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董新有:“字”圆其说
2018年06月12日 09:31
字作为延长记忆的符号,常常为枯燥乏味而纠结,仓颉为造字之术,晚寝晓起,时常夜不能寐,无数文人墨客尤为语句华丽倾尽铁杵磨针的苦功夫,精心雕凿。文字伸长了历史,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唐朝诗人王翰作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文用字不多,描景抒情,个性渲染,爱国情怀,皆恰到好处。如果用外语来写这首诗,其意境会大打折扣。汉字有其百玩不厌的内在美。
作为历史的标记符号,文字诞生于实物之后,但文字对历史讲述、描写地更真切,更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历史对于社会发展更有启发、教育作用,历史为后人搭建一个益智教育的平台,提供了一本可资借鉴的教科书。历史告诉后人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世界,拓展未来,成就事业。
汉字符号为记忆找到茬口,让历史的长河涓涓细流,跨越千年不朽,人类在文化舟楫上朝向文明摆渡。
英语是我的盲区,常常考不及格,老师问我:“对英语不感兴趣吗!”我点点头,我总觉得外语就像一堆乱草,不如中国的汉字美观漂亮。老师说:“英语是了解世界的钥匙,遥看西洋镜的窗口呀!”虽说如此,即知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众之长,补己短板的深刻道理,但还是对学习英语燃烧不起兴趣。所以英语就成了我阅读的短板。所幸在工作上接触外籍人士甚少,接触英文材料也不多,滥竽充数,混迹社会。其实,即使学了外语也派不上用场。我为自己的懒惰找到了一个借口,并庆幸着。
在我看来,外语是用线条构筑的文化,横竖皆是线条,是人类认识世界初期记录事件的一种简单方法或符号工具。主要表现在早期人类对世界和自然界的认识还不成熟,记录的方式、文字演化发展也处于不成熟阶段。所以,字母的表象、形音、意象、解意、韵律均不如汉字文化丰厚深澳。
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有来源、根据,有故事可以考证。比如一个“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两边的竖线是高不可攀的天边柱子,比喻非常之高,中间的发光体是太阳,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汉字。中国的汉字丝毫不夸张地说,比西方所有国家的历史都长。人类历史漫长,但能考证的,是有工艺制作和文字之后。所以,人类的历史说白了就是文字史。我们能从甲骨文、金文推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里珍藏着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这是人类文字史最早期存证。甲骨文也是横竖线条的刀刻体,酷似现代的英文体。清朝编撰的《康熙字典》流传几百年。1988年、1993年我国汉字改革委员会为了行文方便,先后多次对汉字进行简化,将繁体字改为现代简化体,推动了汉字简化和实际应用。中科院文字研究所周有光先生,将汉字与现代电子编码技术结合到一起,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与汉字办公接轨,使汉字与国际交流平台接轨,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互动、合作,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化大发展。
西方人认识中国是从烧制的陶瓷制品开始的,CHINA(中国)在英文中的含义是瓷器,一个会生产陶瓷制品的国家。随着时间推移,陶瓷工艺逐步形成新的生产工艺流程,系列化、系统化的生产规模。形成了新的陶瓷产品结构,如陶瓷膜、陶瓷喷涂、陶瓷电容、陶瓷刀、陶瓷水杯、陶瓷纤维、陶瓷透水砖,陶瓷轴承、陶瓷餐具等,各种陶瓷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与中国文化传承,与人类发展进步密不可分。
中国的汉字结构从天地万物中生成,既有象形字、也有形音字,有些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途和解义,形音意相结合的优美性、完整性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和媲美的。
太阳在汉字里是一个“日”字,日字在太阳专属语言里代表光明,代表温度,这个东西在天和地之间,又被天边和地边包围着,这就是太阳。在古汉字里,日字的中间一横是圆的,后来为了印刷和书写方便,把圆变成了一横。天和地本来是广大的,为什么在日字书写时会出现两横短,两竖长的现象呢?古人在造字时,认为天很大,一眼望去天的边际是垂下来的,与地相交,似乎能够用尺度量出来,而竖长是天地之间的距离。看上去天地有交汇点,实际上却找不到天和地的真正高度,所以就用两个对称的平衡竖线表示天和地之间无法估量的距离。太阳天天在天和地中间运行,恒古不变。刮风下雨时,我们看不到太阳,并不是太阳偷懒,躲在被窝里睡懒觉。只是风雨天,云雾遮住了太阳的光亮。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不论是雨雪还是刮风,三万英尺以上太阳依然灿烂无比。刮风下雨只是大气层以下云彩与地球玩的小把戏而已。
英文字母的简单堆砌既不表形也不达意。而中国的汉字好学好记,就在于它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形像的化身,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动植物表象或意象的存在。如月亮MOON的“月”字,上面包围,两边也有围栏,下面是空的,中间两条横线,是太阳第二次又出现在天空,但是没有白天的光亮夺人,太阳和月亮比较起来有差别,所以两条竖线也不对称。上面一横是天,下面没有封口,表示夜间月色朦胧,大地万物皆看不清楚,能看到天空,却看不清大地,大地似乎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无。而“目”字补齐了下面的一横,两根竖线也是对称的,表示太阳出来后,万事万物皆一目了然,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目字就代表人和动物的眼睛。
汉字在世界人类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的文明进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发展中最科学、最完整的记载事件工具的符号。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通过一代一代医学人才传承古风医德,弘扬中华医术,使国人在健康发展中有了医理保障。没有文字记载,靠面授口传,中华庞大的文化体系是很难接续发展的。人类通过对过往事件的记录和人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经验得失总结,使后人学习之,并知避凶趋吉的方法。一代人一代人经验的总结,形成浩大的中华文化体系,就是所谓的前车之鉴,让后代人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减少前进的阻力。假如人类在记忆中产生了断层,当他(她)苏醒后,重新认识世界,你拿着汉字和英文让他(她)辨认,他(她)最能接受的应该是汉字而不是英文,因为汉字在形象上与自然界接近,易于辨认和识别。
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祖,人类的每一次变革,都与中国汉字有深刻的关系。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汉字文化责无旁贷。
汉字在人类表情达意方面,在文学创作方面更生动,更富有张力和内涵。中国的汉字,在文学家手里像魔方一样变化无穷,堆垒出无数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传世文学作品,都是像项链一样,一个汉字一个汉字串起来的精品;汉字在政府工作人员手里,演化出不可胜数的便民、惠民好政策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法规文件;汉字在书法家手里更是出神入化,隶、篆、行、草各领风骚,不同的人使用汉字产生不同的价值。世界上流行的文字中,不论哪种文字,在推进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汉字是人类起源最早的文字,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世界上不管哪种文字,最科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属于汉字,世界上唯有中国文化没有断线,历史悠久,现代来讲世界上大多数人使用的是汉字记录工具。汉字使用的广泛性、普及性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字符的使用概率。推广汉字不但是推广中华文化的利器,同时也是推进世界文明和谐发展的战略性武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所以,马克思主义需要汉学文化推广普及。人类共同发展,共享幸福生活才有保障的利器。
文字不能站立,但文字一旦形成思想体系,与人民结合就强大无比。作为华夏民族一员,我为先人的发明创造骄傲。让一串串文字弹奏出泉水叮咚的美妙乐曲。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12/1004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