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后勤保障撑起医院抗震救灾一片天
2018年05月11日 16:57
斗转星移,青山依旧。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十年了。但时至今日,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场景,依旧如一幕幕清晰的画面,时常映射于脑海中。笔者当时作为灾区前沿某大型综合医院后勤部门负责人,有幸组织参与了医院应对“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后勤保障工作。
特大地震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处于灾区前沿的综合医院,在抗震救灾中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而其作用发挥与医院后勤保障息息相关。有效的后勤保障,能够撑起医院抗震救灾一片天。
一、医院抗震救灾后勤保障的特点
初期保障异常艰辛。地震当天的剧烈摇晃、物品掉落以及四处尖叫的情景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害怕和恐惧,不断的余震让人难以摆脱这种恐惧。地震造成通信、交通中断,保障人员虽然和亲人同在一个城市但却无法联系和相聚,难免产生对亲人的担忧和焦虑情绪。灾害对人员心理冲击巨大,“地震情绪”漫延。医院实施社会化保障改革后,大量的保障任务对外承包,后勤保障队伍成分复杂,人员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特大地震灾害对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保障队伍提出严峻考验。地震对医院房屋、水电气等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水电气供应中断,恢复设施功能需要一个过程。余震连绵不断,保障人员不敢进入屋内工作,保障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医院在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收治大量伤员,在短时间内向灾区派出医疗队,后勤保障需求量骤然剧增为平常的数倍,但保障人员、设施严重不足。
生活保障是重中之重。生活保障是抗震救灾期间后勤保障最基础、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医院陆续迎来大批的伤员、伤员家属、志愿者及避难者,生活保障的压力巨大。高峰时期在医院食堂就餐的人数会达到平时的4倍以上。灾区的物资尤其是蔬菜、肉食品的市场供应非常紧张,食堂工作人员不得不起早摸黑到各农牧市场采购,并经常赴外地大量采购。坚持每日3餐给值班医务人员及所有伤员送餐,对负责手术的医务人员有时每天送餐达到4-5次,对所有地震伤员、陪护和部分志愿者实行免费就餐。地震发生后,需要大量指挥帐篷、卫生帐篷等各种帐篷,以作为医院临时指挥所、医疗救治场所及伤(病)员、志愿者栖身之地。在帐篷有限的情况下,还得搭设用木桩、铁丝网、彩条布支撑的临时“帐篷”,以增加可以遮风避雨的场所。车辆动用频繁,需要不定时地到灾区、机场接送大量伤员。抗震救灾期间医院人流、车流量大,产生的医疗、生活垃圾多,需及时清扫拉运和消毒,以保持营院整洁卫生,防止因脏乱差而发生疫情。
伴随与支援保障不可或缺。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医院会在短时间内,抽派由骨科、外科、麻醉、医学影像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奔赴重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医疗队在灾区的时间长,辗转多地执行任务,加之驻地偏僻,交通不便,生活保障极其困难。为使医疗队能专注医疗工作,需派出驾驶员、炊事员等后勤人员随行保障,医疗队到达哪里,后勤保障就延伸到哪里。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其他地区会派出多支卫生救援力量。这些力量初来乍到,会面临物资准备不充分、对当地气候状况不了解、生活无法保障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灾区医院发挥对灾区情况比较熟悉的东道主作用,对来自全国的医疗队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特别是生活、车辆等方方面面的支援,以帮助他们尽快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及时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特大地震灾害对灾区医院的破坏巨大,营房、通信等保障设施无一幸免。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医院每栋营房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其中3%的营房遭受严重破坏,70%受到中等程度破坏,17%受到轻微损坏。营房设施60%吊顶垮塌脱落,20%内墙砖、踢脚线脱落,30%墙体出现裂缝,10%塑钢窗挤压变形,10%外墙砖、玻璃幕墙脱落;30%空调风管、出风口变形脱落。营区围墙倒塌、挡土墙多处出现严重裂缝,部分供电线路因短路烧毁,供水、燃气、消防管道多处爆管,多个配电柜出现故障,架空通信电缆因摇晃和拉扯而断裂,大批营具损坏。破坏的严重性、全面性,对后勤保障构成重大制约,同时也决定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
二、医院抗震救灾后勤保障基本对策
高效组织指挥保障。面对艰巨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务,需快速反应、正确决策、周密计划和科学预见。虽然地震的发生惊天动地,但后勤保障要注意保持波澜不惊,忙而不乱,忙而有效。一是尽快查明灾损情况。重点检查人员、车辆装备、通信设施受损情况。重点检查财务室、食堂受损情况,把各收费点的现金、票据收集归拢。重点检查营房、水电气设施受损情况,对危房采取限制进入的措施。二是组织保障动员。尽快收拢保障人员,做好思想安抚和稳定工作,对社会保障力量提出要求,临时增加各类保障人员。三是尽快恢复保障功能。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首先加强水电气的检修,组织整理各类帐篷、野战炊具,紧急添置急需设备,开设临时保障点,满足基本保障需要。同时尽可能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比如简单修缮房屋,基本达到住用条件。四是弄清保障需求。对未来可能需要什么样的保障,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怎样解决等,都要有所考虑,既有长远安排,又有短期目标。五是组织好灾损评估。对受灾情况进行全面的核实鉴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报告,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实施全面整体保障。抗震救灾涉及后勤保障方方面面,每一个方面都是整个保障链条的重要环节,方方面面的保障工作都要做好。坚持搞好运输、供应、修理等各种业务,坚持把医务人员、伤病员、陪护、志愿者全都纳入保障范畴;既重视搞好医院本部的保障,同时兼顾本院医疗队及外地医疗队的保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物资器材的申请,搞好各类物资的发放补充,提高补给效率。
利用社会资源保障。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后勤保障,仅利用医院自身的保障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繁重的保障任务,必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缓解自身力量不足的矛盾。要让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知道医院在服务保障上最需要什么,以提高利用社会资源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后勤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大灾难后,医院会陆续迎来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主动无私地为医院、广大伤员作贡献。要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及各自特长进行编组和合理分工,把他们与医院保障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承担服务保障工作。
坚持长期供应保障。医院医疗队驻扎重灾区达3个多月,外地医疗队在灾区工作普遍达2个月以上。抗震救灾是一项长时间的任务,这决定了后勤保障的长期性。要尽快完成从应急保障向常态保障转变,在最紧急、最困难、最艰巨时期,后勤保障要跟上,当度过最艰难的时期,服务保障有了改进提高的条件时,更应注意服务保障质量水平的提高。要坚持一手抓供应保障,一手抓灾后重建,做到两不误,通过灾后重建,促进服务保障质量的跃升。
三、增强医院未来抗震救灾后勤保障能力基本途径
以提高素质能力为抓手。全面普及地震安全教育,培养应对灾害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大家掌握地震的成因、危害、预防、征兆、救护、逃生的基本知识,教育大家地震时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及时判别震动状况,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医院属于人员高密度场所,人员在撤离建筑物时要保持秩序,无秩序情况下的拥挤和踩踏可能会造成比地震更大的人员伤亡,只有有秩序,才能在短时间里把大家撤到安全地方。对保障人员来讲,地震发生在工作时段时,应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作为服务保障人员,要组织好就餐、就医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定期组织防震演练,使地震发生时采取最正确的防护方式成为大家的本能。
以周全的物资储备为基础。物资储备的目的在于预作准备,一旦发生地震就能快速反应、持续供应、满足需要。从医院角度来说,平时储备物资不多,无法满足医院抗震救灾物资保障的需求,必须紧紧依靠地方政府的抢险救灾储备。地方政府要重点储备生活、营房、通信等各类物资,做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品种齐全、比例适当、技术含量高,把储备物资纳入流通渠道,不断周转更新,做到常储常新。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医院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及时动用地方物资储备,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以适用的设施条件为依托。处于震区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灵活反应能力和及时自我恢复能力。把抗震设防贯穿于工程项目选址、规划、勘察、设计、审查、施工、监理、验收、使用、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及自然灾害影响评估,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危险地段,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医院公共建筑要采用抗震性能优的结构形式,预留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用地,并预留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接口,利于应急展开。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既有建筑,制定分类、分期抗震加固计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加以实施。积极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使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新型墙体材料替代部分传统墙体材料,提高灾后重建工程科技含量,提高工程抗震防灾能力。
以有效的制度机制为保证。医院抗震救灾后勤保障,统一的组织指挥,信息的沟通交流,广泛的社会动员,应成为后勤保障应急管理机制的核心。充分认清后勤保障对开展医疗救治、安抚地震伤员及家属的基础性作用,把后勤保障与医院医疗救治、思想教育工作整体统筹考虑,经常分析研究后勤保障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利用好当地各主流媒体,及时全面准确地发布保障需求信息,以赢得社会对医院后勤保障的关心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医院后勤保障危机。
(作者单位:成都市金牛区发展和改革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11/10260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