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2018年07月03日 13:16

 

青年兴,则国家强。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着无限的磅礴力量。改革开放40年,是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的辉煌40年。党代会报告和中央全会文件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文件清晰地显示,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策脉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依法保障国民受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进展,促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可靠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主要阶段重点

教育体制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恢复重建中掀开序幕,经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阶梯式推进,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重点深入,第二个十年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牵引进入新阶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加快扭转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劳动力素质偏低局面,教育重点是恢复正规学校学历教育,兴起补文化补学历热潮。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等体制改革深入,重建后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性渐显,1985年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选取若干突破点,包括把发展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有组织有步骤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沿着一个大方向,即党中央明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定位成为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教育法》的重要依据。根据党中央部署,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指引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等迈开新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求把经济建设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具体部署,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表现为两条路径,一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管理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权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的国家级目标,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拟定职业教育结构比例,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分担学习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集资助学,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探索中外合作办学。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在社会对教育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7年党的十七大相继确定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观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呈现三大走向:

一是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国家注重支持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最先免收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补贴,再扩展到城镇地区。

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央部门原属高校共建调整合并合作,形成地方为主管理新格局。

三是完善教育投入体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制度基本建立。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在相继制定科技和人才两个十年规划纲要后,201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改革创新置于中心位置,就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提出一系列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定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调,根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系统部署教育改革,即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创新育人模式,以促进公平为关键缩小教育差距,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办学体制,并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对“深化教育改革”予以重要定位,着力增强教育系统实力和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能力。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文件强调,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理顺政事关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若干突出特点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重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

二是决策层级上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一揽子修改教育法律等事项,跨部门推进改革力度空前加大。

三是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扣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与管办评分离相结合,着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二、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释放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改革为此注入强劲动力,依靠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收获了丰硕成果,为全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乃至城乡一体化新阶段,201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4%、87.5%,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7.4%,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占“半壁江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599.01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0.28%。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城乡新增劳动力素质显著改善,为各行各业提供有质量、有专业、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支持。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接近3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2.7%,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传承创新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高地,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不断推进,高校牵头承担大量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大批标志性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继续教育不断推进,多样化学习途径逐渐拓展。函授、夜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历继续教育体系渐趋完备,培养出数以亿计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专业人才。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面向农村转移或务农劳动力、城镇在职或转岗人员、退役军人及其他社会成员,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参与者超过2亿多人次,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回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约有80%不识字,1949年在校的只有3000多万小学生,100多万中学生,10多万大学生,大中小学在校生类似“倒图钉形”。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新世纪以来高校扩招,大中小学在校生成为“金字塔形”,2016年进而呈现“正梯形”,而同期世界上达“正梯形”的国家(地区)仅1/3左右。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入学(园)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门槛,在校女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与人口自然比大体相当,高校农村新生与人口城镇化率基本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指数监测表明,我国居于前1/3,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各级入学率)”中,我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力资源开发存量看,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接受高教比例超过17%,均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构建了基本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在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从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光大,城乡居民旺盛学习需求成为教育发展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党领导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重要支撑。

三、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而且随其变化而变化。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对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国家、区域、人的现代化: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维度。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制的国家建设现代化蓝图,就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区域现代化直接对标国家现代化,根据各地实际协调推进。人的现代化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形成谋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此,教育体制改革应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协同行动。

——教育服务属性分化: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在非公共服务外,我国明确将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两类,价值取向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行为法定、有限权责边界”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明晰政府在不同属性教育服务领域中的权责定位,并在以财政为主支持的公共资源和由市场配置的非公共资源中,明确教育服务供给方的行为规则,克服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存在的体制障碍。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教育体制改革运行的制度环境。政府处于教育体制改革主导地位,必然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统一设定地方的遵循原则和执行方向,地方决策总体上要同中央决策相配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科学设置中央和地方事权,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以更好统筹教育体制改革决策与实施过程。

总结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基本经验,拟归纳为四点体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含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方向,向阻碍前进的顽瘴痼疾开刀,不断解放和增强教育发展活力,使教育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多样化需求的体制,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依归,区分教育服务属性,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重点是精准实现政府权责法定,施行清单管理;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规范学校自主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创新教育服务提供方式。在多媒体、自媒体新环境中,还需要政务公开法治化、公众有效参与、多元评价监测的跟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与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相辅相成。坚持重大改革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于法有据、依法依规进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果,适时上升为人民的意愿和党的主张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实践条件不成熟需先行先试的,按法定程序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和废止。通过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促使教育系统治理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与激励基层创新有机结合。对重大改革事项,在国家层面确定标准统一实施;对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事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对涉及局部地区和学校的改革事项,注重发挥基层积极性主动性。近期新组建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必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合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教育战略部署,必将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依法治教为保障,共同谱写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703/10077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