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任大援: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及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
2018年08月08日 16:12
任大援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文化自信的问题。
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文化自信的提出及我们对它内涵的理解;第二,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第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或者说是对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宏观考察。
下面我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一个梳理。
一、 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哪里?
首先,文化自信的提出及对它内涵的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把它当做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一,作用尤其重要,其余三个分别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又对文化自信作了阐述:“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所以我们务必要认真的学习和领会它的内涵。
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延续的历史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了五千多年都不曾中断,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是相互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讲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是从炎黄时代开始的,《史记》中记载中国上古历史的篇目里,最早的一篇叫《五帝本纪》,就是五位帝王,实际上是古代部落集团的领袖。《五帝本纪》从黄帝(炎黄时代)开始记述,炎黄时代距今大概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延续的历史文化的认同。
第二方面,文化自信强调了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人类文明不是单一的,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独特的中华文明,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明类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从文明多样性的角度研究人类历史,共研究了二十多种人类文明的形态,据他所说,在众多的文明形态中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希腊文明,另一个是中国文明。我们讲文化自信,就要认识到它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类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类型独特,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抱有自信。
第三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文化资源。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文化自信,就能对文化自信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只有把握好文化自信的内容和内涵,我们才能让它更好地为“两个一百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虽然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但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并不是一元封闭的,而是以多元一体的融合形态出现的。早在两汉之际,佛教和佛学就已经传入了中国,唐代的玄奘和尚之所以到西天去取经,是因为佛教是从西方来的。晚明以后,西学又随着传教士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当时有一种说法是把西学称为“天学”,为什么这样叫呢?一方面取的是天主教的“天”,传教士要传播天主教的知识;另一方面说的是西方的科学知识、天文历法。晚明以后,西学更进一步传入到了中国。从历史上的两个例子来看,两汉之际传入的佛学属于西学;晚明以后,天主教的传教士在将西学大规模带到中国的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欧洲。到了近代,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从西方来的西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西学精华之后创立的。所以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也不能脱离西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并且必须把它作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础来坚持。
正因为文化是多元互融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时,一定要注意它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我们国家所固有的传承了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我重点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正像人需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样,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前面我们提到,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了西方思想精华而产生的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马克思、恩格斯及他们的后继者,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之后,形成的自己的发展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不完全是一种创造发明。比如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著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一个重要论述,但这一论述并不是完全由恩格斯创作的,它吸收了北美学者摩尔根所著的《古代社会》中的观点,借鉴了其对古代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后形成的。
我们今天要坚定文化自信,第一个基础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或者说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这些年来,普罗大众及知识分子都很关注传统文化,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出现了各种各样相关的大讲堂、讲座、报告。与之相较,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就少了很多,所以从目前来看,我觉得和传统文化热相比较,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似乎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前几年,我读过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我反省,他在前言的自述中写道:“过去,我常在各种材料上写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句话,但其时我并没有认真研究过马克思的书,甚至一度连研究的兴趣也没有。要‘照镜子、正衣冠’,那我就得老老实实地承认,在这件事上,我是长期说假话且对不起马克思的,而类似我这种说假话不脸红,乃至连内疚都不曾有过者,的确是该‘红红脸、出出汗’。”这是作者的一个非常深刻的自我认识。实际上,就这位作者而言,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比一般人要深入得多,但他还是作出了自我反省,这种大胆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所叙述的自身的状况并不是一个个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在写自我鉴定材料的时候,一般头一句话写的都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呢?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可能都要“红红脸、出出汗”。
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中国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从上述这种情况来看,当今社会,人们在理论学习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着加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契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有望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一对其进行指导。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建议大家找来读一读。文章里有一段话,对今天的我们仍具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他说:“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抓紧研究。”这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干部说的,另外他还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有“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形势来看,如果没有对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及现实知识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三点分别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的革命理论、历史知识以及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相对应,所以重读这段话,我觉得它就像在说我们当代的事情一样,相当有教育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定要通过不断学习、抓紧学习来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说的两个基础中的第一个基础。
加强文化自信的第二个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从什么地方入手?这里我提出一个“表里兼顾”的观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表里兼顾,“表”是它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指的是它的核心内容。下面我分别讲一讲自己对传统文化“表”与“里”的看法。
首先是“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要抓住核心,文化自信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自信,那么这个核心是什么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的价值观。概括地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一种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中国古人认为元气的运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人的诞生也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但是人跟其他的自然万物不同,人所秉受的气有思想精神的成份在里面。以动物为例,一头牛或一条狗,它虽然有感官知觉,有心理活动,但没有高级的精神活动。在气化流行(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所秉受的思想精神上的成分被古人称为“正气”,也就是一种道德责任,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追求。
抗元英雄文天祥有一首特别有名的诗叫《正气歌》,诗里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间存有正气,在气化流行的过程中,它赋予万物的气是不一样的。赋给一草一木、一土一石的是一种比较粗疏的气,而赋予人的,除了普通的气以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包含着思想精神的气,那就是正气。因为万物所秉受的气各不相同,所以文天祥把它表述为“杂然赋流形”。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在地上形成了山川河流,在天上则成了星体宇宙,对于人来说则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说法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了浩然之气,那么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大丈夫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那么这种“正气”“浩然之气”,即天地赋予人的思想道德层面的成分,也被表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务的“义”,在中国古代指的是道德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所秉受的“气”并不能随着人的成长自然地转化为一种道德责任,正像人的生命肉体不经锻炼就无法保持健康一样,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必须通过实践修养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情操。
关于如何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如何实现对道德境界的追求,中国古代的儒家给出了三种方法,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道德实践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家庭伦理实践来实现。中国古代有五伦的道德观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涉及到父子、夫妇及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家庭为中心的。通过家庭伦理实践,可以把上述几种关系培养成一般性的道德观念。第二种办法是效法天地自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天地自然中获得对美和崇高的领悟。儒家认为天地本身的运行规律就对人有一定的道德启示,比如日月星辰、四季寒暑,始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运转,从来不会发生偏差;太阳永远都是按照东升西落的规律运行。古人把这些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描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种不具任何目的性的无私精神。另外,古人在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中还体悟到人也要像天地一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道德修养。
《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健”是刚健有为的意思。“天”就是乾,属于周易里的一卦,这个卦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非常的阳刚,永不停歇地在运动。表现在人的身上是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也就是要自强不息。这个道理儒家的祖师爷或者说儒家最重要的学者孔子是如何表述的呢?孔子在《论语》的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他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体会。学习是人的终身大事,那么终身学习的精神是从哪儿来的呢?天地就有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像古人一样,从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中感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具体是什么行动呢?就是永不停顿地学习。那么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与其相对应的话,叫做什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代表大地,象征女性,如大地母亲一样具有包容性,所以“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是做人也要像大地一样具有能承载万物的包容性。“包容性”是与人相处不可或缺的品质,与交友之道密切相关。《论语》里,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后,第二句话紧跟着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我们了,这是能令我们感到非常愉快的事,但是也同时涉及到一个怎么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交友之道重在有包容心。孔子有一句话说“毋友不如己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我们周围的人,肯定有比自己优秀和总体评价起来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按照这句话的说法,只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是非常矛盾的。如果比我好的人也因为我不如他而不愿意同我做朋友,那人与人之间岂不是没法交朋友了。孔子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没能得到统一的意见。我个人的理解是其实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是“贤于己者”。有些人的总体评价可能不如我,但是他总有某个方面是比我强的,那我还是要跟他做朋友,学习对方的长处。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就需要包容。没有包容心的人只能看到周围人的缺点,不会跟别人交朋友,自身也不会得到提高和进步。反之,如果能够看到周围人的优点并吸收过来,就能使自身成为一个道德更加高尚的人。所以儒家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包容可以令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加丰厚。
不管是强调刚健有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强调要具有如大地母亲一般的包容性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由学习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到的美和崇高里生发出来的,这种美和崇高又转化为儒家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途径。所以儒家强调什么?强调向天地万物学习,为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这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二个实践方法——效法天地自然,因为人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所以也要向自然学习。除了家庭和天地以外,还包括古人在各种艺术活动中所表现的自然。琴棋书画,无一不表达了古人对美和崇高的追求。比如弹琴,志在高山流水,这就是艺术向思想道德层面的转化,对艺术情操的陶冶同时也是对道德的陶冶。
第三种道德实践方法是不间断的道德培养,这种方法叫“立志养气”。这个“气”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谈到的“浩然之气”。孟子谈论浩然之气的时候说“气以直养而无害”,意思是人要不间断地对自身道德进行培养,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古人通过上述三种实践方法培养人的道德责任,以达到一个人所有认识活动的最高目标——止于至善。儒家有一部著作叫《大学》,本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唐代以后开始受到重视,宋代以后与《论语》《孟子》《中庸》编排在一起,成为了四书。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四书,实际上四书看似简单明了,但内容却并没有那么好理解。《大学》篇里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止于至善,儒家还有另一种表述,叫“知止”。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中,人们是把道德追求奉为最高标准的。当然,是不是追求了崇高的道德就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呢?对这个问题儒家也作了相应的讨论。
荀子认为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较,人的道德品行更为重要。《荀子·解蔽篇》里有一句话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就是说人可以认识万物,而可以被认识,是万物的自然之理。后面还有一句话是“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自然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只追求自然科学知识,一辈子也追求不完。那么要怎么办呢?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知识是道德层面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人类文化是在两个维度上发展的。人类有了文化,开始思考,首先要改造自然。从第一把石斧到农业革命,再到蒸汽机工业革命,一直到现在的信息革命,各种电子计算机、飞机的更新换代,包括武器制造,都是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带来的结果。这是第一个维度,是关于自然科学的。
另外一个维度是关于人的科学,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改造自身的必要性,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的行为是受到自然环境制约的。比如打猎或捕鱼,在春天的时候不能把渔网做得很细密,要把网眼做得大一点,好让小鱼留存下来。另外也不能过度捕猎鸟类,要让小鸟成长起来。这种对人行为的限制逐渐演变发展成一种知识维度,并最终达到了对人自身进行改造的最高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所以说人类文化的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不断改造自然,另一条是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最终形成价值观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具有显著的区别。刚才我们提到了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他把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统一与政治分裂分为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希腊模式,一种是中国模式。从西方的价值观来看,以基督教为例,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上帝造的。人的行为也是按照上帝规定的《圣经》里所写的十诫的要求去做的,这是西方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我们要通过效法天地、家庭伦理实践和养气立志等途径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这是中国的价值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成果铺天盖地、日新月异,我们更应该注重对自身的改造,把“止于至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加速度的发展,它发展的速度越快,对人的改造也就愈发显得重要。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我们须特别注意的地方是要从中国古代的价值观中汲取优秀的部分进行继承。因为人们往往更看重对自然科学改造所获得的成果,对其津津乐道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殊不知对人的改造更为重要。每一个现代人可能都有驾驭复杂科技的手段,但我们是不是能把这种科技手段真正用于为人类造福呢?这可能是一个问号。正因为科技具有强大的力量,如果它不能被运用到正途上,就会造成很大的偏差,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再次重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越发达,对人的改造就越重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就越重要。在中国古代,这种道德上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止于至善”。
建立文化自信,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改造自身价值观的养料,对古代的价值观施行创新性的发展,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里”。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个“表”的同时,更要注重借鉴传统思想道德观念改造自身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个“里”,如此才能做到“表里兼顾”。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就是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我们讲的比较简单,我特别看重毛泽东同志80年前写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历史、学习现状这样的一种观点,对我们今天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另一个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把它分成了“表”和“里”两个部分,重点讲解了作为核心内容的“里”,即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三、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或者说外部结构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可以把它概括为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
为了简明方便,这里我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讲话得内容很丰富,它本身就是一部大书,或者说是一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作了很好的概括。
下面我就对这段话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解释一下不易了解的问题。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前面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司马迁的《史记》是从黄帝开始记述的,我们管那个时期叫炎黄时代。轩辕黄帝建立了一个早期的国家的雏形,已具备一些政治结构,但还不能算作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按照历史发展的次序,在这个国家雏形形成以前,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农业时代。细致划分的话,这个农业时代是由采集农业过渡到种植农业的,这一历史时期也有一位英雄人物,他就是神农部族的首领——炎帝。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就属于一种采集农业,所以炎帝可以说是农业的创始人。炎帝所处的时代比黄帝还要早一些,但这些历史并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我们可以从考古资料里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考古发现中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都证明了神农时代是切实存在的。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思想观念的发展,从先秦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在公元前770年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产生了一个持续五百年左右的思想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事实上,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也是人类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古希腊、罗马、印度都是如此,西方的史学家称其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列举了“诸子百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兵家等。司马迁在《史记》的末尾作了《太史公自序》,后来人们把其中的一段话单独拎出来组成了一篇文章,叫《论六家之要指》。这六家是哪六家呢?分别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和阴阳家,合称为“先秦六家”。后来班固在《汉书》中又加入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其他思想流派,有时候我们也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术派别总称为“九流十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讲到了很多学派,其中流传下来的有系统的文献记载的主要是六家,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学习。
“六家”中我们又特别强调儒家,这是为什么呢?汉代以后,儒学一度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两汉经学”,两汉时期诞生了许多的大经学家,实际上当时的经学是什么?就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学问。经学的著作是以春秋时期孔子给他的学生讲课时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的,最初是六经,后来我们叫五经,因为关于音乐的《乐经》找不到了。五经是儒家思想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性著作,构成了汉代大家所共同研究的学问。到了唐代,当时的思想家抽取了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再加上《论语》和《孟子》,形成了古代经学的另一个编排体例——四书。之前我们讲到的“止于至善”的思想就是《大学》篇的中心要旨,所以《大学》真的非常重要。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扩充,到了南宋的时候,五经增加到十三经,内容就变得相当庞杂了。清代的阮元对十三经的内容进行整理,主持校刻了《十三经著疏》。
经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两条道路,一条是从五经扩充到十三经;另一条是从儒家经典出发,产生了四书这个新体系。十三经的内容丰富繁琐,四书的内容简明扼要、内容集中,说明了重要的问题。
经学有没有什么缺点呢?要说有的话,主要是太过繁琐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他这个人非常浪漫,发现这一点以后,专门写了诗嘲讽这个情况:“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鲁”是山东,因为孔子是山东人;“白发死章句”,是说直到白发皓首都只能死守着章句。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经学内容驳杂、注解繁琐的弊端显著,知识分子想跳出这种繁琐的束缚,儒家思想有所衰落,与之相应的是道教的兴起。不过这一时期儒家传统并未断绝,人们把儒家经典与道家的学说结合在了一起,把五经中的《周易》与道家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合称为“三玄”,因为这三部书讲的都是比较玄元的内容。现在我们大多称魏晋时期的文化为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表现了魏晋知识分子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态。我们说的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融合的文化现象,两汉是经学,魏晋是玄学,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实际上,两汉交替之际,西方的佛学已开始传入到中国,佛学的著作都是由梵文和西域文字写成的,对中国人来讲,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魏晋时期就是一个逐渐了解接受佛学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佛学发展成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我们都知道佛学属于西学,是外来学说。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尊儒排佛,认为外来文化会侵蚀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张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固有文化。但是经学太复杂了,于是韩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总结,将《大学》《中庸》从《礼记》里单拎了出来,并从中找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即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止于至善。我们知道《大学》作为《礼记》的一部分内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然而直到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韩愈找出了其中包含的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那么他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呢?这说明他开始了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间关系的思考。
唐代以后,中国历史迎来了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加起来一共有七百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为宋明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说到宋明理学之前,还提到了儒释道合流,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的结合。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已基本实现合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融合的新阶段。
讲到这里以后,后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就用“数个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概括了。其实到了晚明的时候,还有一项西学传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天学”。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呈波浪形发展的,比如说诸子百家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两汉经学则对人的思想有所禁锢,显得比较呆板。魏晋时期又开始追求对天道自然的感悟,有了儒家和道家的结合。唐代佛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但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主导思想,它必须实现中国化,后来我们说的禅宗就是佛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
再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话,列举过学派之后他又说到了好多人物。这个是按照朝代来说的,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一直叙述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这些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家。近代以后的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虑该怎样对待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了,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在看到封建社会儒学的发展与政权紧密结合的状况后,认为儒家思想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样,也应该被打倒,所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本土文化为主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到后来明末清初西方的宗教及自然科学来到中国,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为辅的形式形成的一个融汇交融的文化集合。所以说中国文化不是在一个单纯的封闭状态下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话中所讲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学习。当学习进行到一定深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又体现了中国传统价的值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浩如烟海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底气。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能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具有各种各样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相当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对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的说明,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哲学社学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概括,这段话概括得非常精炼。在学习时,我们要把它展开来认真加以学习,这里就不过多讲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它的核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当我们讲文化自信时,一定要注意,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必须与人改造自身的发展相平衡,如果一方突飞猛进,一方却没能得到重视,那么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最后,我对整个内容作一个回顾。首先我们要从三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一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历史认同。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中华文明是独特的,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整个的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后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与“里”。其中“表”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里”的部分是作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我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强调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它?就是防止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个封闭发展的产物,而强调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如果一种文化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和国内的多次讲话中,反复使用过同一个词,叫“文明互鉴”。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两种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今天的我们想要让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就需要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来借鉴外来文化,包括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一个优秀的具体的表现形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把它作为今天讲座的一个结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段话我觉得特别的重要,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
好,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就到这儿,谢谢大家观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08/10124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