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曾辉:传统手工复兴与现代设计转化
2018年08月17日 15:32
曾辉 艺术设计策展人
一、中国传统手工美学的灵魂——简与实
我们从喝水的杯子讲起。当你看到青花瓷的茶碗,就知道是喝茶用的。但是看到另一个,我们会觉得这是喝咖啡的咖啡杯。为什么喝茶要用茶杯,喝咖啡要用咖啡杯?这两种不同的器物,代表着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味呢?同样是“喝”,由于不同的器物所承载的生活文化不同,它会带来不同的认知。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家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杯子。
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建筑物,比如我们的房子,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构成的空间。古人云:“当其无,有器之用。”什么意思?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不是外观,而是“无”。也就是说,能为我们所居、所使用的空间才是真正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
2011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我们评选出的最高奖项叫“经典设计奖”,这个奖颁给了天安门观礼台,是由已故的著名建筑师张开济先生设计的。他在五十年代采用极简主义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天安门城楼这个历史建筑。这种甘当“配角”的建筑设计思想,到现在也是国际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建筑设计的作用非常重要。
我们思考一下,设计和创新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先从中国古代的民间设计来谈一谈看法。中国古代是农耕时代,古人生活中的所有器物都是经过设计的,尽管有人认为现代设计的概念应该是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但实际上从整个人类文明史和生活文化史的角度来讲,所有为人所用的东西,都是人类创造、设计的智慧与成果。比如,石器时代,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都不是随意为之的。你看到的那些石斧、各种石器,都具有工具用途,很符合人体工程学。尽管当时的原始人没有按照现代意义上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器物,但人类本能的创造性为我们的设计开启了一扇窗。
竹篓、竹筐大家很熟悉,它们不仅编织得很好看,而且都有实际用途。正是这种真正有用的设计,才使我们对生活美学有了最基本的判断与要求。换言之,“器用为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
小小的竹编代表着整个农耕时代,从渔猎到农耕,各个生活体系中的人们都离不开这样的器物。古代传承下来的很多器物上有装饰纹样,其实早期所有的装饰纹样都来自于最早的实际用途。比如,青铜绳纹壶,它上面的绳纹装饰来自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易碎,所以人们用编绳的方式把它进行加固,便于提拿,久而久之,这种绳纹就成为固化陶器的重要方式。到青铜时代,人们就自然地把这种绳子的捆扎方式转换成了绳纹结构的装饰。一直到清代,在中国很多器物上还在采用这样的装饰。
十多年前,故宫曾经举办过一次包装展,从包装的角度,我们能看到中国人的创意设计智慧。这些智慧是自古以来设计积累的结晶。但在当代的设计里,我们却没有看到这些,甚至是遗忘了这些东西。过去的很多器物,它们的装饰造型与功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真正好的设计,其装饰纹样不是孤立。
当代人要把古人的设计智慧传承下去,甚至要有更多的现代创意贡献。当代中国人对于中国文化要有新的贡献,这样才能让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真正地延续下去,让它“活”在未来。
基于这个意义,不能从一个狭隘的角度来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体系里,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以手工文化为核心、以器物为美的思想中。中国古人对人和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思考得非常深刻,这些思考都反映在中国传统的手工文化体系中。
古人讲的装饰,其中“装”有藏的意思,“饰”指文采,就如同写文章,先要写出有内容的文章,然后才是有文采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我们的很多前辈都说过这样的话,做设计、做艺术,要善用减法,像《大闹天宫》这个动画,里面的人物都是用很简单的视觉处理方式来设计的。所以,善用减法的设计才是有审美自信的设计。
二、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人文价值
在中国的整个文明史体系里,有太多值得去解读、吸收、传承的设计,比如瓷器。我国古代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瓷器的外销。走海运就要经过南海、印度洋才能到达不同的国家。那么如何让易碎的瓷器保存完好呢?其实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态包装设计。我们知道,在已发现海底的沉船中,经常有成千上万件的瓷器,这些瓷器保存得相当完好。《敝帚轩剩语》里记载:“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什么意思?就是捆扎瓷器之后要在瓷器的缝隙中放上沙土,再放上豆种和麦种,甚至草种,浇上水,让它成长。这些豆麦的枝叶就把瓷器的缝隙包裹得结结实实,缠绕得非常牢固。任凭风吹雨打,任凭车马劳顿,瓷器都会保存完好。所以,这种绿色生态的运输包装设计,体现了非常高超的设计智慧。还有包粽子的粽叶,那就是最好的生态包装。但在现代的生活中,这样的包装设计却留存得少之又少。
我们知道,在农耕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是支撑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两大支柱产业。到了现在,全球都在思考一个新的问题,能不能用新的农业化体系,用新的自然生长方式来创造人类的未来。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农业和粮食。在意大利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思考如何用植物发电;美国和以色列馆在探索如何用垂直种植的方式得到更多的粮食;英国馆让观众体验蜜蜂的视角,他们的设计是想告诉人们,蜜蜂能活得好的地方,人类才能活得好。所以,全球不同的国家都在思考,如何用新的农业方式带来更多可持续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手工业和农业就像孪生兄弟,是人类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根基。在过去,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有很多走街串巷的手工艺人,比如,家里的瓷碗破了,有人会来锔碗,缝缝补补。其实这样的手工文化贯穿了整个人类生活。《考工记》里有一句话叫“知者创物”。这个“知”应该通“智”,智慧的“智”,换句话说就是有智慧者要善于创作、善于设计。被创造的生活器物是有品味的,是有智慧的,这样才能被人们所用,而不仅仅是用来摆设、装饰。
但现在,很多人对于手工文化的理解就是装饰品。很多人买家具,一看,紫檀的,好!买!为什么?因为能显示身份,不管功能,只要材料好就行。现代人眼睛里看到的都是物,这是很可怕的,甚至在文化上是一种很可悲的价值导向。所以我们要找回传统手工业的精髓,让这种精髓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举个例子,日本有一位叫柳宗悦的人,被称为民艺之父。在一战的时候,大量的工业冲击了日本的手工业。过去人们所依赖的东西,突然之间被工业化给打断了,甚至消失了。柳宗悦意识到应该挽救这些民间生活中美的东西,于是他走遍了日本的乡村去收集、整理他们的民艺。现在在东京有一个民艺馆,里面收藏的器物会让你感到,它们的美学观念与中国的美学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后来柳宗悦的儿子柳宗理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他让那些在博物馆中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进行了有机的融合,让传统之美和现代生活之美统一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如何保护传统手工业的一个例子。
其实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不仅是把过去的传统符号搬到现在,那只是表面的传承。真正的传承是内在的精神与智慧传承。我们要用简约的,具有东方美学品位的设计作为设计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在当代,不只有亚洲设计师在做,欧洲的设计师也懂得如何从中国的生活美学里去吸取这样的智慧。
比如,丹麦的著名设计师汉斯·瓦格纳,他在五十年前设计了一把中国椅,是基于明朝的圈椅设计,那种简约之美成为世界设计史上的经典代表作。更重要的是他设计的中国椅一口气卖了五十年,现在还在卖,也就是说五十年前的设计到现在仍不过时。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好的设计,才是有价值的设计。但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一次性的产品,大量地消耗着地球的资源。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设计,拿建筑来说,五台山还保留有唐代建筑,在北京,明代、清代留下来的老建筑更多,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再说我们的民间仍然有很多的石雕、木雕,有很多的生活的器物还“活”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一个老的嫁衣能传好几代人。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于人类生活文明体系的延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经典设计奖颁给了中国高铁,因为中国高铁是集成创新的结果,也是大设计观念下的创新结果。它已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引进模式。什么是大设计?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城市该如何发展?乡村该如何发展?我们要尊重乡村的原生态,不砍树、少拆房、慎填湖。我们有很多有历史的城市,但很多历史遗迹被扒倒重来,一点痕迹都不留。我们的前辈,他们儿时的记忆荡然无存,一切都是崭新的东西。我们不反对城市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保留一个城市的文化,让这个城市有更多的历史记忆,不仅是为当代人,也是为子孙后代。
我们的发展就像开车,如果车开得过快,就顾不上看周边的风景。文化的传承恰恰不能“开快车”,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好的东西、好的设计。
三、中国传统手工的传承与发展
在生活美学中,很多创作来源于自然,并呈现了文明之光。这样的东西,可能比雕龙画凤的宫灯、金碧辉煌的器物更加质朴,更加有生活的状态。换句话说这东西是属于你的,不是属于别人的,这就是心灵的归属感。过去有很多铁匠铺,但现在,做铜器、铁器活儿的店铺几乎没有了。前一段我去河南,在一个乡村里发现了一个做铁匠的农民,虽然修补一个锄头、铁锹、榔头,一天才挣十几块钱,但他还坚守着打铁的信念。
其实有太多的民间手艺没有被大力扶持、推广,这需要反思。我们不否认剪纸、刺绣的文化性,但不能全国各地都是刺绣、剪纸,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传统手工被传承。我们现在要复兴的传统手工要让它成为人们生活所依赖的新的现代手工业体系,而不仅是一种手工艺。
在日本,每砍伐一棵树木就必须要种上一棵树苗,他们要让山林可持续生长。同时还倡导一种设计思想,叫一本技。什么是一本技?就是如果砍伐一棵整木,就要把这个整木的每一个部位都用上,不浪费。比如,制作一张桌子,桌子的桌面就按照一棵树木的弯曲方式来设计。这样的家具恰恰具有一种自然之美。我们也应该倡导这种方式,而不仅仅靠技巧、靠雕工。
漆器在中国历史中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但现在用漆器的人并不多了。更多的是用漆器来做画。是,漆器绘画是一种艺术探索的方式,但它不是主流方向。主流方向是要把漆器生活化、实用化。现在很多刺绣名家都在仿名画。过去刺绣是用在生活中的,现在变成了艺术品。一个绣娘仿一个名画要用几年时间,绣好后一拍卖拍几十万,上百万。我相信在座的没几个人能买得起,那东西跟百姓的生活没关系。在日本,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她的孩子衬衣的口袋破了一个洞,她就用刺绣的方式在孩子的衬衣口袋上刺了一只趴在衬衣口袋的小猫。裤子破了,也绣了一只探出脑袋的小猫。这种用刺绣的方式把孩子的衣服变得很有趣味。
比如,蓝染。蓝染也要做成生活化的用品,而不仅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比如古代的卷轴,现在的图书都是按照西式一页一页翻开的的阅读方式阅读。但古代的长卷也有它的表达方式,也有它的好处,它不仅有空间的变化,还具有时间概念。像《清明上河图》,当打开卷首的时候,会感觉从春寒料峭的郊外,渐入城门,然后春意盎然。
当年我在北京奥组委工作时,我们要设计出各个比赛项目的体育图标,后来定的是用中国的篆书来表达,就是把中国传统篆书的笔意和现代体育竞赛的符号表达出来。我认为,这套设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有传播价值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转化的表达。
四、东方手工设计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发展
对于东方手工设计,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的生活器物入手,来挖掘和研究生活之美,形成东方生活美学体系和东方设计学思想,进而在国际上能和欧美的设计融合,让东方的设计也能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和文化地位。
我们推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中国设计,意大利制造。中国优秀的设计在国际上是有地位的,东方的设计学思想同样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和生活的需要,因为西方人尊重平和、质朴,有意境、有内涵的东方美学。所以,来自自然,来自生活的设计将会成为中国设计在未来的重要方向。
在韩国首尔有一个著名的地方叫东大门,原来是个菜市场,后来把这个菜市场疏解走了,这个地方就空出来了,于是首尔市政府就在那里建了个东大门设计广场。这个广场的设计师叫扎哈哈迪德,她充分地尊重了东大门的历史,设计出来的广场让现代和历史真正地融合了起来,而不是推倒重来、异地拆迁。我认为我们的城市也应该具有诗意的栖息地,不应该只生活在高楼大厦里,应该让我们的城市空间具有生活美学。
在2014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我们展示了新的城市发展路径,得到了很多国际人士的充分认可。这也可以表明,我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的创意融入,让我们的老街区能有“新生命”。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我们也推广过红旗渠这样的项目。好多人不知道红旗渠是谁设计的,其实它是中国农民设计的,它的总干渠七十多公里,落差只有八米,这其中有很多中国水利设计的智慧结晶。这样的项目,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的大设计,它来自于传统农耕文化的设计的凝聚。
我们还推广过“大黄鸭”,把“大黄鸭”带到北京,希望让“大黄鸭”身上具有的简约城市公共艺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思考。
大设计在文化领域也同样需要。前几年我邀请新西兰著名的Weta公司来华参加活动,当时Weta公司的总设计师泰勒先生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 Graphic Design。什么意思?通常来讲就是平面设计公司。但是这个公司却获得了七届奥斯卡的视觉特效奖,电影《阿凡达》的特效就是他们设计的。
现代的电影不是靠一个故事、一个编导就能拍成一部能赚钱的片子。电影里的设计逐渐成为电影的核心价值所在。换句话说电影设计就是大设计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设计与文化、不同相关产业融合的典型。
总而言之,传统生活文化体系如何复兴,不是简单的在博物馆里展出,而是要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复兴。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些传统文化,它才有活着的价值。换言之,这也是我们给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推动设计消费,要让手工设计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重点。为什么设计消费这个概念是成立的,以购买一件服装为例,服装的做功和面料仅占到购买价格的10%。大家会问,那90%的钱是什么?商家会告诉你,这里面有营销成本、渠道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但消费者购买服装的核心理由是什么?首先这件服装穿上后能符合身份、气质、身材。这些是靠什么带来的?是靠设计带来的。
换言之,对消费者来讲,购买服装不是在买面料,而是在买设计。设计实际上是消费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我们的设计市场必须要建立起来。因为好的设计能让我们的生活具有美学的品质,这样人内心就不会恶到没有道德底线。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17/10136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