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8年度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2018年06月01日 09:49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马克思的一生和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大地的发展做了精深的分析,对当前全党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天我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个方面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讲三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流亡途中诞生,在贫病交困的艰难岁月里成就。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传承发展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崛起。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极不平凡的世界影响力。
一、马克思主义在流亡途中诞生
在贫病交困的艰难岁月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著作,并不是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撰写的,而是在他流亡比利时布鲁塞尔时与恩格斯合著的。
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还很年轻,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尽管他们也是有产者阶级出身,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引发的阶级斗争却越来越激烈地显露出来,这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极端不公平,并对广大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者给予深切同情。
从学生时代起,他们就树立了要为人类谋幸福的志向。他们通过研究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考察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对人类社会发展将由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充满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他们毅然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出身,实现了由信仰唯心主义到信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族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的人生转折。
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两个天才巨子。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才气横溢,智慧超群,以文字挥斥天下,纵论历史,于1847年12月到1848年1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并且于1848年2月在伦敦首次用德文发表了这部惊世骇俗的著作。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列宁也评价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做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这部著作的面世,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之作,是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伟大标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本质的揭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还在继续,尽管《共产党宣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深刻的论述。他们都不是关在象牙塔里的书生,他们既积极地投入并指导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非常关注1871年巴黎公社这个全世界第一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还直接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们这样做,一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并通过对革命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使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深接地气;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继承和改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的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总趋势,将构建人类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这三大理论,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革命,既是近现代世界文明的伟大思想成果,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
马克思是不平凡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好像他来到人间的使命就是在参与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从事理论著述,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止他放下手中的笔。他之所以能够如此,一要归功于他伟大的妻子燕妮对他无条件的支持和奉献;二要归功于他的挚友恩格斯多年的自我牺牲和无私的接济援助。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生活窘迫。1849年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在伦敦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他们贫病交困的状况简直令人无法相信。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饥饿、寒冷、疾病,一个接一个地袭来。面包师、蔬菜贩子、肉商(卖肉的商人)、房东像走马灯似地来逼着还账。要吃的药没有钱买,要发出的信有时没有邮票寄,要出门没有外衣穿。燕妮连她的最后一条裙子也拿去当掉了。甚至孩子死了还没有钱买棺材埋葬。”在前后不到七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失去了三个可爱的孩子,包括一个特别聪明的九岁男孩。由于没有营养,燕妮生下一个死婴。在这样贫病交困的艰难日子,马克思和燕妮锻炼出真正无神论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他们没有任何悔恨,从不互相埋怨,而是互慰、互勉、互助、互让。在那些岁月里,燕妮尽量把同贫困作斗争的担子放在自己肩上,她十分辛苦地处理沉重的家务琐事,为几口人的生活到处奔走,以便让马克思安心进行研究和写作。她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的丈夫为了设法借点钱,为了要求延期还债,不得不搁下他的研究而整天奔走。这使我非常难过,因为这无异于在毁灭我丈夫的才智,破坏他的计划,我很害怕,在他万分痛苦的时候再增加他的忧虑。”燕妮很体贴马克思,生怕耽误他的时间,影响他的研究和写作。马克思也尽量为燕妮分忧,对她更加敬重和关怀。马克思对恩格斯说,“我感到对不起我的妻子,主要的负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了。”马克思和燕妮就是这样互敬互爱,使他们从贫病交困的危机中挺了过来。
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分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费用,义无反顾地到他父亲开办的公司去从事他所厌恶的该死的生意。他本来不想做这些事的,但是为了马克思,他不得不去。恩格斯除了每个月支援马克思一家的正常生活之外,只要马克思或者燕妮一有告急就立即设法汇款给予接济,马克思一家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恩格斯的解囊相助。直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家里的生活困境才有了一定的缓解。马克思无限感激恩格斯对他的真诚友谊。他在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他们两个人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之久,十分难得。列宁后来评价他们的友谊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历时25年之久的研究成果。为了写出这部巨作,马克思呕心沥血,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他翻阅了浩瀚的资料,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凡是和政治经济学有关系的学科他都进行过仔细的研究。恩格斯评价《资本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尽管《资本论》的后两卷本以及《剩余价值史》等手稿,马克思本人没有来得及整理,大多数由恩格斯整理出版,但是《资本论》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传承发展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那么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历史的千年大理论。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那种“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这话说得非常实在,乃科学箴言。
从《共产党宣言》这篇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开篇之作发表170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解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的确,要想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不可能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历久弥坚。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因为它研究、继承和改造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学说,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总趋势,将建构人类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上,使之从空想华丽转身为科学,从而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革命,是近现代世界文明的伟大思想成果;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能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与世开放、广泛包容、善于吸纳进步文明成果而不断创新的伟大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能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它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质。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包含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要求,它不是脱离具体民族和时代之外的抽象理论,而是与民族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具有丰富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心欧洲国家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而且高度赞扬亚洲各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斗争。马克思对于中国人民反对英国帝国主义进行的鸦片战争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欧洲的反动分子到达万里长城之时可能引发中国革命,紧接着也将会引发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尽管他们热切的期望未能实现,但充分展现他们理论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再次,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东方经济落后民族或国家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构想,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质。这个构想,不但为后来的东方落后国家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发展道路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而且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民族化和时代化,才能成为革命行动指南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理论品格,所以在170年的历史长河中久盛未衰。马克思主义深接地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合适土壤就能植根发展,如今已成长为枝干繁茂的参天大树。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包括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两个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也就是说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也应当如此,同样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中,属于共性、普遍性的内容就是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属于个性、特殊性的内容就是带有某些民族特点和时代局限的具体观点和具体结论。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就是要传承那些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科学技术成就与民族的和时代的特征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今已经成长为枝干繁茂的参天大树,它的第一根枝干就是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变为了实践形态,在极其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曾经威武一时的超级大国以及与它紧密联系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正统传播的历史不容否定。那种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完全割裂,乃至对立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历史实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与原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区别,但是它的基本面和主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割裂和对立的观点,实际上是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观,认为列宁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是我们不赞成的,其实质是要腰斩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需要高度警惕,不能任其泛滥。
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遭受了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是我们放开视野,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人们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即原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主干,那么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参天大树的一根非常茁壮的枝干。
中国共产党勇于实践斗争、富于理论思维,是个不断创造历史、不断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卓绝奋斗中,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了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艰辛探索,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1940年代形成了第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革命、如何夺取革命胜利和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说明中国共产党初步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发展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辉煌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后,毛泽东思想在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在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通过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就理论传承来说,马克思主义传承发展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参天大树迎来的新的春天。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极不平凡的世界影响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对中国适用,而对其他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民族没有借鉴意义。在中国大地上崛起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极不平凡的世界影响力,特别是对那些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民族,我们要充分肯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包括科学理论都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体,既没有单纯的个性、特殊性的东西,更没有孤零零的共性、普遍性的事物。共性、普遍性寓于个性、特殊性之中,个性、特殊性的东西是内含共性、普遍性的实在载体。正如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载体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他们的学说一样,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载体又有了列宁的著作和思想理论。在现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就既有属于中国特色的个性、特殊性内容,也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民族的共性、普遍性内涵。
邓小平谈到中国的改革时指出: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意义都做了论断。邓小平和习近平的上述思想,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影响世界的国际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与中国国情相近的国家和民族会产生重大影响。这里,我们着重论列下述几个理论的世界影响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由于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先解决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时间至少在百年以上,这个百年是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从1949年到本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理论的创立,为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奠定了第一块理论基石;为不发达国家向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衔接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回答马克思提出的“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构想提供了一个中国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原本所设想的是从发达国家,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来建设社会主义,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并不是如他们所设想的从发达国家开始,而是在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太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搞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非常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来过渡,现在我们提出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100年左右的建设,变成一个发达国家,跟马克思的理论观点相衔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但是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开始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能够解决,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直至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前,大家都认为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邓小平本人没有被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紧箍咒束缚住,他在不断探讨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个被视为“异端”的问题。
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挑战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正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引下,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我们国家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富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总结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愈益健全起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如何完善这个体制作了全面部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个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是: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要求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求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特别是“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正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发展成果,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内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它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希望加快发展而尽量少走弯路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新路。
(四)关于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也指导建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这样最初的共产党组织。但是将共产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从理论上讲得不多。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而且是最具原创性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党学说。他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胜利,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党情,自延安时期就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不断推进,创建了非常完备的建党理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党建经验。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毛主席的建党理论具有开创性,对我们党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我们现在都是在毛主席的建党思想上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建党思想,我们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建党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了制度问题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的建设理论。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要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基础。这些年来开展的全面从严治党活动,在思想建设中,强调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共产党人的“金刚不坏之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抓制度建设,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定和健全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这就成功地挑战了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全盘西化论者)认为只有实行两党制才能反对腐败而共产党无法自我反腐的不可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进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一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作为最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发展的科学理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今后怎样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新的要求。
世界每时每刻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在发生变化。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与时俱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601/10150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