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刘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018年08月24日 16:34

 

刘春 中央党校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春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此观看完整报告

点此观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学说的重要内容。我们围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中心观点和重大政治原则来对党的领导如何实现全面领导做一个分析和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原则,是我们在政治实践中、在党和国家事业中要坚定不移坚持的重要政治依据和政治规范。那么,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认识、把握和贯彻呢?我们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学习。第一个方面,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二个方面,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部署与规划来谈如何在制度、体制、机制上真正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三个方面,既然明确党要发挥全面领导的作用,自然也就提出来党的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的命题。因为只有提高领导能力、提高领导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用。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是我们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深刻反映了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具体来说,我们从哪几个重要方面来认识并把握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呢?有三个方面。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成长、壮大、锻炼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成熟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使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所以,历史的实践已经系统、全面地证明:如果放弃党的领导,必然导致党的执政地位的动摇,必然导致党的领导作用的削弱,其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会毁于一旦。后果非常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局面,那就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只有在方方面面真正把党的领导贯彻下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中国的发展越是到关键时刻,越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时代,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点不能变。这是必须一以贯之的。而历史实践也证明,正因为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才保证了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深入,从胜利走向胜利。

 

什么是党的全面领导呢?从平面上说,党的全面领导要实现全方位的领导。全方位就是没有死角、没有空白,这就是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如果实现不了全方位,有盲区、有遗漏、有空白,那能叫全面领导吗?不能!所以,全面领导必须是全方位。同时,从立体上说,党的全面领导要实现全覆盖的领导。也就是说,党对方方面面工作的领导是持续的、贯穿始终的。假如有的工作一开始体现了党的领导,走到半道就不坚持这个原则了,那就不能叫全覆盖,就没有将党的领导推向纵深。所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空白、无死角,从空间到时间,从平面到立体都要实现全面领导。

刚才讲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一条成功经验。既然是成功经验,那就不能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重大政治依据、政治原则。我们进入了新时代,面对的环境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困难更严峻,更要加强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这就是为什么党的十九大以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都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讲的成功经验。

如果从失败的教训来看,那也证明了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比如,苏联、东欧国家为什么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轨道?从政治上说,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被削弱了,党对应该领导的工作丧失了话语权、领导权、支配权,发挥不了引领作用,还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苏东剧变。军队政治工作是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但二战后,苏联共产党主动放弃了对“枪”的领导,致使军队一片混乱。不仅如此,苏联共产党还退出了国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致使一些大型国营企业出现党委工作业余化的现象。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党的领导弱化了,党的阵地丢失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在各个领域大量丧失领导权,党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直至出现苏东剧变。这就是恶果。所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这是成功经验,不能丢。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邓小平同志当年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要发挥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关键在于党要管党、党要治党,其中管和治是手段,而目的就是使党发挥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这一点是早已被中国历史证明了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历史形成的、人民选择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地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正是由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这就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因为什么?因为没有正确的引领。所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这是历史的选择,是客观规律。

(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了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这是个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2020年到2050年这30年新征程怎么走呢?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两步走”:第一步,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规划非常清晰,对我们来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按照这个规划部署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实现。但是问题来了,如此宏伟的目标、如此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怎么去完成呢?这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才能够实现,才能够完成,这就是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未来发展描绘的蓝图,才能变为现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着爬坡过坎的挑战,需要经历风风雨雨,克服众多艰难险阻。而没有坚强的领导,怎么爬坡过坎,怎么经历风雨,怎么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所以,要完成艰巨光荣的历史使命,战胜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重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靠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对我们方方面面工作的全方位、全覆盖的领导。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和机制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而任何原则、任何宏观要求要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就需要一整套制度、体制、机制来具体规范。因为只有具体的制度、体制、机制的规范,才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引领,才能贯彻落实党的领导。反过来说,没有具体的制度、体制、机制,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很可能就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就是我们第二个大问题要讲的内容。

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需要防止党的全面领导空洞化、抽象化。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国家政权的机构运作、制度安排、职能运行过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在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程序建设方面,有哪些内容应该予以重视?主要有这么几个要点。

(一)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第一个问题,也是要害问题。因为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用,首先党要具备领导核心的地位,在其位才能谋其政,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制度建设、职能规划过程中就要坚持并保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生动、具体地指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众星捧月”是一个结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个部门都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格局、大结构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其他职能单位在棋局中各有分工,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开展工作。整个结构有条不紊,犹如一盘棋。有核心,有职能部门,有领导,有部署,有执行,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这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点不仅要明确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也明确在党章之中。而遵守、服从、维护党中央权威,实现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党内各个组织、全体党员的政治义务。《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条第一款明确指出:“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关键是第四个“服从”,即: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简单讲就是全党服从中央。这一点实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特别是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就有保障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实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作用就有了保证。

(二)健全党中央实行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党中央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要完善,要健全,要到位,要发挥作用。假如党中央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到位,甚至有短板,怎么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具体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发挥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全覆盖的领导作用,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作用。第二,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党中央的机构有决策机构、议事机构,还有协调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能都体现了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组织力量,因为这些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同党中央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调整相衔接,保证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如果党中央的政令不能畅通,如果工作效率得不到保证,不能增强,那又怎么体现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呢?党的十九大后,深化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针对各类重大事项成立了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比如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第三,要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然会涉及到现实工作的各个领域,也会涉及到党在同级组织中的地位问题。如果党在同级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或者说领导地位不稳固,那么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也难以实现。党章规定,党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十九大党章讲得很清楚。比如,过去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在十九大党章中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党的领导地位不清晰,又谈何发挥作用呢?

(三)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假如大事小情不能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那后果不就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嘛?这怎么能体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因此,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是实现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保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掉以轻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建立了一整套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并且在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里都得到了强调。这构成了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一大特色。

从具体内容来看,有以下规定。第一,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第二,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第三,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第四,研究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重大决定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执行党中央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第五,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情况紧急必须临机处置的,要尽职尽力做好工作,并迅速报告。

 

(四)深化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而且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直接决定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能否实现、能否到位。因为党要实现全面领导,需要各种机构去落实。如果机关单位的体制机制不顺,那么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使得党和国家的机构体系、职能机构、职能关系、机构关系科学化合理化,真正围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而构建,这是党的十九大布置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部署了我们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60项任务,而且对改革完成的时间都设置了截止期,即: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由省级党委统一领导,在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所有地方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因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是要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机构职能改革不到位或者说理不顺的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只是一个悬在半空的政治原则。要使这个政治原则变成一个一个机构的具体行动,首先就要合理安排机构职能,通过机构改革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使得整个党政军群机构体制更加科学合理。什么叫科学合理呢?就是能够更加体现和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通过这次改革,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职尽责的各方面、各环节。关于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的直接指导思想、基本动因都在中央做出的《决定》里讲得很清楚,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第二,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讲到这儿,我们必须解决一个认识模糊的问题。有的人一说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就认为是党组织包办代替。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绝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由党组织自己来做。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讲的是政治领导,而不是党组织在实践中具体做哪些工作。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讲得很清楚,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这是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是党要对一切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首先,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总揽全局的领导,是把方向、管大局的,而绝不意味着具体的工作都由党组织包办代替,党政军群必须各司其职,也就是“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第三,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这一点的重点何在?在第二点中已经强调了,党和国家机构各司其职,党的领导体现在我们做的具体工作中,但是还有一个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关联互动问题、协调问题。关联互动靠他们自身解决不了,靠谁解决?靠党的领导。所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意义和价值也体现在这儿。这就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重点就在这儿。

(五)完善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不仅在党章中有规定,同时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里还专门有一条规定。《准则》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使上述各方面关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如果民主集中制不能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很可能由于制度化不到位,规范化不达标,准则不清楚,可以自由裁量,让一些偶然的因素、人为的因素干扰和影响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其后果就是难以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第二,特别是要健全党领导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健全正确处理上下级党组织工作关系的具体制度。这里讲到了几大制度都是围绕党的领导怎么样具体化、怎么样规则化、怎么样能够在操作上形成统一要求的规定。这就是咱们前面一再讲的“党的领导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假如它是抽象的、空洞的,那就永远停留在原则和指导的层面,接不了地气,难以成为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总的原则是一样的,但是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的部门的工作职能不一样,在具体操作程序上有差异,那就不能相互照搬,所以必须探索在具体领域里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具体规则、具体程序,也就是具体制度,这是毫无疑问的。党组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具体程序手段与在政府机关中发挥作用的具体程序手段肯定有区别。因为企业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不一样。这种区别体现了行业领域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具体制度。没有具体制度,重大的政治原则就会由于没有具体操作规则而悬在半空,最终发挥不了具体作用。第三,健全各级党委议事规则,把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度化,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一致。这里强调的很具体。党委议事规则首先是一个程序性规定。如果议事规则不具体的话,党组织的决策就难以作出;如果议事规则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不高的话,又怎么最终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坚强有力领导呢?所以,必须要把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度化。

 

三、大力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能力,那么党对各项工作领导也将是个问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执政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自然而然具备的,必须要主动而积极地培养才能形成,这就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任务。

而我们今天讲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自然也就提出来提高能力和定力的任务要求。我们知道,一个战士不仅要有必胜的决心、气概,同时手上还要有武器,但是假如不具备操作这个武器的能力,也就不具备杀敌本领,最后能杀敌吗?对于一个小战士来说,能力建设都至关重要,那治国理政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具体是哪些方面的能力、才干呢?这就是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从能力建设上,具体来讲有五大方面。

(一)着力提高把方向的能力和定力。党的全面领导,首先就体现在把方向上。因为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然而,把方向的能力是自然而然就具备的吗?不是的。把方向的能力是仅仅在主观上重视就能够到位的吗?也不是。正确把握方向的能力,也是需要积极地培养、锻炼,在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才能提高的。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党的领导首先就是举旗定向。举旗定向就是把方向。举旗定向,首先就要高瞻远瞩,政治站位要高,一定要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度、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度来把握。第二,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方向是管长远、管未来的,如何在大是大非面前依旧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保持头脑清醒?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四个自信”。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把方向,真正提出管长远的正确决策来。第三,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要增强“四个意识”尤其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假如不能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话,这个方向能正确吗?必然会产生偏离。第四,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因为把方向这么重大的问题都必须在政治纪律、政治规范、政治约束中才能把握住。假如不能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又怎能叫做举旗定向不发生偏差呢?第五,要增强敏锐性、提高协同性,有效发现处置改革发展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二)着力提高谋大局的能力和定力。谋大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对方方面面的工作能够做到有序协调。第一,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谋大局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大局意识。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第二,要善于牵“牛鼻子”,也就是抓主要矛盾。因为按照辩证法的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是两点论。一点是全局论,谋大局。但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行吗?不行。所以,另一点是重点论。谋大局的同时,还要善于处理好全局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抓工作,要着眼全局抓重点,同时要狠抓重点带全局,二者不能割裂。在工作上能否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是决定工作这一盘棋能不能活的要素。光讲全局,不抓重点,工作抓不起来;光抓重点,丢了全局,这个重点的意义又何在呢?重点之所以为重点,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带动全局,离开全局,那是什么重点?这是第二点,要善于牵“牛鼻子”,就是处理好全局和重点的关系。第三,要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领导班子都面临着自己局部性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领导能够既顾全大局又做好局部工作呢?这就是把局部利益放到大局中来谋划。有的领导没有做好,甚至不能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做,这就是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放到了大局之上,甚至大局之外,那样就不能正确谋划工作。因为任何局部利益在大局中才有存在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各行各业的领导班子连局部工作都做不好,那又谈何大局呢?你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没做好,就这一亩三分地的事都没干好,还说什么大局意识,那也是没有一点意义的。所以,要正确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要把局部利益放到全局中部署、规划和谋划。第四,要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为什么有的人没有谋大局的能力?就是因为他的眼睛老盯着自己眼前这块,要把这份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但是从全局来看,我们做工作是一场接力赛。你跑了第一棒,最后达到终点的人不是你,但是你把你的工作做好了,把第一棒跑好,那么第四棒能够跑到终点并夺得金牌,这个金牌里也有你的功劳。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干工作不能够老盯着自己那点政绩,把什么功劳都要放在自己脑瓜上,那就容易一叶障目,成为井底之蛙,从而限制了你的胸襟,限制了你的视野。

 

(三)着力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作决策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自然而然具备的,是需要锻炼,需要不断摸索创新的。第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要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走党的群众路线,要贯彻落实群众观点,不能想当然、主观主义盛行,这就脱离实际,不符合客观规律。第三,还要抓住决策这个重中之重,加强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分析研判,加强对现实情况的研究和把握,防止“拍脑瓜”决策,防止经验决策,这样最终才能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党对方方面面工作的领导作用。

(四)着力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因此,当前改革面临的任务和改革初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攻坚期、深水区的任务,对各级党委(党组)、各级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要求比以前高得多。第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和自我革命精神。我们不能满足已有的成就,要不断探索,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在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第二,要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路决定出路,要科学确定改革发展思路。各级干部,尤其是中央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能为善为,在实践中要开新局、闯新路。第三,要鼓励基层创新,倡导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要努力推动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创新创造氛围,这样才能凝聚起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五)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为改革攻坚克难,需要巨大的合力,我们还要大力增强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能力。最终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体现在哪儿?体现在广大干部群众发挥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具备不具备调动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能否顺利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一个关键要素,甚至是一个制约因素。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我们党组织还要旗帜鲜明为那些敢担当、开拓进取、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有利于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大有作为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把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我们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辟、新气象的获得。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24/10145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