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九个必须”:擘画未来 引领前进(一)
2018年12月28日 15:49
编者按: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感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和做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情感真挚、思想深刻、高屋建瓴、影响深远,为更好地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我们邀请了中宣部政研所原研究员李俭撰写了《“九个必须”:擘画未来引领前进》的系列评论,对讲话中的“九个坚持”做深入解读,此文是第一篇。
胸中有智慧,事业则通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概括的“九个必须”,集中代表着改革开放40年来收获的历史启示、实践经验、思想财富,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擘画未来、引领前进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这是学习把握讲话的重点所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切实贯彻。
第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领导力量。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铿锵有力的这一话语,在全党耳熟能详。实践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十分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多次讲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回顾过去,可以毫无悬念地认定,我们取得的一切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和实现的。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力量,绝不是多选,而绝对是单选。有口皆碑的歌中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在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富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强起来”。这一点,连很多域外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人士都有公论。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国前总理他信,都曾不约而同地对前去访问的中共代表团说过:中国共产党有着一呼百应的巨大号召力,我们太羡慕了!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在莫斯科接受专访时表示,40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中国今天达到当年难以想象的高度。“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密不可分。”在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国家,40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取得,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你就是掘地三尺也找不到其它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应该看到,一些年来,在相当一些单位,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党的领导的现象并非个别。有的把党政分工变成党政分家、党政分开,党不过问行政、行政不接受党的领导;有的“一肩挑”的,一肩硬、一肩软,行政硬、党务软;有的党委书记热衷兼任行政副职,把党务做副业,而把行政副职做主业,对党务工作不上心、不用力。凡此种种,都是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今天的改革开放何以能够再出发,何以能够进行到底?因此,一定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初心使命。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回顾40年前改革初始和40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与人民“捆”在一起,一开始就认清了自己的主体力量,一开始就围绕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展开,一开始就把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作为使命。40年竞相迸发的“中国活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对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和对人民利益的切实提升。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回首改革开放40年,最强大的动力赖于人,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无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
作为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其所有的大政方针、行动指向,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是中国共产党97年历史无可否认的大逻辑。因为这个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身利益可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0年改革开放,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本质要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6400万,进入“十三五”以来的2016、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1300万,2018年前三季度超过1100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指标;居民收入增速连年跑赢GDP增速,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建立起覆盖13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0年改革开放,牢牢把握发展成果共享,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共享发展时紧紧抓住“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个“牛鼻子”,破除重效率轻公平、重城市轻农村、重GDP轻民生、重“做大蛋糕”轻“分好蛋糕”等观念,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理论指导。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旗帜,理论就是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正确,才能保证行动无误。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是极为重视理论指导的党。
科学之树常青。理论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固守某些个别结论,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与时俱进,推出新成果。改革开放40年,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下,改革开放才能一直沿着正确道路前行。比如,在改革初始探索阶段,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人们的观念才开始转变,中国的改革开放才突破桎梏。人们都还记得邓小平同志一些振聋发聩的话语,一句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句是:“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还有一句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才从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
习近平同志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逐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新思想中,饱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理念、战略,对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深化改革,作出精准回答。正是在此引领下,中国改革不停步、开放迈大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非常明确地表明:改革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并且,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大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就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了几十次会议,会议内容囊括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过去的改革当中一直难以解决甚至回避的诸多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方案,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当前,我们尤其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这一新思想指引方向、指导行动。
第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道路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做出的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道路选择。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先后召开八次党的代表大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的关键成果、这一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多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主题词,成为自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的主题和主线。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部署。改革开放成就非凡,正是与这种自主选择道路的正确性有着决然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是最硬的标准。40年来,中国道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学者们称之为“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是“难以想象”、“超越想象”。比如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这里所说的“中国奇迹”,是国际经济学界的评价。那么它“奇”在哪里呢?“奇”在经济增长之快、延续时间之长、惠及面之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举世无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已经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还将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第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当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这种制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苏东剧变前,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世界上一度出现两种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格局。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谷,西方一些人甚至宣称社会主义已经终结。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优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优越性。世界舆论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举国机制世所罕见。中国想做任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因为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阻挡地举全国之财力、人力、物力去办”。
40年来,我们曾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尽管我们遭遇了众多急流险滩,但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使我们祖国这条巨轮一直向前航行。国际上的“苏东剧变”、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国内的“98大洪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来自美国的单边主义,对我国实施霸凌主义、搞贸易摩擦……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关口,这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都没能阻挡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闻讯后各省区市全部第一时间出人出钱出物。通往灾区路上的救援队伍络绎不绝,各地涌入灾区的志愿者也是十分踊跃。灾区的重建,更是显现出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的独特优势。强震之后还不到三年,一个新兴的汶川拔地而起,附近的北川、青川等县城也是旧貌换新颜。
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才保证我国40年改革开放中各项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才保证40年改革开放里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使得各种风险挑战得以化解,从而取得巨大成功。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守制度、护卫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优越。这里,首要的是在全民持续进行“制度自信”的引导。毋庸讳言的是,由于自由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某些学者以至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对社会主义制度总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总是拿我们的某些缺陷以及“成长中的烦恼”去对比西方社会某种优长,总觉得“月亮还是西方的圆”,对西方制度倍加推崇。事实上,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搞资本主义,但真正很发达、富裕的也就是那么一二十个国家。我们有信心与任何发展中国家比,比如我们的邻居印度,是所谓“民主国家”。中印独立时间、发展起点都差不多,1978年我国GDP总量略低于印度;但到2017年,GDP总量中国为122503亿美元,印度仅为25414亿美元,中国几乎是印度的5倍,而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差距也极大。连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也都在研究、羡慕中国制度。国人怎可这山望着那山高、生在福中不知福!
第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这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根本任务。
发展是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我们之所以能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的减贫奇迹,我们之所以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靠的正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中国速度令人惊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与第一的美国之间的差距更小,与第三、第四的日本、德国拉开的差距更大;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
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中国制造令人惊奇。经过40年的发展,“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句广告语,正日益成为现实。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如果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中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
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中国科技令人惊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喜煞国人、惊动世界。天眼能够接收外星信号,墨子能够从地球上看到月球的火柴光,北斗卫星使13亿多乃至全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变得便捷。中国制造的世界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AG600、大型运输机运20、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在蓝天上组成了中国制造的航空编队。
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中国建设令人惊羡。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项项名列世界前茅。2017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从“和谐号”列车发展到“复兴号”,时速可达350公里。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有7个来自中国;10座特大桥,5座在中国;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绿色超级摩天大楼;创下7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已经通车。
上述这些仅仅是几个方面而绝非全部的成就,就足以说明: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如果不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焉能取得?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特别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和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后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要确保八项任务得到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1228/1029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