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英雄崇拜的启示

2018年05月31日 13:22

旅欧归来,朋友问我,欧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除了数不清的教堂,极尽奢华的王宫,上千年保存完好的古街,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让我最赞叹的还是遍布于城市场圩空间的那些英雄和精英的雕像,以及与之相应的英雄崇拜。

在欧洲城市的空间形态中,英雄纪念碑、雕像似乎成为装扮城市的一道独特景观。凡是为国家作出贡献、赢得过荣耀的人,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甚至普通士兵和平民,都有耸立的雕像加以纪念。通过这些雕像,我们一睹了大批杰出人物的风采,也更加深刻地烙下了那些城市的印记。

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上,有座气势恢宏洁白得耀眼的巨型建筑,16根圆柱形成弧形立面以其特有的光彩大老远便招徕着人们的眼球。当你走近建筑,台阶下两组寓意深刻的喷泉,更令人赞叹:右边象征着弟勒尼安海,左边象征着亚德里亚海,中央一座人物雕像骑着高头大马,他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建筑物上端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也匠心独具: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这座纪念堂是意大利国家独立和统一的象征,意大利人称之“祖国祭坛”。每年国庆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意大利访问,也大都要应邀来这里为无名英雄敬献花圈。

意大利第二大城市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与圣母百花大教堂相映成辉。这里,矗立着根据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而铸成的大卫青铜像,它是佛罗伦萨的象征。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刀下,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英姿飒爽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随即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该雕像被西方美术史称为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过,《大卫》给予我的震撼,并不只是创作的功力,而是作品所张扬的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无分老少。这正是大卫雕像成为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英雄化身之要义所在。

法国都城巴黎,更是一座融合了历史、艺术和政治的英雄雕像城市。且不说集中陈列在卢浮宫里的30座人物雕像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仅以分散座落在场圩空间的,也给人以人杰地灵的张力。如巴黎圣母院广场上有查理曼,凡尔赛宫军队广场上有路易十四,协和广场上有路易十五,旺多姆广场上有拿破仑等等,它们都象征着法兰西曾经的辉煌。然而令我尤为关注的,还是那些在国家危难之时站出来的英雄,如一战时的法国元帅霞飞、加利埃尼和总理克列蒙梭,二战伟人戴高乐、丘吉尔,还有海军拉法叶和圣女贞德。站在这些人物雕像面前,除了肃然起敬,更有一种英雄情结在胸中孕育升腾,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这是属于国家的荣光。人民用雕像来纪念他们的英雄,是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张扬和尊崇。

去卢浮宫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尊身披甲胄、手握利剑、跨下战马、高举旗帜的女性雕像,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她就是被称为“法国花木兰”的贞德。英法战争中,这个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女青年,在“法国最后一道防线”奥尔良城几近被英军攻陷之际,17岁的她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带七千法军在奥尔良大败英军,扭转了百年英法战争的局势,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平民英雄。法国人尤其是奥尔良人民,珍重地把贞德的形象和不朽业绩铭记在心,称之为“奥尔良的女儿”和“奥尔良的英雄”。而将其雕像郑重地矗立在被称为“世界艺术殿堂”的卢浮宫必经大道上,让英雄形象存留于永恒,则凸显了政府对英雄的礼遇。

北欧小国瑞士,不像法国、意大利等邻国,村村都有一战、二战的烈士纪念碑。该国自1815年后200多年从未卷入过国际战争,一直保持武装中立。但为了尊崇英雄,他们却塑造了一个名叫“退尔”的民族英雄,并编织了他忠贞爱国、正义为民的系列故事。在著名的阿尔特多尔夫村,有一座“退尔博物馆”,一进门的墙壁上,凿刻着一排人物雕像,如拿破仑、马丁·路德·金、戴高乐、曼德拉,等等。而另一面墙壁上,则是他们自己的英雄退尔头像。博物馆员告诉我们,瑞士人崇拜退尔,就像崇拜对面墙上那些实实在在出现过的英雄一样。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我们欧洲13天之旅的最后一个城市。从闻名于世的犹太钻石加工厂出来时,城区已笼罩在暮色苍茫之中。按照旅程计划,还有荷兰国家英雄纪念碑最后一个景点。导游征求大家意见还看不看,我带头响应。因为我知道,二战期间,荷兰也是纳粹迫害的重灾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荷兰郑重宣布自己是中立国,但依然没有摆脱被法西斯侵略的噩运。面对长驱直入的德军,荷兰军队使用陈旧的武器奋起阻击反抗,虽然造成了德国军队4000人的减员,但却付出了约7500名士兵的损失900名平民伤亡的代价,荷兰最终被德国占领,直至1945年5月才获得解放。因而,我特想看看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国耻的。

荷兰国家英雄纪念碑,是一座仿古埃及方尖碑样式的石头建筑,通体用白洞石筑造,高达22米,气势恢宏地高耸在市中心的水坝广场上。底部刻着“De Vrede”意为“和平”的铭文,四周有四名姿态各异被锁烤的男性雕刻,正面中段有抱着婴儿,被和平鸽环绕的女性雕刻,前者表现出战争中的苦难,后者象征着胜利与和平新生。为了铭记国耻和纪念二战期间受纳粹迫害的牺牲者,他们专门于1956年建立了这座国家纪念碑。荷兰政府规定,每年5月5日为解放纪念日,举国举行追思活动,女王也来这里参加二战停战纪念仪式。5月4日晚8点,全国为二战死难者集体默哀两分钟,活动场所即在英雄纪念碑,并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其情节极其庄严和隆重。

看完荷兰英雄纪念碑,回望游历意法瑞荷四国一路见闻,一个思考久久地在我脑海萦绕:英雄崇拜,无分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就的一切英雄,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的讲话》)正是从这个角度认识,矗立于城市场圩空间的英雄雕像,决不是一座城市的点缀和美化,也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地理标志,而体现的是对英雄的尊崇,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记忆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叙说的是一座城市曾经的荣光与辉煌。

也正基于此,联想国内一些城市场圩空间的那些不伦不类的雕塑,那些与这个城市文化和历史毫不相干的所谓现代派艺术,我心里总有一种堵的感觉和隐痛。一个没有英雄文化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那么,至于一座城市呢?至于融入和体现在族群里的每一个人身上,乃至成为一座城市的整体性格呢?我深深地担忧着。这个担忧,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城市的雕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31/1025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