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守稳教育初心 培养时代新人

2018年09月13日 14:19

我们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2018年9月10日,在我国第34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做出了最新指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社会关心的教育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之“五唯”,并要求,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教育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500601665_wx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018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通过“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个篇章,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探讨梦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奋斗的重要和未来的美好;《开学第一课》强调梦想、奋斗、创造、未来,倡导教育应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诠释教育的初心和力量以及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个人出彩助力等丰富的意涵和向上的价值。

事实上,教育是一份厚重的天职,“教”字左承品德右载文化,“师”字左承思辨右载价值;教育是一场负重照亮青少年成长的光辉历程。立足新时代,从人民对优质、纯洁、向善等教育需求的期盼出发,我们要守稳初心,奋力求索教育的优化、整饬和治理,浇润教育之花绚烂绽放,“生”开美好。

教育场域弥漫的焦虑亟待纾解,失序亟待匡正

教育是为祖国储未来,教育是建构青少年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中流砥柱。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教育关乎未来,快速前行的中国,需要健康向上的一代代英才成就未来;与此相伴,经济社会越发展,如何从文化和价值观角度对当下的社会群体性功利、焦虑心理进行调适,这作为一个时代命题,也越发紧迫。

当前,在教育体制内通过公共财政反哺,党和政府的决策是为教育对象提供了免学杂费的基本教育,强调普及、义务,实现了基础教育对青少年培养功能上的基本的教育公平。在校内,各种功课、社团以讲授形式、技术形式、文化形式,形成了一个交互式教学、积极成长向上的学业共同体。

然而,在教育的场域内外,弥漫着一幅焦虑、功利传导的图景。近年来,教育体制内的学习压力、作业要求、考核评价等,通过以钉钉等各种APP、网络手段完成的形式,延伸、传导到了每一个家庭——回望家庭,我们看到:时下,在城里,有万千的长者老辈(或为除农民工外第二大城市流动人群)舍弃自我颐养天年的生活而在全季节全心力保障着孙辈的学涯;回望亲子,我们看到:时下,在工作事业上快节奏忙碌的家长们,大多无暇无力精养子辈,他们因为无暇或者因为过快的知识换代而学业辅导能力不济,萌生着各种群体焦虑现象,进而本能、无奈又不失为理性地转向课外力量求助,向补习班(部分委婉打着辅导班、兴趣班的名义)求分担,向培训市场求帮忙,心甘情愿地花钱买市场教育。市场资本的力量瞬间与知识的力量(实为分数的力量、欲望的力量)相互裹夹交融,形成另一个新的学业共同体。

眼下,学生甚至家长都累而焦虑,教育犹如剧场,当大家都从坐着到站起来看戏的时候,剧场秩序失衡紊乱,人人都在教育市场中为教育付费,家长、学生也因为机械地站起来而奔忙受累,背上负担,也由此,机械性的焦虑稀释、混沌了为什么而出发的教育初心与成长意义,教育衍生着局部的自我异化。应当注意的是,青少年、师者、家庭的集体焦虑,或许会让一代人真正地丧失本应作用于国于己更绵长的力量,为青涩的年华要补充更加丰富的润朗的光芒。

教育育人过程应着实回归人性的本真与品格涵养

好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学生健康成才的阶梯。然而近年来,教育培训的市场繁荣源于家长对教育选择的焦虑,源于当下教育评价的多元乃至局部泛滥,源于教育资源供给和布局的不均衡,源于社会转型问题对开放性教育空间的投射,源于对成长路径的错乱茫然,源于对人的素质养成的认识偏差……

教育的选拔功能其实自古有之,培养功能则影响终身。当前,教育本身迎来了新的挑战,如工具性、实用性成为评判的标尺,信息化深度改变着教与学的空间,独生子女的群体心智给教育带来挑战,新老代际呈现更迭与话语权转移,应试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差异化成为学生及家长的发展需求,功利世俗文化、偶像娱乐化、多元国际文化给青少年带来成长洗礼。

为此,在教育的芳草地,强调梦想、奋斗、创造、未来,追逐科学技术,固然是一种教育的眺望,然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独立、尊重、责任、敬畏、磨砺、坚毅、感恩等人格品质,以及守时、安全、尚美、公益、公共、公民意识、生命意识、环境意识等树人理念则更应从小学教育的伊始就开始培养,并且家庭和学校之间应更多协力,使其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程。

换言之,当前,基础教育的学习、作业辅导功能应着实回归在校内这一教与学的场所由师生深入互动完成,而不是传导给家庭,进而由家长导向培训市场,同时,在教育体制内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教育所应倡导的青少年人格涵养、品格培养等则可延伸至家庭,竭力发挥亲情与陪伴的作用,引导孩子积极转向爱、善、智慧与家国意识、国际视野。

守稳教育初心,静待花开美好

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切教育,关爱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北大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先生当年曾说过:“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如前所述,眼下,教育犹如“剧场”,为了校、班集体和学生个人的排名、分数、名次以及由此铸就的“未来”,家长、学生都从坐着到站起来看戏,纷纷遁入校外培训市场,此时,“剧场”的管理者应当精准研判,有效干预,有力疏导。在浮躁、功利、分数的实用主义教育大幕下,教育场域可以适时来一场人才培养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厘清好的教育要给学生什么,回归到教育规律,描画出新时代好的教育、好的教师、好的课堂、好的学生画像。

杨绛先生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可以修一个人精神的长相。好的教育不应着眼于培养明星学校和学校明星,而应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好的教育就是培育一个时代的人的精神长相。站在当下做未来的教育,好的教育要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人,教育的核心使命和责任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主动思考在未来20年、3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好的教育要触及到灵魂深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不是倾泻,而是汲取;教育不是植入,而是内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怀揣爱,向前走,一片绿洲在前方,无限风景在路上;教育是一份育人的事业,激天赋,育新人,静看少年花开芬芳,祈盼英杰灿烂星辰。对加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13/10174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