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刘庭华: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2018年09月12日 15:46
刘庭华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部研究室主任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下面我分五个问题来阐述:第一,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起;第二,信仰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日趋扩大;第三,马克思与老子、孔子:千年思想家不谋而合的心灵交汇;第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勇于实践的开拓创新者;第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谈起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的特里尔城,到2018年5月正好200周年。1848年4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亦即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170年。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马克思。
我们党为什么如此重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件大事呢?一是宣示了我们共产党人向马克思这样的前人思想家致敬;二是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展望新时代,我们站在了“强起来”的起点上。所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表示出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发展和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决心和勇气。
二、信仰与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日趋扩大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辩证关系
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开创性、历史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有机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成就。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愿望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就已经存在,虽然是朴素的、片断的。500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天下为公”“均平”的“大同世界”,就是人类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构想模式,应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渊源之一。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一个是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分成五个时期:一个原始社会,一个奴隶社会,一个封建社会,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思想里面叫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分成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叫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人对人类社会提出这种科学的划分。
第二个是剩余价值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三卷《资本论》的思想。《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美国一个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著名学者说,毛泽东最大的成果就是把中国古代已有的“共产主义思想”——大同世界的思想,同产生于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欧洲血统,获得了在中国的出生证。毛泽东迫使西方人认清自己的力量,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这段话非常简明扼要又高度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除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外,也与中国古代“大同世界”带有共产主义理想愿望的思想融合在一块了。
传统文化是信仰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基础和重要部分。从广义上讲,传统文化是信仰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一股顽强的信仰力量。缺少历史传统文化的信仰一是不完整,二是难以长久。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勃发生机的关键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恐怕与它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族的文化彻底结合有关系,并且他们也不像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是做得最好、最为成功、成就最大的,这是世界学术界公认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扬弃继承。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的“小国寡民”思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社会模式。孔子及儒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均平”思想。分得少不要紧,最怕不均匀,贫富差距太大;贫苦也不要紧,但是社会很不安定不行。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有异曲同工之美,但是我们应该指出,他的思想没有彻底,他只是提出了愿望,而不像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另外,还有墨子提出“兼爱”思想,不能爱极少数人,要爱社会大众。
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均平”、墨子“尚同”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毛泽东同志在《念奴娇·昆仑》里说:“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埃及、古希腊,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没有人像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等那样,在2000多年以前就提出世界大同、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走向世界,道家、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影响日趋扩大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正在日益走向世界,道家、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影响也在日趋扩大。老子道家思想,特别是他的哲学思想,在西方有很高的地位。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在“国情咨文”报告中引用了《道德经》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使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道德经》的热,《道德经》成为全世界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书是《圣经》),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受到西方广泛重视。其实,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不是从里根才开始出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早就高度评价过《道德经》这本书,他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老子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高峰。
2011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宣誓连任后的发言中引用了《道德经》中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规律利于人而不害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当领导人的不要有自己的私利,要大公无私,表示自己能够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办事,利人利物、大公无私,为世界各国人民谋福利,不为自己争小利。
孔子儒家思想日益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尊重。2009年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了一项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决议,颂扬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中国的孔子、老子思想的精华,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比如我们的“天下为公”“兼爱”“均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崇正义”“求大同”等理念。
三、马克思与老子、孔子:千年思想家不谋而合的心灵交汇
老子、孔子与马克思为什么有心灵的交汇呢?我主要讲他们的思想交汇。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我认为,如果说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则代表了人类哲学“四十不惑”的壮年成熟时代。无疑,老子、 孔子都是跨越了二千多年的思想家。
马克思和老子、孔子的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心灵交汇,之所以能跨时空而不朽,主要是因为他们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不只是站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民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他们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受到世界的关注。
(一)关于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一些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里面,经过研究,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五个阶段或者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什么?他说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认为,这和墨子的“均平”思想差不多。这是一种构想,但是要达到这个条件是很难的。这实际上是消灭了阶级和私有制的没有战争、没有国家的世界大同社会。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一个美好的远景设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按需分配”的道路还非常漫长,但是我们要有理想、有目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有希望、有目标,没有希望、没有目标则不能凝聚人心,所以我们要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
老子、孔子、墨子等先贤也提出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思,比如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原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老子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差距太大,与天道不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老子、墨子、孔子提出的“原始共产主义”其目的都是一个——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差距。
要共同富裕,同时也要关注民生,减轻税赋,使民众安居乐业。《道德经》里面讲:“民之饥,以其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税赋太多了。当领导的想自己长生不老而积累大量钱财,搞的老百姓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所以百姓就会不怕死起来造反。说到底就是社会要共同富裕,没有贫富差距。
可以说,“原始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久远的信仰,它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作了历史性的准备。虽然历史上这些“原始共产主义”信仰因素是零散的、片断的,有的属于空想性质,有的甚至以宗教世界观为基础,但是,他们都属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属性。不仅欧洲300多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中包含这种成分,而且,在人类文明社会初期的原始社会后期、奴隶制社会,都断断续续地存在着对具有共产主义属性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属于这类伟大的千年思想家。200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还能从这些思想中得到借鉴。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有历史渊源的。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既是现代的,又是古老的,既呈现出先进本质和现代气息,也含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力量。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性、正确性以外,也因为老子、孔子、墨子等千年思想家提出的某些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二)关于人与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评过破坏自然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行为,说“人要靠自然界生活”,“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老子和庄子分别提出过“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国道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它穿越了时空和国度。
四、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积极倡导和勇于实践的开拓创新者。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全面地概括和提炼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义和本质。
从广义上来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等诸子百家的优秀文化,四书五经、二十五史、唐诗、宋词、元曲、书法、国画等,无所不包。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应用。我认为,毛泽东同志是把中国历史文化学习、应用得最好的领导人。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过:“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历史知识和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讲的比较通俗就是8个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洋”指的马列主义,它是西方文化,“古”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
埃德加·斯诺曾说:“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了解,是他战胜一切所有对手的一张王牌。”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就酷爱并广泛涉猎中国历史文化经典,8-16岁即熟读四书五经,各类文学名著熟记于心,不管写文章,还是谈话,都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仅《毛泽东选集》1-4卷中引用的古典名言就达110多条,涉及子、经、史、志各种文化经典。他博览群书,终身以书为伴,知识渊博,为战友、同事、中外政要所折服、赞叹!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谈到战略退却时写道:“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这里运用了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丧失是为了取得,退却是为了前进,毛泽东对老子辩证法的运用已臻于化境。
毛泽东同志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取得最大成就者。周恩来同志在《学习毛泽东》中说:“毛主席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我们现在读毛泽东同志的书很过瘾,他把理论搞得很接地气,把复杂的理论搞得通俗化、大众化。美国学者施拉姆在《毛泽东》一书中认为,毛泽东有关“阐述共产主义的著作,善于运用中国历史上的典故,富于文采,从而使共产主义非常通俗易懂而易于为他的同胞所接受”,包括他的作战原则,比如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等,引用了许多弱者战胜强者的典故。除了历史典故以外,他甚至从《水浒传》等经典文学著作中汲取了经验。
美国著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的后半生》中说,毛泽东最大的成果就是把中国古代已有的“‘共产主义思想’——大同世界的思想,同产生于西方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欧洲血统,使他获得了在中国的出生证。毛泽东迫使西方人认清自己的力量,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欧洲血统,在中国获得了出生证,这种比喻太生动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另外,毛泽东同志说过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些话都很接地气。他的生动语句俯拾皆是,比如把帝国主义、官僚主义、资本主义说成“三座大山”。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在红军反“围剿”作战中,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诱敌深入”的指导原则等。抗战时期,提出“持久战”“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一系列反共摩擦事件,提出16字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到现在我党我军仍在沿用毛泽东同志的这种原则。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些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原则,又中国化的语言,把高深复杂的政治、军事理论变得生动简明,让没有文化的人都容易记住,这就是高手。
在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大任务”:战争队、工作队、生产队;“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民主”:政治、经济、军事民主,毛主席这些话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简化、提炼出来,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尼克松曾这样评价:“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基辛格也曾评价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毛泽东几乎从来不一个人独白,这同我认识的所有其他政治领袖相反。他也不像多数政治家那样,要旁人给他准备讲稿,然后记诵而装作即席讲话,或者照本宣科。他轻松自如,似乎随随便便地引导着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从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意。他在开玩笑之中夹带出主要的论点,牵着对话者转来转去,找机会插几句时而富有哲理、时而冷嘲热讽的话”。毛泽东同志确实是这样的。
离开中国的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是空洞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所以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中国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有中国的气派、中国的作风,要接地气,最好是用大白话讲深刻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应用,他曾说过:“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对传统文化定义、内涵和意义最为全面的阐述。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古典名言名句达四十余条之多,几乎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所有著作。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九部分“坚定文化自信”中,共有九篇文章专门论述文化问题,强调文化的地位作用。他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与道路、理论、制度并列起来,而且认为文化自信是更重要的自信。
现在谈谈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他的思想借鉴、应用、创造性结合得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
第一,反腐倡廉方面。2013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高度来看问题。这显然是受了中国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启发与“大同世界”思想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恢复得比较好,社会上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特别是《百家讲堂》等电视节目的出现,把传统文化热推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一分为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12/1017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