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8年度

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2018年09月01日 16:20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高质量发展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形成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新时代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形势。下面,我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角度出发,围绕高质量发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它一定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的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优、结构更新、与环境和资源协同度更好的一种经济形态。要实现这样的经济形态,就不能再以产出的规模大小,而要以是否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论英雄。从这个要求出发,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个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并在其基础之上进行延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培育优质增量的供给,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这样,就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要求统一了起来。要实现目标发展方向,就要从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的角度出发。很多人在高质量发展当中,往往立足于创立相应的示范型项目,如示范性园区。在今天,把“高”作为第一的概念并不十分准确,应该是质量第一。我们先要把质量标准切实提升起来,把监管完善起来,使群众不用为质量问题忧虑。然后以质量标准为基础,追求差异化生产,匹配和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寻求更高目标的实现。不然,人为寻求所谓的“高”,改变不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也改变不了市场需求的基本满足程度。所以,“质量”是第一,“高”不是第一,“高”是在“质量第一”实现相应标准之后,在差异化基础上的一个选择。

从效益优先的角度讲,寻求高质量发展,不是让企业把高质量发展的成本甚至亏损甩给政府和社会。相反,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伴随着较高生产效率和良好产出收益的。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仅仅在政府补贴的摇篮之中,寻求一系列所谓差异化市场环境的过度关照,那么这种发展就不能叫高质量发展。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市场竞争中,按照共同的市场规则,体现出质量的竞争能力,体现出质量的效能,并有序实现发展目标。

(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定位

高质量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到底处在怎样的一种定位?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比如,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问题。2018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但是,我们对于投资思路的确定,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投资不再一味追求所谓的需求调控,更不一味追求规模的增加和增速的加快。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将投资与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投资在供给结构调整中的关键性作用。为此,投资要做好支撑企业发展的四方面安排:第一,决定去生产什么。第二,决定去怎样生产。第三,决定构建怎样的市场渠道和机制。第四,决定匹配和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这些选择,不是靠加大投资规模就可以支撑得了的,也不是提高投资的增速就可以完全满足得了的。

上述梳理的重大选择,一定是要依托市场主体——企业来进行选择和安排的。企业要想满足上述四方面要求,就必须在投资中做到:第一,融入合适规模的资金,资金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太少了也不行,规模要适度,要匹配企业的目标和偿还能力。资金融入进来以后,就要着力开展生产投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设备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更好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匹配,形成良好的市场收益。这样,就有效地实现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这就是高质量发展对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发展思路的选择上做出的要求。

我们现在不是在静待高质量发展敲门声的响起,而是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之中。我们的各项政策,各种改革,各项经济发展当中的重点和突破,都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接下来是如何把它有效、有序发展好的问题。

(三)高质量发展的性质

高质量发展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必然要求”:中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要想保持好现有的经济发展态势,并有效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只能坚持高质量发展,没有其他路径可选择。可以说,这三个必然要求是我们现实可行且必然要行的道路,也是我们走向光明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康庄大道。所以,高质量发展必然会取代高速增长阶段,成为中国经济从现在到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体特征。

二、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现在正面临着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由四方面结构构成: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相同,从而使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浑然一体;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支撑,而创新驱动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恰恰是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重要表征;三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而高质量发展恰恰要求的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对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对传统产业与新产业之间形成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协调统一,这也使高质量发展跟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现代市场机制为关键保障,高质量发展也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者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可见,如此关联紧密的两个关键词,在内涵上,目标上,在整个外延所涉及的空间和领域上,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角色定位上,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发展目标,是目标定位。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现代市场机制完善,是支撑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手段定位。

从支撑体系的要求看,一方面,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另一方面,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支撑。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三大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形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追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更好、更精、质量更高和材料更省的要求来实现中国的经济发展;三是要把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四个维度做实,从这四个方向把现代产业体系逐层深化,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效统一起来;四是要把现代市场机制与我们对市场的基本要求和规划的内涵统一起来,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体系,不能是一个形而上、大而化的东西,而是必须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让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中意识到,让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改革的过程中涉及到,让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开展行业监管、市场监管中真正运用到。所以,这个目标体系一定是操作层面可操作、目标层面可明确、交流层面可沟通、政策层面可设定的,这样我们才能将其纳入到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体系、社会发展体系相关目标的管理和运行之中。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进一步完善和创建制度环境。这样就形成了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好逻辑关系:高质量发展是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目标的支撑手段。目标不能大而化之,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手段不能虚,必须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各方面体现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和内涵的基本诉求。

三、高质量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难题

我们现在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打好三大攻坚战的任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难题,首先就是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三大攻坚战。在今后三年里,要以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和基本统领,重点打好和应对好重大风险化解、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要打好这一攻坚战,重点是防控好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压力当前表现非常明显的是债务风险,要有效化解这一风险,一方面要把杠杆的社会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既不过多也不过少,关键还要优化债务结构和杠杆运用方向。另一方面,要依托好实体经济发展,使实体经济效率更高、质量和效益更好。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本性化解和解决债务风险问题。

在重大风险防范,重点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中,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以下重要政策安排和应对选择:一是必须推动实体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坚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加紧密统一起来,特别是供给侧改革,我们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思维上和口号上,必须行动起来,进入到实质推行阶段。二是要把杠杆风险有效防控好,重点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防范,包括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问题、金融与房地产的问题以及金融系统内部的问题。一方面,要去杠杆、控杠杆、稳杠杆,另一方面,要实现杠杆的结构性调整,使有限的杠杆空间更主要集中于实体经济层面,而不是金融系统内部、金融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内部。三是对出现了风险的地区、领域和企业,一定要以底线思维作为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指针。风险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一定要在一个合理的底线基础上。没有达到底线时,要着力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着力于发展目标和改革目标的实现。当各项发展任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向时,也要对在转向过程中所形成的过渡性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和处置。所以,对于杠杆问题的要求,一是该控的控,该降的降,该稳的要稳,甚至该加的还要加。二是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金融与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三是在资金形成层面,更加偏重于股权资金的有效形成和运用,这就是我们做好重大风险防范,特别是金融风险防范的主要要求。比如说,当我们把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发展实体经济时,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对质量提高的支撑,对生产效率提高的支撑,对企业效益提升的支撑。这些支撑最终才能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统一,形成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内核和重要支撑动力。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重大系统性风险防范,其两个落点是推动发展和防范风险。

(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精准扶贫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能是基于破坏性基础上的一种扶贫、基于过度开放上的一种扶贫或仅仅基于项目投放的一种扶贫;二是要注重因地制宜,激发老百姓的内在提升动力。针对扶贫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扶贫项目,针对具体的人采取具体的方式,以最好的具有持久性脱贫能力的手段,来解决人口的脱贫问题。

根据这个要求,在精准脱贫的情况下,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好高骛远,要先脚踏实地按照现行贫困县的标准做好扶贫工作。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脱贫,而不在于把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在短时期内提升到什么水平。这是由扶贫对象在脱贫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部的有效辅助实现的,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拉升性的效果。那种拉升性的效果没有市场基础和推广条件,其作用和意义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在此要求下,瞄准特定的贫困群众,实现精准帮扶。并且,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二是要对各项扶贫工作进行科学的考核监督,并对扶贫的各项资金进行严格的资金监管。三是要保护培养好我们的干部。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进入到各项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要求之中。要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形成人民群众对工作、生产、生活的满足感,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要求。二是以创新为基础。污染防治工作,不是为了降低我国的产出水平,放慢发展步伐,抑制经济扩张,降低老百姓的收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一定是要求在质量第一,效益提高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扩张和发展。只不过,这个扩张和发展有了前置条件,有了紧箍咒,有了这样一个核心载体和要求。污染防治工作就是经济发展的前置条件,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所要付出的成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获得绿水青山,就要放弃一些简单的物质扩张、简单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我们还要做好三大重点工作:一是要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生态环境的质量总体改善。对大气、土壤、水的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二是要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要求。三是要调整运输结构,提升运输效能和提高运输的组织模式创新。

四、如何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优化和完善宏观调控和国家治理,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稳中求进”这个重要原则,而且要长期坚持下去。“稳”是指经济运行态势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稳,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稳。“进”主要是指改革,以及在改革基础上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动力、内涵的提升和创新。“稳”是“进”的重要前提,“进”是“稳”的方向。保持现状的低水平的“稳”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大规模的产出,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才是核心。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是“进”的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稳”的基础,“进”不可能离开“稳”的基础,而“稳”也要匹配“进”这一目标的核心诉求。

在政策运行和设计以及调控层面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重点要在三方面协调有序发力:

第一,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的支出结构,确保对于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压缩一般性支出,有效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有效体现以下三个政策取向:第一,财政政策要建立起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各项财政支出和税制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体现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第二,财政政策要有效支持和服务于难以获得市场充足支持的相关领域、行业和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要有效引导市场力量来支撑小微企业的发展,构建一系列以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的财政政策引导机制和服务机制。第三,要有效做好基础设施和政府的投融资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要努力推动政府各项基础设施的有效提升和平稳发展,以此来加强和优化政府的投融资结构。

重点要做的工作,就是将现在政府债务的相关管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具体要实现这样三个目标:第一,政府债务必须显化、明确,只能以政府债券的形式来予以体现。第二,相关市场的协同力量必须明确边界,取消政府对市场协同力量的隐性支持和刚性对付。我们的货币当局,相应的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支持相应的金融力量来推动和服务于政府的债券发行工作,一起支持和协同这样一个资金力量的发展工作。第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方面,要有效盘活政府的存量资产,通过对存量资产的调整、运用,实现政府财力和资金的灵活运用,避免过大程度的沉淀,导致过量资产风险的形成。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中性,也要保持灵活性,要审时度势,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应调整货币政策的重点、规模、取向和内容。要管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不能过快,但是也要有效满足市场对于货币资金的需求,不能让市场的资金投送过紧,甚至挤爆一些债务,形成一些所谓的债务违约。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有序增长。同时,要努力保持人民币的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股权融资渠道、社会融资渠道、信用融资渠道。在融资渠道形成的情况下,还要让融资规模更大,手续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从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第二,在产业政策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上,要发挥好政策作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应对的重要环境,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的环境。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强化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积极支持和形成实体经济在吸引力和竞争力上的公平。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合理增长。

第三,在社会政策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建立在新发展理念基础上的发展。共享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策着力点。共享发展,关键是落在社会政策层面。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讲,社会政策要更加注重解决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比如,现在反映相对比较强烈的教育上的问题,医疗上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我们要解决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的基本公平,第二要解决的是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基础上的基本公平。比如,现在面临的择校热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个基本体现。有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但有些地区甚至还在强化教育的不公平性。教育公平是保持社会正常有序流动的基础。从这一点出发,高质量发展自然包括教育公平这种基础公平在内,教育越公平,高质量发展的构成指标的表现特征就越明确。有些地区已经探索出一些重要成果,比如组建基础教育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根据现在的学校水平,将优等校、中等校和相对落后校放在一起,然后由政府的公共财政解决标准化学校的硬件建设问题,确保所有学校的硬件建设全部都是标准化无差异的。同时,在教育集团内部,实现教师轮校轮岗制度,每三到五年轮换一次学校,每次轮换的教师比重应不少于一定的百分比。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实现教育公平。同时,还要将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和家属,也纳入到教育公平的轨道上来,除了极个别城市、极个别原因必须要保留的之外,原则上在基础教育层面,不能再有对本地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方面不公平的特征体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征,这些问题必须要进行解决。

 

二是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要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够用,医疗如果不够,满足不了需求,就会形成我们这个社会的硬缺口,显然是不行的。第二,要够好。从现在来看,稍微有一点疾病,大家动辄就愿意往三甲、二甲医院集中,这就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出现了床位的闲置以及医疗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极为紧张,患者不满意,医者也不满意,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和压力。第三,要够便利。有一些疾病,特别是重大疾病,基层医院显然缺乏有效的治疗和治愈能力,当然要到大城市、大医院当中来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医保报销制度,是不是便利,是不是能够以人为本?要按照患者的基本要求和满意程度来进行设计,而不是立足于管理方怎么方便管理医保来进行设计。管理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艺术和技术,而服务于老百姓,是我们管理的最终目的,不能本末倒置,这就是高质量发展。

三是其他民生问题。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要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必须将公共服务领域、民生领域的创新,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支撑的重要内容。要使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内容当中,不仅有高科技和黑科技,还要有民生科技和公共服务科技。我们不能连大飞机都造出来了,但是依然让老百姓对常用药品,对基础体检设备的要求都难以匹配。

此外,在相应政策增强和优化调控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还强调要扩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要迈得更大一点。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尝试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和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五、落实好高质量发展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各项宏观政策调控的主要要求,要完成今年的高质量发展任务,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第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其推进到实际实施阶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要有效区分谁是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谁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谁是供给侧改革的手段。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发展为基础,更好匹配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目标体系,当然要建立在我们的供给方式,产品体系和市场机制全面调整和优化的基础上。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有三个:一是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在我们已经遇到较大外部环境瓶颈和资源瓶颈的情况下,要学会从经济运行当中挖掘存量的潜力。二是要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落点当然是要使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用新的企业来有效替换掉旧的企业,新的产业系统有效置换旧有的产业系统,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但是,目标一定要以市场的规律和规则来办事,不论是提升产业,优化生产组织方式,还是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核心是一定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

在此基础上,要做好对于供给侧改革手段的培育,这个手段既包括市场手段,也包括政府手段。从政府来说,主要是“三去一降一补”。今年的“三去一降一补”,核心是“破”、“立”、“降”三个字。所谓“破”,就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所谓“立”就是培育和扶持新动能的发展,使新动能成长起来,立起来。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居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所谓“降”,主要是指降成本。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及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工作,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的改革,降低用能和物流成本。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发展和民生为方向,再储备一批重要的发展项目。

从市场手段的角度来讲,市场要着力做好创新、协调、稳定和内部不断完善提升的安排。换句话说,要从市场角度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关键是要让市场更富有效率,企业更富有活力,产品更匹配需求,产出更具备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要完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改革方案,围绕管资本为主,而不是管企业或资产为主,来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的授权经营体制。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将国有企业进行科学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构建起良性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落实保护产权的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应强烈的产权纠纷事件。这些安排,要对各类主体一视同仁,给予公平的市场竞争和运营环境,从而提升市场运行效率。要全面实施,不断完善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要着力于短板来发力,特别是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两个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是农村产权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从这个要求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农业产业基础之上的。2018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重点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相应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上,要有效体现城乡融合的目标,在生活方式的有效创建上,形成城乡联动的典型特征。比如,教育发展上,越来越多的优秀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集中到城市和乡镇的中心,这种集中也符合市场规律,如果人为进行调整,现在的农村也往往不具有容纳能力。对此,可以不断完善校车制度,让校车从城市走向农村,把城镇的教育与农村的学生有效联动起来。再如,垃圾发电项目。在城镇周边可以建立一些垃圾发电厂来焚烧发电,通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严格的环境监管,有效解决污染问题。这样就使农村的垃圾处理工作跟城镇的发展形成协调和联动,进一步促进融合。可见,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既包括基础公共服务、城乡公共产品的统一提供,也包括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基于市场和企业层面的有效联动。我们要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项障碍,对相应的资本、劳动及产业到农村布局和集聚,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要鼓励城市当中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人进入到农村,开展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创业工作。当然,也要进一步支持已接受良好技术培训的农民到城市来开展相应的工作。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来带动和提升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目标,纳入到农业政策的制定进程之中。农业政策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价补分离,做好粮食的流转,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底线和标准,对中国粮食收储制度当中相关的价格和规模,要进行完善和动态化的管理和运用。在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轮作休耕制度的试点。

第四,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对待当前在区域发展当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的趋同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的平衡化。

其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的平衡化问题,是刚刚纳入到高质量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我国要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网络效应。通达程度达到了平均线以上水平的地区该做什么,不够平均线水平的地区又该做什么,要进行有效有序地安排。

对于三大战略支撑带的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保持合理的职业结构,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好雄安新区规划;长江经济带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中国东西互动、产业梯度转移的目标;“一带一路”建设,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通过对外投资和国际产业合作获得高效收益,带动贸易和产业发展。

同时,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四大板块战略,使四大板块既各司其职又联动有序。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还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关系中的城乡关系,主要是给予农村的产权和生产经营方式以较大的活力和空间,使他们融入城市的门槛更低,便利度更好,效率更高。当然,也要解决好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以城市群作为核心载体,提高城市群的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使各城市之间既各自分工,又各自具有满足城市分工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效满足本地的产业和居民诉求。

第五,要坚持推进开放。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诉求,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成内容。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就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大胆实施一系列重要改革。比如,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实验区的改革。对于“走出去”战略,国际产能合作和其他领域的海外自由投资,也要给予相应支持。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联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有效融合,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内容。

 

第六,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个领域,前面已经做了较多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第七,要重视房地产问题。既不让房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上涨,给我们的消费带来挤出性效应,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性效应,对固定资产投资带来扭曲性效应,也不能任由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出现破裂。要把房地产市场稳下来,让它在稳的基础上,逐步跟随实体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收入的增长来慢慢吸附和化解泡沫,并降低和减轻对实体经济和消费的挤出等影响。按照这个方向,我们要构建房地产调控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这是房地产发展中必须要着力坚持和突破的重要目标诉求。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老百姓住得更好,住得更舒服。

安居乐业是高质量发展最基础的目标之一。当前,要着力推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既要支持城市居民出租自己的闲置住房,又要有效盘活城市存量的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同时,还要对专业性房地产租赁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支持。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当然,也要努力做好相关的政策调整。比如,基于租赁权来提供和配套社会公共服务,实现租购同权。再如,我们把房地产市场坚持分层分类调整的情况下,要分清中央和地方各要来干什么。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在上述领域当中既做到平稳有序匹配房地产改革的基本方向,匹配老百姓对房地产需求的基本内涵,也要跟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有效统一起来。接下来,我们要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中央主要管杠杆,管总需求,管总供给,地方主要管市场出清,管供求平衡,管差异化需求的管理和营造,实行差别化调控。

第八,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我们不仅要保持绿水青山的现状,还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使更多的荒山变成青山,更多的废水得到有效利用,变成绿水。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所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启动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进入到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之中,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的专业化企业。要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体制。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相应的新部委,来统筹协调自然生态和国土资源工作。我们也组建了新的监管模式,来有效实现市场运行、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得到了较大提升和改善。这种提升和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要求,是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以及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体现。可以说,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就是在做好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之间高度协同的有效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念)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901/10258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