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节日评论

教育强国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伟大基石

2018年09月10日 13:35

 

教师和教育是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的强大,是民族兴旺、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的根本要求。在第 34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思想,联想到我国教育事业这个重大民生工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前进,作为曾经忝列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感到分外亲切,倍受鼓舞。

W0201501213096911975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

1123396591_1536311269809_title0h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江西苏区的实际情况,就提出:一方面要办列宁小学、中学、师范以及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干部学校,另一方面要办群众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组等,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以民教民,来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与党组织,均应将文教工作布置在自己的日程里。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他提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发展群众教育,发展小学教育;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充分发挥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对于新中国的教育政策做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务培训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印发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亦即:既要调动中央的积极性,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学校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多种形式办教育。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中,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应当始终把经济与教育工作当作“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这种教育思想,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绩,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富有新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

——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角度,加深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

——明确了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人力资源基础。这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教育公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他强调要让人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就必须践行党中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具体要求。并指出,全面小康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个重要方面要看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能否得到新的提升,更好适应亿万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则是一个最根本最过硬的衡量指标。

——明确了教师在教育强国中的本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并鼓励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明确了党和政府抓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高瞻远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大背景下,我国培养了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逐步向强起来的新时代迈进。而教育事业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公平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上成效显著。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182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62.4%;近五年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过去五年,全国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达4.25亿人次,资助总金额近70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了90%以上;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圆了100多万中西部地区孩子的大学梦。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已累计招生27.4万人,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

二是教育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最终目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相关报道显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落实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15项教育行政审批,依法加强督导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有了新进展。同时,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出国留学生480万人,留学归国250多万人,特别是近两年,留学归国人数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为中国建设引入了大量海归人才。与此相应,教育“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除了出国留学之外,还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的意愿比较强烈,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在这些国家还出现了“汉语热”和“中国热”。2016年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人次来华留学,我国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

三是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大力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鼓励高校深度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有效调动了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以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在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次整体前移。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高校上榜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在7个学科上位列世界第一;英国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此外,我国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达到770个,工程教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已经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等,这些都见证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事业这个重大民生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看到我国教育事业重大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与“教育强国”的差距。现行的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仍存在诸多弊端,仍然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动力在改革。唯有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藩篱,才能确立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切实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有效实现。

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要更高远。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何谓“教育强国”?公认指标有三:一看自身强不强,二看贡献大不大,三看世界认不认。而吸引留学生则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外国投资增长,而更重要的是酿造投资潜力。因为不少留学生后来在本国成为商界精英,他们对留学目的地国的了解增加了他们到那里投资的可能性。据在英国注册的“大学世界新闻”网站文章说,在美国近90%的高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全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大都是国际学生,因此,欢迎国际学生对美国保持科技中心的地位“不可或缺”。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2015年,国际学生在英国各大学城和城市支撑20多万就业岗位。这启示我们,教育改革的定位必须瞄准推进教育国际化,以能否满足国内学生需求、吸引留学生为重要目标。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打破应试教育思维定式,推进教育质量从片面追求升学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另一方面,要增强教育自信,注重中国特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提高中国教育的参与度,扩大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

教育强国的战略环境营造要更广泛。教育强国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体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舆论等的现代化。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承,方能构成教育强国的良好环境。很显然,优化教育战略环境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担当,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一家之力,就教育看教育、就教育发展教育,形不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不可能建成教育强国。这些年,我国在优化教育环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感觉,教育环境还不太友好。尤其是教育舆论环境正面导向不力,诸如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教育舆情、积极引导教育舆论;关涉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话题,负面吐槽多、理性发声少;一些主流媒体包括央视、地方台的娱乐版面、娱乐频道,片面“造星”、“追星”内容过多,而引导人们崇尚知识、向知识致敬的分贝不足。我们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同时,必须跟上实实在在的措施,认真改善和改变。

教育公平问题要下更大力解决。十九大报告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概括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新特征,我们必须对此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既要围绕教育公平从机会公平向过程公平转变,在均衡配置资源上出实招、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求实效,又要抓好由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向注重“规则公平”转变,改革或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则,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政府“供给”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转向实现个体“需求”的满足,建立适合于每个个体的教育与学习体系,鼓励和推动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学状况。同时,采取硬性措施坚决纠正损害教育公平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和人生出彩机会。

教育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当今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在社会变革中文化日益多元化,一些腐朽文化也随之而来,这导致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道德建设,抓好师德、校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确保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让校园主旋律高昂、正气高扬,切实成为一块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够赢得民族未来的净土。

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将开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教育领域广大干群的勠力同心、奋力拼搏、埋头苦干,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教育事业一定会续写华章、大有作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10/10166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