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

2018年06月26日 10:51

 

[摘 要]尽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命题和某些主要的基本范畴都是十九大第一次提出的,但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生动地记录了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乃至建构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充分展现了蕴涵在其中的战略思维和世界观方法论,因而在习近平文选尚未编辑出版,建构“新思想”的理论体系的权威读物也尚在编写出版中的情况下,就对领导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而言,第2卷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的权威读本。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治国理政 权威读本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锡喜,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 200240)。

如果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主要反映习近平在十八大闭幕后一年半时间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作谋篇布局,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等重要思想的话,那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以下简称“第2卷”)所收录至十九大前后三年半期间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丰富系统,从而成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读本。因为第一,尽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有时简称“新思想”或“这一思想”)的命题和“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基本方略”“新征程”等基本范畴,都是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但第2卷对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有生动记录;第二,习近平文选尚未编辑出版,将“新思想”建构成理论体系的权威读物也尚在编写出版过程中,而就目前来看,第2卷对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乃至总体框架有较全面的反映;第三,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更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而第2卷则对蕴涵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方法论有充分展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的生动记录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这是我们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的客观依据。尽管第2卷还没有明确提出“新时代”这一论断,但其中的相关论述,从中国和世界两个现实维度记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实现重大创新的必然性,从未来的维度记录了这一重大创新的必要性,从实践维度记录了实现这一重大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客观根据。

1. 从中国的现实维度看创立新思想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

矛盾的转化

十九大报告第一次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而第2卷的相关论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一论断的“呼之欲出”。

在第2卷中,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较早时候,他多次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至十九大召开前夕的“7·26”讲话中,则明确作出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P62)的论断。

习近平还阐述了把握这些概念和论断的方法论思想,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1](P61)他是在坚持综合分析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来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一方面,他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1](P61)另一方面,他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了充分论述,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建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等等。

习近平的上述论述,为十九大概括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论断,提供了充分依据,也因此而孕育了新思想的创立。

 

2. 从世界的现实维度看创立新思想的必然性: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中国所处方位的变化

尽管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非一般历史学意义上的“大时代”概念,但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思考结果,更是对马克思揭示的历史时代、邓小平揭示的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作出综合分析判断的产物,而这些综合分析判断,在第2卷中都有着生动记录。

第2卷中除“出版说明”外,习近平讲话中用了137个“时代”,是词频最高的词汇之一,包括大量使用“时代潮流”“时代脉搏”“时代前沿”“时代命运”“时代声音”“时代节拍”“时代课题”等,甚至在局部范围或意义上,已使用了“新时代”的概念,而其中很大部分论述指向的是世界。

尽管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相互关系,同马克思所处自由资本主义扩张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时代,以及列宁所处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习近平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入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大跨度历史时代在经历曲折后的延续。这意味着,中国所进入的新时代,是要进一步焕发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的时代。

尽管邓小平所揭示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依然没有变,但习近平多次强调,世界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中国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进入新时代的,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刚开辟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有很大不同,这意味着,中国所进入的新时代,是一个将要面对更多世界挑战和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时代。

第2卷中习近平还强调,尽管中国依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即不仅中国的发展继续离不开世界,但世界的发展也更加需要中国。“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1](P525-526)这意味着,中国进入的新时代,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力量、智慧和方案的时代。

世界以及中国在世界上所处方位的新变化,对我们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由此激发了新思想的创立。

3. 从未来维度看创立新理论的必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两个阶段安排,是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但在第2卷中,习近平已经提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判断,并明确表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63)

习近平在第2卷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P222)并且多次指出,今后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都不少,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新征程进行的伟大斗争,需要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思想的核心要义作出系统回答,因而新征程催生了新思想的创立。

 

4. 从实践维度看创立新思想的可能性: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了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不只是量的递进,同时也是党中央所推动的历史性变革而带来的质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全面加强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在某些领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淡化、削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全面推进了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全面推进了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提出并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发展观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推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等等。

上述每一个历史性变革的背后,都有着习近平新理念的引领和新思想的推动。如对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举措,习近平在第2卷中为此多次作了理论论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P43)第2卷对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的生动记录,展现其中蕴涵的新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和逻辑框架比较全面的反映

由于第2卷是在十九大前编辑的,同时考虑到其重要阅读对象是海外读者,因而其篇章结构没有完全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或“十四个坚持”来布局,但它的17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十九大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基本方略。其17个专题,可分为五大板块:

1. 主题和总任务(第一专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一编排,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主题究竟是中国梦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确定了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或主线)是实现中国梦。

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十八大的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就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而在继续做这篇大文章时,习近平在总结历史、现实和国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他强调:“古人云:令之不行,政之不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如果党中央没有权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随意不执行,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就会成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1](P21)

为了写好这篇大文章,在面对风险挑战中凝聚最大社会共识,习近平在第1卷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第2卷中,他对中国梦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如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必须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如果说新思想的主题是伟大事业的话,那么总任务(或主线)则是伟大梦想。习近平在第2卷中阐述了两者的关系:推进伟大事业,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前提;实现伟大梦想,必将为把伟大事业推进到更高阶段奠定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基础。

 

2.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二—五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改革进行到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坚持主题和实现总任务的进程中,为了解决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习近平逐步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2卷中,习近平系统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点要求,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要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如转方式,解决好复杂质量和效益问题;补短板,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防风险,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使改革落地生根;通过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勇于自我革命,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要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政治建设,以保证正确方向并形成强大合力,而这又必须从严治党。因其重要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一专题收录了12篇文章,是所有专题中最多的。在这一专题中,习近平提出:建设伟大工程,要牢固树立政治、大局、核心、看齐这“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守纪律、讲规矩;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坚持“老虎” “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要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强化巡视监督,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等等。

3.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六—十二专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在第2卷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

在经济建设中,习近平提出,深刻认识、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在政治建设中,习近平提出,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要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在社会建设中,习近平提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生态建设中,习近平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等。

4. 内部保障(第十二—十三专题):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为了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有内部保障条件,那就是强军兴军和推进祖国统一。习近平在第2卷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要推进香港、澳门“一国两制”成果实践走稳走远走实;要坚持“九二共识”,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携手实现民族复兴。

5. 外部条件(第十四—十七专题):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基于国际格局的变动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形成新的国际战略以提供外部保障条件。习近平为此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并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在周边和区域关系上,要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中国同其他国家要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要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要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同时拓展中国改革发展的新空间;要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建构新思想的理论体系的权威教材或读本尚未出版的情况下,第2卷的编排,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即围绕主题和主线,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内外条件的保障。由于该书面向海外读者的特点,故国际战略有四个专题,并列于最后。因此,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的建构,可在此基础上作调整,即把国际战略合并为一个专题,最后增列两个专题,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从严治党”侧重“治党”),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战略思维。

 

三、习近平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战略思维的充分展现

习近平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他之所以能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因为他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锐判断力,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而这在第2卷中有充分的展现,主要是:

1. 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的一致

习近平在第2卷中多次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P10)“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P62)他指出,战略思维就是要抓住关键、纲举目张,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的战略思维,首先体现在他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上。他经常告诫全党,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政治定力,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各个领域可能遇到的风险考验进行分析时,他都强调了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对于国家安全,他特别强调:“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坚持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P382)

2. 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结合

习近平的战略思维,还体现在他强调问题意识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的结合上。他经常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他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P34)他对所有工作的指导,都强调了问题导向,包括对理论工作,他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P342)习近平还把问题导向和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

3. 历史意识和世界意识的相融

习近平的战略思维,还体现在他具有的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宽广的世界意识上。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他总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上加以思考,从世界格局的变革,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加以判断。他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P442)

4. 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统一

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是一种理论思维而非经验思维。他经常告诫全党,在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他的理论思维的实质,就是唯物辩证的思维。他娴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思考战略问题,如强调全面和重点的统一,要求“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P23)他还强调把握工作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勇气和智慧、“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领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等方面的统一,等等。

5. 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的协调

习近平的战略思维,也是既坚持创新、又守住底线的协调。他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P344)因而我们要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1](P342)创新思维,既要破除迷信,不断“换脑筋”,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就需要有底线思维与之协调。一是在工作中划定不能触犯的“红线”;二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从最坏处着眼,立足最低点,补好“短板”,善于做转化工作,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或最大期望值,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以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26/10064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