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宣讲家网特别推荐 评论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8年06月22日 15:3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并明确了新时代的开放理念、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布局、开放动力、开放方式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难度在“新格局”,关键在“全面”,核心在发展的内外联动,重点在“一带一路”。唯有在最为难啃的关键领域创新突破,谋求发展,方能形成新格局。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述和观念。这是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是我们党不断增强工作效率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古代俗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搞建设、谋发展应善于观察大势,领悟大势,融合大势,创造自己的优势。马克思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作为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要求,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内国际两重大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类规则的深切把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动作为,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际行动,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体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范围、拓宽开放的领域、加深开放的层次,还意味着要创新方式、优化布局、提升质量,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思维方式大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确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僵化,发展退化。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和一个人发展进步的极限,不是物力,不是财力,也不是智力,而是思维方式的刻板化。执政能力的提高,如果不是切实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仅仅是在外观上修饰一下以迎合潮流,贴个标签,或者仅仅是在手法上变化一下以对付现实,换汤不换药,而凭主观好恶办事、凭老经验办事,小富即安、固步自封、抱残守缺、非此即彼等小生产的封闭落后的思维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那么,尽管一时间碰巧得利,或者凭着个人聪明能干打了几个“漂亮仗”,却难以保证在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不可能在相互竞争的较量中扩大自己的胜利。现代管理学有句名言: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思维产生思想,思想指引行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工作千头万绪,但首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只有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引出较强的思维能力,进而推动全面对外开放。什么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主体反映客体相对稳定的形式,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则、手段和工具。科学思维方式方法具有时代性、超前性、稳定性、能动性、革命性等鲜明特征,其本质特征是能够指导人们超越时空限制,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趋向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见,进而正确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科学思维方式方法是科学决策的灵魂。如果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的话,那么,没有科学思维方式方法便没有正确的工作指导。科学思维方式的核心是理性。归根结底,科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其基石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判定科学思维方式与非科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分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点是党性。科学思维方式总是坚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注重从战略全局上看事物、想问题、作决策,这也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原则性所在;科学思维方式的关键是规律。科学思维的过程,就是摸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科学思维方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善于从所做的事情中“跳出来”,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科学思维方式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思维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打破只沿着一个角度、一个路径、一条直线、一种可能性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善于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方法观察事物,勇于担当,敢想敢试,实干苦干,狠抓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实践。思维方式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科学思维方式是实践的工具,其价值体现在实践活动当中。一旦离开了实践舞台,不仅无法提升掌握科学思维方式的实际能力,而且科学思维方式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是思维方式方法变革的基础,思维方式方法变革是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一定的思维方式方法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任何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都必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方法的变革,而思维方式方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成败和经济发展的强弱。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践中,应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比如,针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坚持内外联动思维的方法,以新一轮扩大开放为契机,深化创新体系、要素市场、监管体制和治理能力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坚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相结合,打造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高地,将有利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树立底线思维意识,倡导共同安全理念,强化开放安全新观念,加强先行先试、科学求证,做好风险评估,共同应对全球化新挑战,将有利于增强对外开放的防范风险能力。

 

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思想观念大解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思想是一种力量,思想解放是伟大革命的先导。国际舞台上的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思想、是价值。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度,源于解放思想的力度,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解释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表明,解放思想的实质性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克服和防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凝固化的倾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命之树长青;另一方面,必须克服和防止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想化、纯洁化的倾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产力标准,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大胆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方法,创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很显然,解放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新时代解放思想的本质要义在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其根本目的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变革、精神状况的改造,不断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稳固长久。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解放思想是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雄辩地证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石。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明确方向,坚定步伐,砥砺前行,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强权所迫;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沉着应对复杂矛盾、突破棘手难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当前,解放思想换脑筋要着重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换脑筋不仅抓干部,普通百姓同样面临着解放思想的问题。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引导人们认真做好“消磁”的工作。要自觉摒弃“左”右之争,牢固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摆脱姓“社”姓“资”的困惑,牢固确立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志。要破除“官本位”“铁饭碗”等陈旧观念,要加强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意识。要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精神糟粕,把换脑筋的过程作为洗涤思想和净化灵魂的过程;二是换脑筋不是换感觉,更新观念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扎实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换脑筋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强化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带动形成解放思想的良好氛围。要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交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观察和认识问题的钥匙;三是换脑筋不能换本色,更新观念要着眼于党情国情社情特点。因此,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把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肯定“能人”作用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组织的地位和价值,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的变化,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信仰不能变。在肯定“积极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是个好政策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理,全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的变化,独立自主、勇攀高峰的艰苦创业精神不能变。在肯定勇于担当、奋力超越做法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和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的危害,着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再变,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好传统不能变。在肯定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精神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讲清政策法规上不能乱开口子的道理,努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懂得观念再变,时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集中统一的原则不能变,克服和反对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确保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中外文化大融合,必须毫不动摇地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立国的根本。其实,对外开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举措,与其说国家的开放是一项方针政策,不如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说到底,对外开放的本质是“人的延伸”。因为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国家开放的程度,与之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和经济战略紧密相关,需要讲究科学与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就是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确立新的文明,需要开放的心态。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正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文化、接纳新文明、不断进行新的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自商朝时代、周朝时代以来,就从未间断过。可以说,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东、西、南、北文化的大开放与大融合,就不会有杰出的秦汉文明;没有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的大开放与大融合,也不会有盛大的隋唐文明;没有1840年以来渐次曲折出现的中西文化的大开放和大融合,也不会有今日中国的建设成就与现代文明。正是这三次极其重要的文化融合,才使得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数次成为升腾烈焰中的火凤凰。反思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唯有融合中外,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民族生命才有无限生机;唯有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民族文化才能赶上甚至引导人类文明的历史潮流。中国如此,世界各国概莫例外。欧洲若不开放,不会有产业革命和英国、法国社会政治革命。美国若不开放,可能连美国这个国家都不会诞生。古代希腊文明就是一个个具有发达的分工经济的小城邦,通过海陆交通构成了开放式网络组织,其外缘沟通着以小亚细亚为中心的半个欧亚世界。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更加全面开放的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存共荣、共盛共进、共享共荣。全面开放的要义,不是谁强去打败谁,而是包容开放,互鉴互学,合作共赢。中华文化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价值在于,确立起引领开放的新导向。就是要充分利用5000年的文明积淀,进行系统的整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观念,阐明中国价值,通过传播民族性的文化精髓来体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主张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的权重与影响力。在话语权问题上,拥有“权利”是基础,打造“权力”是核心。作为拥有5000多年独特文明和文化传统的东方古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中国应该对于自己的国际角色有特殊的自我定位,对于国际规则制定有特别的诉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现有多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没有主导性地位,总体而言尚缺乏强大的国际规则话语权。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是拓展我国自身开放空间的需要,也是主动塑造外部开放环境的需要。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参与重要国际事务规则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努力在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促进共同发展。实践中,应当把握好这样一些着力点:要将国际话语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应针对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国际事务话语权战略,着力构建基础扎实的话语权体系;要把争取和提高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作为重中之重,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要遵循话语权生成的基本逻辑,做到在议题设置上有引导力、在规则制定的讨论中有说服力、对于霸权倾向有回击力、对于质疑有解释力;要抓住网络空间这一重点领域,重视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把住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要遵循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则,用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充分展示带有民族性的精髓,用“中国特色”模式打牢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中美贸易战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学会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各种国际话语权挑战,在关键问题上用事实说话,向世界发出中国的真实声音,维护好自身利益。

 

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现代科技大综合,必须毫不动摇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善借光者自亮,善借力者自强。全面开放的中国,必须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实现弯道超车。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同时,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同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不相适应。“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必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事实上,当今世界,早已不是靠自身力量单打独斗谋发展的时代,早已不是靠英雄气概披荆斩棘求进步的时代,早已不是靠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称霸世界的时代,而是依靠全球视野、全球联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紧密协作,用开放创新求发展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使人们意识到完成“代替性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困难了,而“综合”旧有技术创造新产品是一条发展现代工业的出路。谁能迅速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毫无疑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努力把开放创新的路子走宽、走远、走实。同时,我们还要牢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之上。习近平同志在考察三峡大坝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呢。因此,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科技强国。核心科技是买不来、要不来、求不来的,必须保证100%国产,方能不被“外国人”卡脖子。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战略意识,彻底丢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依靠别人帮助发展经济的幻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速推进现代工业建设;必须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确保国家科技安全;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素养,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五、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开放环境大营造,必须毫不动摇地强化开放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理念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环境是对外开放重要的竞争力。大力营造富有竞争活力的发展和开放环境,关键是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扎实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加快外贸转动力调结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跃升。要深入推进“五个优化”和“三项建设”,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要培育和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供应模式、内外贸一体化新型贸易业态,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使“互联网+”成为经济强劲增长的新动力。要加强政策设计,为新业态新模式“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更好地打造中国品质、中国品牌、中国服务。要积极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推动人民币交易国际化。

——积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为企业“走出去”营造好的环境、好的条件、好的服务,继续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施境外合作区创新工程,培育大型跨国企业,打造中国投资品牌,树立中国投资形象。

——科学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思路,推动完善西部口岸、跨境运输等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开放平台;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培育发展尖端技术,将自贸区建成“中国制造2025”的高地。

——深入打造中非经贸合作新亮点新世纪以来,中非合作步入发展快车道,逐渐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合作格局。要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非合作前景非常广阔。要更好发挥中非合作论坛作用,扩大中非贸易,深化基础设施和投资合作,优化对非援助,全面提升我国同非洲地区经贸合作水平,打造中非合作新亮点。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化催生全球治理,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应注重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以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推进自贸协定谈判,提升自贸协定水平。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全球化、全球治理开辟新的空间,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找到新的动力、新的引导力量、新的支撑、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次人类命运大变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一带一路”作为重要抓手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人类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在这个大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人类社会成功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提供新的精神指引,它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当代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真诚关注和睿智把握,必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因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从实践角度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重要实践。其突出特点是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合作理念、合作空间和合作领域是开放包容的,合作方式是机制性合作与非机制性合作的结合,不设门槛、不附加政治条件,凡是有意认可、支持这一倡议的国家都可以参加,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受益。截止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并参与其中。实践越来越证明,“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无疑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福祉命运的一次大变迁。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平台,这也预示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将在合作理念、合作空间、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等方面实现新的转变与突破,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到底。“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企业)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政府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商谈优惠贸易安排和投资保护协定,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对接,做优做精重大项目,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市场(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组合,力所能及地发展公益事业,造福当地群众;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尽可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提高开发性金融效力,撬动更多的商业项目参与投资;要处理好利国与利民的关系,坚定地秉持实现各国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建设宗旨,努力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培育贸易新增长点,拓展投资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创新思维方式,深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22/10061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