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节日专题 2018年度 中国农民丰收节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话“三农”

习近平带领下,这个村很“农村”

2018年09月14日 10:55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澈的小溪,碧绿的小草,乡音逗趣,儿女乖巧,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描写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美好生活景象。然而,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着急往前赶,忘了要留住“最初的美好”,在不少农村,想要享受这样静谧美好的生活已然成了奢侈。留住淳朴,享受静谧。于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在习近平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有一个被人们称为最“农村”的村——河南郝堂村,跃入人们的视线。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美丽乡村去瞧一瞧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保护生态,青山绿水。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小桥流水,溪边垂钓,门前灯笼,梦里老家。农家院前,沏一杯清茶,暖一壶老酒,围坐一起,烤着火,闲唠嗑,无限惬意。这就是郝堂村村民的生活写照。郝堂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南部,是典型的豫南山村,过去,这里村民生活困难,年均收入不到4000元,为了生计,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孩子留守,这里成了真正的“空心村”。可喜的是,近年来,郝堂村在“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的“四不”原则指导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保住绿水青山,走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村之路;同时,村民们还在传统中注入新理念,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说到自己的家乡,郝堂村村民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人人都说:“郝堂村变了,变得更像农村了。”而这个更像农村的原生态村,可不再是过去贫穷的农村咯!

“丰收进庄,金银入仓。人人满面红光,放声歌小康。”村民增收,和乐融融。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改善,有山有水还不够,还得有房有收入。无论是创建文明村镇,还是建设美丽乡村,说到底为的都是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谈建设,说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实在的。改造旧屋,安居才能乐业。五年前,画家孙君偶然来到郝堂村,开始为郝堂村村民“画”房子。根据每户村民原有房屋的位置和特点,孙君为他们做出设计改造。但这房子如何盖,可得村民说了算。依着画家“画”出来的模样,村民们改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房子。返乡就业,“就近”赚钱。随着郝堂村的“出名”,外来游客越来越多,年轻人们纷纷返乡,干起了“农家乐”,做起了游客接待。经营农家乐和民宿的村民刘春兴说:“现在一年能挣十多万,旺季还得找邻居来帮忙呢!”如今,他们既能够享受家人相伴左右的天伦之乐,又有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收入。因地制宜,引进企业。郝堂村三面环山,气候湿润,十分适宜茶叶生长。郝堂村的村民每家每户有茶园,几乎人人懂茶品,因此,村里也吸引了不少企业前来种植茶叶、经营茶品生意。这些便是郝堂人鼓足干劲奔小康的画面。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提升内涵,弘扬传统。习近平说过:“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可不能只是金玉其外,虚有其表,更要有其内涵。作为美丽乡村的榜样,郝堂村自然不会少了内涵。令人感动的是,郝堂村的建设是从孝道开始的。村里的7位乡贤出资发起养老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敬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时代,孝道都是不变的真理。郝堂村敬老爱老的行动正是对美德的传承,这无疑也是该村的美丽之处。同时,郝堂村还以“郝堂茶人家”继承了传统物产和手艺。建设新农村,决不能以破坏淳朴的民风,牺牲传统民俗文化为代价,相反,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才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真正把农村建设地像郝堂村一样有成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农民收入等等,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重在落实,更需要坚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14/10176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