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诗经》
2018年07月20日 12:06
王德岩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国人的公共智慧。
这一讲我们谈谈“夙夜在公”这句诗。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他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运用这句话是在2013年的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庄严地说,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夙夜在公”这句诗出自《诗经》的《国风·召南·采蘩》。
这首诗是这样说的: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我们看一下“夙夜在公”在《国风·召南·采蘩》里的含义。第一句,“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就是在何处。“采蘩”的“蘩”是一种植物,现在叫白蒿。蘩这种植物生长在水边。在春秋时期,蘩主要有两种作用:第一,可以食用。它是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嫩茎可以吃,并且可以入药。第二,蘩是一种重要的祭品。《左传》里说:“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所以在那个时代,蘩是一种应用普遍的植物。我国现在还有一部分地区,保留着农历三月食白蒿(也就是蘩)来防疫的习惯。
这是当时人们采蘩的背景。《诗经》经常提到蘩,比如《国风·豳风·七月》里记载,“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就是说在春天的太阳照射下,天气暖洋洋的,很多人去采蘩。
《小雅·出车》里说:“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句话的意思是仓庚鸟在鸣叫的时候,大家都去采长得很繁盛的蘩。这时候的蘩是用来养蚕的,因为蘩的汁可以杀灭蚕卵上的细菌,能促进幼蚕的孵化,这是蘩在当时的功能。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的意思是在春日的大地上,很多人在采蘩,在哪儿呢?在沼和沚。沼是池塘,沚是水中的小洲。
蘩采了以后可以食用,可以促进幼蚕孵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祭祀。“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的意思是用在什么地方?用在公侯之事。公侯之事就是祭祀之事。古语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国家的大事是战争和祭祀。
再看第二句。“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这句把采蘩的地方换成了涧,涧就是两山之间的夹水。这个蘩用在什么地方呢?“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宫,一般理解为宫殿。在这句诗里,主要指祭祀的宗庙。宗庙在中国古代是最重要的地方,古人到新的地方建立城市,第一件事就是要确立宗庙的方位。祖先的地方定位了,其他的宫殿才能依次展开。
第二句的一问一答显然扩展了,把我们的视野从池塘、从水边的沙丘带到了山涧,更重要的是,这句告诉我们公侯之事发生的空间是宗庙,祭祀用的宗庙。下面我们就要引出“夙夜在公”中“公”的含义是什么?
再看第三句:“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被”是发髻,是指当时妇女的首饰,这种首饰相当于现代的假发。“被之僮僮”就是描写人头攒动,有很多贵族妇女在忙碌。
“夙”是早的意思,而“夜”就是晚的意思。“夙夜在公”显然指的是从早到晚为这个“公”而忙碌。“公”在《诗经》里指的是公所,所谓的公所也就是宗庙,这显然都是宗庙祭祀之事。“被之祁祁”的意思跟“被之僮僮”差不多,也是来描写妇女的头饰很漂亮、人很多的样子,只是“祁祁”和“僮僮”相比,在语言上、在读音上,更舒缓一些,从前面的忙碌到后面的放松,因为“祁祁”这个状态之后,就是“薄言还归”,“薄”就是一个助词,就是说马上就回家了。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很多参与祭祀的贵族女性,她们日夜在为祭祀的事务操劳,在宗庙之中,从早到晚,操劳完了以后,她们又回到家中。这样的描写,写了她们归来进退有度,这是当时她们的身份所带来的一种风度。
这三句诗,基本上给我们展开了一个景象,这个景象一开始是在广大的天地中,在池塘边,在水中的沙洲中,一群贵族女性在采白蒿用来祭祀,然后视野可以扩展到山涧水边的白蒿,然后又点出她们的忙碌和祭祀是为了在宗庙之中来完成国家的公共事务。她们的发髻都在闪动,做得也非常好,从忙碌到慢慢舒缓下来,最后他们做完这个事情,就回到家中,非常有序。这是这些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场面。
理解《诗经》要看《毛诗序》。《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可见参加国家公共事务的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女性参加的公共事务主要是指祭祀,这是她们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我们可看到,在那个时代,祭祀这种事非常生活化、非常人性化,尽管它是一种公共事务。
在整个《诗经》里,女性参与的最重要的公共事务往往就是祭祀,《大雅·瞻卬》里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而《小雅·斯干》里说:“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所谓的“公事”就是祭祀。“酒食”不是指我们日常的吃饭喝酒,而是祭祀的时候,用来祭祀的用品。
《礼记·祭统》里说:“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这句的意思是,这个诸侯国王去请求君的女儿嫁给他做夫人,诸侯国王说,您女儿很高贵,我娶回去跟我一起拥有我的国家,然后一起来从事宗庙和社稷的祭祀。
可见对于贵族女性,祭祀是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务。所以古代的女性在未嫁之前,都要学习祭祀的程序。因此参与祭祀是古代女性政治生活中非常光荣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她们参与公共政治、公共事务最重要的方式。
多说几句,祭祀在传统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在《诗经》的那个时代,它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族和谐天地祖先、敦睦九族最重要的仪式。在那时,整个祭祀的过程很肃穆、很虔敬,但气氛又很亲切,因为祭祀所面对的,一是天地,二是祖先。通过祭祀,所有人都参与到和天、地、祖先沟通的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好的国家和家族的凝聚力。
祭祀完了以后,会有宴乐的过程,叫敦睦九族,保持宗族亲和与国家统一。
后来“夙夜在公”这句话在引用的时候,这个“公”的意思就不单指公侯了,从公侯扩展为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习近平主席在引用“夙夜在公”这句诗的时候,他所赋予的含义不但有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的含义,还有执政为民、担当为国的新含义。
下面再谈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014年7月14日,习近平主席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引用了这句诗,其出自《诗经》的《大雅·文王》。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国风》,记载着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说的什么呢?就是说,周王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是其使命在于革新。周文王是周代的奠基者,所以这首诗反复地歌颂周文王,此诗一共有七段。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第一段写周文王从天命,建立新王朝,周文王这个时候已经被他的子民当做神灵了,所以是“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下面我们具体解释。帝命不时的“不时”不是语气词,实际上说的是,周文王从天命。
第二段写周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族,而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亹亹文王”说的是周文王非常勤勉,他的美好的名声永远不会停止,一直在流传。
第三段写周王朝之所以兴盛,是因为聚集、培养了众多人才。“思皇多士,生此王国”,这句是说很多非常好的人才都生长在这样的王国之中。“王国克生,维周之桢”,这句的意思是这些人才,成长起来后,成为了周的栋梁。“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句的意思是有非常多的人才,周文王非常安心。
第四段写的是文王兴周是天命所系,殷商子孙归周邦。殷商后裔多又多,何止亿万。天帝既已降意旨,他们就臣服于周邦。
第五段的意思是天命无常,周文王反思总结了周之所以兴盛立国的经验,并且不断总结前朝亡国的教训。
第六段的意思是感念祖德不能忘,继承其德又发扬。顺应天命不违背,自求多福多吉祥。殷商未失民心时,能应天命把国享。应该以殷为戒鉴,国运不易永盛昌。
第七段的意思是国运不易永盛昌,不要断送在周子孙身上。传布显扬好名声,殷商前鉴是天降。上天行事有恒道,无声无臭难知详。效法文王好榜样,天下万国皆敬仰。
这首诗的含义非常深,它是《大雅》的首篇,是对周王朝兴起过程的经验总结。此诗不但总结自身的经验,也总结了殷商亡国的教训。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代王朝,每当在建朝之始,都会花很大的精力来分析前朝亡国和本朝建立的经验、教训。比如,汉朝一开始,贾谊就写了《过秦论》来总结秦之所以灭亡的教训和汉之所以兴起的经验。还有唐太宗,他在登基之后,就非常注意和他的大臣们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我们现在回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上来。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周虽旧邦”是说周的兴起,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非常长久的发展过程,才慢慢地兴起的。
《大雅·生民》写了周王朝的远祖,此诗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后稷的诞生很神奇,他的母亲踩了天地的脚印而有孕,生了他。这个时间大约是夏朝的后期。所以,周代的先祖一直可以追溯到夏朝。传说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有非常特殊的才能,所以决定了我们的农业文化品格。现在中国很多地方还有后稷庙,因为农业对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再看《大雅·公刘》里的记载,此诗写了周代先人的又一个英雄——公刘的故事,描述了他由北豳迁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以后开疆创业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一个古代英雄形象。公刘是后稷往后的第四世,时间大概在夏王朝末年。
再看《大雅·緜》这一篇。这时离公刘又过了八世,传到了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此诗描写了周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的故事和周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维护周人美好的声望,赶走昆夷,建立起完整的国家制度,歌颂了周人的民族英雄,是一部周人的民族史诗。
古公亶父时期有一个故事,古公亶父有三个孩子,按说继承王位的应该是太伯。可是古公亶父特别喜欢后来成为周天子的周文王,当时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是老三,是最小的。所以,老大太伯和老二虞仲为了王朝的发展,也为父亲的心意,就离开了。这种让国的美德和情节,古人非常地赞赏。
再看《大雅·皇矣》,这是一首周部族的开国史诗。全诗有八章,每章十二句。前四章重点写古公亶父(太王),歌颂了太王、太伯、王季的事迹;后四章主要写周文王,歌颂了文王“肇国在西土”的勋业。其中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两场战争,颂扬了王季、文王父子二人领导周部族通过战争不断扩张领土,逐渐发展强大,为灭商奠定基础的历史过程。此诗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用上面四篇诗为例子,就是要强调,从后稷一直到周文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能发展出后来强大的周代。这就是“周虽旧邦”的含义。
“其命维新”是什么意思?第一,周文王这代正好碰到了商王朝的衰落,他积累奋斗了50年,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可跟商王朝抗衡的新兴王国;第二,周文王成为了当时各诸侯国的领袖,结成了统一战线;第三,在商代看来,天命是固定的,但周文王扭转了这个观点,以代天行道。代天行的是仁政、德政,只有以德配天,才能有天命;如果不是的话,天命必然将要转移。这种政治转变和文化转变实际上是更关键的,也塑造了中华文化以德治国、以德配天的品格。这个转变是非常辉煌、伟大的。
诗人李白在讲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候,曾在《古风·大雅久不作》里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显然他所期望的是周文王所创立的那种蒸蒸日上、积极进取的政治理想。
所以“旧邦”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传承,是文化命脉的传承。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下来,不是因为我们守旧,而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努力地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因此,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继承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地适应新的形势,然后用新的创造来回应新时代的挑战和要求。
好,谢谢。
韩剑英: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庸》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720/10100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