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汪龙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2018年09月14日 14:15
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
历届国家领导人引用传统诗文名句至少有三点意义:第一,它表明中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领导人引用传统诗文名句来表达自身观点的做法,表明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第三,习近平同志再三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就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历次讲话中都曾典范地引用传统诗文名句,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代中国领导人的国学智慧,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今天我们主要讲习近平同志对诗文名句的三次引用,其中两首诗引自《毛泽东诗词》,还有一首引用的是唐人李白的诗歌。
一、跟着习主席学国学:“风物长宜放眼量”
2012年2月14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对中美企业家说:“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两国企业家把握机遇,把众多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9日写给柳亚子先生的诗中的一句话,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诗的题目叫《和柳亚子先生》,“和”是唱和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酬答,这首诗是毛主席唱和柳亚子先生的。
柳亚子(1887年—1958年),江苏吴江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因崇拜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而自号“亚卢”,后改为“亚子”。1906年,他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同年又加入光复会;1909年,与友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南社”,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著有《磨剑室诗词集》。
毛泽东的《和柳亚子先生》全诗是这样写的: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第一句中“饮茶粤海未能忘”的“粤海”指的是广州,“饮茶粤海”说的是毛泽东同志和柳亚子先生在广州一起品茶的事。1926年,毛泽东同志和柳亚子先生在广州初次见面,当时毛泽东同志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柳亚子作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两人一见如故,在一起饮茶谈笑。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未能忘”,这件事是忘不了的。“索句渝州叶正黄”,“渝州”指重庆。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毛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也就是著名的重庆谈判,谈判期间又与当时居住在重庆的柳亚子见了面。柳亚子请毛泽东同志把他写的《七律长征》送给自己,毛泽东考虑之后将自己写的《沁园春·雪》手书赠给了他。那时正是秋天,因此毛泽东在诗里写道“叶正黄”。另外,柳亚子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一诗中写到“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说的也是二人广州初见,一别多年之后又在重庆再次重逢的事情。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叙述。“三十一年”是说他1919年离开北京,1949年再次来到北京,粗略算下来大概是三十一年的时间。“旧国”指北京城,古代以都城为国。“落花时节”是经过修改的,原先是“暮春时节”,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暮春是抽象的,落花就变得形象了,且与上一句的“叶正黄”相对应,显得更加有诗意。“读华章”,“华章”指的是柳亚子之前写给毛泽东的一首诗《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是柳亚子在他写给毛主席的诗中所表达的不满;“风物”指世间万物。这两句都用了典故,“肠断”引的是南宋江淹在《别赋》里的句子“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物”引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游斜川》诗序中写的“天气澄和,风物闲美”。这两句诗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牢骚太多了,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对于世间的所有事物,我们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放开眼界,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观察。
最后两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其中“昆明”指的是昆明湖,当时柳亚子先生居住在颐和园,所以毛泽东同志就近取景诗喻。“观鱼”也是借用了一个典故,《庄子·秋水篇》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庄子和友人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两人一起看到水中之鱼。庄子说:“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就反驳他:“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也反驳庄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里的“观鱼”用的就是庄子和惠子一起观鱼的典故。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中观赏游鱼的快乐要远胜过在富春江隐居钓鱼的快乐,实际上是劝告柳亚子留在北平共商国事,不要过于担心个人得失。
柳亚子看过这首诗之后,当天就作了一首七律诗《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作为回应,诗中写道“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
说明他看到毛主席这首诗后已打消了回乡隐居的念头,心情也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后人经常由“牢骚太盛防肠断”推想柳亚子写给毛主席的诗中到底发了多少牢骚,所以我们有必要看一下柳亚子原来的诗是怎样写的。
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柳亚子都有什么牢骚呢?大家大致看一下。首先,“开天辟地君真健”是说毛泽东同志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是世间罕有的伟人。“说项依刘我大难”,这句话是打了个比方,表面上指游说项羽依附刘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是柳亚子在委婉表达作为国民党监察委员会主席,要说服蒋介石依附毛泽东这件事他是做不到的。
第二句中的“夺席谈经”典出《后汉书·戴凭传》,讲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命众人谈经辩论,胜者可以赢得败者的坐席,结果有一个叫戴凭的人一连赢了50多个席子。“非五鹿”是说汉元帝时期有一个名叫五鹿(复姓)充宗的人擅长说经,所有人都说不过他,后来终于有一个叫朱云的人将他说服。这里面实际上也包含着柳亚子的牢骚。当时柳亚子认为中共应打过长江迅速占领全中国,却忽然听说国共两党又要谈判,就非常不满,觉得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被驳斥了。有人说“夺席谈经非五鹿”说明柳亚子其人傲慢自负,自比戴凭、朱云,能夺人席位,把五鹿充宗给骂下去。其实不是的,这里柳亚子恰恰是用被戴凭和朱云说服的人来形容自己,说自己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无车弹铗怨冯驩”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传》。战国时期有一种特别的选官方式叫养士,指把有才干的人招揽起来,养在身边,待时机合适时,从中挑选可用之才。有一个叫冯驩的人希望成为孟尝君的养士,结果孟尝君把士分成三等,冯驩发现自己吃的饭里没有鱼,向孟尝君抱怨“食无鱼”。孟尝君就给了他鱼。后来他又说“出无车”,出门没有车坐,孟尝君又给了他车。再后来他又抱怨说“居无家”,孟尝君又一次满足了他。冯驩三次谈铗而怨,都得到了孟尝君的满足,这里的“无车弹铗怨冯驩”说的是其中的一次。放在这里柳亚子是想说明自己来到北平以后,在颐和园居住没有享受到领导人的待遇,有牢骚抱怨隐含其中。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柳亚子见过很多兄弟和朋友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他并不为自己的幸存感到幸运,更多的是为死去的朋友感到悲伤。表明了他置生死于度外,为国而谋,为国家大计殚精竭虑的决心。“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就是现在的“汾湖”,是柳亚子老家江苏吴江的一个湖泊。“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学严子陵。光武帝登基后多次请严子陵入朝为官,但是严子陵不乐意,一直在家乡隐居。这句话是说当共产党的大军向南征战传来捷报之时,柳亚子就可以像严子陵一样回老家隐居起来了。
纵观全诗,柳亚子的牢骚集中在两点:一是共产党不应该跟国民党搞和谈,应迅速打过长江占领全国;二是对自己在北平所受的待遇心怀不满,甚至打算撂挑子,回家不干了,“分湖便是子陵滩”。因此,毛泽东才会在诗中回应他:“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尤其毛泽东同志的《和柳亚子先生》一诗,既有对往昔情真意切的述说,又有对友人的谆谆劝告,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殷殷关切。
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诗词名句,是希望中美企业家放开眼界,从全局出发,作长远打算,着眼于中美关系合作的美好前景奋发而为,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
二、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人间正道是沧桑”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及其他中央领导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过程中,他强调:“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毛泽东同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人间正道是沧桑”。此诗作于1949年4月。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跨过长江攻占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京香山别墅听到夺江战役胜利的消息后激情难抑,当场写下了这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风雨起苍黄”,“钟山”是南京紫金山,这里用来指代南京。“苍黄”是一个典故,出自《墨子·所染篇》。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所以苍黄指丝织品在不同颜色的染缸中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开头两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了长江,由国民党黑暗统治掀起的暴风雨终于结束了,这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典出《太平御览》。据《太平御览》记载,刘备让诸葛亮前往南京,诸葛亮到了以后看到南京的山川形势不禁感叹,称其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意思是说钟山就像一条巨龙盘绕在南京城的东北方,石头城像老虎一样蹲踞在南京城的西北方,这样的地方是真正的帝王之都。南京为六朝古都,中国古代的宋齐梁陈都建都在此。后来,虎踞龙盘就用来代指南京。这里用来说明解放后的南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胜从前,今非昔比,这种巨大的变化非常鼓舞人心,令人集结高歌,感到慷慨激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历史上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占领了秦都咸阳,但他拒绝了谋士让他留驻关中以成霸业的建议,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什么意思呢?富贵了不回到家乡,就像穿着锦绣的衣裳走夜路,没有人知道。因为这个失误,后来项羽在垓下之战被刘邦打败,落得了自刎乌江的凄惨结局。对于项羽这样一位始则威震天下,终则自刎乌江的悲剧英雄,毛泽东同志曾对他作出过评价。毛泽东同志认为项羽失败有三个原因:第一,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劝告,放跑了刘邦;第二,楚汉定立鸿沟协议,项羽信守了承诺,刘邦却违反了协议,没隔多久就东进攻城;第三,项羽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这里毛泽东同志引用项羽的故事,实际上表达了他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不能像项羽那样为了名声而目光短浅,自取灭亡。当时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备战,毛泽东同志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才在这一联中用非常生动的艺术化表达,把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党的重大战略战术思想表述了出来,体现了毛泽东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典出唐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汉武帝时期,汉朝专门铸造了一座巨大的仙人铜像,被称为“金铜仙人”,放在汉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了魏朝魏明帝的时候,魏明帝下令把长安的金铜仙人搬到魏朝的都城洛阳去。诗中,李贺写道:“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表达出对金铜仙人从长安被搬到洛阳的悲痛,其实是对东汉亡国的悲恸,感叹如果上天有感情的话,看到这种情形也会因哀伤而变得苍老。毛泽东同志引用此句,意在说明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城也会令人哀叹感伤。“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沧桑”出自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东晋葛洪在《神仙传》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就是说麻姑看到东海三次变为了桑田。“沧海桑田”比喻世间万事变化无常。就是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
综上所述,“人间正道”这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毛泽东同志这首七律诗开篇点题叙事,第二、三联和尾联用来议论和抒情,融叙事、议论、抒情、咏史、哲理为一体,构思十分精巧,把隽永的诗情和深刻的哲思相结合,使诗的韵味愈加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旨在说明中华民族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经历各种沧桑剧变和历史教训之后探索开辟出来的道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因此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这条“人间正道”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三、跟着习主席学国学:“长风破浪会有时”
仍然是2012年10月19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还引用了一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他强调:“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句诗是对中华民族光明前景的描述,引自唐朝大诗人李白《行路难》中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召进入长安,以为自己可以大展宏图,所以说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豪言壮语。他仰天大笑、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治世之才。李白自负到什么地步呢?据说李白来到长安后不久,受命为杨玉环作诗,由于衣衫破烂上不了台面,唐玄宗就赐了他衣物。但是当时李白醉酒醉得厉害,换衣服都没法自理,唐玄宗就命高力士帮他把靴子脱了下来。高力士是玄宗身边的太监,平时只给皇帝脱靴子。《唐才子传》里还有后续的记录。据说李白走后,玄宗问高力士觉得李白这个人怎么样。高力士说他不敢说。玄宗就笑了,说李白不是治世之才,只是一个诗人。后来李白在宫中写了很多颂圣的诗,但一直未能得到玄宗的欣赏。到了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求回家,玄宗赐了些钱财就让他走了。
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就写下了这首《行路难》。从首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我们可以看出,酒席上用的饮具和餐具是多么精美奢华。金子做的酒杯,玉石制成的盘子,喝的酒是清酒。古人以清酒为贵,一般人喝的叫浊酒。比如宋代范仲淹在词里写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浊酒,就是穷人喝的酒。那么清酒有多贵重呢?“斗十千”,一斗就值十千钱。“珍羞直万钱”,宴会上的美味佳肴也极为昂贵。这里的“直”通“值”,是价值的意思。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宴会的豪华和盛大,但这样的宴会并没有让诗人感到丝毫快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下手中的酒杯,把筷子扔到一边,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内心满是茫然。南宋的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李白在诗中化用了鲍照的诗意,但表达又有所不同。鲍照是吃不下饭,感叹自己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垂下羽毛折服于人。而李白则是因为仍然找不到将来的出路在哪里感到苦闷和彷徨,这是他离开长安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此句与全诗的题目《行路难》相应。《唐宋诗醇》:“此篇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冰塞川”“雪满山”把道路难行做了具体、生动的表达,就像想要渡过黄河,黄河却被冰川阻塞,想要登上太行,山路却布满积雪难以前行,行路之难跃然纸上。“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又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原本郁郁不得志的姜太公在渭水河畔垂钓遇到周文王,得到周文王的重用;另一个是商代名相伊尹在得到商汤重用之前,曾梦见自己乘着船从日月旁边经过。李白引用这两个典故是想说明前人都得到了明君的重用,自问这个世上有谁能重用他呢?借此表达他有心报国,却无人理解的内心痛苦。所以这才有了后面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个短句感情悲怆而跳跃,节奏短促而紧张,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没有放弃,上下求索的复杂心境。
结尾两句,诗人已从苦闷中振作起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化用了《南史·宗悫传》中的典故。宗悫年轻的时候,他的叔叔宗炳问他长大后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比喻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这两句表达了李白对未来的期盼,要像宗悫一样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也就是说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和逆境,都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定内心的理想。
李白的这首七言歌行总共14句,82个字,篇幅不长,但气势纵横捭阖,有长篇歌行的格局。清代有一个人叫应时,他在《李诗纬》中评价李白说:“太白纵作失意之声,亦必气概轩昂。若杜子则不然。”
就是说李白即便在失势失意的时候写的诗词也是慷慨激昂、气宇轩昂,杜甫就不是这样。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眼泪,但在李白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奔放、豪迈、飘逸。李白的这首《行路难》用的是古乐府《杂曲》旧题,古乐府中的《行路难》大多写的是世路艰难、别离忧伤,李白的这首歌行诗虽然依然是写世路艰难,但读来却让人感到亢奋激昂。尤其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将李白诗歌中浪漫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种诗意的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也说明领导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谢谢大家。
韩剑英: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庸》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14/10177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