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新形势下做好家访工作的重要作用要明白
2018年10月16日 16:59
几个月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实验中学的两位老师对问题学生魏金龙进行了家访。
从谈话中,老师了解到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家庭——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是靠孩子的父亲在外辗转奔波打工;母亲在家全职照顾孩子;大女儿在武汉读大学,一学期学费就是一万四千元;同时家中有老人需要赡养。其家庭的经济困难可见一斑。为了让孩子能到更好的学校读书,他们从农村举家搬迁到城里,租房居住。
可是,从这位母亲脸上的深深浅浅的皱纹中,却透现着十分毅然决然与谈定,话语中流露出对孩子深深的爱意和期盼。我心中油然崇敬起这样的父亲母亲来。这该是怎样的父母亲!养活一家人。为了让孩子能到更好的学校读书,从农村举家搬迁到城里,租房居住。真的不简单,真的很艰辛。这样的父母都有着一股令人感动的精神,一股“铁人”精神——“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这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力量所在。令人感动而敬仰。
学生魏金龙性格有点内向,平时话很少。当老师和他交流、沟通时,他表现得有些激动。老师希望他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在初中最后的阶段,努力冲刺,争取考上省级重点高中。老师对学生魏金龙表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学习中遇到难题就可以找老师帮忙。他只是一直不停地点头。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其中包含着老师真切的关心和希望,希望他能考取重点高中,哪怕考取普通高中也行。为了他父母的期盼,为了他父母的汗水不白流,心血不白花,更为了他能够拥有一个锦绣前程,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希望你能考上省级重点高中,你是有实力的。”临别之际,老师又重复了这句话。对于一个懂事的孩子来说,无需多说别的,这句话来足以表达老师的祝愿。
告辞了,一间不大的平房下,母子俩正向老师挥手。夕阳西下,余晖落在那位妈妈的脸上,一脸的慈祥,一脸的淡定,体现了对孩子的爱与信心!
上述事件表明,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学校老师适当开展家访是完全必要的,是有成效的,家访的优良传统不可丢,应当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扬。
家访中,老师发现,学生魏金龙的主要问题是:性格内向,胆小,怕老师,不敢主动找老师;话少,腼腆,不善言辞,不会表达;学习比较刻苦,成绩较好,但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支持孩子的学习,但父亲要赚钱养家,没有时间,母亲在家却无力辅导。
显然,此次家访也是有成效和启示的:老师反复用言语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基础和学习潜力,希望学生增强自信心,努力争取考上省重点高中,即使考上普通高中也行。老师的肯定和期望,给了学生巨大的学习信心和前进动力,对学生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通过家访,老师明确告诉学生,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学习中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老师帮忙解决。这无疑给了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勇气,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主动找老师反映问题。
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家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助于老师更多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探求学生在校言行表现背后的家庭因素;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分析学生在家与在校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助于了解家长对孩子学习教育的态度,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帮扶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家长的支持。家访是进行家校联系、共商育人策略的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家访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家访,即家庭访问,是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主要是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个别的家庭教育问题。一般是学校老师主动到学生家里,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共识,密切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共同商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家访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是增进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家访是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不可丢,新形势下应当继续发扬。
家访是学校和老师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广大教师努力形成的家访传统教学作风,曾经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无数学生和家长倍生感动,记忆犹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老师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和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情况,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共同商量教育的办法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和思想疏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学习的兴趣。有理论指出,家庭是儿童发展各系统中能够与其他各系统进行交流与互动的最主要的中介因素。家庭能够围绕儿童成长的特殊需要,不断去构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立体化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仅有学校单方面用力是不够的,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尤为重要。尽管现在电话、网络等现代社交工具日益普及,家校联系的方式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但面对面的家访作为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仍然有其特殊重要作用,不可丢掉教育工作的作风,必须在新形势下继续大力弘扬,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家访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指导,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没有对学生个性的全面了解,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无疑,个别教育是离不开家访的。家访是老师针对有异常表现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进行的个别访问。通过家访,教师得以与家长、学生深入沟通,恳切交流交谈,可以更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了解学生的其他方面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帮扶措施,开展个别教育指导,帮助学生思想上、学习上全面进步,全面成长,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家访促进家长改变观念,重视孩子的教育,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育的需要,主动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坦诚交流。家访中,教师通过宣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讲教育法律法规,宣讲教育对于孩子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触动、感动家长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念,履行法律和道德赋予家长的义务,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让所有适龄儿童依法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从而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减少学龄儿童的流失。
四、家访能增进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用师爱唤醒学生的好学之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我国教育家夏丐尊也说:“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爱是教育的阳光,是师德的灵魂。家访是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重要表现。正是因为爱,因为关心,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才有了家访。家访,常常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辛劳,付出更多爱心。家访中,通过与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坦诚深入的交流,往往会使学生改变对老师的偏见,从而升华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为了确保家访成功,提高家访效果,家访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传统家访(即人访)与信访、网上私聊相结合,既发挥传统家访优势,也善于利用现代网络社交特点,更好地做好学生个别教育、指导、帮扶工作。
总之,“青年者,国之魂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儿童、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们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视发挥家访的传统优势,助力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016/10208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