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8-08】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08月09日 10:36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该地区存在大面积雾霾频现、资源环境超载严重、生态恶化等诸多难啃的硬骨头。针对京津冀环境污染等诸多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北京,强调对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要综合施策。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破解京津冀大气污染等突出生态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

以新发展理念审视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新问题

鉴于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全面分析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不足,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较差。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加剧成为当前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北京周边省市以重化工业为重要支撑的高碳产业结构,恶化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河北唐山、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城市是全国污染重灾区。河北省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区域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北京和天津形成了“污染围城”的态势。京津冀整个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技术创新不够。特别是面向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不足,传统能源消费转型缓慢,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应用、推广严重不足,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型。创新驱动不足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比较低,直接或间接制约了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

协调机制缺失,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因资源能源相对匮乏,行政分割和地方壁垒等因素存在,京津冀地区在发展中存在协调机制严重缺失的现象。各自为政与各自发展形成牵制,要素流动不够顺畅,沟通协调不够顺利,致使区域产业间的互动不足。在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中缺乏利益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改变传统自我封闭、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未能实现均衡性、协调性、持续性发展,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绿色空间不足,生态环境建设滞后。在京津冀发展进程中,疏于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与保护。为了追求GDP增长而选择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城镇化道路,加快了城市资源能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污染,降低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失序的工业化、城镇化行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后果,这些后果在不同的空间规模上具有不平衡的社会影响。大量农村和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资本和利益主导下的空间盲目扩张和产业粗放发展。例如,过度开发资源、使用低效能燃煤、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业高污染高排放等。这些行为降低了区域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绿色空间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建设严重滞后,必然引发生态安全与环境危机。

区域开放度不够,要素流动不顺畅。京津冀地区的开放性不够,不仅区域内部,还包括京津冀地区与区域外部之间缺乏足够的开放和交流。资源要素流动的不顺畅,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文化等发展不够开放。从过去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对周边地区不仅没有形成更好的产业波及和辐射带动作用,相反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形成“虹吸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差距。河北及周边省市的高端人才更多的是往北京走,而北京高端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对周边地区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有利契机,加快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开放融合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

共享不够充分,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诸多方面的共享不足和不充分现象。具体表现在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人才、政策、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以京津冀地区生态补偿为例,为了给京津阻风沙、护水源,河北省承德市多年来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一方面,建立了承德市与北京、天津开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滦河跨界流域补偿等横向补偿机制,但生态补偿多以支持和补助一些项目来体现,临时性政策诸多,缺乏稳定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生态补偿收益过低,则难以支撑自身发展。目前的生态补偿标准,尚未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恢复或保护需要的各类成本,补偿标准偏低,投入资金与实际成本差距较大。此外,京津冀地区只在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领域开展部门主导的专项生态补偿,存在规模小、进展慢、补偿少等客观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享未能形成合力。

 

以新发展理念培育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贯彻和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加快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绿色发展、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具体而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培育以下几项新动能: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构建京津冀高精尖产业体系。要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重要机遇,加快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提升京津冀地区创新能力,增加创新投入,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高精尖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引擎和动能作用,加快河北及周边地区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变。以技术创新为关键突破口和新动能,加快河北唐山、邯郸、石家庄、邢台、保定等全国污染重灾区的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要运用高新技术、低碳技术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以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传统污染产业的淘汰、转型,进而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水平,从根上减少京津冀地区污染排放,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培育协调发展新动能,推进京津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与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发展落差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大树脚下不长草”与“灯下黑”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依然客观存在。新时代的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提升发展的协调性,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积极培育协调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京津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京津周边地区在教育、医疗、生态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特别是在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中重视利益协调与协同发展,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京津冀生态建设。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绿色转型,我国的绿色转型也已进入发展快车道,更加紧密地融入了全球环境治理进程。这些背景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可能。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空间治理等方面坚持“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发展行为。二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鼓励使用绿色低碳能源,利用厂房屋顶、空地等大面积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模式。三要大面积进行国土绿化、立体绿化,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与绿化建设,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无烟的京津冀和绿色低碳的世界级超大城市群。

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加快京津冀要素流动。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培育开放发展的新动能,加快要素流动,破解开放中的各种阻碍和壁垒难题,构建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以开放促协同发展,以开放促环境治理,以开放促生态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京津冀地区改革,引进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的高能耗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开放与国际标准接轨,改变高污染的传统形象,树立绿色形象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要契机,加快北京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波及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要素流动、战略合作、共赢发展。以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加快,进而形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放动能与协同效应。

培育共享发展新动能,扩大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补偿规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每个人的核心利益,清净空气和清洁水源是每个人的必需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既需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由人民共享,也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亲力亲为,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坚持共建共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能。在人才、信息资源、科技创新、生态补偿等方面加快建立共享机制,扩大京津冀地区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规模,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激活共享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多元化补偿机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建共享合力,共同建设和打造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的美丽新首都。

(作者:陆小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09/1012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