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聚焦·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辉煌

科学传播跨界集结 北京建科普“高地”推动创新

2018年07月03日 11:30

6月29日是中国第二个“全国科普行动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的两个国家级博物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13家机构首次跨界“集结”成立一个科学传播中心,共同打造科学普及和传播的“高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助力科技创新。

这一科学传播中心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武向平院士、魏辅文院士等21名专家组成了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周忠和院士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为中心首席科学家。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及各级科研机构负责人。

“科技让精神更富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郭广生说,北京正全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科学传播“高地”是其中重要“一翼”。

他说,“这次科研机构的跨界融合前所未有,将推动科普的理念、主体、内容、传播和融合方式的创新,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厚植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沃土。”

据悉,该中心还将与国际著名博物馆、大学、研究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展览交流、藏品交换等,合作举办高水平国际、洲际或区域行业会议、国际科学竞赛,成为一个跨国科普的基地。

两个国家级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北京天文馆是中国最早开展科学传播的博物馆之一。今年百年一遇的“超级蓝血月全食”,近千名市民曾齐聚在天文馆内观月,不少馆内的科研人员就在人群中解说月全食的知识。

“就我观察而言,年轻一代天文学家越来越愿意向公众做科普了,而天文爱好者也不再‘独乐乐’,而是积极向更多的人传递知识,成为科学传播很重要的一个群体。”朱进说。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接受传播中心首席科学家证书。

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历时一年多改造的《植物世界》展览刚刚开幕。这是一个1958年建馆之初就开设的经典展陈之一。很多观众是从小看这个展,当了父母以后又把孩子带来看。

“博物馆应该做成第一课堂,”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说,它有着发散性、实物性的天然优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前,各大博物馆、科学研究机构是“各自为战”,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要聚在一起做科普,基本“难于登天”。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互联网科普传播平台会打造一些大型的综合科普活动,但能够参与的公众还是少数。

因此,对于这次跨界“集结”,朱进、孟庆金都非常兴奋,他们认为,对于全国的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普传播联盟。

郭广生也认为,作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大型综合性科研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3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5家北京市科普基地,“我们已经打造了天文奥赛、博物馆之夜一系列知名的科普活动,如果把这么多资源整合起来,将会成为一张北京、乃至全国科学传播的‘金名片’。”

据介绍,未来该传播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科普研究,科学文化传播与公众教育,科普作品创作与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藏品收藏与展览展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703/10077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