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让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11月22日 21:31
安徽省宿松县作为“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江南幅邑、秀错三省”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认真梳理乡村的历程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反思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激活传统“乡贤文化”,颂传“古贤”、引进“今贤”、培育“新贤”,用其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弘扬文明新风,让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一、把乡贤集合起来。突出抓好古贤精神的挖掘和传承、今贤精神的彰显和引领、在外贤达的反哺桑梓等工作。一是挖掘“古土”乡贤。组织编印《宿松印记》、《松兹风韵》、《江湖烟雨》等9部系列历史文化丛书,开展吴楚文化、小孤山传说、白崖寨保护与传承等文化学术研讨会,大力挖掘和弘扬张何丹、朱书等一批古贤的精神价值,让齐家治国的“圣贤故事”不断发扬光大。二是寻找“在土”乡贤。立足农村现状,发掘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充分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以干好本职工作服务群众为己任、道德模范以坚守道德打动人等不同类型的“新乡贤”寻找出来,通过他们以自身的修养与能力把当代核心价值观传递给村民。三是请回“离土”乡贤。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把从乡村中走出去的文化精英、经济精英请回家乡,用他们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反哺桑梓,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二、把乡贤展示出来。一是县级建立“乡贤文化展示厅”。结合城市规划展示馆、文南词展示馆、宿松好人馆以及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设立展示厅,推广“乡贤文化”品牌。二是乡镇级建立“乡贤文化广场”。结合集镇休闲广场建设,22个乡镇先后设立“乡贤文化”文化专区,做到美观大方、景情和谐,使之成为“乡贤文化”名片。三是村(社区)级建立“乡贤文化长廊”。结合美丽乡村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利用文化墙、展览展示墙等,设立“乡贤义举榜”,让“乡贤文化长廊”成为乡村文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四是学校建立“乡贤文化墙”。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科学设计和选题,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乡贤事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增强“乡贤文化”的感染力。
三、把乡贤传播开来。围绕“乡贤文化进四堂、培育文明新风尚”工作思路,把乡贤的“善行义举”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召力,让“乡贤故事”、“乡贤精神”在乡间邻里人尽皆知、广为流传,持续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一是乡贤文化进厅堂,涵育重德家风。以“家风家训”为载体,开辟乡贤孝心榜、爱心榜,广泛开展“晒家书传家风”、“讲家训倡新风”、“家训族规诵读会”、“先祖先贤追思会”等活动,引导人们讲道德、重家风,明世理的良好风气。二是乡贤文化进课堂,培树崇文学风。以“校风校训”为指导,以“乡土教育”为载体,把“乡贤文化”带进学校,让“新乡贤”走上讲堂,引导青少年见贤思齐、励志成才、奋发学习勤奋精神。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乡贤图画、家训书法等校本教材,开展寻访“身边的乡贤”、推选“校内的学贤”,引导激励青少年热爱家乡、报效祖国。三是乡贤文化进讲堂,引导清明政风。以“道德讲堂”为载体,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干部颂乡贤、做乡贤。四是乡贤文化进礼堂,淳化质朴民风。以“农民文化”为载体,成立“乡贤宣讲团”,用黄梅戏和文南词等艺术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引导风气、移风易俗,吸引了四乡八里的群众,使其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
四、把乡贤礼遇起来。一是真“诚”服务,优化乡贤环境。发挥乡贤在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等方面作用,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对接,用其成功经验支持乡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搭“细”平台,提升乡贤地位。探索建立决策建议“智囊团”、创业致富“导师团”、纠纷处理“调解员”、乡风文明“督导组”、慈善公益“志愿队”等,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为其发挥作用提供载体。三是做“实”工作,解决乡贤困难。设立“乡贤帮扶资金”,探索建立帮扶乡贤工作常态化机制,组织发动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扶关爱困难乡贤的氛围和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部署和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宿松县让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要以乡村党建引领乡贤文化。乡村党组织要结合乡村党员文化素质好、带动致富能力强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乡贤文化,让“党建引领”成为新时代乡贤文化的鲜明特色。一要建章立制。党组织要建立健全乡贤研究机制、乡贤联谊机制、乡贤参事机制、乡贤服务机制、乡贤礼遇机制,制定乡贤文化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乡贤文化工作组,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途径进行推荐和挖掘,开展调研和摸排,整理乡贤文化脉络和线索。把培育“乡贤文化”工作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目标体系,实施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估。二要活动推动。要成立由党组织书记、乡贤达人、老党员、热心家乡公益人士组成的乡贤文化宣讲团,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党员“固定活动日”等,组织党员学习讨论乡贤精神,弘扬乡贤文化,推进乡贤文化进村民组、进学校,开展乡贤文化教育、典型事迹宣传等文化志愿服务。三要落地生根。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功能,还要好好利用公园广场、车站码头、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学校、公共交通、银行、医院等行业(窗口)单位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让人们无时无刻、随时随地耳闻目睹“乡贤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要以乡贤文化繁荣乡村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质的突破,但农村的发展却仍然是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农村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很突出,而且农村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缺失也不可小视。迫切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根基是乡贤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呼唤乡村文化筑“魂”。一方面,要奠牢基石。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认识培育“乡贤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把繁荣乡贤文化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要组织乡土人才对镇村民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乡贤文化元素进行发现和挖掘整理,广泛宣传,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举办各类竞赛展示活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文化;以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为抓手,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三、要以法治文化规范乡贤文化。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中,如何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贤士支持乡村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应当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肩负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以新定义认识新“乡贤”。“乡贤”是封建农耕文化的一种产物,原指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贤”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乡贤”是“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一批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因此,如今的乡贤是所有愿意为家乡发展建设建言献策、有心回报故土的贤才志士等。另一方面,要以法治的眼光甄别“乡贤”。近年来,有些农村的宗族势力抬头,村民间利益关系复杂。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要对古老的乡贤文化,要去其糟粕、吸其精华,防止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乡贤文化”的旗帜,搞封建、腐朽、非法活动,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人穿上“乡贤”的外套。才能真正文化自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122/1025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