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赵敏俐:《诗经》的八个伟大之处
2018年08月24日 13:54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
《诗经》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诗经》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里最早的作品是《商颂》《周颂》,还有《大雅》中的一部分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殷商帝国和周民族的发祥史,可以追溯到商王朝初年(约公元前17世纪),再往前甚至可以继续追溯到尧舜时代。最晚的诗篇是《国风·陈风·株林》,这首诗讽刺的是陈灵公和夏姬淫乱的事。《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时间,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约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的个别诗篇甚至记录了距当时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远古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其篇目都是经过筛选得出的诗歌中的精华。
第二,《诗经》中的篇目收集涉及到非常广泛的地域范围。《诗经》中的《商颂》和《周颂》是商、周两个王朝的祭祀歌曲。《鲁颂》则是鲁国的祭祀乐歌。《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朝廷之乐,而“十五国风”是周王朝所辖的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的汇集。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有很多小的诸侯国。“十五国风”里包括的《周南》和《召南》,指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而治。姬旦常驻东都洛邑(现洛阳);姬奭常驻西都镐京(今西安附近)。那么具体说来,《周南》和《召南》收录的就是西都镐京和东周洛邑以南的广大地区的诗歌。以现在的地理范围讲,“二南”是陕西南部和河南南部,从泸水、洛水一直到江汉之间的区域。以现在河南西部的单县为界,以西是“召南”,以东是“周南”。
“邶”和“卫”也是两个诸侯国,都是指殷商故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其中,《邶风》是现在河南的汤阴县附近,《卫风》是现在河南的淇县附近,《鄘风》是现在河南新乡的南部,《王风》指的是河南洛阳,《郑风》是河南郑州。《齐风》是现在的山东临淄。《魏风》是现在的山西芮城,《唐风》是现在的山西翼城。《秦风》是现在的甘肃清水。《陈风》是河南淮阳,《桧风》的是河南新郑。《曹风》在今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定陶、曹县一带。《豳风》是陕西咸阳彬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十五国风”大多以河南为中心,并包括现在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的一部分地区。现在看起来,整个的地域面积似乎并不是很大,但这基本上是当时的周王朝所统辖的全部地区了,全国各地的诗歌都包含在里面。
第三,《诗经》的内容极其丰富。《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囊括了当时社会各地和各个阶层的各种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是最能表现中华民族文学传统的伟大群体艺术。之所以称它为“群体艺术”,是因为《诗经》里的篇目几乎没有明确的作者。诗人们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引用《汉书·艺文志》里的一句话,叫:“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诗经》中有君王的忏悔,比如《周颂》里有一首诗写的是周成王到宗庙里去忏悔,据说是由周成王本人作的,诗中提到了“惩前毖后”这个词,这个成语就是从《诗经》中来的。《诗经》里还有公卿大夫对时政的关心,如《大雅·民劳》;有失意贵族的哀怨,如《小雅·小弁》;有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如《豳风·东山》;有女子对恋人的痴情,如《郑风·狡童》;有对农业生活的歌唱,如《豳风·七月》;有宗教礼仪上的颂歌,如《周颂》《丰年》;有民间节日生活中的男女互答,如《郑风·溱洧》等。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后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如屈原、杜甫等,都从中继承了可贵的精神。
第四,《诗经》所表达的感情高雅纯正。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随意翻开《诗经》中的一页来看,里面没有任何一首庸俗或格调低下的诗歌,尤其是在《国风》中。过去我们常说《国风》是民歌,实际上是对它的误解。真正的民歌,品质往往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因为缺少艺术上的提炼显得很粗俗。比如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叫冯梦龙,他曾有意识地收集民间的歌曲,编成了两本书,一本叫《桂枝儿》,一本叫《山歌》,里面保留了很多明代原生态的民间歌唱。把它拿来跟《诗经》作对比,我们就会发现里面的很多诗语言都不是很文雅,感情格调也很低俗。说《诗经》表达的感情高雅纯正,主要以爱情诗为代表,比如《关雎》就是一首高雅的爱情诗。孔子对这首诗相当肯定,形容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另外还有《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描述了一种互敬互重的关系。再比如《出其东门》,它形容的是对待感情纯正专一的态度:“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就是说我只喜欢这一个人,很专门、很执着。
下面详细说一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非常重要的诗,你们可以来体会一下。
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由于《诗经》的历史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如今我们读起来会感到有点陌生,我给大家逐句作一个讲解。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莪”是悼念父母,怀念他们的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头两句是比喻,诗人把“蒿”和“蔚”当成了“莪”,于是心有所动,用比兴的手法开始抒情。“莪”是一种野蒿,可以食用,且味道香美,是环根丛生的植物,俗名叫做“抱娘莪”。一个莪有一个主干,旁边又会陆续长出枝干,主干与支干互相拥抱在一起生长,是非常美好的植物,常用来比喻成才、孝顺的人。而蒿和蔚都是散生的,蒿质粗而不可食用,蔚除了不能食用之外还不能结子,因此常用来比喻不成才且不能尽孝的人。这句话是说诗人在远处看到又高又大的野草一样的蒿,以为是莪(抱娘蒿),走近一看却发现不是。比喻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他很是器重,希望他能成才,长成莪,但他却辜负了这份期待变成了蒿。朱熹有句话说:“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这句话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在我们身上寄托了那么多美好的愿望,希望我们成才,希望将来可以依赖我们。如今我们长大成人了,还没来得及给父母带来幸福,他们就已经不在人世了。“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人想起父母生养自己的辛苦,陷入到想念父母的感伤中。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第二段基本重复上一段的内容,只把“蒿”换成了“蔚”。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瓶”和“罍”都是盛水的器物,一般来说,“瓶”小一点,“罍”大一些。瓶里灌满了水以后放到罍里,罍里的水满了,瓶又可以从罍中汲水,二者是一种互相依靠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与瓶和罍一样,也是相互依靠的,父母不能得到供养,是子女的耻辱;子女小的时候没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和教育,是父母的耻辱。但是现在因为失去了父母,很好地终养父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对此感到很痛心。“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自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还不如跟他们一起死去。第二段主要感叹父母去世所带来的悲伤。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和“恃”都表示依靠、依赖的意思。这句话是在问没有父亲和母亲,我们又该去仰仗和依赖谁呢?“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恤”是指内心的悲伤情绪。因为父母不在了,出门的时候我们一直带着忧伤,回到家里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就像没有回家一样。当然对于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父母亲都是在的。大家可以通过想象这样一种情境来稍微体会一下诗人的心情。比如放寒暑假,我们回到家里,还没进屋就开始喊妈妈,如果妈妈正好不在家,没有人回应,我们心里多少会感到有点失落。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连续用了六个“我”字来说明父母的养育恩德。“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鞠”是养育的意思,父母生了我并养育我长大。“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些动词都是同义词。他们千方百计的用各种方式来培养教育我,历尽了劳苦。“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罔极”指没有定准。现在我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上天却不肯给我一个机会。这句话有哀叹老天爷不够公平的意思,连续使用了排比的句式,可谓是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有如哭诉一般。
最后两章,诗人在先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抒情,描述自己遭遇到的不幸。“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又高又陡,“烈烈”是艰难险阻的意思。“飘风发发”形容山风呼啸的样子。南山又高又陡,冬天里北风呼啸、冷冽肃杀。诗人通过描写这样的一个画面来象征自己遭受的苦难,诠释自己现在孤苦的处境。“民莫不穀,我独何害”,“穀”是养的意思。其他人都有父母可养,为什么偏偏我的父母去世了?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律律”和“弗弗”是上一句中“烈烈”和“发发”的同义词。其他人都有父母可以奉养,只有我没能把父母奉养到底。可以说《蓼莪》是中国古代抒写孝子情最为动人的篇章,当然这一类的诗篇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经》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代有些学者会通过新的吟诵方式对《诗经》中的篇目进行表演。比如2011年前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几所大学曾经搞过一个两岸大学生中华诗词吟诵联谊会。会上,两岸的大学生一同在台上吟诵了《蓼莪》这首诗。当时一位台湾辅仁大学的教授为它谱了新的曲,使得整个吟诵的效果非常震撼人心。台上吟诗的同学流下了眼泪,台下的观众也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大家都沉浸在一种感动的情绪中。所以说《诗经》的内容是高雅的,《诗经》中的好多作品都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五,《诗经》崇尚的是高尚的生活情趣,与政治有关的诗歌高尚且严肃。《诗经》里的诗篇分为各种类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政治诗歌中表现的是贵族士大夫们对国家的关心,及对腐朽现象的批判;如《大雅》的《桑柔》《雨无正》等。在战争诗中表现的是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入侵之敌的愤恨;如《小雅·采薇》《秦风·无衣》。在宴飨诗中表现的是君臣之间、亲属之间和乐的感情和高雅的情调;如《小雅·鹿鸣》《小雅·伐木》。在农事诗里表现的是对土地、庄稼和田园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如《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在爱情诗里表现的是中国人对人性之美的欣赏和纯真的男女之情,如《叔于田》《野有蔓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情感,本身就有教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六,《诗经》塑造了理想的贵族人格风范。这里以《卫风·淇奥》这首诗里的部分内容为例来说明。“淇”是淇水,“奥”是水的弯曲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你看那淇水河畔,翠绿的竹子婀娜多姿。“绿竹”在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的风度。“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前面我们提到子贡和孔子谈诗时说到了这一首。“有匪君子”是文采斐然的意思,“切”“磋”是指对牛骨和象牙进行打磨,“琢磨”指把美玉和宝石制成工艺品的一些工艺手段。文雅的君子就如同经过切磋的的牛骨和象牙,经过琢磨的美玉和宝石一样。“瑟兮僩兮,赫兮咺兮”,“瑟”,庄重;“僴”,举指大方;“赫”,心地光明;“咺”,心胸广阔。就是说君子既庄重,又举止大方;既正大光明,又心胸广阔。“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这样文雅的君子怎能让人忘却呢?这首诗不但歌颂了美好的道德品质,也诠释了当时理想中的贵族应具有的人格风范。
第七,《诗经》记录了当时的礼仪文明。古代宴享礼仪中有一首常用的诗是《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首诗是以鹿的鸣叫来起兴的。鹿是一种性情平顺的温和动物,传说如果遇见了肥美的草地,它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呦呦”的鸣叫声,把它的同伴呼喊过来共同享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吹笙”是表示欢迎。这种欢迎不同于一般的欢迎,还带着主人家的心意。“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簧”是盛礼品的器物,“将”是奉上的意思。“吹笙鼓簧”是个连接词,客人来了,为其献上礼品是自然而然的情节。“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最后两句解释了主人为什么这样热情的招待来客,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客人,是来帮助“我”进步,与“我”共同探讨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的。“周行”是大道的意思。主客之间的朋友相会是高雅的,而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这就充分反应了当时的礼仪文明。这首诗读起来特别流畅欢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像迎宾曲一样。其实直到现在,大到国家,小到群体,在举行类似的活动时,也都应该有一首好的迎宾曲来渲染气氛,这样才与我们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相符合。通过体会《鹿鸣》里营造出的这种热烈欢快又友好的氛围,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文明礼仪风貌。
第八,《诗经》是精心结撰的艺术。孔子之所以看重《诗经》,不仅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广泛的社会生活,还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它既是大众的、通俗的艺术,又是高雅的艺术;既表现了普通人的世俗情感,又表明了古人在精神境界上的最高追求。《诗经》中的诗作多是由有文化的贵族阶级所作的,再经过专业艺术人才的进一步加工,达到了当时诗歌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是中国上古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两首诗,首先是《关雎》。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它高超的艺术技巧是如何体现的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整首诗以雎鸠鸟来起兴,“关关”是鸟叫声。雎鸠鸟是一种一旦雌雄结对就一生都不会分开的鸟,按照《毛传》(《诗经》研究著作)的解释,叫“挚而有别”。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吸引了诗人去寻找声源,诗人仔细一看,在河州之上发现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于是引发了联想。“河”在古代特指黄河,“河州”是黄河中的沙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想到了具有真性情的美好女子,她应该是君子的绝佳配偶。“逑”,指配偶。把前四小句结合在一起看,第一句诗写的是听,诗人首先听到鸟鸣,第二句是看,第三、四句是联想。从听觉、视觉到引发联想,这个过程与我们生活中的逻辑相符合,所以读起来就一点也不费劲,非常流畅。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要有开头、有承接、有高潮、有结尾,这四句诗就表现出这样的一个过程。
再看第二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是一种古代祭祀时会用到的长在水中的菜。在古代,女子负责准备祭祀时的贡品,所以要去采荇菜。“参差”是形容荇菜错落不齐的样子。“左右流之”指荇菜随着水流左右漂动。“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句诗写男子追求女子,是由生活情境引发的联想。“淑女”在哪里呢?就是上一句诗里提到的采荇菜的女子。
我们仔细看一下诗的措辞和造句。众所周知,唐宋的诗词要讲究对称,包括声音的对称和词义的对称,这两点在《关雎》这首诗中都有所体现。“参差”是一个双生词,这两个字的声母是一样的,都以“c”开头。再看跟“参差荇菜”相对应的“窈窕淑女”,“窈窕”两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都发“ao”的音,这就是双声对叠韵。“荇菜”对“淑女”,两个都是名词;“左”和“右”,两个都是方位词并且是一对反义词;“寤”和“寐”,“寤”是醒来,“寐”是睡着,也是一对反义词;“求之”和“流之”则都是动词。反义词对反义词,双声词对叠韵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管怎么看这个联都对的特别整齐,在遣词造句方面很是讲究。
接着我们看一下它的段落划分。这首诗可以分为五段,虽然是抒情诗,中间也穿插着故事脉络和线索。第一段是想,第二段是求,第三段是求而不得之后的备受煎熬,“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第四段“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是与对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情相悦、相互愉悦。第五段是结婚时的快乐场面。“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在祭祀时安置荇菜的过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演奏钟鼓之乐把她迎娶回家。五个段落有着清晰的逻辑。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中一些词语的特殊意义。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首一般的爱情诗吗?是的,它是爱情诗,但它并不是一首原生态的爱情诗,而是经过改变了的,具有高雅情调及当时上层社会的文化印记的爱情诗。诗中常用的词语,皆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恋爱情调和理想。比如说“窈窕”,窈窕指的是娴静美好的女子,它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女子,而是一种抽象化了的说法,代表了当时男子求偶的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再比如说“君子”。在古代,一般的男子我们可以称为士或男,但不能随意称之为君子。君子是既有身份地位,又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它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道德品质上的概念,我们现在说的君子就是从这里边逐渐引申出来的。有一个与君子相对的相反的概念,就是小人,我们常说君子和小人,对不对?小人不是地位低下的人,更不是个头儿小的人,而是道德品质很差的人。
窈窕的娴静美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很高道德品质修养的君子才能和她相配。所以说这首诗与一般的爱情诗不同,它寄托了周代社会的婚恋观。描写求偶过程时,它的整个表达也是很文雅的。在没能求到的时候,男子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日夜相思、辗转反侧,他没有任何非分的举动,对不对?当得到女子的认可,建立了关系之后,两个人相处的愉悦是用琴瑟友之来说明的,最后结婚的时候也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场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评价《关雎》,说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如果是唱出来的,演奏到最后一段时,它所表现的君子和淑女的婚礼该是多么隆重、多么热烈。
上面我们从字词、结构等角度对《关雎》进行了讲解,分析了其具有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水平。所以说《诗经》不是一般的民间歌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24/10145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