的《森林帝国》一书里提出“森林文化”和“森林帝国”的概念。森林文化的面积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乌苏里江以东到海的40多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等,这五块加在一起,还包括尼布楚、乌第河一带等,大约总数是300万平方公里。高原文化,譬如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云贵高原50万平方公里,加在一起大约300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四个300万,还有沿海和岛屿的海洋文化区域等,共约1400万平方公里。这五种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从元朝以来,包括元明清三代、民国、新中国,北京始终是这五种文化的中心。这五种文化中心的形成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选择,所以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是三个千年历史文化的选择。

二、北京——三个千年的历史文化选择

从有甲骨文记载以来,第一个千年主要是商周,特别是东周、春秋、战国,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南方吴越、楚湘、巴蜀、两粤和北方齐鲁、河洛、燕赵、秦晋等各四个农耕文化板块的互相冲撞和融合,结果出现秦统一六国。这主要是农耕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第二个千年是从秦到唐,大约也是一千年。在这一千年里除了中原农耕文化继续融合冲突之外,草原文化作为新因素进入中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一直在冲突,其一个结果是东北森林文化崛起。

第三个千年是两宋、辽、金、西夏、元、明、清。这个时期森林文化进入中原,先是建立金朝半壁山河,而后建立清朝,统一全国。这个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都城在南北之间摆动,最北到哈尔滨的阿城(金朝的上都),最南到临安(今杭州),最后选择了北京作为全中国的首都,也就是全中国的文化中心。

三、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四点思考

关于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有四点思考:

一是要拥有全国一流的信息网络。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建立信息网络格外重要。学术信息应该以专点和多点相结合,在某些高校的文学院设立信息点,力求掌握全国全面、系统、典型的最新信息,为决策评审提供依据。因此学术信息网络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二是应有全国一流的学术队伍。我们的学术队伍要在学术实践中培养,要在学术实践中出成果。重在培养学术精神、学术使命、学术责任、学术担当。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当重新重视《礼记·曲礼》提出的两个“毋”:第一,“毋剿说”,就是不要揽取、不要抄袭;第二,“毋雷同”,不要雷同。学术成果主要有两端,一端是大众普及,一端是学术创新。前者主要看在大众中的普及和影响,后者主要看在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两者都重要,后者更重要。要出创新学术成果,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三是应有全国一流的学术成果,要学术创新,要“为往圣继绝学”。专家学者的天职和使命就是创新,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和灵魂。因此,学术成果管理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四是应有全国一流的评价体系。学术成果既要有前瞻性,也要“回头看”。回头看已经评出的学术成果,回头看各奖项在北京、在全国、在世界领先的有几部,我们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重要高校,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收藏的有几部。我们评奖的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引起了重视的有几部。闭门造车、自我欣赏,无益于学术发展、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学术评价管理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新使命、新思路”的当代大势。

我从事历史学研究六十年,但做得还很不够,应该继续努力。还是前贤说的有道理,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横渠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应当多一些公心,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工匠精神,少一些沽名钓誉;多一些一家之言,少一些雷同之作。我愿意做历史学的一名“工匠”。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13/10037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