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王树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2018年07月17日 14:59

 

专家

王树荫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我们知道,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九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章这么规定说明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也就是说,全党上下必须遵守党章,党的所有工作必须以这些思想为行动指南。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将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这就是说,全国上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领导人到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那么,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它的历史定位又是如何?我们应该怎么样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今天,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下解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今天,我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词来谈一谈我的理解。

关键词一:初心与使命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不是成立近百年来一直为此不懈奋斗?要弄清这样一些基本史实,我们有必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推向了任人宰割的苦难深渊。从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从虎门销烟到辛亥革命,各路仁人志士相继登场、各种解决方案纷纷破产,反帝反封建任务始终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始终没有改变。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1921年召开了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并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922年召开了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即实现共产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有首歌唱得好,“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什么意思?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从“跪着讨生活、趴着过日子”的苦难中走出来,发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就是让中国人民站得更挺拔了。这里指的是上层建筑的、国家层面的站起来。

1978年以后,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40个年头,在这40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原来的物质极度匮乏到如今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已有不少家庭达到小康水平。正如歌里面唱的,“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我们富起来了,但离强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我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就是“我们走进新时代,民族复兴强起来”。

总而言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所做的事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二: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而这一新时代就是中国走向更加辉煌灿烂明天的新起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把握新时代。那么,如何把握?我用“1”“4”“3”“5”这些数字来谈一谈我的理解。

“1”,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注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新的历史方位”来定义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不是随便说的,不是每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都可用此表述。我认为,近代以来,能称之为新的历史方位的时间节点大概有这样几个,并不多,比如,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句话,我们进入了强起来的时代。

“4”,就是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第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体现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落,现在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一步步走向强起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第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大家要记住这几个时间节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亚国家相继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一个时间段。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不仅表明社会主义旗帜不会倒下,而且还走向强起来的时代,这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第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独立自主再到向着强国迈进的发展经验,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意味着”。或者说,从三个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性。刚才讲的四点包含了这里部分内容,我接下来就简单地讲一下。第一,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要注意,1840年这个时间节点。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站了起来,1978年以后逐渐富了起来,到今天进入了强起来的时代。由此可见,这一时间节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社会主义是实践,也是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发展变化之快、之大,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发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五个是”。新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续写新篇章的时代,是战略新安排的时代,是生活新向往的时代,是梦想新征程的时代,是国际新地位的时代。具体来说,一是续写新篇章的时代,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是战略新安排的时代。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比原先的设想提前了15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生活新向往的时代,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里面蕴含了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共同富裕。四是梦想新征程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首次提出,就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表明了中国的实力,表明了全体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五是国际新地位的时代,就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还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起成立亚投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正在稳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新时代,有两种理解并不准确,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一种,与时代的客观性相关。时代的划分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的新时代是不是也从这两对矛盾运动中得来的?我的理解,有关系但又不完全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显然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也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但又不是以重要时间节点,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样划分的时代,更不是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意义上的时代。我们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第二种,我们的新时代不是历史学上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相并列的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或者说,是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并列的时代。

 

关键词三:社会主要矛盾

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和把握,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为什么要修改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这一表述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所变化的?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从那时开始,虽然没有用新的表述,但已初见变化的端倪。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说了这样一些话: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经呼之欲出了。

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特别深刻的论述,他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怎么理解?我来解释一下,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哪里来?由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而来。而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又从哪里来?从基本国情、基本矛盾而来。反之,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决定了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又决定了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主要任务就会发生一定变化,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会有所变化。我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第二句,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防止“左”、警惕右的错误倾向的保证。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犯过“左”的错误,也犯过右的错误,尽管原因错综复杂,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了问题。可以说,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跟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有可能犯右的错误;如果在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时强行变化,就有可能犯“左”的错误。第三句,准确研判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新时代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的指针。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安排作了全面部署,依据是什么?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基本国情的变化。

另外,我们还需要把握一个特殊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我们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句话用了三个“牢牢”,怎么理解?一方面,如果认为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改成社会主义中级甚至高级阶段,那么,我们对基本国情的判断就是完全错误的,同时还会犯“左”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于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时故意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说中国现在非常发达,应该算是发达国家,在世界上应尽更多的责任。什么意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交往中,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中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排在五十位以后,在很多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不能仅看变化,还要注意两个“没有变”。

 

关键词四:丰富内涵与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一是从总任务的角度讲的,二是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讲的,三是从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角度讲的,四是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角度讲的,五是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角度讲的,六是从新时代强军目标的角度讲的,七是从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讲的,八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角度讲的。这“八个明确”,是对八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有的同志说,“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十四条基本方略是行动纲领。我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方略包括战略和策略。在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战略层面的内容应属思想理念,策略层面的内容才是行动纲领,而且每一条都是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不能简单说哪一条就是战略,哪一条就是策略。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这十四条当成行动纲领。比如,第一条、第二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思想理念,是战略层面的内容,而不是行动纲领。

综上,“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它的四梁八柱。那么,怎样才能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概括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现在,党中央、学术界正在做这件事。我相信,随着实践和发展,我们会对这一思想作出很好的概括。在这里,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牢牢把握“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二是深入学习中宣部组织编写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可以说,这《三十讲》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

关键词五:新征程与新目标

对于2020年、2035年、2050年这三个时间节点,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几个不是简单的数字,也不是简单的目标实现的时间节点,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怎么把握?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看看毛泽东同志当年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是怎么谋划的。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这部著作中,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批驳了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强调要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出了“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由此可见,在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为我们描绘了指导抗战胜利的宏伟蓝图。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当时,面对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总之,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党的领袖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宏伟目标,从理论的角度讲,就是理论指导实践。

同样,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描绘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关键词六:新要求

新要求,是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方面有很多新意,我们要好好理解和把握。报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目标。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明确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把理想信念宗旨放在一起,就是把初心和使命放在一起;“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就是说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都有制度建设的问题;“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原先是反腐倡廉建设,现在是反腐败斗争,这种表述更加准确,等等。

我建议,大家在学习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这部分内容时,要联系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两个革命——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他说,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用自我革命来表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党章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定位,我想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

第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我认为前面还可以加上坚持,就是一要坚持,二要继承,三要发展。没有坚持,何谈继承,没有继承何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二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党的创立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可以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姓马”,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很好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但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常常出现问题。怎么坚持、怎么继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教条式的继承?当年中国的教条主义者,信奉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声称“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当今中国的教条主义者,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看成离经叛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承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反对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显然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内核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那么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从哪些方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二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峰。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这样做的,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这样坚持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理论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毛泽东思想也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个问题上,要把握两点: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一定不能忽视领袖人物的特殊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对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理论创新成果,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的理论还会不断的创新发展,步入新的境界。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报告题目来看,只有党的十二大报告题目《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出现了“社会主义”,之后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题目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说明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第五,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什么叫行动指南?什么叫思想武器?我有一个不很准确的比喻,可以很好理解这一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好比指南针,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好比药方。当然,理论有正确的、科学的、错误的,正如药方有能治好病的,也有治不好病的。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科学的理论,是国家、社会、民族、政党变革的“药方”。从以下五个方面看,哪个方面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一是指导政党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二是制定路线、纲领、方略(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三是指导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实践)的行动指南;四是统一成员思想、引导政党前进的旗帜;五是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修养对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指导作用、决定意义。中国共产党有8900多万名党员,要使广大党员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就需要思想上、理论上的武装;要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就需要理论上的引领。

 

三、坚持理论自信

第一个问题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二个问题谈了这一思想的历史定位,那么第三个问题,我们怎样坚定信念,坚持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实际上就是理论自信的问题。要坚持理论自信,就要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是确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做到这“五个才能”。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不仅我们这么认为,西方人也这么认为。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的“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中,马克思居第一,爱因斯坦居第二。同年,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展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中,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依次排在后面。2002年,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爱因斯坦位居第一。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苏格兰哲学家休谟位列第二,后面依次是维特根施坦、尼采、伯拉图、康德、阿奎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黑格尔没有进入前20。可见,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其“千年第一思想家”也是名副其实。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因为它是科学真理,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用恩格斯的话说,马克思有两个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的发现,把社会主义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我们知道,这两个“伟大发现”指的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把握了规律就能解决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途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所以它一定会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而这种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注意,这里强调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革命,还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中国问题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这里注意,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就已经意识到要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并解决中国的问题。另外,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刻。中国共产党在这二十年来干了什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那么今天,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日益结合的一百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就是习总书记讲到的这些内容。另外,习总书记还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正确的。但直到今天,仍然有种种错误观点在蛊惑人心。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品,不适合中国国情。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我们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看,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70年前提出来的,已经过时了。我们坚持继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更不是某一个提法。再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家之言,不能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被各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运用并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这一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由此可见,以上种种错误观点不值一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历史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第四,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就是说,要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这是针对照抄照搬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的,有人把它称为“古教条”。其次,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反对教条主义,另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再次,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从国家发展历程看,我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学习苏联,照搬苏联的一些模式。但后来发现,这一模式并不适用,我们需要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立足本国国情和实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由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最后,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现实不允许我们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第五,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反过来说,我们要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坚定理论自信。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坚持理论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在今天就是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用这一思想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他还说:“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我今天的课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717/10096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