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理论研究
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武装头脑 做政治上合格的好干部
2018年12月05日 14:44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好干部”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并赋予了“好干部”明确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围绕着新时代选人用人着重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怎样是好干部?主要讲“好干部”标准问题。第二,怎样成长为好干部?主要讲干部成长规律问题。第三,怎样把好干部选用起来?主要讲选贤任能机制问题。本文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主线,拓展延伸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标准的一系列论述,深入研讨三个问题:深刻理解“好干部”时代标准、自觉遵循“好干部”成长规律、潜心构建“好干部”选用机制。
一、深刻理解“好干部”时代标准
(一)“好干部”标准,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业务、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好干部”标准稳定性和时代性两个鲜明特征,是稳定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内涵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标准有过许多重要论述,最主要的大致涵盖五个方面。
第一,必须有一个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大量事实证明,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仰的危机是最致命的危机。理想和信仰出了问题,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利益观肯定会异化,人注定要变质,必然会突破道德底线,陷进腐败的泥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但是,一部分干部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态度,出了政治性事件、遇到敏感性问题没有立场、无动于衷,岂非咄咄怪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对两部党内法规文件作说明时,第一次最全面最严厉最深刻地指出党内目前存在的33个问题及其严重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一个时期以来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列举了上述问题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接着指出,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不仅暴露出他们在经济上存在严重问题,而且暴露出他们在政治上也存在严重问题,教训十分深刻。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第二,必须培育符合“两个字”要求的优良作风。这两个字是“严”和“实”。2014年3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三严三实”的具体内涵作出了详尽的阐释——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为了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三严三实”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推动全党的作风建设,2015年初,中央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了针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第三,必须落实“三句话”根本要求。“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选人用人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其核心要义概况起来就是六个字——忠诚、干净、担当。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党员、干部要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叫干什么就坚决干,党不允许干什么就坚决不干。
第四,必须努力践行“四有”“四做”“四铁”。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座谈时提出了四有的要求:要求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被表彰的102名优秀县委书记时提出了四做的要求:要求县委书记们要以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为榜样,努力成为“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要求,要求各级党校要努力培育出“四铁干部”,即“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第五,必须严格遵循五条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不仅首次提出“好干部”的概念,而且赋予了“好干部”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科学内涵,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坚定,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为民服务,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好干部”五条标准中,理想信念和敢于担当两个问题更重要更加紧迫。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这两个问题。
关于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方向。志向正确,方向明确,人才能志存高远。只要方向对头,就不怕路程遥远。习近平总书记还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怎样检验干部的理想信念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战争年代相对容易些,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和平年代主要看六个方面:第一,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第二,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第三,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第四,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第五,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第六,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6·28”讲话还着重讲了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问题,强调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一篇题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的文章,从三个维度就领导干部勇于担当的阐述:第一个维度是必须有敢于担当的意识,第二个维度是必须有敢于担当的勇气,第三个维度是必须有敢于担当的能力。文中提出了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需要修炼的六种能力,一是政治鉴别能力,二是战略思维能力,三是辩证思维能力,四是创新思维能力,五是统筹谋划能力,六是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文章还对这六种能力作出了简要的阐释。
政治鉴别能力具体应包括:一要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能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能自觉地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二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三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并能依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精准施策。
战略思维能力具体应包括:一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要跳出中国看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广泛响应。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打造之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二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微观论微观。微观问题需要宏观思考,宏观政策需要微观验证。不能谋全局的人谋不了一域。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系统意识,要学会在全局中定位、在整体中谋划、在系统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三要谋深虑远,要把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胸怀共产主义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把当前工作做好,撸起袖子加油干。党员领导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必须聚焦在“谋长远、抓要事、用能人”上,要学会聚焦思维,要突出工作重点,要懂得以点带面。
辩证思维能力具体应包括:一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领导方法。他曾经说过,领导干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二要善于平衡协调。领导艺术的本质在于平衡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堪称平衡的楷模。2014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谈道,中国肯定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使得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三是既要防止右,又要防止“左”,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走极端。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代领导干部应该很好地学习和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要防止右,又要防止“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党员领导干部即便有天大的本事,有“三头六臂”,一旦失去了平衡协调的能力,或极右或极“左”,那么注定死路一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永远铭记左右倾机会主义给党的事业造成的巨大损失。
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应包括:一是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自觉地把创新提高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关键举措是发展动能切换,即从过去依靠资源和资本驱动切换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来。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创新,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使用。二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有关创新发展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为实现纲要确立的三步走目标增砖添瓦、贡献智慧。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三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统筹谋划能力具体应包括: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要协同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努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要学会“弹钢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三要推动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要发挥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和推动的双重作用。
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具体应包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利益一边,坚定不移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持续传递正能量,把社会各界、各党派、各民族、各方面人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在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在各种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够挺身而出,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冲突,推动问题解决,确保一方安宁,促进社会和谐。
二、自觉遵循“好干部”成长规律
(一)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
社会发展有规律,经济发展有规律,同样,人才成长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规律都是客观的、内在的、必须遵循的、不能违背的。谁违背了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制裁。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需要汲取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四大规律需要遵循:一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决定着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水平;二是人的价值是动态的,是随着开发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三是人类的自我开发从来就有,永无止境;四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取决于开发者自身的开发水平。人才成长有十大规律需要遵循:第一,遵从人性规律;第二,扬长避短规律;第三,期望诱导规律;第四,优势积累规律;第五,名师指点规律;第六,环境熏陶规律;第七,马太效应规律;第八,实践造就规律;第九,竞争择优规律;第十,规划引导规律。
(二)“好干部”的成长亦有规律可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深刻阐明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个人努力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组织培养也很重要,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好干部”的成长主要靠自身努力。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为“好干部”呢?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三个途径:一是加强党性修养,二是加强学习提升,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关于加强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关于加强学习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曾说过,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我们党还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学习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关于加强实践锻炼,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人刘向《说苑·政理》中的名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关于领导干部自我管理问题的三个观点:第一个是“现代管理维度新论”。现代管理至少涵盖五个维度:管好自己,管好下级,管好同级,管好上级,管好外部。第二个是“感悟人生三四五”,分别是学会三做,即做人,做事,做官;践行四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做万件事;谨记五不,即人生不能没有设计,人生不能没有激情,人生不能刻意追求,人生不能自寻烦恼,人生不能过于匆忙。第三个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九项自我管理”,分别是人格管理、心态管理、情商管理、角色管理、时间管理、工作管理、学习管理、形象管理、健康管理。
组织的培养能助推“好干部”成长。成长为“好干部”,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组织培养。新时代如何培养造就“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他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
三、潜心构建“好干部”选用机制
“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之后的关键还是要用,如果不用或用不好,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说:“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正确的用人导向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怎样才能把“好干部”选用起来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三条要求:
第一,要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健全干部考察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考察了解干部。要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要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要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要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庄子提出的选人九法,虽已时隔甚久,但仍不失为选人良方,即远使之而观其忠,把所选之人派到远处去工作,在缺少监督、“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考察他是否忠诚;近使之而观其敬,把所选之人留在身边工作,相处久了,在没有拘束的情况下,考察他是否恭敬;烦使之而观其能,把所选之人派到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工作,考察他能力如何;卒能问焉而观其知,在急促之间询问所选之人,考察他智慧如何;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在紧迫的情况下和他相约,考察其是否守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安排所选之人管理财物,考察其是否廉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告知危急情况,考察他气节如何;醉之以酒而观其态,在他醉酒时,考察他是否守规矩;杂之以处而观其色,把所选之人放在男女杂处,考察其是否好色。诸葛亮的选人七法,当下也仍有借鉴价值。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第二,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干部的政绩考准考实,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了。四拍式的领导干部,即拍脑袋决定,拍胸脯表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必须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干部。清代诗人顾嗣协有诗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不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不能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要以事择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在用人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提出过需要破除的五种落后观念:一是武大开店,二是叶公好龙,三是或重视内部人才轻视外来人才或重视外来人才轻视内部人才,四是求全责备,五是论资排辈。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205/10266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