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赵敏俐:《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

2018年08月30日 15:56

 

赵敏俐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

点击观看分段一视频

点击观看分段二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诗经》是歌,要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待

对《诗经》和它的写作手法要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再来看一首《诗经》中比较简单的诗。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是古代的一种植物,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车前子。它刚长出小嫩芽时一般可以食用。我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就曾经吃过这种野菜充饥,那个时候正好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在古代,女子都把传宗接代当作一项很重要的职责来看待,吃车前子是有利于怀孕的,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采芣苢的劳动场景。

读过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好不好?好在哪里?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它挺通俗的,我们来看一下古人和当代的前辈学者是怎么评价它的。我引两段话。清代有个文学家叫方玉润,他曾评价这首诗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是这样描绘他读到这首诗的感受的:“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着那希望的珠玑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的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 ,……她听见山前那群少妇的歌声,像那回在梦中听到的天乐一般,美丽而辽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与方玉润和闻一多相似的感受?也许有一点,也许没有。会不会是闻一多和方玉润在那边自作多情呢?即便是自作多情,也要有个由头。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它充分引发了文人的联想。我们理解《诗经》必须进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要做到这一点多少是有些困难的。那么为什么方玉润和闻一多能做到?首先我们要知道,《诗经》里像芣苢这样的诗其实是歌,歌和诗是不一样的。想必大家都有经验,现在人们都喜欢听流行歌曲,比照流行歌曲和诗,两者显然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诗经》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歌曲,但是音乐没能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歌词,于是就把它当作是文人案头写的东西,当作诗来看待。

 

《诗经》和文人案头所作的诗有什么区别呢?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我们说一首经典的律诗,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为什么被奉为经典,好在哪里?主要是因为它每句诗里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且除了“萧萧下”和“滚滚来”这两处双声叠韵的重复以外没有其他重复。律诗中是忌讳字的重复的。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诗的内容,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中,“万里”指杜甫流落于外地离家很远;“悲秋”指正赶上秋天这样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悲凉情绪的时刻;“常作客”是说他常年客居他乡。这短短小半句诗就交代了四层意思。再看下一联,“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已经年过半百,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常常生病,经常孤独的一个人登高台,这又是好几重意思。另外,“万里”指的是空间的辽阔;“百年”是说时间的久远,这又是两层意思。粗略估算下来,一句诗里竟然有十来重意思,这样内容丰富的诗句,如果唱出来,别人肯定来不及理解透彻,显然不适合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出来。

歌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这种艺术怎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首先要有音乐旋律,再来就是要有重复。一部电影或者一部戏剧,都有一个主题,或者说主旋律,有一首与主题匹配的主题曲,在播放表演的过程中不断重复。流行歌曲有一个基本的乐调,往往会受到时间的限制,长不超过5分钟,短不短于3分钟,通常在3到5分钟之间,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长最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如果三两分钟就结束了,那么情感表达不充分,是不合适的;超过5分钟,假如乐曲本身不是特别感人的话,可能就听腻了。另外,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还一定要重复,一般重复的内容有两到三段,很少有一段的,因为不易表现;也很少有四段及四段以上的,重复太多容易令人感到厌烦。

音乐和歌曲有一个曲调的重复和对应,反应在《诗经》中的诗歌里就是语言的重复。比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语言的重复是为了与音乐相互配合。在古代,为了使整首歌唱起来更加自由顺畅,人们往往还会使用很多套语和套式。那么在这种语言模式下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呢?套语和套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它会通过不断的适当变化一些词语来加强音乐效果,因此《诗经》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双声词和叠韵词。在《芣苢》这首诗里,“采采”是一个连绵词,形容芣苢长得非常茂盛的样子;“薄言”是个语气词。因为这首诗描绘的是采芣苢的画面,所以它的中心词应该是动词,通过变换每句中作为关键词的动词,可以将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段:“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句话是说一片生长着茂盛芣苢的地方,一群妇女在采芣苢。核心词是后半句中作为动词使用的“采”。第二段:“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核心词换成了“掇”和“捋”,形容把芣苢从地上捡起来,再捋下来的劳动过程。第三段:“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袺”是指拉起衣衽,把芣苢装进去;“襭”是说把芣苢塞到腰带里面来装,描绘的是如何打包芣苢,把它装起来的场面。整首诗看起来很简单,每句都在重复,第一段说出去采芣苢,第二段是采的过程,第三段是回来。虽然只变换了六个关键的核心动词,却把整个劳动场面表现的形象生动。《诗经》里的诗歌通过锤炼核心词及简洁的词语变化,巧妙地推进了情和境,这种对情与境的推进又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普通人读了这首诗能生发出联想来,那么像方玉润、闻一多这样的学者,他们本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再加上对诗歌艺术之美的理解,自然就能产生一种浪漫的艺术想象。

我们说《诗经》是歌,要从歌的角度来理解。而歌的语言一般都是通俗的,因为只有通俗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一首诗,看它用词的变化和艺术上的特点。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描述一名女子期待有男子向她求偶的一种急切心情。“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是落下,“梅”是梅子,“其实七兮”是说树上的梅子十个里面已经掉下来三个了,还剩下七个,这里是用梅子熟得恰到好处来说明女子到了适婚的年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庶士是众男子们,“吉”指吉日。这句话是鼓舞小伙子们趁着现在是最好的时间,找个吉日向姑娘们求婚。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摽有梅,其实三兮。”这时候树上的梅子掉的只剩下三个了,说明熟得有点过了。言外之意是说好多姑娘都已经被嫁出去了,现在只剩下很少的几个,小伙子们要赶快珍惜她们。“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如果你们要求婚的话,今天就是个好日子。

第三段:“摽有梅,顷筐塈之。”树上的梅子全都熟透了,求婚的大好时光马上就要过去。“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要是今天有人来求婚的话,姑娘就答应了。

这首诗虽然只换了几个量词和动词,数字由七变为三再到没有,“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谓之”,但却把情感的层层递进表现得非常好。由此可见,《诗经》里的诗歌虽然篇幅短,但写得很高妙,遣词造句、一字一词都特别讲究。过后大家可以回忆自己学过的《诗经》中的诗,以歌唱的角度来分析它词语的变化,看它是如何为表达情感服务的,又收到了什么样一种效果。

 

《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教人如何做人

《诗经》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周代社会广大人民的心声,更代表了当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贵族阶层,他们把诗看成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个人修养的必备工具书。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诗。

在先秦贵族社会里,《诗经》既是诗也是历史,既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又是政治道德伦理的经典,它的影响渗透到了当时贵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力,还在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周代社会的各个诸侯国之间政治交往比较频繁,并且时常通过对诗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我们常说《诗经》的时代是“赋诗言志”。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左传》中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这种场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学诗无以言”。要怎么来理解呢?这件事说的是文公十三年,郑伯在棐这个地方宴请鲁文公,目的是想请鲁文公代他向晋国求和。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当中,晋国是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但郑国和晋国经常闹矛盾,关系很不好,所以郑国想修复和晋国的矛盾。刚好鲁文公也要到晋国去,于是郑伯想让鲁文公当中间人来传话,表达自己与晋国和好的愿望。席间,郑伯派大夫子家赋了一首诗叫《鸿雁》,里面有几句话说的是:“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郑伯说郑国现在的处境就像鳏寡之人一样可怜,希望鲁君不要嫌弃我们,帮忙到晋国去斡旋一下,给我们说说好话。但是鲁文公刚刚从晋国回来不愿意再去了,于是就派他的大夫季文子也赋了一首诗作为回答,就是《小雅·四月》。这首诗是这样说的:“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后面还有乱离瘼矣,奚其适归意思是说你看我们刚从晋国回来,一路舟车劳苦,这大热的天,实在不适合再去了。郑国大夫子家一看被对方婉拒了,马上又赋了一首诗继续求情,就是《载驰》。诗中有两句话很重要: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就是说我们郑国是小国,你们鲁国是大国,如果你们不肯帮忙的话,我又该找谁去帮这个忙呢?所以你无论如何要帮我。再三恳求,鲁文公抹不下面子就答应了。随后又让季文子赋看一首《小雅·采薇》,说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即是说你们不必再说了,既然你这样子来恳求我,那我们就不辞劳苦地再跑一趟,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郑伯听了之后马上施礼拜谢,鲁文公站起来答谢说不必客气,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按理说两国和好是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在周代,只需两国的国君座在那里,派旁边的士大夫们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来朗诵一遍就能相互理解并达成一致了。但是如果这些贵族们没有学习《诗经》,或者对《诗经》不够熟悉,那他们就应付不了这样的场合,对不对?我们尽可以想象春秋时期的贵族士大夫具有多么高的文化修养,因为他们可以在重要的政治或礼仪活动场合,用诗这样一种高雅的形式,实现自己的目的。比照一下今天的我们,2000多年过去了,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却愈发显得粗俗,是不是这样?人类的文明,特别是高雅的文明,确实需要有人继承才行。这是政治生活方面。

那我们再讲一讲周人的诗乐观和艺术生活。《诗经》既然在周代社会备受重视,那它自然而然地反应了当时的文化精神。我们习惯把周代文化称之为“礼乐文化”,事实上这是把他们的文化艺术化之后的说法,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一种揭示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本质的诗乐观。

周人认为“乐”的本质是心灵的愉悦,所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乐”是能够感化人的,靠“乐”对人情的感动功能去整治人心,从而使人对自己的趋善行为进行自我观照并产生愉悦,这是周人的文化理想,所以他们才特别强调乐。乐对人心理的影响到了怎样一种程度呢?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记载的: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兄弟父子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你们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到佛堂或教堂去听他们举行仪式的音乐演奏时,在那样的场景下,人的情绪会很快平稳下来,融入到那种氛围中去,甚至会自然而然地跟着他们一起做。音乐能陶冶人的内心。所以说周代社会特别强调音乐的作用,它希望能用内在的感化来代替外在的强制,如果能把社会对人的强制变成一种自觉的遵守,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也是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一个理想。

现在我们强调要讲文明,把“不要随地吐痰”“此地禁止吸烟”等警示语写在那里,可是也仅仅发挥一个警告的作用,怎么才能制止他?靠惩罚性的方式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罚款五元,但这毕竟是强制性的。如果大家都能进入到一种很高的文明形态,那么到了一个地方我们自然知道它是公共场所,就不会做出不文明的举动。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就像周代人所认为的,道德上的东西靠外在强制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养成内在的自觉才是关键。要如何养成自觉?那就要靠音乐的感化力量。

周代社会的音乐和《诗经》里的诗歌是联结在一起的。下面我们看一首诗,《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丁丁”可以读作“铮铮”,指的是伐木的声音。那个时代还没有锯,因为必须用斧子砍树,所以发出的是“铮铮”声。“鸟鸣嘤嘤”,“嘤嘤”是美妙动听的鸟叫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候鸟从幽谷里飞到乔木上。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就是从这句诗演化而来的,叫乔迁。“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那么鸟儿乔迁是要干嘛呢?为了寻找朋友。“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候鸟尚且需要朋友,人难道就不想交朋友吗?“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如果神明听到了人这样美好的愿望,听到了这样动人的音乐和诗歌,一定会创造出和平的情境。

 

从《伐木》的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周代社会的很多诗篇都表达出一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美好追求,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古人说这首诗是用来念朋友故旧的,《毛诗序》里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不管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朋友的帮助。如果大家能互相扶持,对故友不离不弃,那么整个社会的民风肯定会淳朴起来。正是因为在崇尚礼乐文化的大环境下,《诗经》的时代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诗篇来。所以说,周人把诗乐教育放在了学习中最重要的位置。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讲到过,根据《周礼》的记载,周代掌管音乐的最高职官是大司乐,他同时也是当时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他把音乐包括诗歌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来教授:“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第一部分是以乐德教国子”,指音乐中包含的道理。包括“中”(忠诚)、“和”(刚柔得适)、“祗”(尊敬)、“庸”(常规性的礼仪)、“孝”(孝敬)、“友”(交友之道)。第二部分是以乐语教国子,指对配乐诗歌的学习和应用。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有“兴”(感化)、“道”(引导)、“讽”(讽喻)、“颂”(朗诵)、“言”(发问)、“语”(回答)。连起来就是说要在感化引导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诵读、讽喻和互相问答,使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应用,以达到学习“诗”和“乐”的目的。第三部分是“以乐舞教国子”,“乐舞”就是舞蹈。因为舞蹈可以规范人的四肢动作及形体,所以对培养正确的礼仪举止特别重要。另外它还规定了学习进度,“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大夏......除此以外还有太(亦作大)师,太师负责教“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周礼·春官·大师》里说:教六诗,六曰。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可以说诗乐教育在周代学习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周人看重诗乐,并把它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生活富有了高雅的情趣。当时的贵族经常弹奏琴和瑟,因此《诗经》中提到琴瑟的诗篇有很多。比如《关雎》里写君子想要与淑女搞好关系,是“琴瑟友之”。《鄘风·定之方中》里写一个卫国人到一个地方安居,其中涉及到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砍伐木材,做成琴和瑟。还有刚才我们说到的《小雅·鹿鸣》,迎接嘉宾的到来时要“鼓瑟吹笙”。《常棣》中,形容贵族与妻子好合是“如鼓琴瑟”。《郑风·女曰鸡鸣》里写夫妻和乐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所以今天我们有成语说夫妻之间的关系好叫琴瑟和鸣、琴瑟和好。这些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左传》里有“君子之近琴瑟”的说法,《礼记·曲礼》里说“士无故不撤琴瑟”,《诗经》的《毛传》也说“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宾主和乐,无不安好”。这些对“琴瑟”的描写都是周人日常生活高雅的写照。

 

从《诗经》看“诗教”的本质,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概括。

第一,诗教首先是一种艺术审美的教育。在当时,《诗经》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虽然称不上是纯粹的艺术,但它的形式是美的。诗的语言是最精美的语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读就不禁让人感叹它的美;诗的音乐也是美的,所以孔子才会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因此,诗教首先是艺术审美的教育。

接下来我们看《郑风·溱洧》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时候,郑国的男女相会的事情。在郑国有这样一个风俗,到了3月份上巳节这一天,男子女子都要到水边去用纯甜的水来洗浴,为的是把冬天里积攒在人身上的不祥之气全都冲洗掉。男女青年可以借这个机会自由地恋爱交友,这首诗交代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河。“方涣涣”,水量特别大,特别丰富,指河水刚解冻之后奔腾的样子。“士与女,方秉蕑兮”,男的和女的手里都拿着兰花。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女子问男子要不要一起去逛逛,男子说自己已经去过了。往观乎?”女子又再次邀请,问男子要不要再去看一看。洧之外,洵訏且乐”,洧水旁,人又多又热闹。“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男男女女互相调笑游戏,离开时互赠芍药花作别。

再来看第二段的内容: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就像上面我给大家讲的,通过少数几个词语的变换,以达到抒情的效果。整体看来,这首诗就像一张风俗画一样,展现了美的风俗,美的人,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

 

第二诗教又是情感的教育。中国人认为诗与乐的原始出发点是情,《诗经》中的诗基本上都是抒情诗。《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这些都是情感的教育。为什么情感的教育特别重要?人和人之间靠什么来拉近呢?靠的是情感。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似乎交流得很多,但却特别缺少亲近感,所以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把情感教育重视起来。再来看一首《陟岵》,它描写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岵”是小山头。这句话是说我登上小山,遥望父亲和家乡。他没有说自己看到了父亲,实际上也不可能看到,但是他想象自己在怀念家乡的时候,父亲也正在思念着自己。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嗟”是感叹词,他用父亲的口吻发出感叹。“予子行役,夙夜无已”,父亲说,我的儿啊,你在外面行役,白天黑夜,没有个尽头。“上慎旃哉,犹来!无止!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好好保重,一定要平安回来。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是他想象中母亲和兄长对自己的思念,大意与第一段相同,反复强调行役的艰苦以及家人叮嘱他一定要保重,望他早日平安归家的心愿。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非常真切的亲人之间的感情,不只是游子在怀念家乡,家乡的父母兄弟也同样在思念着游子,这种血缘的连接是牢固不可分割的。

《诗经》里的很多诗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并且给予了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当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诗经》里的诗排成节目来表演,这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比如说《陟岵》,可以由一位主人公主唱,再加入几个旁白,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哥哥,另外还可以有一些辅助表演的人,组成一台简单的歌舞剧。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动人,如果在音乐方面进行一些加工,再配上我们现代的舞台艺术效果,一定更能打动人心。

另外,后代许多诗作的写法都对《诗经》中的诗有所借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像《陟岵》这样写自己怀念家乡的亲人,又反过来想象家人怀念自己的诗就有很多,比如杜甫的《望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想念家乡,就想像妻子也正在想念着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传递出更加深厚的的情感。

 

第三,诗教同时也是文化的教育。大家可能多少有点感受,每当我讲解一首诗的时候,总会先把它的意思捋一遍,这是因为《诗经》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才能理解。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今天说文化教育是广义的,包括宗教、政治、伦理、道德、民族、风情以及博物和师资等很多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在“风雅颂”中都有所体现,所以说《诗经》里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内涵。假如我们把“诗三百”通读一遍,至少要识3000个汉字,更何况除了识字,其中还包括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诗教为何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这种重要作用虽然不是“温柔敦厚”四个字所能概括的,但温柔敦厚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一个人所受到的文化和品性教育,最终都会表现在言行举止上。所以在那个年代,一个温柔敦厚的人,想必是受到过《诗经》熏陶,具有高雅情趣及很高的艺术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人。

今天我们要从《诗经》中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诗人的品格,第二是诗学的修养。诗学的修养是我们表面上所能学到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品格的学习。

最后做一个总结。“诗教”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精神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有两个标尺,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要靠什么来实现呢?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靠文化学习和艺术熏陶。我们的祖先对《诗经》的创作和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使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艺术审美上的享受,还以艺术的方式教人们如何做人。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830/10152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