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开国总理周恩来:律已和尽责的楷模

2019年07月19日 11:32

 

军委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传承我党优良传统,抓好战斗精神培育,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目前,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中,大力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四铁”的部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笔者认为,周恩来总理对自己、对家人的严格要求,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人民的情感就是最好的启示。今年是开国总理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离开我们已42年的总理,用他跨越时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教育和引导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

圣贤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克己”的历史。生活中,在内心深处,周恩来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平民,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时,泪水盈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磨得像一件纱衣。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25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年3月6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

“自居于领导,自居于改造别人的人,其实自己首先需要改造”。1972 年6 月, 年满74 岁的周恩来在一次长篇报告中说: 这几年, 我常说, 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 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但做起来也并不容易。把读好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书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改造我的思想, 提高我的工作能力, 改正我的工作作风, 发挥集体领导能力, 这对我永远是一个改不完的任务, 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总理身居高位长达半个世纪, 始终不沾、不染、不惑, 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 他所说的“学”和“ 改造”, 最主要就是坚持公心的培养和私心的自我约束, 也可以说是克己奉公, 这就是他的党性修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元首去世,为何没有这种待遇?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在外国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转身离去,广场上的外交官们哑口无言了,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周恩来历来严格要求亲属,一律不容许搞特殊化。他自己带头,并要求高级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他在讲“亲属关”时指出:“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你不能影响他,他倒可能影响你。……我呼吁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我也在内的这四百零七个人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老爷固然要反对,少爷也要反对,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

总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与三弟恩寿情同手足。恩寿解放前经商,为我党提供过不少经费。解放后安排工作到内务部,总理指示职务要安排得尽量低些,因为他是我弟弟。后恩寿胃有病,不能正常上班,总理又指示要办退休,不上班就不能领国家工资。曾山部长执行得慢了些,总理又严厉批评说:“你不办,我就要给你处分了。”

他从不把权力用于照顾自己的两个弟弟和几个堂兄弟的晚辈们,对他们明确规定和实行了十条家规:一是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看看;二是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三是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者自己买饭菜票,没有工作者由他代付伙食费;四是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是不许请客送礼;六是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是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是生活要艰苦朴素;九是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是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建国初期组建政务院,很多党内外人士都推荐邓颖超到政务院担任部长,总理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 ”全国妇联恢复之际,大家又推荐邓颖超担任主席,他还是不同意。1955 年评定工资级别时,邓颖超本来定为五级,周恩来又“出面干预”,把她下划定为六级。1959 年国庆节上天安门城楼的名单里,本来有邓颖超的名字,他看到后又划掉了。1974 年12 月筹备全国四届人大会议时,毛泽东同志把组阁的人事大权交给了周恩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议安排邓颖超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批准,周恩来压下了毛泽东的这个批示,又一次限制邓颖超“升官”。直到总理逝世后,邓颖超才担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1982 年4 月,邓颖超对侄辈们说,现在我当副委员长,又是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些工作都是党分配的,如果你们的伯伯在世,他是一定不会让我担任的。”

周恩来曾多次表示:“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做牛的。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人民的感情真情流露。  

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忘我的工作,为建立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要管理的事务更加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工作的繁忙程度是无法用笔墨描写的。对于此,李先念在《和人民一起——纪念周恩来同志》一文中概括了周恩来一生勤奋工作的精神,他说:“周恩来同志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文革’以前的几十年中,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 个小时以上,有时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专心一意,日夜操劳。……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总理作为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无私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可以说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是,就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所惦念的仍然是死后如何为人民服务,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由于 “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 年至1961 年国民经济极其困难,粮食大幅度减产,城乡粮食供应普遍紧张,大批人患浮肿病,甚至非正常死亡。1960 年春夏之交的存粮,北京只能供销7 天,天津只能供销10 天,上海几乎没有大米库存。面对如此严峻的“粮荒”形势,周恩来忧心如焚,寝食难安,一面参与调整农村政策,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下决心大量进口粮食,一面亲自组织安排粮食的调运工作。据文献档案记载, 1960 年6 月至1962 年9 月的两年4 个月中,周恩来同志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有115 次。从现存的总理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32 张表格中,周恩来改动的笔迹有994处,仅《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三年度粮食生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这张表格,周恩来用红蓝铅笔做的标记就多达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 处,批注数字70 处,批注文字7处,在表格旁边计算数字6 处,真实地再现了周恩来关心人民疾苦的拳拳爱心。

1972 年5 月18 日,周恩来被确诊患了膀胱癌。得了绝症之后的周恩来,依旧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殚精竭虑地用病危之躯支撑共和国的大厦,化解党和人民的危机,尽其所能地减轻“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总理有时还坚持连续几天每日工作24个小时,直到1974 年6 月1 日才住进医院。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19 个月里,一面治疗(包括输血89 次,做大手术6 次,小手术8 次),一面工作(包括在党的“十大”作政治报告,在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见外宾63 次,与人谈话233 次)。有时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工作,有时甚至在输液过程中拔掉针头去工作,体重由原来的130 斤下降到只有几十斤……说总理为人民操劳至死,决非虚言。

伟大的人格如河汉星辰,直可穿越时空而光芒长存。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说服了我。今天,在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征程中,我们总是常常想起他、念叨他,从他光辉的一生中感悟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作者:罗元生,男,1969年10月生,安徽宿松县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卫生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硕士。业余时间致力于党史、军史的研究和写作。著有《开国将帅的临终时刻》《三位特殊的开国将帅》《王震与陶峙岳》《吃出战斗力》《百战将星王尚荣》《共和国首任总参谋长徐向前战传》《长征中的名战名将》等,获原总后勤部第六至十一届军事文学创作奖。鲁迅文学院第32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传记文学学会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719/10204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