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轶事趣谈
北京40年里的40个第一
2018年12月14日 13:25
致读者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本刊推出“北京40年里的40个第一”特刊,让我们重温民生保障、交通出行、环境秩序、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感悟改革开放,致敬生活创造。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从只休一天到一周双休,从外出难觅饭辙到餐馆遍地开花,从排大队打公用电话到家里装上分机……40年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1
个体餐馆开张
1980年,在东城翠花胡同里,一家名叫“悦宾”的小餐馆悄然开张了。四张小桌,八九平方米,墙上贴着横幅,上书“尝尝看”。别看餐馆不大,但它可是本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个体餐馆。
店主刘桂仙和老伴之前一个在幼儿园打杂,一个在食堂里当大厨,拉扯着5个孩子,日子过得挺紧巴。一天晚上,他们听收音机里说外地开了夫妻店,就有了开小餐馆的想法。很快,东城区工商局就批准了夫妻俩的申请,还出面作保,使他们顺利从信用社贷了500元本钱。
悦宾餐馆自打开张,就没断过客。一位采购员要了份素炒豆腐,听说只要两毛五,连连称赞:“便宜,便宜,这儿的炒菜真便宜。”一个服装车间的工人买了盘木须肉,夹起菜尝了尝,说:“真够味儿,没想到手艺这么好。”
自悦宾餐馆开张后,京城的个体餐馆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大街小巷。从1980年到1987年,北京的餐馆由原来的800家左右激增到7000多家。
2
发放第一张身份证
作为首个试点地区,198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发放居民身份证。
1984年8月30日晚,东城区朝内大街头条居委会文化部宿舍大院的380名居民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当天,很多老人还郑重其事地穿上了新装。最幸运的要算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她拿到了全国第一张身份证。目前该证件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北京警察博物馆收藏。
3
个体办“电话局”
1984年12月25日,本报在头版报道了一则消息《市电信局批准姚庆玲自营个体总机式公用电话》。
装一部电话,有这么稀罕吗?当然有。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个体户经营电话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姚庆玲住的朝阳区新源街有几千户居民,公用电话却只有一部,打电话经常要排长队。1985年3月10日12点,本市第一个个体总机式公用电话站在姚庆玲家正式开通。附近凡是安装分机的住户,都可由总机转接电话,每户每月的月租费为6元、10元不等。
个体“电话局”营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家庭座机的兴起开启北京电话事业的另一个时代。
4
京产“牡丹”显“国色”
“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改革开放后,随着普通百姓家中新“四大件”的更新换代,北京产的牡丹彩电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电视机厂的彩电刚一下线,厂门口就有车排着等货,直接拉走。在凭票供应的时代,牡丹牌彩电成为了北京电子工业的产业象征,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彩电市场份额。1990年,牡丹牌彩电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再显“国色”。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牡丹牌彩电淡出人们视野,但它留下的彩色记忆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
5
合资商场开业
1992年7月1日,燕莎友谊商城开业。这是国内首家开业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涉外商场。
燕莎定位以高中档商品为主,它的开业让老百姓见识了什么叫“国际水准”、什么是“奢侈品牌”。这里,曾经售出过标价288万元的鸡血石、价值168万元的钢琴。为高质量实现“窗口”服务,燕莎90%以上的一线员工至少会一门外语。
后来,京城的大商场比比皆是,再到现如今,网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当年逛过燕莎”的经历还在被一些人津津乐道。
6
双休日来了
在“大小礼拜”工时制(即每周休两天和休一天倒替)推行14个月后,“双休日”来了。
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周六、周日休息。
这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缩短工时的要求。我国有关部门所作的社会调查显示,在“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两者的选择中,80%以上的人选择了后者。
1995年5月6日、7日两天,是正式实行五天工作制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京郊旅游景区游客猛增,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自此,旅游成为本市居民周末消费的重要内容。
7
困难户领到低保金
1996年7月1日,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次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家庭月人均收入170元。
大栅栏街道对本街道的困难户进行摸底,及时为地区的70户共80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孤老户芦淑琴自老伴去世后,只靠儿子每月给点生活费,没想到儿子也不幸去世了,老人的生活没有了着落。她找到了居委会,居委会主任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她写了申请书和证明信。不久,民政干部和居委会主任就把政府给的17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送到她家中,她看到后流着泪说:“感谢你们,感谢政府,还是咱们社会主义好哇!”
把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这不是一句空话。2018年,北京市城乡低保标准已提至家庭月人均1000元。
8
经适房圆了买房梦
1998年8月,为解决城市市民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国务院出台新的房改方案,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新概念。
说起经济适用房,很多北京人首先想到的都会是天通苑。当年,北京迅速启动首批19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到1999年11月27日,第一批项目中的天通苑住宅小区就举办了居民入住仪式。
天通苑小区的一位居民算了这样一笔账:我和爱人都是无房户,一直在外面租房,一个月得花一两千块钱租金。现在孩子大了,房子更不够住了,所以要买房。离市区近的商品房太贵买不起;太远了,上下班又不方便,两头为难。后来听说天通苑这儿是经济适用房,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所以房价比较低。来这儿一看,我们全家都喜欢得不得了。算了算,价格我们也接受得起。买了80多平方米的一套两居室,总价20多万元。虽然每月要还2000元左右的公积金贷款,但这可比租房强多了。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每天出来进去心情舒畅,心里踏实。
9
退休金打进存折
2000年7月4日,本市首批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试点启动,西城区社保中心和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来到月坛联社北京逸飞工贸总公司和新华书店总店,分别向两家单位的1341位离退休职工发放了养老金开户存折。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可能还记得当年到单位领退休工资的事情。张大爷说:“以前就得在单位规定的日子领钱,以后想啥时取钱都行了。”当月15日,本市第一批试点的58个单位的1.2万名离退休职工就通过工商银行和邮局领到了基本养老金。
10
刷社保卡看病
2001年新年开始,本市在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部分企业职工中开始试行医疗保险制度。
2009年10月,北京市民持社保卡就医实时结算在西城区四家三级医院率先启动试点。参保人员持卡看病时,只要达到报销标准,即可实时结算。从2010年起,其他区也陆续推开这项政策,18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社保卡。这意味着,全市1000万参保人员持卡看病时不必再垫付医疗费,而原来需要两三个月的报销过程也省了。
此后,本市医保报销的比例多次扩大,大幅减轻了参保人员看病的经济负担。
第一条公交专用道、第一条贯通南北的地铁线、第一条高铁……40年来,北京人在一次次惊喜中享受着北京交通巨变带来的方便快捷,咱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跟着飞速提高了。
北京的路啊又添风采
11
黄“面的”上路
出门“打的”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时,北京的出租车多为高档的皇冠、公爵等,起步价就12元,自然不合大众“胃口”。当“面的”第一次上路后,立刻受到北京人的欢迎。一身黄色的“面的”最吸引人的是便宜的价格,10公里起步,每公里1元,可同时坐7名乘客,还能运大件儿。
“面的”的出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出行用车观念。为加强尾气排放治理力度,1999年10月1日前,“面的”全部被淘汰。
12
搬家公司出现
上世纪80年代末,住宅建设如火如荼,10多万户居民迁入新居,搬家成为京城特有的风景。1988年2月12日,“利康”在北京乃至全国首创搬家公司。由于收费公道,服务到位,十年间共为50万户居民搬了家。作家刘心武在“利康”为他搬家后,在回执单上写道:“要搬家,找利康”。没想到,这句话不胫而走,成了公司最响亮的广告。
“利康”之后,京城搬家公司相继涌现217家,车辆总和达到1300多辆。时至今日,搬家公司已从最初的新鲜事物,成为颇具规模的服务行业。
13
京津塘高速通车
1990年9月12日,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跨省市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全长142.49公里,起点在北京东南四环,终点在天津塘沽河北路。
过去开车到天津只能绕行通县(现通州区),需3小时,走京津塘高速,1个多小时就能吃上“狗不理”。
2010年,京津塘高速更名为京沪高速。
此后,多条跨省市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京哈、京沪、京台、京港澳、京昆、京藏、京新高速这7条首都放射线也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骨架。
此外,北京境内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还有京承高速、六环路、京开高速等。北京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一张高速路网,极大方便了交通运输和市民出行。
14
公交专用道开通
1997年6月25日,国内第一条公共交通专用道在北京长安街开通。
当年7月21日早晨7时30分,在52路汽车劲松站,一位姓马的女乘客告诉记者,“过去走这段路最快也得1个多小时,还总堵车。我们上班要打卡,不能迟到,所以每天都为坐车上班着急。现在可好了,一般40多分钟就到了,比以前快多了。乘车时间有了保障,早晨上班心里也踏实多了。”
15
5号线贯通“新中轴”
2007年10月7日,本市第一条贯通南北的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开通首日半天客流量就达34万。
从京城南端的宋家庄,到北端的天通苑北,地铁5号线开通刚满一个月,沿途就有1231万人次搭上了这条“贯通南北的新中轴”。而整个地铁网客流量较5号线开通前增长59%,日客流量创下286万人次的历史纪录。
“5号线开通,相当于给我涨了一级工资。”有车族黄佰纯这样算账:弃车改乘地铁,他一个月能省500元钱,每天还能多睡1小时。
“以前要两个多小时,现在40分钟就能从天通苑到单位了。”在东单上班的孟先生退掉租住的房子,搬回了两年前在天通苑买的房子。
有趣的是,随着5号线开通,连崇文门便宜坊烤鸭店的“鸭架子”都卖得更火了——无论家住北苑还是宋家庄,半个来小时就能到这里。
如今,北京的地铁更是四通八达,不夸张地说,地铁改变了北京人的生活。
16
T3航站楼启用
2008年2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总面积98.6万平方米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行。
T3航站楼南北长2.9公里、东西翼展宽750多米,游龙般的身姿分外壮观:T3C、T3D、T3E三大功能区构成挺拔的龙身,近300个三角形自然采光窗犹如片片龙鳞,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如同延伸的龙须。
T3航站楼启用当天上午8时50分,山东航空SC1151航班的167名旅客幸运地成为首批进港旅客。来自法国的凡格瑞斯先生见到大厅内富有中国特色的大铜缸和九龙壁雕塑,忍不住放慢脚步细细欣赏。赶着乘坐英航航班的刘先生说:“与伦敦西斯罗机场航站楼相比,T3的通透感太棒了,装修很漂亮,设施现代化水平也很高。”
2009年,T3当选21世纪以来北京新十大建筑。
17
半小时北京到天津
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京津城际铁路每天对开一百趟列车,可运送旅客六万多人次。
“感觉就像没出北京似的,坐车、吃饭、逛景点,磕头碰脑的都是北京人。”周末,乘坐京津城际列车去天津游玩的北京市民发现,一路上的旅友几乎全是北京人。北京人逛天津,天津人游北京,成了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以来两地居民周末游的首选。
“听说28分钟就能到天津,我们就想坐一回感受感受!在天津吃顿狗不理包子就回来!”当年68岁的陶东方笑呵呵地说。“我从家坐地铁到单位还得40多分钟,去天津比上班还快,我先来体验一下!”游客徐天一说。而欣赏完五大道景区的张蓓也很惊讶:“天津还有这么漂亮的地方!外滩啊、塘沽啊都还来不及去,以后一定要再去逛逛。”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一个月,就运送旅客183.1万人次。
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网初具规模,邻近省会城市形成1至2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2020年,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基本形成,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路网覆盖全国90%以上。
18
开往春天的列车
2008年8月6日上午9时,国内首列旅游观光动车缓缓驶出北京北站,连接北京市区和延庆的国内首条市郊轨道交通线“S2线”开通运营。
S2线由北京北站(西直门)至延庆站,全长82公里,沿途交替停靠清华园、清河、昌平、南口、八达岭等车站,全程运行时间为80分钟。观光列车首次采用“大视角车窗”和“大开度车门”,车厢每排座椅都可以旋转180度,以方便旅客在途中欣赏美景。
S2线途经居庸关长城时,因两边山林种满各种植物,特别是樱花树,景色非常美丽,因此被很多市民亲切地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
19
共享单车校园先行
2014年4月,北京大学的五名骑行爱好者创办了ofo共享单车平台,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自行车拿出来进行改造,在校园里共享。很快,北大校园里便风行起一种“小黄车”。
“小黄车”开锁不需要钥匙,只要在微信上输入车辆编号,就能获得开锁密码。按照计费标准,骑行1分钟1分钱、1公里4分钱。学生在学校里使用一次,最高不会超过两元钱。
到2016年初,ofo共享单车平台覆盖了北大、人大、农大、地大、北航、北语6所高校,拥有超过5000辆单车,高峰时期每天约有两万人使用。
后来,“小黄车”骑出了校园,与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一起出现在大街小巷,给北京市民出行带来便捷。
20
一卡走遍京津冀
“以前出门,光交通卡就得好几张。因为互相都不认,我拿着天津的交通卡在北京的公交车上闹了好几次笑话了。”黄女士是天津人,在北京工作,两地跑是常态。她说,“如果一卡通可以搞定,那就方便多了。”
2015年12月20日,北京、天津、张家口、廊坊、保定和石家庄六个城市率先实现一卡通。
2017年,一卡通的范围再次扩大。从当年12月30日起,凡持标有“交通联合”标识的京津冀互通卡,均可在北京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线路及京津冀区域内接入省级平台城市的指定线路刷卡乘车。北京公共交通基本实现与天津市,河北石家庄、保定、廊坊、张家口、唐山、秦皇岛、承德、沧州、邢台、邯郸、衡水的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初步形成。
环境和秩序越来越美
公园开到咱家门口、胡同小院修缮美化、志愿服务雪中送炭、排队礼让已成习惯……首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环境也更加绿色、美好,我们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美!
21
花园建在屋顶上
1983年12月5日,北京第一座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一座屋顶花园在长城饭店建成。这座屋顶花园离地面约二层楼高,面积达2600平方米。
最早的屋顶花园多在饭店、商场的楼顶建造,后来逐渐向民居发展。
2013年,朝阳区通惠家园建起了全市最大的屋顶花园,绿化面积达9万平方米,有花有草有树。建屋顶花园美化了环境,也让市民休闲遛弯儿多了个去处。“家门口有了这样一个屋顶公园,看着心情就敞亮!早晨过来遛遛弯儿,孩子也有了玩耍的地儿。”通惠家园居民罗女士说。
到2017年,本市已实施屋顶绿化200余万平方米。
22
郊野公园开门迎客
1984年3月14日,白河郊野公园开工建设,这是本市第一个郊野公园,总面积一万零八百多亩。白河郊野公园分为“三园一道”,即文化游乐园、民族交谊园、历史博览园和贯穿三园的静电列车绿色通道。
2007年至2011年间,位于四环至五环之间的郊野公园达到81个,总面积达5680公顷。
23
志愿服务组织诞生
1989年8月16日,本市第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天桥街道邻里互助协会”诞生。
居民刘文拓刚满3个月的小孩无人照看,以致他爱人上不了班。小两口为这事急得团团转。民政科马上在志愿服务者中帮他们物色到合适的保姆,看孩子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有对膝下无儿女的老夫妇,身体不好,唯一的乐子就是看电视。一天,电视机坏了,想送出去修,但因住在高层,自己根本搬不动。邻里互助活动开展后,一位手艺高超的邻居登门帮他们修好了电视机。
4个月的时间里,天桥街道出现了一支由100多个单位和1000多位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者队伍,为2000多户居民提供了服务。
此后,北京的志愿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志愿者人数迅速增长。截至今年11月,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426.7万人,涉及赛会服务、应急救援、城市运行、文化教育、关爱服务、社区服务、绿色环保、医疗卫生等24个服务领域。
24
民俗旅游不重样儿
在1995年的“城乡联谊式”迎市民旅游度假活动中,密云县改造建设“农家客店”,农家店统一挂牌服务,吃住都明码标价,还制定了《民俗住房村食品、环境、住宿卫生标准》,不达标的摘牌停业。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农家院。
走进遥桥峪11号农家院,院中几畦青翠欲滴的苣荬菜、黄瓜秧、豆角秧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游客说,住在这儿实惠,干净卫生,住宿费每人每天15元,伙食费一天40元左右。像遥桥峪这样可提供游人食宿的村子,密云还有不少,如廊房峪、柳棵峪、牛盆峪、石塘峪、曹家路等。1997年时,经培训、验收合格的接待户,全县已达千余户。
1992年,“旅游”作为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一个小项目,首次出现在统计部门的报表当中。这一年,本市千户居民家庭人均用在旅游方面的花费,是22元3角2分。从这以后,收入和旅游支出这两个数字便明显呈现逐年同步上升的趋势。京郊各区县顺势倡导民俗旅游,大吃旅游饭。桃花节、西瓜节、风筝节、冰灯节……花样繁多的旅游项目,四季不断地向城里人推出。
北京乡村旅游,从吃完就走的农家乐低端业态,逐步转型为以星级民俗村户为主体,2017年涵盖采摘园、乡村酒店、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国际驿站、民族风苑、汽车营地、葡萄酒庄等十种类型的特色深度游。
25
第一家“网吧”开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首都体育馆院内开了一家名为“联通实华开”的网络咖啡厅,这是北京第一家“网吧”。
在这里,11台奔腾电脑一溜儿排开。客人当中,有发电子邮件的大学生,有查找资料的公司职员,也有玩儿网上游戏的外国人。
那个年代,电脑发烧友们因上网费太贵而苦恼万分,相对廉价的“网吧”便火了起来。在“网吧”,只需交纳一定的押金,人们就可以用电脑在网上浏览最新信息,收发E-mail,或者与身在不同地区的好友甚至是世界各国的游戏爱好者一起玩儿联机游戏。上网费通常是每小时二三十元。
在家庭网络尚未普及之前,“网吧”着实火了一段时间。
26
千里“调气”进京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燃料消费构成中煤炭占76%;在民用燃料构成中,直接燃烧的煤炭高达90%以上。
当时北京分散使用的小型锅炉有近万台,居民炊事、采暖的小煤炉有100万个。1980年全市每年因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总量20多万吨,烟尘30多万吨。
1997年金秋,陕甘宁天然气这条巨龙,穿山过水860公里降临京城,改变了北京燃气气源长期不足的局面。
到1999年时,北京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管线总长达3200公里,煤气改用天然气用户40多万户,天然气总户数已达99万多户,城市居民的炊事气化率达到了95%以上。
“靠这新装的电暖器,屋里温度保持在20来度没问题,晚上的热乎劲儿可比原先生炉子时强多了。”2003年,住在西四北三条13号院的吕世恩已经72岁了,当时只穿了件衬衫和薄毛衣,脸上还红扑扑的。吕世恩家里用了40多年的煤炉子不见了,门口的煤池也改成了储物间。
2007年冬天,2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彻底从中心城区消失了。
2018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至420万吨以内,压减燃煤的“主战场”从市区转向农村地区,从平原农村地区转向浅山区农村地区,从燃煤设施改造转向运行服务保障。
27
胡同小院美如画
2005年,北京划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确定“在文保区里不能进行成片拆除,只能逐院、甚至是逐屋根据原貌进行修缮”的思路。这是北京的独创之举。
南锣鼓巷的修缮整治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以试点胡同雨儿胡同14号院为例,朱红大门上刻着“履禄绥厚 德义渊闳”门联,穿过宽宽的门廊,绕过葡萄架就来到了敞亮的院子里,居民冀红正趁着天气好在院里晒被子。
没了乱停车,没了“开墙打洞”,胡同里清净了不少。沿着玉河漫步至雨儿牌楼,穿梭于胡同之中,让人不禁感叹:“老巷幽宅静树依”的景象又回来了。
28
首设“排队日”
2007年2月11日,北京“排队推动日”开幕式在王府井步行街举行,成为迎奥运秩序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复兴门地铁站2号线站台,刚下地铁的卢女士说:“政府推动这一活动很有必要。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国,国外乘客在乘公交或地铁时,都自觉排队,很少有拥挤的现象。在北京我也经常坐地铁,许多西装革履的人也很不注意乘车文明,这样的活动,对所有乘客都有推动作用。”
从那以后,每月的11日被定为北京的“排队日”,每月一个主题,全市各行各业都陆续参与其中。4000多名文明引导员和上百万志愿者也为“排队日”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排队推动日”10个月,本市五环以内1805个公交站台中有80%实现了排队候车,30%做到了没人监督也能自觉排队候车。公园购票处、拍照点经常可以看到文明排队的情景;首都各大医院里几乎看不到有人插队了;商场里,收银员会主动提醒顾客排队交款。
如今,“排队日”这个词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排队礼让,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一种日常习惯。
29
那年冬天暖气提前来
2009年11月1日,经市政府批准,本市首次实施提前供暖。
200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11月1日上午8时,时任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陈永接到市政府紧急来电。市领导询问,在气温突然骤降的情况下,能否为居民供热。提前启动供热难度大,但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市民家中的冷暖更重要。
安贞社区的吴大爷后半夜踢开了被子,老伴为他重新盖被时发现屋里暖和了。“嘿!给暖气啦!”“嗯,还真热乎了!”再躺下时,他们身上的厚棉被又回到了柜橱里。
雪后寒夜,经过10个小时的紧张努力,政府对市民的关切爱心,化作汩汩暖流,涌向千万京城市民家中。
此后,“看天供暖”成了一项制度,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在供暖季前进行天气会商,以决定是否提前供暖。
30
老楼终于装上电梯
2017年7月,市区属楼房中第一个成功加装电梯的楼门——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大柳树北社区5号院6单元,电梯成功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这个假期,爸妈来看我,终于不用因为没电梯而‘过门不入’了。” 老楼居民刘晓辉期盼已久的心愿成真了。
他们居住的楼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都是6层无电梯的老楼。当时是单位分房,几十年过去了,小区里的老人越来越多。苦于无电梯,住在3层以上的老人,经常上了楼就不愿意再下来,特别是没有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买了米面拿上楼都很费劲。
老楼加装电梯是酝酿已久的一件便民实事,实际操作起来困难意外地多。主要是不同楼层的居民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经过社区居委会的多方努力,大柳树北社区5号院6单元终于实现了这件大好事儿。
据报道,截止到今年11月,仅丰台一个区就已为老社区安装了400多部电梯。
文化和艺术并蒂绽放
第一次登报征婚,第一次春晚直播,第一次“托福”考试……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的文化和艺术之花并蒂绽放,昔日短缺的文化供给变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31
流行音乐兴起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歌曲《乡恋》,被认为是内地流行音乐开启的标志。
1979年,李谷一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配唱主题歌《乡恋》。这首歌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同时也把李谷一拉入了文艺界争论的旋涡。
在《乡恋》中,李谷一首次运用了气声技巧。此前,《乡恋》有过第一个版本,调很高,专业性很强,不太容易普及。于是,词曲作家重新创作成现在的版本,通俗易懂,音域不是很宽,最后也没有进入高声部。在演唱时,李谷一没有像从前唱歌时把声音百分百发挥出来,而是呈现出柔和的感觉。歌曲推出后马上受到全国听众的欢迎,只要李谷一登台,不唱这首歌观众都不让她走。
不过,对这首歌的批评之声也随之而来。一开始只是争论,后来就变成了批判,焦点就在于她的唱法。当时的音乐创作仍受“高、快、响、硬”的风格影响,《乡恋》被批判为“靡靡之音”“大毒草”,李谷一也被扣上了“黄色歌女”的帽子。
煎熬持续了3年,直到1983年,李谷一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公开演唱《乡恋》。自此,《乡恋》演唱变得名正言顺。《乡恋》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的一颗信号弹,它的解禁,昭示着文艺创作可以丰富多彩。
32
登报征婚成大新闻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则征婚启事。这个“豆腐块”标题为“求婚”,全文共68字:“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一米七。曾被错划为右派,已纠正。现在四川江津地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数学教师,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和附一张近影。”同时还登了照片。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则征婚启事引来媒体竞相转载,丁乃钧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后来,新华社又用英文电稿进行转发,丁乃钧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英、美一些媒体评价说,这是中国民众“冲破思想禁锢走向解放的典型”。
丁乃钧“石破天惊”的举动后来取得收获,他共收到全国各地女性应征信270多封,并与其中一位慢慢建立感情并结婚。
33
出国开始考“托福”
1981年5月4日,“中国国外考试协调处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就在中国举办托福和GRE等考试会谈纪要”签署。1981年12月11日,北京首次举办“托福”考试。从那时起,这项出国留学的专门英语考试成了热门。
34
春晚欢乐登场
1983年除夕夜,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直播的形式欢乐登场。
过去,央视的迎春晚会大都是“录像晚会”,新意不足、吸引力不够。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的号召在电视文艺界也得到了热情响应。1983年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以直播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晚会由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作为主持人串场。北京观众还能通过4部专用电话点播参加晚会的演员演出自己想看的节目。
从那以后,除夕夜看央视春晚便成了无数中国家庭过年守岁的一种习俗。
35
市民尝鲜洋快餐
1987年11月13日,本报头版刊发消息:“美国,也是西方在中国,也是北京第一家快餐联营店——肯德基家乡鸡北京快餐厅昨天正式开业。”
中国餐饮业开始引进外资了。这事在当时的社会影响颇大,也成了外媒报道的重要新闻。
这家毗邻天安门广场,位于前门西侧的快餐店规模为全球肯德基门店之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去肯德基尝鲜儿,然后跟门口的肯德基老爷子合影留念,是全国人民的时髦。
洋快餐陆续进入中国,本土餐饮在受冲击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提高。“老家肉饼”“永和豆浆”等中式快餐连锁店相继崛起,走的都是洋快餐那套质量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之路。
中餐在追赶洋快餐的标准,洋快餐也在倒追中国人的传统菜谱。2003年,肯德基推出“老北京鸡肉卷”。
卖米饭、卖油条、卖粥,洋快餐“中为洋用”的不仅是口味和产品。数据显示,2003年,肯德基原料供应已由6年前只有鸡原料来自中国变成了本土化程度95%;2007年,麦当劳在华的97%以上原材料实现本土化。
36
《渴望》收视率盛况空前
《渴望》是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收视率盛况空前,亦引发了一场关于真善美的全民大讨论。
《渴望》以青年女工刘慧芳和青年知识分子王沪生两个家庭为主线,围绕主人公刘慧芳捡到王家一弃婴,而后献出大半生的守护和辛劳而展开。许多观众被刘慧芳的无私大爱感动。
《渴望》促使人们去思考、去认识现实生活,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当时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96.1%的人收看了电视剧《渴望》。70.9%的观众认为它“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48.9%的观众认为它“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友情和爱心”。
37
宏志班开学
1995年8月31日,广渠门中学开办的本市第一个宏志班开学了。54名生活困难、品学兼优的高一新生,走进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宽敞明亮的教室,开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高中学习。
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录取的第一批54名学生,家庭生活都较为困难,多为下岗职工、返京知青、残疾人或夫妻离异者的子女。他们在校期间,学校免收学费、书本费、军训费、服装费,每人每月还有80元的伙食补贴。
后来,本市很多高中都开设了宏志班,2000年还创办了宏志中学。
38
心理热线曾是新鲜事
1995年9月1日,北京医疗医药专业台开通了本市首家心理热线。心理热线服务范围广泛,涉及婚恋、家庭、开学、就业、人际关系及性方面等的心理问题,可为人们缓解和消除心理紧张、抑郁、困惑,调试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热线每晚8点至次日凌晨4点开通。
2002年,北京回龙观医院设立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座机拨打)或010-82951332(手机拨打)。2010年,它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
当年心理热线开通还是一件新鲜事儿。如今,心理咨询、心理热线早已经成为化解心理危机、化解社会矛盾十分重要的手段了。
39
博物馆免费开放
1997年,市文物局决定在当年3月至12月,逢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市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及文物局直属博物馆免费接待观众参观。这些博物馆包括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等,共30家。
免费开放一经推出,参观者非常踊跃。一位带孩子到首都博物馆参观的母亲说:“光让孩子学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让孩子来感受一下,很有好处。”北京运输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前往首博参观,她说:“我家离这里很近,但以前没有来过。免费开放省掉我们一笔开支,以后我还要去别的博物馆转转。”
虽然当年只免费了10个月,但这为后来北京多家博物馆免费开放迈出了探索性的一大步。
2008年3月23日,本市33家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名单正式公布,其中不乏首都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老牌大馆。
如今,京城博物馆免费开放之路越走越宽。截至2013年,北京地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49家,是全国开放范围最广的。
40
北京书市“淘书”乐
早先,北京书市一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2002年,首次移至地坛公园。
书市搬迁的动议来自市政协委员张庆威保护太庙的提案。当时,市新闻出版局决定终止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太庙书市,还太庙一个清静。选在地坛公园举办书市,主要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
北京书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时非常火爆,1995年曾创下10天售出几千万元图书的纪录,很多濒临倒闭的书店和出版社因此“死而复生”。移师地坛公园后,其规模也未缩小。如2002年春季书市,就吸引了500余家单位参展,几乎囊括了所有在京的综合性出版社。
2014年,地坛书市迁至朝阳公园,不变的是,不同年龄层次的爱书人都能在书市找到“淘书”的快乐。
结束语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涌现出了很多“第一”,让人目不暇接。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只能忍痛割爱,只选取了40个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一”,不知是否代表了您的想法和心意?是否勾起了您对幸福往事的回忆?日子一天天过去,美好的生活时常带给我们或大或小的惊喜。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有行动,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北京日报专刊部、美术部联合出品
策划:黄玉迎 侯莎莎
设计:傅堃 焦剑
文字/编辑:王鸿良 张军 贾晓燕 袁京 汪丹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教育部、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214/1028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