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任大援: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

2018年08月08日 16:12

 

任大援

任大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或者说外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把它概括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为了简明方便,这里我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讲话得内容很丰富,它本身就是一部大书,或者说是一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作了很好的概括。

下面我就对这段话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解释一下不易了解的问题。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前面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司马迁的《史记》是从黄帝开始记述的,我们管那个时期叫炎黄时代。轩辕黄帝建立了一个早期的国家的雏形,已具备一些政治结构,但还不能算作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按照历史发展的次序,在这个国家雏形形成以前,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农业时代。细致划分的话,这个农业时代是由采集农业过渡到种植农业的,这一历史时期也有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神农部族的首领——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就属于一种采集农业,所以炎帝可以说是农业的创始人。炎帝所处的时代比黄帝还要早一些,但这些历史并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我们可以从考古资料里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考古发现中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都证明了神农时代是切实存在的。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思想观念的发展,从先秦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在公元前770年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产生了一个持续五百年左右的思想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事实上,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也是人类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古希腊、罗马、印度都是如此,西方的史学家称其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列举了“诸子百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兵家等。司马迁在《史记》的末尾作了《太史公自序》,后来人们把其中的一段话单独拎出来组成了一篇文章,叫《论六家之要指》。这六家是哪六家呢?分别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和阴阳家,合称为“先秦六家”。后来班固在《汉书》中又加入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其他思想流派,有时候我们也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术派别总称为“九流十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讲到了很多学派,其中流传下来的有系统的文献记载的主要是六家,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学习。

“六家”中我们又特别强调儒家,这是为什么呢?汉代以后,儒学一度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两汉经学”,两汉时期诞生了许多的大经学家,实际上当时的经学是什么?就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学问。经学的著作是以春秋时期孔子给他的学生讲课时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的,最初是六经,后来我们叫五经,因为关于音乐的《乐经》找不到了。五经是儒家思想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性著作,构成了汉代大家所共同研究的学问。到了唐代,当时的思想家抽取了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再加上《论语》和《孟子》,形成了古代经学的另一个编排体例——四书。之前我们讲到的“止于至善”的思想就是《大学》篇的中心要旨,所以《大学》真的非常重要。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扩充,到了南宋的时候,五经增加到十三经,内容就变得相当庞杂了。清代的阮元对十三经的内容进行整理,主持校刻了《十三经著疏》。

经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两条道路,一条是从五经扩充到十三经;另一条是从儒家经典出发,产生了四书这个新体系。十三经的内容丰富繁琐,四书的内容简明扼要、内容集中,说明了重要的问题。

经学有没有什么缺点呢?要说有的话,主要是太过繁琐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他这个人非常浪漫,发现这一点以后,专门写了诗嘲讽这个情况:“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鲁”是山东,因为孔子是山东人;“白发死章句”,是说直到白发皓首都只能死守着章句。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经学内容驳杂、注解繁琐的弊端显著,知识分子想跳出这种繁琐的束缚,儒家思想有所衰落,与之相应的是道教的兴起。不过这一时期儒家传统并未断绝,人们把儒家经典与道家的学说结合在了一起,把五经中的《周易》与道家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合称为“三玄”,因为这三部书讲的都是比较玄元的内容。现在我们大多称魏晋时期的文化为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表现了魏晋知识分子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态。我们说的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融合的文化现象,两汉是经学,魏晋是玄学,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实际上,两汉交替之际,西方的佛学已开始传入到中国,佛学的著作都是由梵文和西域文字写成的,对中国人来讲,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魏晋时期就是一个逐渐了解接受佛学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佛学发展成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我们都知道佛学属于西学,是外来学说。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尊儒排佛,认为外来文化会侵蚀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张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固有文化。但是经学太复杂了,于是韩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总结,将《大学》《中庸》从《礼记》里单拎了出来,并从中找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即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止于至善。我们知道《大学》作为《礼记》的一部分内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然而直到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韩愈找出了其中包含的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那么他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呢?这说明他开始了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间关系的思考。

唐代以后,中国历史迎来了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加起来一共有七百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为宋明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说到宋明理学之前,还提到了儒释道合流,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的结合。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已基本实现合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融合的新阶段。

讲到这里以后,后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就用“数个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概括了。其实到了晚明的时候,还有一项西学传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天学”。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呈波浪形发展的,比如说诸子百家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两汉经学则对人的思想有所禁锢,显得比较呆板。魏晋时期又开始追求对天道自然的感悟,有了儒家和道家的结合。唐代佛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但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主导思想,它必须实现中国化,后来我们说的禅宗就是佛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

再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话,列举过学派之后他又说到了好多人物。这个是按照朝代来说的,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一直叙述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这些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家。近代以后的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虑该怎样对待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了,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在看到封建社会儒学的发展与政权紧密结合的状况后,认为儒家思想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样,也应该被打倒,所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本土文化为主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到后来明末清初西方的宗教及自然科学来到中国,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为辅的形式形成的一个融汇交融的文化集合。所以说中国文化不是在一个单纯的封闭状态下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话中所讲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学习。当学习进行到一定深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又体现了中国传统价的值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浩如烟海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底气。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能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具有各种各样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相当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对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的说明,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哲学社学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概括,这段话概括得非常精炼。在学习时,我们要把它展开来认真加以学习,这里就不过多讲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它的核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当我们讲文化自信时,一定要注意,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必须与人改造自身的发展相平衡,如果一方突飞猛进,一方却没能得到重视,那么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最后,我对整个内容作一个回顾。首先我们要从三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一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历史认同。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中华文明是独特的,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整个的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后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与“里”。其中“表”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里”的部分是作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我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强调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它?就是防止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个封闭发展的产物,而强调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如果一种文化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和国内的多次讲话中,反复使用过同一个词,叫“文明互鉴”。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两种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今天的我们想要让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就需要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来借鉴外来文化,包括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一个优秀的具体的表现形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把它作为今天讲座的一个结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段话我觉得特别的重要,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

好,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就到这儿,谢谢大家观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08/10124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