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颜晓峰:深刻理解“两论”是中国革命和战争取得胜利的哲学法宝

2017年11月09日 16:21

 

颜晓峰

颜晓峰 国防大学教授

“两论”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2017年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他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学习,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实践论》,8月发表《矛盾论》。“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

(一)“两论”的历史背景

“两论”的历史背景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原本一盘散沙状的中华民族从此牢不可破地团结凝聚起来,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从1921年起,我们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1924年到1927年,我们党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叫土地革命战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我们党领导了长征。1936年,长征胜利,红军到达陕北。1931年9月18日,爆发“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两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革命战争和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1.经历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思想上走向成熟,具备了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主客观条件。

我们党自成立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成需要一个基本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到1937年,这两个条件已经成熟。哲学思想的成熟、丰富、完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积淀。在《法哲学》一书的序言中,黑格尔指出:“为了说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哲学无疑总是来得太晚,作为对世界的思维,哲学只有在现实结束其形成的过程并成为过去后才会出现,哲学的历史告诉我们,观念之物必须在实在完全成熟时才能作为实在物的对立面显现出来,把握世界的本质并将其转变为精神王国里的形象,倘若哲学在自身的灰色中描绘世界,那么生命的形象将是衰老的,它并不能使这一形象变得年轻,而只能认识它。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是在夜幕降临时才展开它的翅膀。”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就是,对于现实来说,思想总是迟到的,因为思想是被理解了的现实本质。哲学思想的产生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

2.从根本上克服“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清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思想上、理论上基础不牢,先天不足,必须认真地学习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党内产生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也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哲学根源。教条主义照搬照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对我们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为纠正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当时被一些教条主义者讽刺为“狭隘经验论”。1931年,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指导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需要科学的战争认识论和战争辩证法。

1937年,随着“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时国内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讲演时,就直截了当地批驳了这两种论调,他说:“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4.毛泽东同志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处于形成过程,从军事、政治、组织、理论等方面确立和巩固。

自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渐形成,并从军事、政治、组织、理论等方面逐步的全面的确立和巩固起来。教条主义把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来指导实践的创新理论,攻击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言外之意,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那么,到底山沟里能不能出马克思主义呢?这就涉及认识论问题。认识从哪里来?理论从哪里来?真理从哪里来?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回答了山沟里究竟能不能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深刻指出,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思想理论成果的杰出代表。

 

(二)“两论”的主要观点

“两论”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同时又有很多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推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论、辩证法的主要著作,马克思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有《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要素》。在撰写“两论”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很大程度地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认识论、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同时又结合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经过思考和凝练,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

《实践论》有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实践论》全面阐明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的关系,详细分析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面任务。并从认识论上,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子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在《实践论》的最后一段,浓缩性、概括性地论述了主要观点: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段内容是《实践论》的精华所在。

《矛盾论》共有七章:一个引言,六个部分,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其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1.辩证法的宇宙观: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4.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主要的矛盾方面,即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所规定的。比如,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日本侵略者全面入侵,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就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那就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问题。

5.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矛盾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对抗性的矛盾,但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很多矛盾斗争的形式是采取非对抗的形式存在的。毛泽东同志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矛盾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皆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

 

 (三)“两论”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思想,可以说集中体现在“两论”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研究经典著作、发扬我们党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作出重要批示。从“两论”的重大意义可以看出,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学哲学、用哲学,“两论”起了基础性的核心作用。

1.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哲学升华

理论从实践中来,哲学也是从实践中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的两篇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从参加革命开始就注重调查研究的态度。

《实践论》的形成线索。在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同志集中阐述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并在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中提出,“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作了进一步的哲学概括,阐述了实践是认识基本来源和真理检验标准的结论。可以看到,《实践论》是一步一步地上升提炼出来的。

《矛盾论》的形成线索。在南昌起义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毛泽东同志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著作,集中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共同性与个别性。中国革命道路不同于西欧,也不同于前苏联,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走工农武装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接着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第三章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层层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同志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论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对共同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思考表述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原理,即辩证法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著作

《实践论》,阐明了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实践论》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矛盾论》,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阐明了分析事物矛盾特殊性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论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即功能的一致、认识运动公式的一致。《矛盾论》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同时,也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论》《矛盾论》在理论性、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现实性、通俗性等方面达到高峰。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创新发展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许多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的形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分为不同的具体形式。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生产活动是马克思所研究的劳动的基本实践形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活动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体现出来,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形式。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明确概括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形式。《实践论》揭示了认识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8年,我们党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对认识发展过程作了科学、深刻的阐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次飞跃。在获得理性认识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检验理论,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第二次飞跃。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认识辩证法,论述了认识没有止境,真理也没有止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于具体历史活动中。同时还强调认识的实践功能,提出要重视理论的实践功能,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许多创新发展。一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指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是对矛盾普遍性的论证,其中涉及差异是不是矛盾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同志论证了差异就是矛盾,如果差异不是矛盾,那么矛盾的普遍性就不能成立。三是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说要研究革命的规律,先要研究中国革命的规律。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就可以看到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四是矛盾特殊性的分类,毛泽东同志对矛盾的特殊性做了很多详尽的分类,包括从矛盾总体上看矛盾的特殊性、从矛盾两方面的相互联结上看矛盾的特殊性、从各个阶段中矛盾各个方面看矛盾的特殊性。五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不是固定的、永恒的,主要的矛盾可以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次要的矛盾也可以转化为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转化也是相关的,在某个条件下是主要的矛盾方面,但随着条件变化,主要的矛盾方面也可以转化为次要的矛盾方面,次要的矛盾方面也可以转化为主要的矛盾方面。六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存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上要牢牢把握这个基本性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矛盾斗争的形式做了区分,分为对抗性斗争和非对抗性斗争。

4.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创立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点,它对“两论”特别是《实践论》做出了系统论证。

《实践论》是群众路线的认识根据。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实践出真知,坚持群众路线必然要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矛盾论》是独立自主的哲学基础。独立自主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关联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坚持独立自主并取得胜利。

5.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思想武器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持久战》,这是指导中国革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经典文献。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各种矛盾的精辟分析,对抗日战争制胜因素的全面认识,体现了“两论”的思想。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将“两论”思想特别是《矛盾论》思想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看法、新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不同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明确提出必须严格区别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系统地论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及方针政策,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要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中得到发展、取得进步。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这是《实践论》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坚持和运用。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一思想的高度凝练和体现。

6.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营养

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实践论》《矛盾论》的精神滋养下成长起来的。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实践论》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鲜明地体现了《矛盾论》的思想。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109/1015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