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赵农:台湾的工艺与生活

2019年01月03日 10:36

 

QQ截图20190103095329

赵农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

大家下午好!我的讲座计划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台湾的信仰与生活,第二部分是台湾的文化与工艺。

要谈台湾地区的工艺就要谈到台湾人的生活,台湾人有一个很大的情结——宗教信仰。大约有70%的台湾人有宗教信仰,比如道教、佛教、基督教。其中,妈祖文化对台湾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台湾人的信仰也反映在他们的建筑物中,尤其是庙宇的修筑,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工艺智慧。当然,台湾人的宗教信仰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比如,台湾地区有各种各样的庙宇,像妈祖庙、老君庙,以及一些佛教庙宇等,可谓多如牛毛。在台湾地区,一条街上就有三五家庙宇,就像我们的超市一样密集,平时老百姓去购物、买菜等,路过庙宇时,都会进去坐一会儿。晚上吃完饭,几个乡亲也可能会在庙宇里聚集。

下面我就分两部分为大家介绍台湾的工艺与生活。

一、台湾的信仰与生活

图片1

这是我在台湾的旅游地图,贴红色标签的就是我专门去过的地方,几乎跑遍了台湾岛。台湾的区域面积很有限,大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主要聚集在西海岸的五个城市。台湾岛3000米以上的高山大约有268座,中部的高山区大约有五座山脉,这五座山脉大多无人居住,其中最高的山是玉山,玉山的海拔是3952米。我在西安工作,西安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00多米,爬一次太白山都很困难。

 

大量台湾人居住在西部海岸平原地带——以农植物为主的区域,其五大城市分别是台北、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这五个城市代表五个文化区域或者经济区域,大量人口密集居住于此。台湾岛东部海岸靠近太平洋,山脉前缘大部分为急降于太平洋的陡崖深海,比如我们去花莲太鲁阁旅游,其公路基本上是在悬崖的半山腰中开凿出来的。所以花莲的一般居住区很少,只有一个在花东,叫花东纵谷,这个地方的农户主要是种经济植物,比如向日葵、郁金香。

由于我在台湾生活了一年,利用这个时间,我在台湾地区四处游览,也经常关注当地报纸新闻,看到哪里发生了有趣的事,我也会去看看。这样,我就不同于普通旅游观光者那样走马观花,而是进行了深度访问。加上我之前去过的两次,三次下来,我基本上把台湾跑遍了,也对台湾产生了深度的印象。比如,我曾到山区老百姓的家里见原住民,住民宿,观察他们的生活场景,跟他们有很多交流。

我们今天讲的是工艺,我就偏重于工艺和生活这块来讲。我受聘在台湾艺术大学古籍修复学系担任客座教授期间,主要有一个任务,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编写,其中台湾卷部分需要我与台湾的工艺界、政府有关的文化部门协调,商谈台湾工艺卷如何写。

台湾艺术大学是台湾三所最重要的艺术大学之一,其他两所分别是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湾艺术大学是“老字号”了,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承了我们的北平艺专、杭州艺专那样的传统,学校显得很有丰厚感,电影导演李安、侯孝贤,演员归亚蕾等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台湾艺术大学是一所综合性艺术大学,因此气息就显得更自由一点。我结合自己的几项工作,以及到处游走看到的景象,给大家汇报一下。

台湾艺术大学位于新北市,新北市是环绕着台北市的城市,如果用北京来比方的话就相当于郊区,但是也不远。从学校打出租车进市区,折合人民币大概要一百块钱。我挑选一些重要的事件和环节来给大家介绍,下面的图片不是按照时间排序的。

图片2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突然看见对面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我在远处观望,好像是一个祭神活动。等这群人从桥上走过来,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迎神祈福活动。这种现象在台湾经常见到。因为他们对节日很重视,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就需要举行一些祈福活动,某种程度上类似祭祀性的游行。这次的活动我印象中是在端午节,相当于我们的赛社活动,都来演出,同时也把神请进来。他们都是自愿参与的,有人指挥。各村各社各镇都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带有一点比赛性质。我在旁边看了看,觉得挺有趣,就把它当做一个先头片给你们看了。因为我们去旅行的时候,可能不能直接面对这种民众的现场。

 

图片3

这是在一个庙门口,一个粗壮的汉子摇着彩旗。接着又一个济公模样的人,提着一壶酒,摇摇晃晃,一边走一边唱,念念有词地走了过来。这个人也是个老百姓,可能因为常年在村庄表演,所以大约就成了一种自觉行为。在表演中间,还有一些类似推推搡搡的情节,这其实都是在表演,这些表演都是为了后面的祈福、许愿、还愿、敬神等活动。通过以上的仪式,使活动举行得更为圆满。因为没法去做深度采访,所以我只能在旁边观察、推测。

这种现象在理论上来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发性的。这就说明台湾人民的信仰生活中,其实伴随着一些游戏活动,这种游戏活动从信徒角度看也未必是他们有多么虔诚,但是活动的仪式还是很完满的。

我讲这个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回来以后,很多人问我,台湾的传统文化如何,是不是比我们深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礼仪比较好,换句话说,叫文明礼貌。但是台湾的文化活动表面上看着很丰富、很热闹,在内容实质上似乎非常空乏。

图片4

上图是台湾地区的孔庙。孔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而在他们祭祀孔子的地方,却冷冷清清。这是台北最大的一个孔庙,但是里头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台湾所有的公共场所,包括庙宇、公园等,大多数都是免费开放。但是他们的孔庙里却很少有人进来。这是我拍摄的孔庙的画面,站了“半天”,没有几个人,哪怕是小孩子在玩耍呢!所以,由此可以推论,他们对像孔子思想这样的具有学术规范的道德修养的上乘、深刻的文化精髓,领悟得很少,反倒是民间的那种热闹的场面参与得较多。当然,偶尔也有一个半个人影,但整个气息给人感觉很冷漠。所以说,他们的礼仪,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表面的文化基础上的,并不是对孔子、老子等深度、高度的敬畏。

在台北市有一个地方叫西门町,有点像我们王府井的感觉,就是一个商业街区,每天晚上人山人海,以青少年居多,台湾哈韩哈日的气息大概都是从这儿往外传的。

一般台湾人会在庙宇前搞一个清唱式的晚会,自演自唱,人也不多,七八个人坐在那里听,唱的歌一听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唱的老歌,大概都是老年人自娱自乐的节目。

台湾有一个比较繁华的区域,叫大稻埕码头,这个码头以前基本上是南来北往的货物的集散中心。这些年由于交通条件变了,它的功能也失掉了,所以它就变成了一个街心花园式的区域。

 

我们再来看台湾的夜晚生活——听听老歌,吹吹凉风,旁边的树上打着光,像我们看的台湾电影里常出现的镜头。

有一天,台湾报纸上报道说有个地方梅花开了。我是画家,对梅花很感兴趣,所以就去了。去了以后我一看,就三两枝梅花开了,心里有点失望。但我看周围的人,都在乐此不疲地拍照片。我们大陆的梅花一般是一片一片地开,至少是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开。但这里仅有几枝梅花开了,却有人津津乐道。这就是文化的差距、地理的差距、物质的差距,当然慢慢也就导致了人生的差距。

图片5

有时,我在路上边走边观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看到有人排队,也会跟过去看看。这(上图)就是烤炉饼,我排队买了两个,却没有吃出其中滋味。但是当地人很喜欢这个小吃,这算是一道风味。我在电视上或者图片上常看到台湾的夜市热闹非凡。到当地后,发现我们之间还有口味的差异,比如一个小点心或小饼,当地人赞不绝口,我们吃了以后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但当地人就是会为了这一块饼去排队买。

图片6

在河边,还有这样的景区,它记载着过去的生活,是带有非遗性质的纪念。这种船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很少见了,所以当地政府就把它作为景观布置起来了。

我在台湾一年期间,因为过年的时候没回大陆,当地的朋友就拉着我到他们的年货街去看了看。台北市有一条叫迪化街,“迪化”就是乌鲁木齐。台湾光复以后,大约1947年,一个设计上海城市的规划师受邀到台湾去规划城市,他把主要的街道按“忠孝仁义”命名,比如忠孝路、仁义路,而其他周边区域全部都用地名来命名。迪化街在台北市偏西北的方向,是一条年货街,里面主要是买过年吃的糖果或者其他配料等。进入这条街一看,街上熙熙攘攘,大约五百米长,两边全是卖年货的。而且为了推销年货,商户会免费给你品尝一块糖、一块点心或一杯水,每家都是这样。五百米走过去,如果每走一家喝杯水吃个点心,我估计中午就不用吃饭了。而且商户也不会不耐烦,你不买也没关系,他们就等重要的大客户专门来买他们的东西,一次可能就把钱赚够了。

图片7

这条街的建筑是日伪时期修造,可以看出,有一些巴洛克式的柱子,还有一些浮雕式的装饰品,下面有简易的棚子,人都把街道占满了。台湾大约在过年前两个礼拜开始有很繁密、热闹的民间活动。这也是台湾人民生活的一种折射。当然,这里头除了卖糕点食品之外,还有很多生活用品,非常丰富。

 

图片8

在这条街旁边有个霞海城隍庙,这是台湾最大的城隍庙。人们采购完年货以后,大多会到霞海城隍庙来上香、祈福。这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台湾普通人民生活的那种平凡感。

有一天,我到了一个古厝,叫林安泰古厝。这个林安泰古厝原来在台北市的市中心,修马路时他们为了保存这个古迹,专门把它挪移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按原样修复了一下,搞成了一个博物馆。这个古厝虽然是一个古民居,但是他们把它做成了一个新生儿亲子活动的地方。台湾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亲子活动。在双休日,夫妇必须要带着孩子到公园或其他地方游玩,这已经形成一种无形的习惯了。如果小孩子星期天没有跟父母出去游玩,星期一在课堂上就会受到的嘲笑。每个小孩都会叙述他们跟父母到过什么地方,看过什么歌剧,听过什么音乐会,参观什么博物馆,或者只是在公园晒太阳等。

我到了台湾以后,入乡随俗,总喜欢去了解当地人的一些习惯,所以经常看见年轻的妈妈推着小孩在广场上散步、晒太阳、玩耍,或者一家人围坐在地上聊天。这是台湾人很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我那天去参观一个古建筑,进门前抬头一看,写着“聪慧门”,在门上两侧放了两根葱,谐音“聪”,是一种吉祥文化。

图片9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有一群卡通装扮的人物(见上图)。

图片10

有一次我去了台湾的一座外岛——绿岛,又名火烧岛,是台湾很有名的一个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经关押了大量的台湾政治犯,现在他们把这个地方修成了一个监狱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从台东到绿岛,大约要坐五十分钟的船。岛上风光迷离,海面一览无余,白云蓝天,各种纪念碑遍布。从远处就可以看到一些建筑物和礁岩石的情景。

 

图片11

进入监狱博物馆后,里面有情景再现,我们可以看见当时入狱的人在监狱的基本生活场景。监狱很简陋,因为在一座孤岛上,所以也和其他监狱的状态不同。大门旁边有一个小门,进去以后是改造犯人的工厂,犯人大约经常在那里开会,做一些手工劳动。在监狱的墙壁上还有一些早期的标语。

以上就是我对台湾生活状况的介绍。我本身是西安美院的教授、博导,在我们学校里没有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但去了台湾以后,他分给我一个工作,叫新生班主任。我开始还不习惯,但是后来一想,可以与台湾的学生们有更深入的接触,也就欣然接受了。所以,除了上课之外,我也经常跟学生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动态。在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台湾的小孩很可爱,他们会经常问我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老师你觉得台湾的学生跟大陆的学生有什么区别?我说台湾的学生有点像玻璃,很透明,很透亮,但是不耐压,容易破碎。那大陆的学生像什么?大陆的学生有点像毛玻璃,看起来也是光光的,但是手摸起来有点涩涩的,不透明,像藏了一些东西。

图片12

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也会带着图板去给他们作介绍,课程比较杂,接触的面也比较多。学生有时候会把我请到他们家里去吃饺子,我也会借机向他们的父母做一些了解。有时他们还会给我写个小条子,打开一看:老师,我有个问题,下次能不能教我们说普通话?我说那就是教教朗读嘛,那我们可以下课前花五分钟时间,拿一些文章来讲一讲。

图片13

一般到台湾去旅游的时候,当地人会领你去老街看看,老街上有很多的生活用品,包括各种糕点。台湾的糕点特别多,这些糕点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在他们的货架上,同样的一种食品会有三个标价,比如十五块钱、十块钱、五块钱,十五块钱的是刚出的,保质期较长;十块钱应该是一个月以前出的,保质期稍短;五块钱的是保质期剩不到一个月的。面包也是如此,基本上隔一天就降价。当然,这样的面包必须马上吃掉。这就是我对他们食品安全的一个感观。

 

图片14

老街上也好,商店里也好,都要遵循相应的生活准则。上图这条街就是卖文具、古玩、文玩以及各种瓷器的。这里的东西有很多跟大陆的很像,我和老板聊过以后才知道,这些古玩瓷器有的就是在福建、广东那边生产后运过来的。所以这些东西也就没有太明显的当地特征了。

私下里,一些学生家长或者朋友会接待我,带我去山区看看。在台北市,稍微富有一点的就会在附近的山区买几亩地,盖个小院子。这些小院儿有些也很简陋,双休日他们会找一些朋友到那里去聚会。

在台湾期间,我去过几个大寺院,比如中台禅寺、佛光山等。我去佛光山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星云法师在寺院里给台湾人主持了婚礼。因为星云法师讲的是“人间佛教”,所有的佛教都得还原人生、生活,他的理论是基督教会可以在教堂里头举行婚礼,为什么佛教不能举行呢?这里又涉及到和尚不杀生、不娶亲的观念,但星云法师觉得人要变通。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图片15

这是台中的一个孔庙,我是中午去的,人比较少。像孔庙这种我们心目中的圣地,在台湾一般比较冷清,除了重大的祭奠活动,老百姓很少到这里去。

台湾的公共文化设施很好,比如他们会修筑很多市立图书馆,旁边还会有音乐厅、演讲厅、演艺厅等各种文化设施。而且这些文化设施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非营利性的,一种是营利性的。因为我是美术学院的教授,所以我去台湾的时候有很多画家委托我打听一下在台湾怎么办画展。在台湾办画展一般分两种:第一种是公益事业,人家邀请你,这是公益行为,不准卖画,卖画就会违法;第二种是卖画,由商人代理,以一张一百块钱来说,商人大约要抽八十块钱。原因就在于商人要负责你的食宿、出游、画册等费用;商人需要从中赚钱;另外,有些画卖不动,还会有积压。

台湾还有一个文创园叫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类似798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把过去的旧厂房改成了一个文创空间,在这里也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

图片16

有一天,我看到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说达芬奇到台湾来了。原来,几年前有人在意大利的一个地窖里发现了一张达芬奇的自画像(上图)。经过五年的考证和研究,专家断定这是达芬奇中年的自画像。达芬奇老年的自画像是一个大胡子的素描头像;达芬奇的少年形象是维罗吉奥的少年大卫形象,据说塑像的时候是按照达芬奇的形象塑造的;还有个青年音乐家,是达芬奇青年时代的自画像。之前唯独没有中年的形象,有了这张画,就等于把达芬奇的几个时期串联起来了,所以我对这则消息十分感兴趣。这个展览就是在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办的。

 

在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里,不光有艺术展品,也有很多杂耍类的商品,还有很多类似街头的画像,以及一些文创公司、露天音乐会、魔术表演等。这些要素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市民游乐和休闲的文化空间。

在台湾生活期间,我也曾到他们的小街上闲逛,看过许多时髦的小吃店,当然不能一一进去,就在路边看了一下风景,但这些都是体现台湾人日常生活的情景。当然,我也在他们的小街上看见了山西刀削面,很亲切。台湾有一种常见的牛肉面,和我们平时吃到的牛肉面差别不大,但牛肉块要大一点,用的是澳洲的小牛切的,是海运或者空运过来的,比较鲜。

图片17

后来有一个朋友说:“咱们去吃冰吧!”我说:“吃冰是啥意思?”“就是冰块。”后来一看,这是这样一块东西(见上图)像冰淇淋不是冰淇淋,像冰渣子不是冰渣子,我吃着吃着,竟然给吃完了,这就说明台湾这个地方太热了。台北的纬度接近厦门,由于四面环海,所以白天的温度特别高,人常年处在汗流浃背的状态之中,所以吃冰就成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有一天,一位朋友带我去了保障宫。从远处看,庙宇盖得非常豪华;走近一看,全是机加工,上面的雕刻都是机器雕出来的,组装也基本是现代工艺。进去看了以后,感觉确实可谓金碧辉煌、气势浩大,但是雕刻的技术却很粗疏。手工工艺与机雕工艺的差异,就在于手工工艺中老艺人或老匠人对工艺的认同感。一般的生手还很难把一块石头雕得好。而机加工就是电脑系统,它是通过数字雕刻机雕刻而成,它可以把一个石头雕刻得一模一样。一组一组,完全一样了也就没有个性化了,显得冰冷冷的。当然了,它作为一个乡村的庙宇,仍然有它的特点。

第二站我们从保障宫来到了甘泉寺。我想这个地方肯定有水源,到村后一看,这里有一个甘泉亭。我这一次出去,基本上都在桃园海边一带,因为临近大海,地下的咸盐水比较多,所以突然冒出比较清澈的水源,当地人就都到这里来取水。

接着我们又到了义民庙。义民庙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据说乾隆年间,台湾中部闽籍林爽文叛乱,清廷出兵不及,号召台湾百姓一块出兵攻打林爽文。而当时北部支持清廷号召的义勇军几乎以客家人为主力,他们由北而南,与清军一块包抄叛军。乾隆皇帝因此件事件深受感动,敕封这些受号召的台湾百姓为“褒忠”义民。

后来一个朋友又领我去了一个儿童之家,这里都是一些孤残的小孩,相当于我们的孤儿院。我进去跟他们的董事长聊天,我说你们的资金从哪里来的?孩子的出路在哪里?有没有人认养?在台湾,这样民办性质的孤儿院一般是靠社会募捐以及一些家族资产的资助,形式特别多。孩子来源也较多,有家庭不和无法赡养的,有父母双亡的,有因为孩子残疾家里不愿意养的,也有因为家暴孩子自愿要求脱离家庭的。这些孩子从两个月到十八岁,住在一起,过着集体生活。孩子都很乖巧。但是我就问,那孩子的上学状态怎么样?他说我们只能保证他具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台北大学这样的学校是上不去的,可以上个技工学校,十八岁以后就要进入社会。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图片18

台湾早期有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是写1895台湾原住民跟日本人作战的电影。这个事件的地点位于今南投县仁爱乡雾社,在一座高山上。我去了那里,见到了一些民间艺人。

 

有一天,正好遇到一个农副产品的展演、展销活动,当地人给我推销了他们的水稻,还看到了很多久违的小玩具,像波浪鼓(各地叫法不一样)以及一些用稻穗编的玩具。当然,这里还有大量的蔬菜、工艺品。其中他们用扎染的方式去包装就比较接近我们的工艺设计艺术。我后来询问了一下,这些基本上都是附近的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做出来的。

我还在街区看见一个老太太在扎花,把花修剪成为一组一组、一盆一盆的。在台北市有一个艋舺龙山寺,进这个庙里去烧香要提前一个礼拜排队,进去以后要磕头、烧香。

二、台湾的文化与工艺

下面讲第二部分,台湾的文化与工艺,这是我们今天讲课的重点。

图片19

我刚去台湾的时候,有人邀请我到他家里看看,这个人是一个收藏木雕的老板。怎么回事呢?这个老板说他家里收了一些老板子,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请我去看看。第一,这个板子是木雕;第二,木雕很复杂。这个老板主要是看不出这块板子是什么意思,因为它是从庙里头拆下来的,被迫游离在原先的地点之外,连框子都没有,周围没有任何背景,就是一些画芯。这个老板说,赵先生赶快看看,我这个东西挂了十多年,来了很多朋友,就是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我说,其实这里就是一层窗户纸,我一捅破你就知道啥意思了,而且也没有超出你的知识范围。这块板子就是一般庙宇里窗户上的嵌板。这个嵌板描绘了什么故事呢?就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他说怎么能看出来呢?我说骑马的这个人左手持了一杆长枪,右手在后面拔一口剑,这口剑叫做青钢剑。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是为了寻找刘备,保护阿斗,这其中显威风就是这把青钢剑,它削铁如泥。关键是上面有一个人——曹操,他传令说不准放冷箭,要活捉这员虎将。于是赵子龙一战成名。如果没有这个命令的话,乱军给赵子龙放一箭,他可能也就倒了。然后我说旁边这个人叫曹洪,对面的叫张郃,等等,讲了半天。

上一个木板讲解完以后,这个老板又拿出一块板子,第二道题出来了。他说你看这个板子上的人肯定是诸葛亮,但是旁边这个人是谁,怎么从马上摔下来了?这也不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我告诉他,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也是三国的一个故事。诸葛亮与王朗的唇枪舌战,王朗被诸葛亮骂得吐血而亡。

我后来遇见了很多这样的事情:被请去给人“断案”“断谜”。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因为我们对三国故事的了解是从小开始的,而台湾人对三国故事的了解都从哪里来?他们说是从戏曲来的。戏曲是二度创作,它可能删去了很多重要人物、故事情节。这里头当然也就折射出了一个文化的传承感。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大陆是根、是树干,台湾是叶。树干斩断了,只要根还在就还有重新发芽的可能,叶子黄了就飘走了。

图片20

在台湾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李梅树,李梅树先生是美术界有影响的老前辈,他于二十八岁进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画油画,四十几岁时立志要修一座祖师庙。李梅树先生有一个私人博物馆,我到他家去的时候,他的儿子接待了我,为我讲述了李先生的绘画成就。

图片21

李梅树先生的绘画基本上是印象派风格,他在日本学习时接受的也是这种画风,有点雷诺阿式的味道,很朴实。李梅树先生的画中,很多都是他的儿女、媳妇、侄女、侄媳妇以及其他亲戚朋友。当然,也有一些画台湾风景的。总的来讲,李梅树先生的画属于古典唯美的风格倾向。但是这种风格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遭到了抵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五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风格,然后开始排挤李老先生。后来老先生也不怎么画画了,开始修庙。

 

那么,李梅树为什么要修这个庙?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日本人在台北扔了很多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价钱很便宜。于是李梅树组织人重修在日本时期被毁掉的镇上祭祀的文化圣地。这个庙宇虽然外表看跟一般的庙宇差距不大,但往近看,里面可谓雕梁画栋,各种雕刻,一步一景,每个景都有很多故事。李先生请了当时数一数二的木雕匠、石刻匠、彩绘匠,聚集了几百人,从1947年开始修复,工程之浩大和复杂,到今天还没有完成。

图片22

这座庙宇选用大量的石柱,而且个个雕刻得玲珑剔透,如一对“百鸟朝梅”的石柱,上百只鸟不仅姿态不同,种类不同,或展翅高飞,或栖于枝头,无不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1983年,李梅树先生去世,他生前自己设计的柱子大约有几十根。

图片23

李梅树组织重修的这座庙宇就是三峡祖师庙,这里供奉的是清水祖师。清水祖师是道教的人物,福建人,据说他跟魔鬼斗法,对方把他堵在山洞里熏了七天七夜,他出来以后虽然脸黑了,但其他仍然完好,所以也叫黑面祖师。

庙宇的石柱子上雕刻了很多的民间故事,一类是封神演义,一类是三国演义。你要是看到上面有奇异怪兽,基本就是封神里的故事;如果是两军对垒,基本是属于在三国的范围;再有个别出现一群女性,那肯定是杨家将之类的故事;拿铁锤、铜锤的,基本就是岳飞故事里的人物。看这些雕刻时要找它的人物特征,因为雕刻得太复杂,固然美不胜收,理解起来却需要一定的知识系统。从这些雕刻中,可以看出工艺的渊源流传。这就是关于三峡祖师庙的情况,在庙宇中处处都传递着各种文化信息。这就是台湾民众生活中的工艺。

在三峡祖师庙的老街上有很多工艺品,旁边有个小博物馆,我进去一看,主要是扎染品,这些一般是老太太通过手扎印染的,他们叫蓝染。蓝染一般用在各种服饰上,如果有需要,跟老太太联系,她会带你去家里挑选。

图片24

我们还去了一个叫莺歌的地方。这个地方以陶瓷为主打经营项目,也有编织物、木制品、茶具。旁边有一个街区,大概二三十条街,都是卖陶瓷的,因为旁边就有陶瓷厂。当然,也有一些陶瓷是从福建、广东运过来的。

图片25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场所设置了一些亲子学习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里边做一些小工艺,比如烧一个小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台湾的陶瓷新工艺传到大陆,对陶瓷窑区,比如景德镇、佛山等都有冲击。后来大陆的陶艺经过研制以后,又返销到了台湾。在台湾期间,我也见了一些民间艺人,有些是大师级的人物。

图片26

这是纸糊灯笼,有日本风格的,也有台湾风格的。

图片27

走在街道上,你会看到这种情景(上图),这个民间工匠(叫竹蔑匠)在做椅子。

图片28

后来到我他家里去拍了一些照片。

在台湾南投有一个工艺研究发展中心,有一天我们去那里办事,正好看见旁边有个展览,展览上有各种编织、刺绣、瓷器、塑料制品,以及石刻、木雕、木偶等。

图片29

看展览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我去厕所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厕所设计有一个细节:在厕所墙上有两个用于急救的紧急按纽,一个位置相对较高,另一个在靠地面二三十公分的位置。这个位置低的按钮是为了防止发生紧急情况时,人站不住跌倒了,手又够不着高处按钮,这时可以选择按就近的按钮呼救。也许几秒钟的时间就会使事情发生逆转。这个细节说明什么问题呢?对弱势人群的关怀,这是设计者的巧思。这个按钮可能永远不会用到,或者用不了几回,但只要有一次使用的机会,它或许就能挽救一条人命。

 

后来我们又到了一个地方,木雕博物馆。大树被砍掉以后,留了很多树根,经过长年的风吹雨淋,木根从山上滚落到山谷里。当地艺人用这些树根、树木来做了很多雕刻品,并在树雕、根雕中融入了一些民族特色。

图片30

就是类似这样(上图)的木雕。

图片31

在这个木雕博物馆里还保留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包括像上图这样的大柜子,以及一些坐具、浮雕、屏风、文房四宝等。

有一天,我在台北市闲逛,发现一个小门脸,进去以后看到一些青少年在做木工。在观摩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手工艺店里的木制品价钱都很贵,店主解释这是因为这里面融合了生产者的创意。

图片32

后来我们去了一个陶瓷博物馆,看完以后很感慨他们对于陶瓷的认识。在博物馆,我们见到一帮小学生在学习陶瓷。博物馆把陶瓷工艺的很多环节,做成了很多模型来为参观者介绍,比如窑炉是怎么砌的,烧的是什么材料等,都有展示。可以说,土窑支持着莺歌地区陶瓷工艺的再生点。

图片33

图片34

这是博物馆里展示的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各种家用的盆盆罐罐,腌泡菜的,腌醋的,放盐的,放粮食的等。这是早期台湾生活的缩影。

 

图片35

上图是用陶艺的方法烧制的像豆腐一样的陶器。

后来我们在那条街道上又转了一圈,看到了不同窑址烧出来的各种颜色的陶器,还有一些小工艺器物。

下面一组是我工作的学校古迹修护系学生、老师的作品。

图片36

图片37

上图是胶质陶,这种陶器是从佛山发起,后来流传到台湾的。实际上就是温度不高的一种陶,但是在它的表面绘制彩釉以后会产生一种图案性的变化。

图片38

学生的作品以装饰物为主,其余的多是刻板。

我稍微介绍一下剪黏,这是台湾的一种特殊工艺,常见于寺院的建筑物顶部,以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使用粗钳、铁剪、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细小瓷片,进而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并装饰于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檐角、照壁、墙面和门窗框、门窗楣等部位。

台湾有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学者,比如胡适、林语堂、张大千等。到台湾以后,我也去参观了他们的博物馆。

胡适晚年曾在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林语堂是中国文学家,台北林语堂故居坐落在阳明山腰,由林语堂亲自设计,也是林语堂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

图片39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晚年(大约1976年)决定从美国回归到台湾。1983年,张大千完成其一生最后一幅巨卷《庐山图》后在同年4月病逝。上图是在张大千住了五年的院子的会客厅。旁边有张大千的一些小摆设,还有张大千画室、蜡像等。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103/10295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