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五年来,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样改变中国(上)

2019年01月25日 10:02

 

过去这五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奋进之势和磅礴力量。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那么五年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改变中国?宣讲家网整理《人民日报海外版》“十八届三中全会5周年系列述评”的相关内容,为您深刻解读中国在这不寻常五年的发展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5年来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0多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

——改革不避难、改革有实招,全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产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扎实落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为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从取消抗癌药等药品进口关税,到允许外资控股合资券商;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全国,再到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5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一批全新的重大开放举措接连落地,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活力竞相迸发,中国经济的动力更足、活力更强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擘画的美好蓝图,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行动指南。

5年来,中国经济体量在增长,微观主体活力在提高。这背后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粗放增长少了,集约发展多了;大项目拉动少了,新业态新模式多了;经济的外部依赖小了,增长的内生动力多了。

政治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更自信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就有60多项。5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蹄疾步稳,民主法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这5年,有经验总结。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

这5年,有制度安排。201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全天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这已成为落实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安排。

这5年,有议事协调机构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成立,利于党中央加强对重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决策权威性和执行效能。

这5年,有法律和党规见证。中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等,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等,为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5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健全人大工作机制,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作用。

这5年,协商民主受到关注。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协商民主”写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

这5年,中国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这5年,立法步伐加快。中国立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修改立法法,推进经济、民生、环境保护、司法、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立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推动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这5年,司法改革有条不紊。中国推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5年,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

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有成效

5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改革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梁八柱”搭建完成

5年来,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新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完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要求。

­——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这5年来,中国持续发力,把那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16年11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初,《“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公布,并逐渐得到落实。

过去5年间,中国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曹文轩、刘慈欣、麦家、莫言等一批作家,或获得国际大奖,或作品畅销海外;《媳妇的美好时代》《海棠依旧》《何以笙箫默》等优秀电视剧在海外热播,有的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有的被翻译成10种语言;《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一批合拍电影,走向世界并广受欢迎;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同样感染着世界各国友人。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中不断壮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背后,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这5年,中国始终坚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这5年,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广袤的神州大地,正在谱写着一曲曲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优美乐章。

——顶层设计 制度保障

曾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部门管理体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形成了较大制约。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不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改革。

5年间,中国形成了权责明确、协同高效、监管有力的生态文明管理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严格督察 确保实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想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很多方针政策都难以落地。生态环保督察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化生态环保责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2015年8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要求建立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采用中央巡视组巡视的工作方式、程序和纪律要求全面开展环保督察工作。

——转换动能 绿富同兴

放眼农村,面对怎样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建好美丽乡村,尽管不同地区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如今,在中国,一方方水土之上兴起了一个个绿色产业,以“绿”生“金”的探索遍地开花。

原本生态环境恶劣的沙漠地区,同样在演绎着“绿富同兴”的故事。经过多年探索,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

社会体制改革:多点突破惠全民

5年来,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多点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社会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2018年12月,疫苗管理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中国拟对疫苗管理单独立法,强化疫苗的风险管理、全程控制、严格监管和社会共治。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并轨。在追求制度公平的同时,中国还不断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亿人。

5年来,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形成;中国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国累计已有1亿多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

5年来,“减税降费”持续推进。2017年,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全面取消,2018年,流量漫游费也成为了历史。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并首次增设子女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

——哪里问题突出,就重点抓哪里

直面“入园难”、“入园贵”。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并强调“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

像“奇葩证明”开刀。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

解决“就医难”问题。5年来,中国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以基层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使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2017年,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彻底告别了“以药补医”的时代。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保持韧劲、久久为功,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人脱贫。

安全生产,防范风险。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规定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

健全督察机制。2015年以来,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委员会)多次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对督察落实进行推动、规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督察机制,落实责任制,把督察工作摆到更重要的位置。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125/1032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