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 聚焦4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民防工作综述

2018年10月31日 09:07

2010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50年10月31日为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日。今天,是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68周年,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撷英集萃,看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民防新变化。

改革开放40年,北京民防始终与国家安全形势息息相关,始终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始终牢记领袖的谆谆教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步伐,凝心聚力,践行人民防空使命任务,描绘了一幅瑰丽的民防历史画卷。

聚焦使命任务深化人民防空准备

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符合实战要求,贴近防空袭斗争准备的演练,才能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防空工作由应急战备状态转入稳步发展阶段,根据平战结合要求,从1984年完善突出走(疏散)、藏(掩蔽)、消(消除空袭后果)等各项防空措施的《北京市人民防空袭预案》开始,预案视形势需要及时修订,并成为适应防空袭需要和人民防空指挥演训的重要依据。

实演实训锤炼人民防空袭能力。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首都人民防空站在提升高技术局部战争和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袭能力的高度,从2000年开始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多次人民防空演习。“联合—2000”首都人民防空演习,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实兵演习,检验了预案的可行性,探索了首都人民防空的新路径,得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的高度肯定。“京盾—2014”人民防空演习,首次组织多课目实演、多场地同演、多单位联演,首次尝试在门头沟区、房山区、延庆区同步进行防空警报试鸣。并由此开端,北京市连续五年较大规模成功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普及防空防灾知识,增强了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京盾—2018”人民防空袭室内推演,市区两级联动,模拟战时出现的新情况,进入情况搞训练,退出情况搞研究,深入研究探讨了战时人民防空重点行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升了参演人员的指挥、协同、保障能力。

构建信息化体系打造人民防空新模式。1988年,北京市民防局第一台电脑静放在装有空调的房间内,运行统计着全市人防工程的数据,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对它充满着神秘感。30年过去了,今日北京民防,电脑既是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成功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人民防空体系建设的平台。

京津冀跨区支援演练提升协同水平。北京市民防局牵头,连续四年组织京津冀人防通信跨区支援演练,形成了常态化的训练模式,通过集结开进、异地入网、组织指挥、协同保障等科目,锤炼了各级人防通信保障任务的能力,提高了数十个参演单位的整体跨区通信支援水平。

人防专业队伍平战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形势多次对人防专业队伍进行整组。今年6月,人防专业队伍又一次整组,由原来的7种24支,调整为10种30支达2万多人,本着利于平时生产、战时应急的要求,按行业、按系统、按隶属关系,有效整合分散力量,为构建现代人民防空体系提供了实力支撑。

聚焦平战结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将人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不断拓宽人民防空军民深度融合。

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探新路。为贯彻落实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京涌现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招待所、天外天小商品批发市场、地坛旱冰馆等利用人防工程的样板,成为当时解决城市人员就业难、住宿难等问题的示范。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更是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人防工程:如西单地下商业街、东方广场防空地下室、中关村地下交通环廊等,是汇集了商业、交通、停车、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防护空间,地面空间需求得以补充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人防工程公益便民,使其转变成为市民休闲、仓储、停车、文化和宣教基地等场所,涌现出了西城区“月坛雅集传艺荟”,朝阳区“地瓜社区”“美家美库”,丰台区“方庄民间艺术馆”等整洁、舒适利用人防工程的示范场所。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促建设。40年来,北京的人防工程从缺少统一规划到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从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矮窄小到高宽大,无不得益于贯彻平战结合,落实行政审批制度和服务于民的各项举措。形成了以地铁为骨干,以防空地下室为主体,以专业配套人防工程为重点的防护工程体系,人防工程总量和人均掩蔽面积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进入新时代,全市民防系统按照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采取“多规合一”“多审合一”“联合验收”方法,突出“减、并、转、调、暖”服务举措,打造高效人防工程审批服务平台,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受到了企业单位和市民的好评。

民防建设助力社区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如何提升市民的防空防灾意识,使社区人民群众获得安全感,北京民防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示范先行的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民防建设。近年来共在社区安装防空防灾应急亭235台、宣传栏700块、人员疏散平面图和标识牌1.2万块,宣讲防空防灾知识500余场次,同时正在以“互联网+”的方式走进社区,让防空防灾科普知识落细于群众的心田。

聚焦应急支援探索民防创新途径

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做好应急力量储备,才能将“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落到实处。

应急储备规范有序推进。按照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防会议积极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民防应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市、区两级人防指挥所不断完善,成为人民防空组织指挥的中枢。34个大、中、小型民防应急物资储备库为群众战时防空、平时防灾奠定基础。

应急保障关键时机有担当。2008年开始为各区县配发民防应急指挥车和特种救援车20余辆,从奥运会到全国两会、从重大活动到突发事件发生地,处处都有民防应急指挥车的身影。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北京市民防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首次远程跨省信息传输,利用民防应急指挥车与四川省多部人防指挥车对接,将芦山等地灾情,抢险救灾画面,连线北京电视台,使首都人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雅安灾情和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受到国家人防办领导的高度赞扬。

应急救援人防力量显身手。目前,全市民防系统共有民防应急救援分队18支458人,民防应急志愿者由开始的不足百人发展到11000多人,遍布全市街镇和社区。2012年7·21北京特大自然灾害,全市36支人防工程事故应急抢险队8支民防应急救援队到岗备勤,有1200余人参与人防工程排水抢险,房山区民防志愿救援团队员第一时间奔赴京港澳高速路现场,从被淹的大客车上和受淹区域,成功救助192人脱险。

北京民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成立6年来,已经成为全市应急救援力量的一张靓丽名片。他们的身影曾在雅安、鲁甸地震救援现场穿梭,也曾在服务保障大型活动中汗水挥洒,从八达岭雪中救援到密云五指山救助涉险攀岩人员,从海坨山寻找迷路的大学生到一次次突发事件的救援,他们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防为民”的诺言。

不负使命敢探路,勇立潮头破浪行。北京民防全体干部职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卫戍区的领导下,忠实履行人民防空使命任务,努力谱写北京民防新的历史华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031/1022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