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8-11】当代北京中轴线:从“历史轴”到“发展轴”

2018年11月07日 13:13

 

中轴线是构建明清北京城市骨架的重要基准线,在传统城市空间和功能秩序上起着统领与布局作用,是古都的脊梁与灵魂所在。北京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中轴线是最精华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以天安门为中心的长安街不断向东西拓展,成为一条重要横向轴线,传统中轴线概念一度“消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助北京举办1990年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不断向北延伸,中轴线概念逐渐回归公众视野。2003年编制完成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首次明确将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南苑。此后,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2011年世界遗产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中轴线申遗工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天安门广场改造

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战争影响与破坏,天安门广场前疏于管护,杂草丛生,地面坎坷不平,一派荒芜景象。1949 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北平市政府随即发动群众开展义务劳动,清除垃圾,疏浚河道,天安门广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1949年8月,为迎接开国大典,北平市政府再次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突击式整治,包括清除广场内的地面障碍物,修整天安门、中华门和东西“三座门”门楼顶部,搭设临时观礼台,并将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与石狮向斜后方移动,加宽了进入天安门的通道,拓宽了五道桥前的石板路,伐掉了金水河前妨碍视线的树木。在广场内的道路上铺装沥青路面,安装22.5米高电力控制大旗杆。9月底,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10月1日,开国大典在此举行。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动工兴建,1958 年5月1日落成。人民英雄纪念碑位置的确定,对后来天安门广场的空间设计有重大影响。此后,天安门广场经过几次改建,形成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形态。1958年8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同时新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以展示年轻共和国所取得的成就。毛泽东指示:改建天安门广场,气魄要大,要使天安门广场成为庄严宏伟,能容纳 100 万人集会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后,相关工作迅速展开。同年12月,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相继开工。在本次扩建工程中,中华门及广场上剩余的红墙被拆除,中华门外的棋盘街被纳入,形成了一个南起正阳门,北至天安门,东起公安街,西至西皮市街的大广场。

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屹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与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形成对称,并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正阳门比邻呼应,构成了既具浓郁中国特色又彰显时代特征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

20世纪70年代,天安门广场又迎来了一次重要扩建。1976年在中华门遗址处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同时,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路向南直通至前门东西大街,广场区域向南一直延伸到正阳门城楼下。为此,拆掉了广场左右两侧邻近东、西交民巷的一些建筑。经过此次改造,天安门前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广阔空间,其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整个广场可容纳100万人集会,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轮廓。与此同时,传统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轴线相交于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作为北京城市中心的地位被更加凸显,成为当代中国绝对意义上的“政治心脏”。

 

中轴线概念逐渐回归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主要集中在长安街的东西延长线上,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是东部与西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首都城市发展服务的政策理念引领下,为把北京从“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同时也为了治理交通拥堵,中轴线上的一些重要建筑继民国之后再次遭到破坏,一些节点景观被拆除。1951年拆除永定门瓮城,1955年拆除地安门门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箭楼,随后拆除了永定门城楼。同时,在中轴线东西两侧新建了很多公共建筑以及住宅。由于城市建设重心的转移,传统中轴线失去了轴心地位,其连贯性与完整性丧失,曾经塑造古都壮美秩序的中轴线的原始意义与功能被淡化,中轴线不仅在概念上是模糊的,甚至在一段历史时期被“遗忘”了。

20世纪80年代之后,北京的城市形象与功能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198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今后不再发展重工业。中轴线作为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源,在首都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83年,北京获得第11届亚洲运动会举办权,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承办大型洲际运动会。北京市政府决定将亚运村以及大多比赛场馆选址在城市北部。同时,为缓解从旧城到亚运村的交通拥堵,从北二环中路的钟鼓楼桥到北四环中路的北辰桥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即“北辰路”,长度约5公里,这可以认为是明清北京中轴线第一次长距离向北延伸。与此同时,中轴线的概念逐渐回归公众视野,对中轴线的保护也有了明确的规划与指导。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一2010年)》,提出要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把中轴线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在其两侧和终端安排公共建筑群,采取不同的城市设计处理手法,分别体现出‘门户’形象和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

2001 年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之后,将奥运主体育场建立在城市北部,即中轴线北部的延长线上,并以此为中心,建立奥林匹克公园,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规划设计,最终入选的是题为《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的设计方案。奥林匹克公园是奥运会的中心活动区域,自北向南分为森林公园、中心区和四环路以南区域三大部分。奥林匹克公园集森林、湿地于一体,空间开阔,对北京城北部区域的城市肌理带来了深远影响。至此,中轴线进一步从北四环向北延伸至北五环,中轴线北端城市景观的格局基本确立。

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北京市实施了一系列城市改造。2004年9月,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在原址按原状完成复建,再次屹立在中轴线南端。前门大街改造完成,天坛和先农坛间的一些杂乱建筑得以拆除,亮出了现存的坛墙。地安门内外大街得以整治,钟鼓楼、皇城墙、万宁桥等建筑也得以修缮,中轴线重新展现出基本轮廓。

2008 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之前,29个巨大的“烟花脚印”,以永定门为起点,沿明清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迈向奥运会主体育场。这种仪式感十足的设计,在传统中轴线之上赋予了时代寓意,完成了古代历史与现代时空的无缝衔接,将当下的北京置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

 

南中轴:新时代首都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明清时期,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规划基准,确立了严谨方正的城市格局。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以天安门为中心的东西轴线开始逐渐突破原有的南北中轴线对城市空间的规定与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北京承继了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不打破以中轴线为中心的对称性结构的前提下,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延长东、西长安街,拓展城市的东西边界。这一举措在强化北京东西向流动的同时,也使南北向的关系出现了失衡,直接的后果就是南城在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一直落后于北城,尤其是1990年亚运会与2008年奥运会会址都选在北部地区,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距。

2003年12月,北京市规划委编制完成《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首次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南苑。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南中轴路的修建也是得益于此。2009年11月,北京市在《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构建“一轴一带多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确立了南中轴在北京南部地区发展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为积极推进南中轴的保护与发展,2011年在原南苑园址南部建设南海子公园。公园的建设保持了合理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缓解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南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复建团河行宫,修缮德寿寺,南苑的生态逐步修复、文化脉络逐步梳理、各项功能逐步回归,南苑的综合历史价值开始复兴,在中轴线上的节点地位逐渐显现并强化。

2017年9月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与横贯东西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构成“两轴”,被纳入新一轮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与功能优化过程中。南中轴一头连接北京城中心,一头指向新机场,构成了南部地区的主动脉。不仅承载着北京城市南部的未来发展目标,而且担负着缓解北京城市病,带动南北均衡发展的重任,更与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高度协调一致。未来可以建成承载北京新国门的高端功能区,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时代中轴。2018年 2 月,南中轴地区规划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启动。

北京南部地区紧邻首都核心区,居于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之间,是“一核两翼”的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南部地区还保留着连片成规模的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两种优势的叠加使其可以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与人口疏解的优先选项。继2010—2012年、2013—2015年两个阶段的城南发展行动计划后,2018年7月,北京市委常委会审议了《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逐步将城市南部地区建设成为首都功能梯度转移的承接区、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区、和谐宜居的示范区。

新一轮的城南发展计划已经蓄势待发,北京南部地区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时机。

(作者:王建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107/1023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