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我们携手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2018年10月24日 14:2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名句,警示着人们如何奋斗,走好人间正道。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习近平总书记则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即追求物质福利和富裕水平的提高。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就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渐进过程。正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巨大驱动力,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巨轮乘风破浪、永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央视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热播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决战兰州》中披露,解放兰州城时我军牺牲了8700人。在攻占沈家岭战斗中,31团夺下第二道防线时,全团1500多人只剩下200人。30团又冲上去,打到山顶,马家军的炮弹倾泻下来,将山顶削掉两米。沈家岭之战39天后,新中国成立了,近万名年轻的生命就倒在了新中国成立前的门口。记者问幸存的老兵,为什么那么拼那么冲?有位老兵说,就是为穷人打天下,为了穷人过上好日子。为人民前仆后继英勇牺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今天,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的牺牲奉献奠定的坚定基础。
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给国家带来繁荣富强,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康。当然,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递进性,不能搞“齐步走”,更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一夜暴富,幸福都是点滴奋斗积累的结果,我们只是时间要抓紧、步伐要加快、力度要加大。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好多人饭都吃不饱,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今天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让先辈们的鲜血白流。我们当前一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经历了十年动乱和两年徘徊之后,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如同催发神州万物生机的春雷,让人们从长期“左”的禁锢中警醒。
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勇敢地冲破了所谓“两个凡是”的束缚,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果断地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走自己的道路,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徘徊与迷茫中,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有一种巧合叫心灵相通。就在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在十一届三中全上庄严地设计中国未来的蓝图时,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浑身泥土的农民正在订立一份包产到户的契约。中央委员和普通农民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讨论着同一个主题——改革。党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并满腔热情地保护这株破土而出的幼苗。
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义无反顾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1982—1986年连续5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在希望的土地上播种幸福的八亿农民指引方向、排除路障,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国农业一举打破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使占世界22%的人口得到了温饱,中国农民在改变土地形象中改变着自己的形象。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以年产值连续超过农村社会总产值50%的事实,向世界展示着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2004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对保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发挥了大作用。
40年来,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3亿多人发展成中等收入群体,中国从一个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一个生活宽裕的上中等收入国家,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成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正在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进入了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正是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和积极赞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梳理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八个明确”要求和“十四条坚持”的治国理政方略,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任务表和路线图。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踏步走”。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等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突出。过去40年间,我国城乡区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发展速度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更快一些,有的较慢一些,有的原地“踏步走”;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跨越幅度也不完全一致,有的已经先富起来了,有的只是维持在温饱的水平线上,有的还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全国大约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特定历史阶段。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但是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69,超过了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水平。国民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趋势,不仅严重地制约了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成为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根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去克服,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好更快解决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难题:就是做大“蛋糕”很艰难,分好“蛋糕”更不易。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辩证的统一,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证。只注意做大“蛋糕”,不注意分好“蛋糕”,就会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只强调分“蛋糕”而不重视做大“蛋糕”,造成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会使原有的“蛋糕”不能做得更大,可分的“蛋糕”越来越小,人们分得的“蛋糕”也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就更谈不上公平正义了。只有在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才能使做大的“蛋糕”惠及每一个做“蛋糕”的人,也才能做出更大的“蛋糕”。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既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积极适应人的个性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得到人民的呼应和拥护,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调动起全民推动发展的热情和力量,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尽管有个先富后富的过程,不能“齐步走”,但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决不能落空。这就需要在持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全体人民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眼前,就在自己身边。
我们必须读懂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于我们准确掌握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积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公平正义与现代化建设相向而行,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中国建成一个幸福国家。
我们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基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邻里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传统,发挥社会资本在减贫中的作用,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我们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外化为具体奋斗目标,并安排了进度表、设定了路线图,必将不断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加快促进社会和谐,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表明,我们党对于人的认识日渐丰富,对于如何以改革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体会愈加深刻,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国家理念,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走“单行道”。纵观当今世界,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互惠共赢的局面,互联互通、日益紧密,合作领域更加广泛,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发展的帮助,任何国家的发展本身也会对其他国家发展产生外溢效应,增强了发展的互补性和关联性,一个国家的富强之路决不是“单行道”,更不能搞“木匠斧子一面砍”。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深度,直接关系着中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一个国家的国家体制满足社会需求的效能及其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其主权在全球社会中安身立命状态的好坏,决定着各自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大小,能否准确把握国际格局发展趋势成为关乎各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只能走进发展的死胡同。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开放的胸怀,没有开放的心胸,也就没有这个民族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列观点与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当前相互依存的国际社会现实,为国际社会把握、描述和解释发展变化中的世界图景提供了新视角、新依据,为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构建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当代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真诚关注和睿智把握,必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造福全世界人民。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国家,只有牢牢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掌握主动、赢得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并大力倡导和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倡议,其核心目的就是加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互联互通,共同繁荣。将全人类的福祉联系在一起,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因而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的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倡议内容。
中国先进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追求百花齐放的繁荣,日益成为现阶段能够凝聚各国共识的标志意识。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的欢迎。
如今,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共建“一带一路”正不断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我国已经与8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俄罗斯、匈牙利、老挝等国建立政府部门构成的联合工作组或相关机制,推动合作协议的落实。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共建“一带一路”在互利共赢中成长壮大。喜看千万里之间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和平共处,令人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工作5周年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携手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路上。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社会化大生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定是公平正义的,必能满足人民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性,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024/10219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