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生态
张云飞: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2018年09月25日 13:08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下面,我从十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及理论体系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长期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围绕“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的问题有着复杂的争论。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后,针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弊端,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他使用了“命脉”这个词,反映了在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通过这种变换,人和自然、无机物和有机物就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谁也离不开谁,也无所谓中心不中心,而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也就是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有机的关系。人是因自然而生的,是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物种,当然这种物种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不论如何,人最终要依赖自然界,依赖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能量、信息。由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最终得不偿失。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由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的思想、恩格斯关于人自身和自然界具有一体性的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彻底终结了生态中心主义挑起的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
我们讲生态文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期了,但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能不能够用一个明确的哲学概念把它概括出来?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有所探讨,但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现在,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哲学基础。
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需要是历史的一个原动力,那么人的需要是丰富的、多样的、全面的,除了有物质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还有一种重要的需要——生态环境的需要。由于过去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导致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他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需要,而且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生态环境需要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里突出了要生产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关于这个问题,我分三点给大家讲一下。
(一)坚持以生态惠民为基点
现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经过治理已有所好转,但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威胁还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决心、花功夫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
怎么来解决呢?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顺应老百姓的期待,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好事。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我们能不能够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群众有这方面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今天坚持生态惠民,就是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现实需要,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的优先领域。
第一,我们要向空气污染宣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不仅要让人们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而且还可以仰望星空。第二,我们要向水体污染宣战,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不仅要让人们喝上干净水,而且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第三,我们要向土壤污染宣战,还给老百姓泥土芬芳,不仅要让人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而且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周易》有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是乾,地是坤,天是刚健有为的,地是厚德载物的,我们向环境污染宣战,这是表面上的东西,关键我们还要培养老百姓包容的美德。第四,我们要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为人们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而且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建造。尽管我们在大地上的耕耘播种很辛劳,但我们可以从收获中得到美的感受。
(二)坚持以生态利民为手段
我们要从民生福祉的高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必须自觉地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不能一讲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要经济发展了,也不能一讲经济发展就不要环境保护了。这种对立思维是不对的。我们要把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中国美丽统筹起来。怎么办呢?就是要坚持生态利民。
如何来坚持生态利民呢?
一方面,我们要把经济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优质的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的含义应该比绿色产品的含义更为广泛,提出的要求更为深刻。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我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来治理环境污染。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方面投入,推进生态方面的建设。国家要逐步建立常态化的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夯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水平,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困人口。因此,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大力扶持生态移民,打破贫困和环境的恶性循环。贫困与环境之间有一种恶性循环的态势。一些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困难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然而由于生活困难就不断以粗放方式对待自然,乱砍滥伐,导致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如何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我们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入生态上的考虑,要进行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比如说,通过植树造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来使他们脱贫;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来增加发展能力,以解决贫困问题。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当中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创造和培育优质的生态产品。如何培育优质的生态产品呢?第一,我们要严格生态环境标准,按照节约、清洁、低碳、循环、安全、高效的原则,不断增强物质产品的绿色含量和生态含量,促进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向绿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第二,我们要在加大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基础上,通过绿色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生态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我国最终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以生态为民为目标
要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把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我们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前头我们讲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要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来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必须定位在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上。这样做反过来也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权益(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有什么样的权益(权利)就有什么样的义务;同样的,有什么样的义务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权益(权利)。现在,我们对于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义务强调得比较多,但是老百姓在这方面有什么权益(权利)我们强调得比较少。一旦老百姓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权益受到了侵害,用来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确实不太多。那么,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在这方面要有所创新。
那么,什么是生态环境权益呢?这是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中享有的一切权益的总和,包括生态环境事务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因此,我们在相关法律中对环境公益诉讼已经作了规定,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相关立法工作,要同损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一切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要同生态环境领域中的消极腐败进行坚决斗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要求,揭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的基础性,独立性和专门性,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我们在生态治理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呢?原因就在于缺乏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比如,他在视察北京市的工作时就指出,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环境治理既然是个系统工程,那我们就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各个过程、各个环节,从整体上推进,从整体上突破,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其中,突出了草的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生态环境恶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表土流失。为什么会出现地表土流失?就是土壤植被被破坏了,而在土壤植被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草。我们看一些地方的退耕还林搞得不好,但为什么搞不好?就是因为退耕之后种树,树却活不了。这就是因为土壤的水分含量不足,因此要先种草再种树,这样可能就比较好。所以,我们要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治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和基础。
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些辉煌的文明在后来都消失了,为什么?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玛雅文明、楼兰文明,它们的文明程度很高,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生产生活的基础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灭绝。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不是仅仅是工业文明出现了问题,我们为了补救才需要生态文明。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时推动绿色化,要把这“新四化”与绿色化统筹起来考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生态史观基础。
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中最为突出的科学论断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讲的是什么问题呢?大体来说,绿水青山讲的是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问题;金山银山讲的是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资本的问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认为环境与发展、生态化与现代化,二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二者是可以统一的。
1.“两山论”的形成过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称作“两山论”。为什么会形成“两山论”呢?从形成过程来看有这么几个阶段。
(1)“两山论”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科学成果。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小村,过去由于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生活比较困难,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个小村庄根据当地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实际,通过开矿、办水泥厂,拉动经济发展,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后来,老百姓痛定思痛,决定放弃这种发展方式,最后他们把矿山关闭了,把水泥厂关闭了。余村利用自然优势开发生态旅游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保持了经济发展的优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参观这个村庄之后,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名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短评。在短评中,他提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就是“两山论”的最早的提出过程。
(2)“两山论”是面向国际、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绿色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场合反复强调“两山论”的重要性。2013年9月7日,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的时候,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的过程中,有学生提问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回答外国学生提问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样,“两山论”不仅为国内所知晓,而且为国际社会所知晓。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高度评价了“两山论”的贡献和成就。
(3)“两山论”的正式提出。在党的十九大上,我们明确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了十九大报告,写入了十九大党章。至此,“两山论”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2.“两山论”的科学内涵
从内涵来看,“两山论”要求我们将人和自然、发展与环境、现代化和生态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两山论”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弘扬以下绿色理念。
(1)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价值是指自然的经济价值。过去,我们认为自然资源是老天爷给的,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我们现在承认自然价值就是要承认自然在价值和财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没有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材料,劳动是不可能凭空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自然资本是指自然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自然可以创造出一个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来。这个资本与我们过去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学习的资本概念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现代经济学中的资本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讲的有人力资本、技术资本,自然资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我们承认自然资本就是要承认自然财富可以创造出一个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承认和确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为自然资源定价、环境赔偿、生态补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比如,过去我们的资源产品定价都是偏低的,因为我们只考虑到资源在开采、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耗费的人力资本,而没有考虑到自然自身的价值,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现在,承认自然价值、承认自然资本,就可以为资源定价提供依据。当然,我们承认自然资本,并不是说让资本逻辑随便进入到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去,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我们现在讲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就正如把我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一个人力资本强国一样,要把中国从自然资源大国变成自然资本强国。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建成美丽中国。
(2)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过去,我们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有所偏颇。事实上,生产力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物质调控的一种实际能力。破坏了自然环境,实际上就是破坏了生产力。因此,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要牢固树立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要看到自然界的力量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而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也是会变成强大生产力的。
(3)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是可以统一的,对于这一点我们讲了很多,就不说了。
3.“两山论”的实践途径
绿水青山如何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呢?习近平同志指出,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如果我们能够把自然上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上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产业选择是“两山论”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1)实现产业的生态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何来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呢?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各个地方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阈值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确定产业结构,不能一哄而上,要看看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允许搞什么。我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农业中,就是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木则木,宜副则副,宜渔则渔。我们讲这个农业是大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要根据各地情况来具体分析。如果什么都不宜,怎么办呢?那就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退耕还水,搞好生态修复。因此,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又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另一方面,要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则,促进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和服务业生态化。这也是我们产业生态化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2)实现生态的产业化。这就是要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仅在山川秀美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到;在穷山恶水地方,我们同样可以创造性地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比如,我国科学家曾提出过沙产业的概念。在内蒙古、甘肃、宁夏这些地方有广大的沙漠地区,沙尘暴、泥石流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沙漠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利用好之后,也会变成经济上的优势,也会造福老百姓的。比如,我们在沙漠中种植沙棘,沙棘的根蔓可以固定住风沙,长出的果实可以做成饮料、果丹皮,长出枝枝蔓蔓可以制作刨花板,它有很多经济上的附加值。在沙漠地区,我们还可以搞沙漠旅游,给老百姓带来增收的渠道。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沙漠日照比较强的优势发展其他方面的产业。因此,生态的产业化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3)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关键是要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第三产业作为生态文明产业结构的基础与核心。在农业方面,在继承有机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要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比如,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走到了国际前列,得到了联合国的表彰。我们在这方面有一系列好的经验,需要我们在实践当进行推广。在工业方面,我们要利用好“互联网+工业化”的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
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这一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人和自然、环境与发展、现代化和生态化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并且把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作为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途径,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作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
六、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与经济建设结合在一起,不能另起炉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围绕这一点,我们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那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说,生态文明是目标,绿色发展是途径,我们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来建设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绿色低碳循环上升到了整个经济体系要求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要求。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们要把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绿色发展建设好生态文明。具体地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就是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把生态学原则纳入到技术体系中,使技术成为推动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
从制度的层面来看,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通过制度创新,鼓励大家建立绿色经济体系。比如,对于绿色产品,在税收上要给予优惠;对于高消耗资源产品,在税收上要更严,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大家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方向和要求,而且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绿色化的方向和要求。
七、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前面讲的绿水青山、绿色发展、绿色经济体系,是着重从生产力方面来讲的,那么生态文明在生产关系方面尤其是在所有制方面提出了什么要求呢?那就是需要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
为什么自然资源是不能私有的呢?第一,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财富,谁都没有权力独占它。第二,自然资源经营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如果私有化就可能导致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三,私有是一种独占权利,把大家排除在外,公平正义又从何谈起呢?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反对抽象地谈公平正义的。公平正义,首先是生产资料必须全民所有、国家所有。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同样如此。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贬值和流失。国有资产的流失,不仅会给老百姓造成利益上的损失,而且会威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国有自然资源的保值与增值,防范和避免新自由主义对生态文明领域的入侵。土地权、林权是可以流转的,可一旦资本力量介入,问题就会变得很麻烦。自然资源与一般的经济资源不同,一般的经济资源可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而自然资源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大部分自然资源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消耗完毕,就再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我们的宪法也明确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现在建设的生态文明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自然资源的产权是公有的,属于全体人民。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与此相关,我要讲的第八点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西方现代化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工业化发展了,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了治理这些危机,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付出了巨大代价,还在全世界转移和转嫁了公害,把环境污染扩展到全世界。那么,在反思西方现代化弊端的过程中,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提出了生态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自我反思式的现代化模式,试图把生态化和现代化统一在一起。我们现在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事实上就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态现代化道路。
生态现代化,在西方主要是强调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约束下的现代化。经济理性就是效益最大化,生态理性就是强调现代化不能突破自然的极限,不能造成环境污染。而我们现在主要强调要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实现现代化。这一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集中体现在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纳入到了党的基本路线中。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经济上的目标,民主是政治上的目标,文明是文化上的目标。后来,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上,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但是我们没有把它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上。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去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顺应了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我们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在内的整体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过程。只有按照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真正复兴,中国才能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问题的集中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如: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等等。这些都是思想观念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变革,需要技术变革,也需要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没有积极主动有为的创造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同样是寸步难行的。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呢?牢固的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吸收中国优秀生态文化传统,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生态文化成果,根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而在全社会加以推广,来集中大家的思想意志,凝聚思想力,这样就会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强大的动力。
其中,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文化传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我们在挖掘中华优秀生态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创造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转换。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积极有益的生态文化成果呢?习近平同志主要强调了这么几点。
1.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西方近代以来所奉行的生态世界观最为典型的就是主客二分,即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而表现在康德哲学中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然而,在宣扬这种片面主体性的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造成了生态破坏。与之不同,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一种固有的思维传统,而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也反复强调这种“天人合一”的价值。当然,在中国古代,“天”有“天帝”和“天命”的意思,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是我们必须批判的。但除此之外,所谓“在上者谓之天,在下者谓之地”,“天”指的是自然之天,“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超越西方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通达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上,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我们现在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要把生态文明上升为一种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同样需要从“天人合一”中吸收自己的思想养分。
2.崇尚和合的方法论。和合的方法论,也就是一种中庸的方法论,它绝不是一种形而上学,而是一种中国式的辩证思维。比如,孔子把和与同区分开来,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尊重差异性基础上的一种统一,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求同存异。
什么是“和”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做饭的时候最能体现出“和”的思维、“和”的方法。大家知道,鱼有腥味,不好吃,怎么办呢?我们就加葱姜蒜,加辣椒,加料酒,一烹制,得到美味。腥味哪儿去了?是不是跑掉了?不是跑掉了,而是让葱姜蒜盖掉了,那么这个做鱼的过程就是“和”的过程。因此,习近平同志引用《左传》里的一段话来解释什么叫作“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他把“和”运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生命方法,就是要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尊重生物的差异性,最终我们要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强调热爱自然的价值观。由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民族,农业民族与土地打交道最密切,与土地有一种亲近感,因此我们就形成了一种爱护自然的道德情感,一种价值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宋代的时候,儒学重要代表人物张载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叫作“民胞物与”,这是体现了一种热爱自然的价值观。
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且提出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倡议。
1.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基于客观现实作出的一个判断。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地球村,大家有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假如国与国相残,民族与民族之间相斗,大家共同与地球斗,最后地球就会变成风雨中的一叶扁舟,人类和地球就会灭亡。我们没有诺亚方舟,我们不可能到地球之外去。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贸易、生态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搞贸易保护主义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开放,大家在互通有无中才能够实现共同的发展、双赢的发展。因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层面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筑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它强调的是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呵护自然。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事实上是有生态纬度、生态诉求的。围绕这一点,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围绕全球节能减排,国际社会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和斗争。好不容易国际社会达成了巴黎协定,随着特朗普的上台,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新挑战。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全球节能减排工作,而且有决心有毅力把这方面的问题解决好。
2.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同时要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既要维护国内的生态安全,也要维护国际的生态安全,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到人类。就像澳洲土著人的飞去来器一样,你把这个东西扔出去了,反过来会砸到你自己。因此,他说:“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因此,中国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才会有天下大同,环球才会同此凉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什么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呢?首先,强调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只有坚持公有性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从价值取向来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更不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同时,我们强调生态文明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十八大党章中,我们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十九大党章中,我们依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确保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最后,我们强调,生态文明成果是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丰富和发展。共享发展,首先讲的是全民共享,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次,共享发展是全面的共享,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的成果。当然,我们讲共享是以共建为前提的。如果游手好闲,不参与建设,那么你要享受这个成果,恐怕也是不够格的。当然,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我们说这个共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不管怎么说,从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主义的。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基本内容。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思考,有几个重要文献大家应该阅读一下。第一个,习近平同志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深刻阐述了绿色发展的思想。第二个,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三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发布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第四个,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推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如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了详尽的部署。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25/10188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