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丁夏: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文化发展成就(下)
2018年06月20日 16:44
丁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三、改革开放40年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主持人:请丁老师来跟我们谈一谈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丁夏:这些成果有些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这些“无心插柳”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超过百年了,但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面,我们都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据说老舍、沈从文、巴金都曾经被提名过,不管这些传言是真是假,有一条不能否认,最后他们都没有评上。这个现状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也是最近这40年。莫言是政府有意培养吗?不是。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奋斗?也不对。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吸引全球的目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怎么会去关注一个中国作家?但是,当你这个国家的商品走遍全世界,当全世界没有一个超市不卖中国的商品,当中国的游客遍布世界各国,当“中国”这个词每天都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评委们就不能不关注中国文学。我们知道,得诺贝尔奖的作品并不是本国文字,需要被翻译才能被外国评委所了解。莫言的作品很早就被翻译为多国的文字,他的作品才能被诺贝尔奖评委们所关注,所熟悉的。实际上,远不止莫言,近四十年来,我国许多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中国国人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文化强大、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面,文化方面出现了很多标志性的东西,可以说,过去的40年是中国文化爆发性发展的40年。
主持人:比如说故宫博物馆,现在推出了一些周边产品,像一些书签、模拟奏折,以及一些宫廷茶点,让你能吃到,能看到,甚至能打开一则圣旨。我觉得这都是咱们文化发展的成果。
丁夏:这些问题涉及近四十年文化发展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文化开始具有商品的性质,当然历史上文化也是具有商品性质的,比如古人写字有“润笔”。今天文化发展很大的特征,就是文化随时都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存在,而且文化需要以商品的性质出现,它才能真正的繁荣起来。文化不应该高雅得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文化需要经济的滋润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比如故宫的展品,陈陈相因,时间久了,大家就审美疲劳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故宫的展品面貌和以前相比有极大的区别,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人思想更解放了,要把一些过去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以文化商品的面貌出现。文化商品不仅没有损害这些东西的价值,反而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知名度和流行度。这就是认识到了文化的另一个特点,它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存在。所以,这改革开放这40年的文化大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主持人:比如之前上映的《红海行动》,国产大片,不输于任何国外大片。
丁夏:因为它一方面弘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遵循了商业电影的制作模式,对场面拍摄的讲究,不是粗制滥造,让观众看了如临其境,如历其事。所以,不仅要有好的主题,还要有精良的制作艺术,这样才能起到好的传播效果。商业和主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是绝对对立的,商业的手段对主题的宣传,完全可以起正面的作用。现在大家越来越明白,要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包括在文化这件事情上,不要拒绝它,不要贴标签。
四、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双向交流
主持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离不开我国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为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双向交流,我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丁夏:中国文化固有的品质就是开放性,向外国文化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是一直都有的。但是我们今天进入了更加自觉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不像以前一样,把外来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我强调,在开放中要形成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气派。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还是希望中国文化有自主性,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这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的,不排斥的;另一方面为我所用,融为我们自己的文化。比如电影、钢琴、芭蕾舞、歌剧,这些都是外来文化艺术形式,我们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们有了自己的歌剧演员,有了自己的油画家。当然,油画引进中国已经有几百年了,明朝万历年间,西洋文化就到了中国。但是在那几百年的时间里,发展非常缓慢,真正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所以,把握这两个方面,对我们文化双向交流很重要。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40年里面出现了一个教育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学习外语达到空前的热度和广度。中国学英语的人,比美国和英国的总人口加起来还多。为什么?因为这是全球化的时代,只有自己一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语言,现在应用最多就是英语。另一方面,和国内的英语热并行的是什么?是汉语热。大量的外国人也开始来学汉语,
外来民族学汉语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国家概念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时候,汉朝就有了匈奴人学汉语的先例,包括隋唐的时候,日本人和韩国人来中国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但是直到今天,才有这么大规模的学习汉语的热潮。现在有多少人在学汉语?大约4000万人。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在汉语存在的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几千万人在学习汉语。学习汉语不仅是学一种语言,还包含与语言相关的观念、习俗、爱好。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现象。
主持人:像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融入到西方歌剧里,走出国门在国外展演。
丁夏:是,比如张艺谋的《图兰朵》,将意大利歌剧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比如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电影《功夫熊猫》,中国文化的元素活跃于他们的影视作品。
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中国的版图不是960万平方公里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扩张。但是同时,我们也丝毫没有压制外国文化,文化的接受多半是自觉、自愿的,也多半是和非文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没有人能阻挡文化中国的迅速发展。
五、让中华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主持人: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占据全球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让我们的文化自信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丁夏:看这个问题,不光要有未来得眼光,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有极强的稳定性。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文明古国,但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真正稳定的就是中国。比如我们最早的甲骨文,虽然不能全部认识,但是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发展历程,并逐渐成熟以后,我们就完全认识,几乎不存在隔阂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们今天还能够在文字上和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沟通,横跨几千年而没有障碍,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理念还来自于孔孟、老庄。比如中国人很喜欢讲“养生”,“养生”这个词从哪儿来的?庄子。过去的各种灾难尚且不能中断中国文化的传承,今天当我们的国家走上经济发展的轨道,当中华民族的复兴势不可挡的时候,毫无疑问,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坚定的。
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最多”不是几个阿拉伯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最大的文化群体,她的体量在这儿。你能让十几亿人放弃自己的文化,变成另外一种文化的生物吗?不可能。所以,在人类的文明上,“体量”这个概念很重要。从历史的角度,从体量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都可以高度自信。但同时我们需知:文化没有高下之分,文化只有不同。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外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固有的品质,我们要把这个品质保留下去。
主持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丁夏:是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必然的事情。
主持人:感谢丁教授来到我们演播室,和我们一起谈了这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
丁夏:也谢谢你,跟你讨论当中,我也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体验、想法,这对于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持人:谢谢丁老师!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20/10052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