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脱贫攻坚

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07月23日 10:56

 

志愿者在为村民讲解超市购物一体机使用方法。光明图片

志愿者在检查超市商品。光明图片

大学生在汝南县古塔街道办事处范胡村贫困户曹伟家里做信息采集。光明图片

初伏时节,暑气蒸腾。河南省汝南县冯湾村村民冯明启刚从田里铺地膜回来,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村头的“爱心购”超市转了转。63岁的他头戴草帽、身着汗衫,体格结实健朗,古铜色的脸上堆满笑容。

“这笑容在两年前可不常见。以前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大儿子上学,小儿子有病,房子的四面土坯墙有很多窟窿,一家人只能寄宿在岳母家。”村支部书记冀志星告诉记者,“现在好了,老冯把自己做的‘留盆变蛋’拿到‘爱心购’网店上去卖。”冯明启的妻子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三四个月做了五六万个变蛋,一个净赚三毛钱,算下来差不多能赚近两万元呢。”

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逐步富裕起来的冯明启一家感念最多的还是县里的政策。这个政策被当地总结为“五位一体三结合爱心购超市精准扶贫方式”:以汝南县政府为主导,以河南省金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研发的金雀“爱心购”线上、线下超市为平台,联合黄淮学院师生全面参与,通过为特困人群筹建“爱心购”网店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在平台上购物,让特困人群从超市营利中持续获得佣金。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扶贫干部、志愿者、贫困户五方面的资源,实现干部、志愿者、贫困户三方的深度融合,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落地了

河南省汝南县有着典型的豫南特征:靠“农”吃饭、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85.4万人中,约3%的人口尚未摆脱贫困。在全国吹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后,“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成为县领导和干部们肩头的一份重担。

6年前,汝南县被定为省级贫困县,从那天起,便开始了拔掉穷根的求索之路。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输血”到“造血”,从“漫灌”到“滴灌”,全县的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8.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2.6万人。扶贫之路走得很稳也很难,但最难的还是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曾在国家级贫困县上蔡县任县委书记的彭宾昌,2015年调任汝南县委书记后,从根上解决极度贫困人群的脱贫问题成为新的考题:“如今最难脱贫的,都是一些因病因残因学致贫且极度贫困人群,如何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防止他们再度返贫,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6年9月30日,金雀电商公司董事长余留柱向彭宾昌讲述了公司正在周围几个县区探索电商扶贫的一个试验,他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由政府与企业在村里筹建‘爱心购’超市实体店,配置网络购物一体机,同时为村里特困户免费开网店,他们从网店和实体店中获得佣金,超市的销售量越大,特困户得到的佣金越多。”

经过这番谈话,彭宾昌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县里正在推进的“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满足村民网购的愿望;另一方面,需国家托底的特困户,可参与到电商经营中,无劳动能力者每月可通过超市利润分成得到佣金,有能力者参与网店经营,或者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多劳多得。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公益劳动赚取积分,到超市兑换商品。既扶了贫,又扶了智,同时带动了电商进村,可谓一举多得。

但一开始,余留柱瞄准的合作对象——黄淮学院的管理层,对电商扶贫试验方案持保留态度。“方案很好,也与相关专业对口,不过感觉很难实现。”黄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成如是说。同样有疑惑的也包括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薛凡,这位博士带了一个考察组到汝南的几个试点实地考察后,给余留柱的答复是“条件成熟后再合作”。

“没有外援,就开发当地的人力。比如可以从每个试点村选聘两名村小学教师,先对他们进行网店经营技巧培训,然后由他们对贫困户进行指导。”余留柱觉得当年艰苦创业的那股劲儿终于又派上了用场。

彭宾昌始终关注着这一项目的进展,县扶贫办、商务局等部门也纷纷出手扶持这一试验。县政府为3个试点村各提供1.5万元财政拨款,用于购置货架、一体机、摄像头、冰柜等设备。试点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委会成员到特困户和乡亲们家里做工作,为爱心超市落实经营地点,动员会电脑操作的年轻媳妇们做超市管理员。同时,金雀电商公司为每个试点村免费安装了大功率WiFi基站,提供店铺商品与网点运营技术服务。

几个月方方面面的密切协作,3个试点项目落地成功,“爱心购”电商扶贫初具雏形。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由3个试点村扩展到102个行政村进行布点,年底实现全县267个行政村全覆盖。”几次到试点村考察调研后,彭宾昌提出了更高的推进目标:要伴随全国步伐确保到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脱贫措施必须既保证数量,也保证质量;多年工作在贫困县区的经验启示他,要落实“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必须在精准扶贫上敢于摸索试验实招,善于总结推广经验。

从汝南县城向南25公里,再沿着入村路步行15分钟,就到了王岗镇余庄村86岁的村民余麦季和他51岁的单身聋哑儿子的家。这条路,驻村第一书记夏小亮每月至少往来10余趟。

2018年4月份,“爱心购”超市入驻余庄村,余麦季作为重点扶助的3家特困户之一,成了“老板”。“实体超市和网店经营所得利润,后台会按照企业、管理员、贫困户2∶4∶4的分配模式进行分红,每月结算时佣金会直接存至贫困户银行卡中。如果贫困户有行为能力也可兼做管理员,每售出一件商品,他就可以赚到80%的分红。”作为超市的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闫好宝介绍说。

余庄的“爱心购”超市就设在“村民办事不出村”服务大厅,四层货架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商品,种类虽然不多,但烟酒糖茶、锅碗瓢盆样样有。“货源主要包括自主招商入驻平台的商品、全市九县一区的特色产品和县域范围内的特色农产品等。”超市管理员曹佳佳向记者介绍着购物一体机的操作办法,“如果超市里没有所需商品,村民们还能通过购物一体机在网店下单,金雀公司的网络后台负责安排购货并送货上门。”

解决了“买什么”和“怎么买”的问题,“谁来买”成了目前全县102个“爱心购”超市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搞促销:留盆镇冯湾村在开店之初推出买一赠一活动,2天内成交额近1万元,村民认可了,回头客多了,“爱心购”超市在村里几家超市的竞争中站住了脚。

做宣传:三桥镇安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邓青松走街串巷,动员村民们说“买谁的都是买”,权当是给村里的贫困户献一份爱心。

以身作则:安庄村支部书记霍近民所有的日用品都在超市里下单,还招呼村里的亲朋好友购物时就去“爱心购”超市,超市开张头一个月,大伙儿就为超市“贡献消费”上千元。

斗升之水,积少成多。

“爱心购”超市在余庄落地刚两个月,余麦季的银行卡里已累计收到约300元的佣金。“虽然目前钱并不算多,但一年加起来也将近1800元。”夏小亮解释说,“再加上低保救助、残疾人补贴、光伏发电补贴等扶贫收入,可以达到今年人均年收入3208元的脱贫标准。如果超市经营顺利,利润稳定增长,仅靠‘爱心购’电商扶贫项目就会基本解决像余麦季这样的特困户脱贫问题。”

2018年4月,汝南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红头文件《关于加快建立“五位一体三结合精准扶贫爱心购超市”的通知》,决定年底前在全县有贫困人口的267个行政村全面建立“爱心购”超市;5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脱贫摘帽决战动员会,动员党员干部合力推动“爱心购”电商扶贫超市在各村落地,并带头到“爱心购”超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同月,县里又专门拨付县级扶持资金150万元,支持各村线上线下超市购置设备、装修门店、充实货源,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把学生‘嵌入’电商扶贫项目中”

2017年9月,经过一年多对“爱心购”电商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薛凡认为条件成熟了。与余留柱再次见面,两人一拍即合。

老师带着学生,学生带着梦想,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组织的8个学院30个专业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到电商扶贫的事业中来。“学生们利用周末和实习时间走村入户,核实贫困户信息,组织网店运营培训,编辑《扶贫简报》,号召同学朋友线上、线下购物。虽然他们嘴里直念叨‘晒蔫了’‘累瘫了’,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热情高涨。”实习指导老师彭颖春说。

“地方院校,学生很难找到实习岗位,即便找到了,也很难与专业衔接,学生就业创业更是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一直为学生发愁的张水成,悟到了“爱心购”电商扶贫项目里巨大的“容量”和“能量”。2018年3月,经管学院遴选出68名电商专业学生参与项目,后续又累计有7个班级、480名学生参与到这一扶贫项目中。

每学期2周实习时间,每次实习按10天算,累计下来每个学生每年都会有将近160个小时借助这个项目来感受社会、体味人生。

在这160个小时里,黄淮学院大学生们的收获是沉甸甸的。“以前只知道有扶贫政策,但具体很难理解。现在有机会接触到贫困农村,懂得了国家政策是怎么落地的,扶贫攻坚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大二学生宋文敬说,通过实习深感“打造汝南扶贫样板,贡献中国扶贫方案”这类豪言壮语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实际上是每一位中国人应该主动负起的一份责任。

暑期已至,黄淮学院团委书记刘光辉正在筹划着一项异于往年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把学生‘嵌入’这一电商扶贫项目中,实现产学、产教融合,对于我们培养能创业、能就业的技术人才大有益处。”刘光辉介绍,作为全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的重点工程,今年学校将遴选出来自16个学院的320名至480名大学生,组成多个团队,分赴汝南各个村庄,参与正在全县铺开的“爱心购”电商扶贫项目。

 

电商扶贫在路上

从一开始,电商扶贫之路就坎坷不平。

投石问路,大多数县区没有回应。原金雀电商公司总经理周斌说:“我们先后在附近三个县做调研,走访了扶贫办、乡镇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解释‘爱心购’电商扶贫的设想,但是各方面都疑虑重重。”

——村民对电商缺乏了解,担心从天而降的“馅饼”泄露了银行卡等私人信息,造成财产损失怎么办?

——缺乏电商经营的人才,资金、设备投入了,最终成了“花架子”怎么办?

——村里原本就有超市,供给与需求基本饱和,“卖什么”才有竞争力?

——村里的购买力十分有限,如何挖掘市场潜力,解决“卖给谁”的问题?

村民有疑虑,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到家里做工作。“当时真以为是骗子,后来村干部多次打电话解释,还带着人来我家做信息核实,才让我相信了。”三桥镇安庄贫困户王曙光说。

黄淮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加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我自己参与到‘电商进农村’的讲课培训中,学生们则运用所学知识教管理员运营网店,并且正在与服务村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系。”黄淮学院电商专业教师李留青说。

“县里目前正在推行‘一村一品’政策,在特色农产品上下功夫,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品牌给予1至20万元不等的补助。”县扶贫办主任郭海亮对本地的特产颇有信心,“留盆变蛋、马蹄馓子、鸡肉丸子、小磨香油……只要做好商标,保证质量,借助网络与电商的规模优势,由本土到外地,从小众到大众,优质产品走出去是完全可能的。”

“尚未突破的瓶颈就是商品上行的问题。电商扶贫,只有既打通外面产品下行入村的瓶颈,又打通当地产品上行进城之路,才能以小搏大、做大市场,真正解决‘卖难’问题。”余留柱与记者数度深谈,多次表达对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入带动整个电商行业参与国家扶贫攻坚战役的热切期待,“电商扶贫,政府支持是重中之重,政府统筹可以整合、盘活更多资本和人力资源;大型电商带着互联网流量、规模、众筹、物联等优势的加入,则可以使电商扶贫事业如虎添翼,迅速把一些好的探索和项目复制、推广开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723/10102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