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

2019年02月15日 16:17

 

QQ截图20190215155553

王德岩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主任

点击观看精美课件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我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我国最具有文化意义的一部文学名著。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对《红楼梦》都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我们今天谈的是习近平主席与《红楼梦》的机缘以及《红楼梦》这部古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一、习近平与《红楼梦》之缘

先说习近平同志与《红楼梦》的机缘。第一个事例,这是很早之前的事了。说到《红楼梦》,除了小说本身以外,恐怕大家更熟悉的是电视剧《红楼梦》。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红楼梦》一出来就成为经典,至今大家也认为不可超越。当年拍摄《红楼梦》的,是一群没有什么表演经验的小演员,他们进驻剧组,用了五年的时间,边学习、边拍摄,把自己变成一个红楼梦中人,这才有这样一部电视剧精品。而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也与习近平同志有不解之缘。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敏锐地抓住机遇,马上派人洽谈,使“荣国府”外景基地落户正定。习近平同志认为,如果能将“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随着《红楼梦》的热播,正定旅游业必将如虎添翼。于是他想方设法贷款数百万,建造了宁荣二府。1986年8月,“荣国府”景区竣工。1987年,随着《红楼梦》的播出,当年前来参观游览人次为130万,门票收入达到221万元,旅游收入高达1761万元,正定因为《红楼梦》的荣宁二府而知名度大大提高。习近平同志的这样一个决策,也使得他与《红楼梦》有了不解之缘。

继《红楼梦》后,在“荣国府”又拍摄了《雪山飞狐》《包青天》《郑板桥外传》等二百多部影视剧。正定“荣国府”被誉为中国的“好莱坞”。约30年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刚半个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第二个事例,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曾经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在这个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提到了《红楼梦》中描述的爪哇国。在《红楼梦》的文本中描述的印尼所在的爪哇国,是一个充满着奇珍异宝的奇妙国度。习近平主席说:“几百年来,遥远浩瀚的大海没有成为两国人民交往的阻碍,反而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友好纽带。满载着两国商品和旅客的船队往来其间,互通有无,传递情谊。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有着形象描述,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则陈列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这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实诠释。”习近平主席在这个演讲中,通过《红楼梦》,将我们与印度尼西亚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事例,2014年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访问期间,参观了里昂中法大学的旧址,并且看望了《红楼梦》的法文译者李治华先生。中法大学培养了无数中国革命领导人和学者,也见证了中法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当时90岁高龄的旅法华人、翻译家李治华先生是坐着轮椅回到母校的,他曾经用27年的时间翻译完成了法文版的《红楼梦》,是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介绍到法国的第一人。习近平主席对这位跨文化的“骑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他还告诉李治华先生,2015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国家将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由此来看,习近平主席对《红楼梦》以及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是非常关心,也是非常熟悉的。

第四个事例,2014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在这次书展上,欧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德三个版本的“跨超本《红楼梦》法兰克福书展特刊”,在这个特刊的头版头条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习近平与红楼梦、中国梦》。这篇文章就追溯了习近平同志与《红楼梦》的机缘以及《红楼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

二、梦的谱系——中国文化中的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代集大成的文学名著,它究竟有着怎样的中国“梦”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它与中国梦有什么内在的关联?从这个机缘开始,我们开始对于《红楼梦》的学习。我们看一看,通过对《红楼梦》的学习,能否使我们对中国的“梦”文化、对《红楼梦》的文学梦本身有更深的理解,由此我们也可以对中国梦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在说《红楼梦》之前,先简单地聊一下中国传统的“梦”文化,也就是梦的谱系。梦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但是文化上的梦和文学上的梦就不这么简单了,它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希望、焦虑以及对未来的设想。

 (一)文化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带有儒家的色彩,儒家思想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儒家的文化梦。在儒家文化中,最有名的“梦”就是孔老夫子的周公梦。在《论语·述而》里面,孔子曾经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已经很衰老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周礼是孔子所最心仪的。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想恢复周代文质彬彬的礼乐文明。他认为,“周监于二代”(“二代”指夏商两代),周礼是吸取了夏商两代的精华而创造出的礼乐文化。对于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很心痛,所以他想复兴周的礼乐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孔子生命力很旺盛的时候,在怀揣着梦想不断行动、不断思考的时候,他是会经常梦到周公的,周公是他心中的楷模。而在晚年的时候,孔子知道他很难再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因此他寄希望于后世。于是着眼于整理文化典籍、教育学生,对恢复周礼的理想就淡了一些。这就是他不复梦见周公的一个象征。所以,“周公梦”代表了儒家一种理想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也代表了从孔子开始的我们中华民族对于礼乐文化理想的一种向往。

《史记》曾经记载孔子临终前做的一个梦,梦见他坐在殷人两柱之间。孔子的祖先是从宋国逃亡到鲁国的。而宋国是由微子建立的,微子是殷商的后裔。孔子也应该算是商汤殷人的后裔,所以他去世之前梦见自己葬礼的时候,灵柩是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之间的,这是殷人的制度(按照礼俗,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停灵受奠于两柱之间)。最后孔子说:“予殆殷人也。”这个梦是孔子寻根的梦,他说,我终究还是殷人啊!

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一方面非常重视大同世界、小康社会,重视对于礼乐社会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寻根问祖,永远不忘记我们从哪儿来,不忘慎终追远。这体现了儒家文化梦的一个特色。

第二,道家的文化梦。道家文化是最善于做梦的,而且做的梦都非常美丽,我们来看两个梦。第一个是华胥梦。华胥梦在中国古代大家都很熟悉,梦的主角是黄帝。道教始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正所谓“黄老之术”。华胥梦出自《列子》,讲述了道家文化的一种治国理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治”。据说黄帝当年刚刚做了首领,治理国家非常用心,废寝忘食,夙兴夜寐,费了很大的精力,结果他很疲劳,老百姓、官员却都不满意。黄帝非常失望,在疲劳之中入睡,做了一个梦,梦入一个华胥国。在华胥国里,根本不需要费心去治理,所有的老百姓各安其性、各遂其命,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过得很好。管理者、领袖也就不用那么劳碌、焦虑。

《列子》里是这样描述的:“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没有人特意的去管理,老百姓也没有特殊的嗜好,大家都过着很自然的生活。这是一种上面无为而治、下面自然而然的生活。这是道家的一个文化梦——华胥梦,这是它最高的政治理想。这个政治理想也并不是虚空的,中国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无为而治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往往是国家休养生息发展的最佳阶段。

道家的第二个梦是蝴蝶梦,出自《庄子·齐物论》。道家非常关怀个人生命,“蝴蝶梦”代表了庄子对于个人生命的最佳状态或者说最完美状态的一种关怀。在《齐物论》的最后一段,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的名字叫庄周,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非常愉快,非常轻盈。他感觉这就是自己的最佳状态,都忘了自己是一个叫庄周的人了。忽然间他从梦中醒来,怎么又变成了庄周了呢?似乎作为人的这个状态不如刚才作为蝴蝶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人和物都是天地之一气,人和物之间的转化都是一气的变化,因此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共同的皈依,这就是天地、自然。人之所以会焦虑,会有得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与自己的本原——我们共同的自然给分割开了。如果没有这个分割,那么人的来来去去都是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什么焦虑了。所以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这是庄周梦蝶的状态。

庄子本人所追求的是人性自然而然的逍遥状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之外所向往的一种生命状态。谁不希望自己处于自由自在的逍遥状态呢?所以庄子的蝴蝶梦是我们人生永久的梦。中国文化为每个人提供了生命不同的侧面和状态,而这个逍遥自然的状态是我们永远向往的状态。

 

第三,佛教的梦喻。佛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宗,它也有其特殊的思想。大乘佛教对世间万物的本质有十大比喻,其中一个就是梦喻,就是觉得天地万物像梦幻一样。关于梦喻表达得最生动的就是《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好像梦幻泡影一样,不是真实存在的,像露一样,像电一样,你要这样看,它才是万物的本质。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到而来,缘尽而散,这就是所谓的“缘起性空”。这是佛教的世界观,是它用“梦”的角度来看世间事的一个理由。因为世间事都是瞬息万变的,它总会过去,因此也就没有永恒的自性。这是佛教看世界的一个角度,同时它也代表了佛教看人生的一个角度:我们的人生总是短暂的,只有佛性是永恒的,因此需要去觉悟。

以上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梦,而这些文化梦都属于中国文化中的“梦”的一部分,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

(二)文学梦

各文学名著、文学作品中还包含着非常生动、深刻的文学梦。第一, 黄粱梦与南柯梦。文学梦最有名的是两个梦:一个是黄梁梦;一个是南柯梦。这两个梦实质上差不多,而且都是产生于唐代。唐代是中国文化多元发展,文化非常活跃、昌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儒、释、道各有自己的存身之地,交融并行发展。因此人们的思想也比较丰富,对生命的思考、体验也比较多元。

 黄梁梦来自于《唐代传奇》里沈既济写的《枕中记》,后来大文豪汤显祖把它改编为戏剧《邯郸记》,因为《枕中记》这个故事发生在邯郸。《枕中记》说的是一个书生准备去赶考,到了邯郸的一个店,碰到一个姓吕的道士。书生跟这个道士诉说了自己的追求,说他想赶考,取得功名与富贵,做官、扬名立万(这是所有文人的理想)。然后这个道士就给了他一个瓷枕,说你先睡一觉,我给你做饭。于是这个书生就枕着这个枕头睡着了。睡梦中,书生梦见自己中了举,然后做官,娶了公主,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最后被奸臣陷害,等等。他所有的理想在梦中都实现了,但最终还是被奸臣陷害杀头,然后就醒过来了。等他醒来的时候,这个道士给他煮的黄梁刚熟。也就是在煮小米的时间里,书生经历了所有的荣华富贵。于是,书生感叹,我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即便追求到了也不是永恒的,那又能怎么样?于是他觉悟了,然后跟着这个道士出家了。

南柯梦跟黄梁梦差不多,来自《唐代传奇》里李公佐写的《南柯太守传》。说的也是一个书生,这个书生比较豪爽,帮人打架,跟人喝酒。有一天他喝多了,就在墙根底下睡着了。睡着后,他仿佛见到有人来请他。马车朝着大槐树下的一个树洞驰去,到了大槐国。然后他被招为驸马,又被封到南柯郡做太守,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了不朽的功名。但后来他也是被奸臣陷害,等等。这个书生醒来以后,发现他的院子前面果然有一棵大槐树。

这两个故事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引导我们认清生命中永恒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如果我们一生的终极追求就是功名富贵,那么这些都是空的,到最后什么也留不住。所以我们要把握生命中更真实的东西。

非常有趣的是,在《红楼梦》里面就有一个跟黄梁梦和南柯梦相关的情节,预示着《红楼梦》中贾府的命运。在古代,唱戏首先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神看的,人看戏的时候都是陪着神看的,因为古代演戏往往是在节日或祭祀等礼仪场合。而在这些节日礼仪场合看戏,往往有一个拈戏的环节,借此来占卜。

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神前拈戏中”,拈到的第一个戏是《白蛇记》,这是取自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创立汉家天下的戏。这显然预示着贾府的创业过程,贾母当然非常高兴。第二个戏是《满床笏》。说的是中唐最有成就的将领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他的儿子、女婿、部下,几十个人都在其中立功受奖、升官,遍布朝廷各处。所以每当上朝回来的时候,郭子仪家的床上都摆满了笏。郭子仪的一生是比较完美的,他是中国古代人认为完美一生的典型: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名;富贵寿考,得以善终;他的家族在整个唐代都一直被保护,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所以传统社会向来把郭子仪的一生作为完满人生的象征。因此,看到《满床笏》这个戏时,贾母有点吃惊,因为第二部戏就已经到了顶点了,不可能再好了。第三个戏是《南柯梦》,所有的荣华富贵到头来都是一梦而已,这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命运。贾母当然知道这个预示,所以她看了以后就不吱声了。

 

黄梁梦和南柯梦几乎是所有文学的核心主题,就是荣华皆幻,浮生若梦。文学在关注人生的时候,往往会透过这些浮华的表象,看到它最终的结局或者人性的本质,这是文学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二,游园惊梦与草桥惊梦。现在我们提起昆曲昆剧,想到的第一部就是《牡丹亭》。《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出就是《游园惊梦》。我们熟知的《牡丹亭》中的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都是来自于《游园惊梦》这一出。而汤显祖又最善于写梦,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另一部有名的戏剧是《西厢记》里面的《草桥惊梦》。文学梦主要是跟情有关,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记里面就说,一切的文学都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杜丽娘死了,生可以死,死又可以生,因为都是一个“情”字。凡是生不能死,死不能生的都是情不到,都不是真正的至情。因此,《牡丹亭》就是在塑造、追求一个“有情之天下”。这也是明朝末年新的文化思潮崛起的一个标志。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之前,传统“梦”比较简单的一个梳理。传统的“梦”既有文化梦,也有文学梦,而《红楼梦》恰恰是传统“梦”的集大成者。

那么,梦的实质是什么?一种梦代表了我们向往的东西,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还有一种梦代表了一种觉悟。鲁迅说:“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鲁迅对中国当时黑暗现实有了深刻洞察以后的一种觉悟,就是梦醒了。醒了怎么办?往哪儿走?这是一个思想家探索的过程。所以梦看上去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它却包含了很多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三)有大觉而后知大梦

在中国文化的文化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层面,就是梦跟觉悟的关系。梦是什么取决于你醒来以后觉悟到什么,有什么样的觉悟才能决定它是什么样的梦。《庄子·齐物论》里就讨论了梦的这种现象。他说,实际上我们在梦中是不知道梦也不懂得梦的。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梦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那么我们什么时候知道了梦的意义呢?是“觉而后知其梦也”。你醒了以后才知道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梦,比如梦见了蝴蝶,梦见了老虎,梦见了青山绿水,这是“我”的觉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有了大的觉悟、深的觉悟,我们才能从大梦中醒来。诸葛亮草堂春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就是一个大觉,是对当时天下形势的觉悟,对自身未来命运的觉悟。因此,觉和梦的关联才是我们的“梦”文化中最深刻的部分。

我们思考《红楼梦》就要同时思考这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现实的梦。它指向了一种觉悟。我刚才是在梦中,现在醒来了,就知道我要回归到那个更真实的部分。这往往代表了一种回归,一种把迷梦拨乱的回归。二是代表未来的梦。就是一个憧憬、一个想象、一个目标、一个梦想,这种梦往往代表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未来的追求。

《红楼梦》兼有以上两种梦。第一,它是对世俗追求的一种觉悟,觉悟到这些追求不是生命中真实的东西,也不是历史文化中真实的东西,我们要从中醒来,回归到人本真的生命。第二,《红楼梦》中有它自身的追求,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在里面构筑了一个理想的、青春的、有梦有情的世界。这就是前面汤显祖所说的“有情之天下”。《红楼梦》的这两种色彩使其成为一个“大梦”,一个有觉悟、有想象、有理想的梦。

 

三、《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文学造梦,所造之梦又能够让我们有所觉悟,获得智慧。《红楼梦》中的“梦”究竟是怎么构筑起来的?它构造出来以后获得了怎样的觉悟?这种觉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什么样的色彩?我们今天又该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梦”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对《红楼梦》之“梦”的觉悟的讨论。

(一)妙悟之路

《红楼梦》中有很多线索。从情感线来说,比如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他们俩的情感不断地生长,最后成为一个悲剧的结局;从家族线来说,这是四大家族不断走向衰落的过程。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发现《红楼梦》中还有一条线——觉悟线。这条觉悟线跟其他线是并行的,而且不受干扰,其主线的主要执行者是贾宝玉。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而且他喜欢的很多女孩都在他周围。可是他经常莫名其妙地就闷闷不高兴起来,那就是他觉察到了某种东西,而别人感觉不到。哪怕再聪明的人也没有觉察到,他却能感觉到,这是他觉悟的过程。因为我们知道,贾宝玉所代表的主人公就是讲《红楼梦》这个故事的人,所以他是经历着一个慢慢觉悟的过程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觉悟的过程,来梳理一下《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觉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共同的线索。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话,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框架除了情节以外,还有另外两种,一个是因果,总是给你编一个因果的过程。当然,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古人的因果观可能是无稽之谈,但这是古代小说的框架方式之一。比如《说岳前传》(《岳飞传》)里面一开始就编织了一个岳飞是大鹏鸟,他啄瞎了一只老龟的眼睛,这样一个故事来做引子,推展情节。我们再去看《水浒传》《红楼梦》,它里面都有一些前因后果。因果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框架方式,但也是民间喜闻乐见、话本评书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

再一个就是觉悟迷悟的过程。比如《金瓶梅》,它有一个色空的框架也是在迷悟之间进行的。《金瓶梅》描写了大量的欺男霸女的情节,感觉似乎是在宣传这种情节。然而恰恰相反,《金瓶梅》的作者认为自己是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警告。因此,它里面搭建了很多因果的框架,比如说西门庆一生到处去骗别人的妻子,拆毁别人的家庭,而他的儿子就做了和尚,身边没有一个女人。《枕中记》《南柯记》也都可以说是一个迷悟的过程。而《红楼梦》则是这样一个过程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初始的时候就给我们交代了,空空道人看了《石头记》之后觉悟,“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所以,觉悟的过程是《红楼梦》一个内在的线索。那么,这样一个内在的线索是怎么构造出来的?

多重世界

首先,《红楼梦》里为觉悟建造了一个多重世界。我们读《红楼梦》如果只看到现实社会的成分,那么我们对《红楼梦》的很多情节就很难理解,对它的很多意蕴也无法把握。实际上,《红楼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现实世界,它包含多重世界。第一重是女娲炼石的大荒山,这是《红楼梦》创始的本原。这个本原当然不是指开天辟地,而是指补天,补天意味着天地的再次重生。重生不是建造了物质的天地,而是一个灵性的世界,一个情的世界。

女娲补天炼了36501块石头,只用了36500块,最后留下了一块不用,弃之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青埂峰的谐音就是“情根”。留下一块不用,这是神话的根本要点所在,就是说这块石头是一块无用的石头。而“无用”恰恰是贾宝玉在《红楼梦》世界里最独特的特点,也是我们说的文学审美的作用——无用之用。《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那么这个大用是什么?它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建功立业,而是对于生命的、对于情、对于灵性的守护。“大荒”的意思一是荒唐,二是洪荒。“无稽”就是不可查找,不可考,没有什么依据,也没有什么时空,但是这就是永恒。在青埂峰下,在“情根”这个地方,这就是恢复到我们人性中最根本的那个部分。

 

第二重是太虚幻境。大荒山的世界是一个永恒世界,它不参与现实世界,但是它是这个石头,是这块宝玉,是《红楼梦》之所由来。在这个神话世界里面,设置了下一层的世界,就是太虚幻境以及西天的灵河岸、赤霞宫等。这个神话世界主宰着、预示着、安排着现实世界。这个神仙世界里有现实世界人的前世。比如说进入尘世之前,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的关联,因而有还泪之说。而这些都是被太虚幻境里面的警幻仙姑给掌握着的,她安排了一众仙人下凡历劫,这是这个故事后面的真正推动者。所以太虚幻境是一个神话世界,大荒山是一个永恒世界,太虚幻境是推动者。

第三重是大观园。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化身,是半仙半尘的世界。大观园的地位很特殊,它坐落于人间,却遵循着另一世界的法则。在它里面圈起了一个空间,给这些少男少女们提供了一个守护,让他们在里面可以用“有情天下”“人之为人”的法则无忧无虑地生活,这就是大观园。所以,大观园其实是对应着太虚幻境又被尘世包围着的,其中以贾府为第一层包裹,然后是整个社会的其他多层的包裹。

大观园是一个少男少女们青春友情的世界,这个世界很美好,但也很脆弱。贾府本来很显赫,足以给少男少女的世界(大观园)提供庇护,但是后来在外部世界的摧毁下,贾府自身也走向衰败,大观园也随之众芳飘零。

第四重是贾府所代表的世俗世界。这是现实的层面,透过前三重世界的眼光,它所追求的繁华、富贵、权力等,都是虚假空幻的,不过是到头一梦而已。

所以,多重世界是从贾宝玉前身那块通灵宝玉,被女娲锻炼的已有灵性的这块石头,到太虚幻境,再到大观园、贾府这么一个多层次的世界。

多重角色

在这个多重的世界里面还有着多重角色来守护、帮助通灵宝玉去觉悟。首先是来自于神话世界的一僧一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一僧一道可以出入于任何世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个世界是一个永恒世界,本来是没有人去的,但他们偏偏到那儿去了。而被弃之在青埂峰下的这块石头,一时凡心偶炽,说我怎么也要到人间去看一看繁华热闹才好,就请求这两个人带他下去历练一番。所以,一僧一道实际上是真正的把通灵宝玉推到世间的两个人。这两个人出入于神仙世界,他们的形象跟凡人是不一样的。在那块石头的眼中,也就是说在神话世界里面,他们俩人是“骨骼不凡,风神迥异”;而后来他们到了人间去点化人的时候,他们就不是神仙的样子了。甄士隐看到他们“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不是普通人,不是凡人,一看就是异人。

一僧一道在《红楼梦》里面、在“梦”中的功能就是普遍意义的护佑者和启蒙者。第一,要保护通灵宝玉的灵性不至于迷失;第二,在他迷失、迷蒙的时候要对他进行敲打、点化,对他进行启蒙。比如在《红楼梦》第一回里一僧一道就点化了甄士隐。甄士隐通过神奇的“白日梦”见到了一僧一道,继而从“白日梦”醒来之后又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了一僧一道的点化,最后经过失女、失火等一系列人生磨难,看破红尘,解出了一僧一道劝化世人之歌——《好了歌》,与道人飘然而去。

第七回由薛宝钗复述,一僧一道中的“僧”曾来到薛府,赠以“冷香丸”以治其热毒。而冷香也恰恰说中了薛宝钗性格的特点,其警示与点化之意也是较为明显的。

第十二回,跛足道人给贾瑞送“风月宝鉴”。这是《红楼梦》里面对于色和空之间的一个点化。贾瑞因痴心于王熙凤,被数次整治而痴心不改,跛足道人赠他“风月宝鉴”,本是让他觉醒,但是贾瑞仍然不死心,不愿意看背面的骷髅,结果一命呜呼。“风月宝鉴”是跛足道人对贾瑞的启蒙和点化,有的人一点化就觉悟了,有的人却至死不悟。

第六十六回,在尤三姐自杀之后,跛足道士又去渡化了柳湘莲。柳湘莲是一个很有灵性的人,在《红楼梦》里面也是男孩中一流的人物,但他却没有认识到尤三姐品性的可贵,直到尤三姐自杀以后他才觉悟,最后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这些事迹说明了一僧一道在人间的功能,就是护佑和启蒙,不仅是对于贾宝玉,对其他人物也都有所点化。因此,对于通灵宝玉来说,这两个人的作用尤其重要。第一,他们是引导者。如果不是他们的引导,这块石头仍然躺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缘入世。所以他们是携石头入世的引导者。第二,他们是护佑者。在宝玉迷失的时候、病重的时候,甚至要死要活的时候,他们来拿着通灵宝玉进行持诵以保护他。第三,他们是点化者。在丢玉时送玉,让宝玉觉悟到自己的本原、本性,让他觉醒。最后,他们也是接应者。《红楼梦》最后,贾宝玉穿着大红猩毡子斗篷,作别贾政的那一回,也是他们去毗陵驿接应的。宝玉来是由他们护送,去也是由他们负责接应。因此,一僧一道这两个角色在《红楼梦》的四重世界中穿针引线,作用非常重大。

其次,一僧一道在人间有两个模仿者、两个幻影——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是尘俗世界中另一个形态的一僧一道。他们在整个人情故事网络中担任着中介者和证明者的角色。贾雨村大家都觉得是个坏人,在《红楼梦》里面没有比他再坏的了,他贪赃枉法,用各种手段巴结权势,最后又落井下石,但是《红楼梦》里他这个角色不是以他的道德品行来定位的。

 

甄者显真,贾者从俗,流转尘寰。具体说,甄士隐是一道,贾雨村是一僧。甄士隐得道后是道士,贾雨村曾寄居葫芦庙,后来回目中说他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葫芦”就是糊涂,“迷而未悟,仍在葫芦之中”。贾雨村有这么一个功能和角色,他自己原来并不知道。《红楼梦》这部书起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结于《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也说明了他们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贾雨村是贾宝玉的真正知己。在整个《红楼梦》里面,对于贾宝玉的生命原形,对他这一类型的人格解释得最清楚的就是贾雨村了。他知道贾宝玉这种精灵古怪的灵性是来自于天地间真气和邪气揉合而成的一种精灵之气,代表了历史上各种各样不从流俗的那些人的品格。在这一点上,贾雨村对贾宝玉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警幻仙子。警幻仙子是红楼一干人物下凡历劫的推动者、主导者,有时也是直接点化者,贾宝玉梦游幻境,她以册,以曲,以情,反复晓喻点化。她的文化形象很空灵,既像道家的仙子,又像佛教的菩萨,她所居之地,既是太虚幻境,又是真如福地。

最后一个重要角色是女娲。女娲是红楼世界中最高的神,是创造者。她的作用不是像上帝、盘古那样开天辟地,而是补天,具体说就是创造灵性世界。她是灵性和情感世界的创世者。《红楼梦》中有一句话提到:“这个石头经锻炼灵性已通”。可见女娲的这次炼石补天,所创造出来的是灵性的东西。另外,女娲把石头弃在青埂峰下,因此也是第一推动者。她居于历史和现实世界之外,是荒唐(大荒山),是无稽(无稽崖),却是性情的根源地(青埂峰即情根)。

多重觉悟 

多重的世界和多重的角色共同推动通灵宝玉到人间历劫,一步步觉悟,再返回到生命的根本。因此,觉悟的过程也是有多重觉悟的。我们主要从主人公的角度,以宝玉为例来看觉悟的层次和轨迹。

第一,情中悟。这个觉悟不是单纯的像佛教禅宗那样一种觉悟。贾宝玉是在人世间流转的,所以他的觉悟首先是在情中去悟的。第五回贾宝玉做梦进入太虚幻境,太虚幻境里面的对联对他有所警示,点化他大部分人世的情都是虚幻的把握不住的。所以它的牌匾横批叫“孽海情天”,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情,但是也有无穷无尽的孽,造出来的情不都是甜美的,还有无数的冤孽。所以它的对联叫“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因此,警幻仙子点化他,想让他不要痴迷于情的时候,给他看了各种各样的册子,而这些册子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告诉他情之于人所带来的是什么。他饮的茶名字叫“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一窟”,看上去是洞窟的窟,实际上是哭声的“哭”。“千红一窟”,千万的女孩都一齐哭。“万艳同杯”,千万的女孩一同伤悲。还有红楼梦曲,每一曲都预示着一个或者两个人的命运,《终生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大约都是说荣华不久,爱恨空花,所有的这些都是镜花水月。警幻仙子用这些不断来点化贾宝玉。他觉悟了没有?没有。不经历一番艰难,很少有人能觉悟。因此,尽管贾宝玉很早就看过各个册子,应该说冥冥之中也知道各个人的命运了,但是所有的东西他都需要亲身去经历才能有所觉悟,有所回归。

第二,理中悟。宝玉有时从理中悟,从书中领会。这种觉悟在《红楼梦》中有好几段。第二十一回贾宝玉读《庄子·胠箧》,看到“绝圣弃知”一段而生情爱皆烦恼的想法,遂续了一段:“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就是说很多聪明才智,很多难得之物,其实都是给人世带来纠纷和祸乱的,我们若要把这些去掉,回归到天地之间那种质朴、原始和自然之中,一切都太平。

第二十二回贾宝玉调停黛玉与湘云矛盾却两边不讨好,他就想,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样一些女孩,她们这么可爱,但是也这么令人烦恼,如果没有她们,那不是就没有这个烦恼了吗?于是又说:“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把这些太美的什么的都给灭掉,大家美丑都一样了,“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后来当然被林黛玉给骂了,说他“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后来他又想到《庄子·秋水》里的话,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烦恼都是自找的,你还去做这个事干吗?这些也都是他的随时觉悟,并不是很深刻。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得意的几本书,如《周易参同契》《五灯会元》等,都很神秘,但实际上看了以后也觉悟不了多少。因此,《红楼梦》也对这个道理有清醒的认识。就是书上的道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用真实的生命去觉悟。

 

第三,从事中悟。比从读书中悟得更深刻的是从事中去悟。《红楼梦》有一条内在线索,让贾宝玉一步步走向觉悟。贾宝玉能够在一些小事中觉悟到生命的本质或者说情的本性。比如第二十二回,因为薛宝钗过生日,贾母让过生日的人自己点戏,于是薛宝钗点了很多热闹的戏讨贾母欢心,其中就有《醉打山门》《西游记》。而贾宝玉不喜欢这些特别热闹的戏,就说“只好点这些”。薛宝钗却说,你懂什么,这戏里面其实是有契机的。比如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你以为这只是热闹?里面有一首《寄生草》就非常好。鲁智深在打死镇关西以后,被赵员外收留,推荐到了五台山寺做和尚以避祸。但是他又忍不住喝酒吃肉,醉打山门,最后只能离开五台山,其中就有一段唱《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就是这么一段,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下子就击中了贾宝玉,让他想到了人的生命来去的问题,觉悟了很多。

另外,薛宝钗点《西游记》也不是偶然的。《西游记》与《红楼梦》其实有很多对应。比如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贾宝玉是一块石头;孙悟空在去学艺之前号称“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绰号就叫“混世魔王”;《红楼梦》里面的真假宝玉和《西游记》里真假美猴王也有相似之处;另外,孙悟空、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也很相似。所以,在这些的生活细节里面,贾宝玉都可以有所觉悟。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山坡后听到黛玉念《葬花吟》至“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推之于他人,亦至无可寻觅,自己又安在?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如此,一下就推想到生命的本原。

第三十回贾宝玉见到龄官划“蔷”之痴,悟到人各有缘分,“各人各得眼泪”,不可能所有女孩的眼泪都为他而流。桩桩件件聚散离合的事,都对他敏感的心灵有所触动。这种觉悟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很自然的,但是对贾宝玉这样一个锦衣玉食、所有的人都围着的人来说,他能够达到这样的觉悟实属不易。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即便在最热闹的时候其实也非常悲凉,因为它要从繁华一步一步地走向灭去的时候,但是只有贾宝玉一个人每次都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种悲凉。这就是贾宝玉的事中悟。

(二)所悟何事?

这个世界,这些人、这些事都让贾宝玉一步一步地走向他的觉悟。那么,他究竟悟出了什么?我们来看《红楼梦》里怎么说的。

这些觉悟也不是《红楼梦》自己所悟,《红楼梦》之觉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的觉悟。

第一个觉悟,幻和空。《红楼梦》首先看破了我们生活中所追求的很多其实都是很幻灭、空虚的。很多人把一些表面的目标当作终极、永恒的东西去追求。这些都是不实在的。如果我们想让生命获得真实的意义,那么这些意义就不能建立在虚幻的事物之上。

第一回,石头请求一僧一道把它携入人间,去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历劫,一僧一道就劝他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红尘中确有一些乐事,但问题就是不能永远依恃。这些好事,不管钱也好,家庭也好,爱也好,功名也好,利禄也好,它让你很高兴,但同时高兴也是不持久的,你不能老靠着它。一件事发展到了顶点,总会走向衰落,没有一件事是完美的,总会有美中不足。好的事总是多磨,永不能让你觉得完美。所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什么东西是“空”的呢?《好了歌》及《好了歌注》对此有最好的说明。将相功名,金银财富,妻子儿女,都是绝大多数红尘中人一生的追求,但这些都瞬间即变,不可依恃。对经历了家族败落的曹雪芹和作品中的甄士隐来说,“无常”二字就在眼前。在《红楼梦》里最深、最根本的表现觉悟的就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世人都道神仙好”,神仙的世界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一种永恒的世界。可是人人能够达到那个境界吗?达不到。为什么?“只有功名忘不了!”因为很多人还是忘不了世间的功名。“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建立莫大功名的那些将相们在哪儿呢?荒冢一堆草没了。……一僧一道用此《好了歌》点化甄士隐,劝他不要执着于眼前当下,或者追求世俗、短暂的东西,要找到生命中那个最根本的东西。

甄士隐很有悟性,做了一个《好了歌注》,把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繁华梦想到头归空的事都给说了一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总的来说《好了歌注》是说,我们追求的不真实、不永恒太多了,大家都不是处于生命自身的状态,反而像那些流落他乡的流浪者。这是传统文化中从古至今就有的一种智慧。我们生命中的追求,最终要落到那些根本追求上。如果我们只是追求眼前的暂时的东西,那么这种追求不能够给生命带来终极意义的,它很快就会有所变化,不能长保。

这种觉悟,代表了中国文化对于兴衰际遇由来已久的领会与警示,《老子》第九章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红楼梦》里面继承了这种智慧,其实无非是希望人在追求生命的最终意义的时候,不要把生命的终极意义放在生活中的一些暂时的或者表面的事物上。对这一点,《红楼梦》中特别强调,觉悟很深。比如《红楼梦》贾府的家庙叫“铁槛寺”,后来停灵的地方叫“馒头庵”。这个典故来自于唐朝王梵志的白话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后来宋朝的范成大有一句诗归结了这个思想,叫“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是第一个觉悟:幻与空,如果我们用一生去追求这些表面的暂时的价值,到头皆空。

 

第二个觉悟,命和数。中国古代特别强调我们要知命,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来到人世间的天命,孔子说,“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到这个世间是来干什么的,要做成了什么事才算是不辜负此生。而这件事能不能做、能不能做成,可能就与上天赋予你的禀赋和条件有关系。

《红楼梦》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命定式的情节展开。虽然我们非常关心《红楼梦》中每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命运都已经注定。第五回贾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她周围那些女孩的命运在册子里都已经写好,这就是一个命定数。因为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他们下去只是历劫的,结局在下去之前都已经规定了。

尽管每个人的命运已经注定,对于人生的觉悟还是需要每个人去体悟和认识。因为个人都有个人的因果和缘分。比如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贾宝玉无意中看到了龄官不断地写“蔷”就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喜欢的是贾蔷,不是喜欢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缘分。后来贾蔷跟龄官果然结合,这是对此缘分的一个展示。

更奇妙的是袭人和蒋玉菡的关系。在整个《红楼梦》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袭人还是贾宝玉、王夫人,他们都认定袭人将来肯定是贾宝玉的姨娘。因此,袭人很早就以身相许,都打算着如何服侍、照顾贾宝玉了。而且王夫人还提前给了袭人待遇,提前把她的月份银子调成了如夫人(古代女子称谓,一般用来代指妾)的。但是袭人最终还是没有缘分跟贾宝玉在一起,而是跟蒋玉菡更有缘分。这种缘分在很早的时候、在冥冥之中就开始了。

第二十八回的时候,蒋玉菡赠给了贾宝玉一个“茜香罗”的汗巾,贾宝玉回赠给他的汗巾就是袭人的。这就无意中结缘了。后来蒋玉菡说酒令的时候说了一个“花气袭人知昼暖”。这都是一些小线索,预示他们以后的一些命数。所有人事的费心安排,都及不上冥冥中因果和缘分的力量。这些缘分是许多前世和今生的因果积累而成,但又是人力所不能窥破和勉强的。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湘云和她的丫头大谈阴阳,又恰好捡到了贾宝玉丢的金麒麟,因此伏下她和宝玉可能相守余生的伏笔。

《红楼梦》中最大的定数是贾府无可挽回的败落,虽然很多人努力想减缓其速度。第五回宁荣二公托付警幻好好点化宝玉,无非是为了家族未来;秦可卿在死后托梦王熙凤,也是为未来的衰落做准备;贾政在看了从贾母、贾妃到姑娘们的灯谜之后,也悲于其中不祥的谶语,领悟到家族无可挽回的宿命。因此,我们后来所说的《红楼梦》是对于贾府所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衰败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就是在这个意义上。

第三个觉悟,本原和本真。对于《红楼梦》来说,其更核心的部分所觉悟的是本原和本真。因为在《红楼梦》里面的生命其实是有本尊和原形的,它的本尊和原形都来自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红楼梦曲》引子上来就说:“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这句话很深刻,它其实代表了两种本原:一是情种,是人性原初的青埂峰情根之处,是人性原初的那个真性;二是鸿蒙,代表了世界原初。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教,但是后来三教都有所衰败。《红楼梦》其实做了一个文化的还原,让三教归真,揭开一切的假。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难题,就是我们如何判定曹雪芹(或者说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的态度。《红楼梦》中,贾宝玉对读书考功名是非常反对的,称这些为“禄蠹”,但是他对于经典,对于情感,对家庭情感又看得很重;他经常骂和尚,骂道士,骂尼姑,骂道婆,但是他对一僧一道,对于圣人又都很尊重。因此,《红楼梦》或者说贾宝玉不是抽象地对儒、释、道三家哪个更爱好,他是尊重或遵循一切的真而反对一切的假。认识了假的,就会回归真的。

实际上《红楼梦》文化中似乎重新创了一个教,我们可以叫它“女娲教”。这是一种文化还原,把文化还原到三教未分之前那个神话洪荒的时代,让我们的天地回归到鸿蒙,使人性回归到情根之处,在那个地方重新立教,重新探讨它的新生命。

 

所以在《红楼梦》里,第五回借贾雨村之口为贾宝玉作了一个历史还原,追溯贾宝玉这一型人物的谱系与同道:历史上的那些逸士高人,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情痴情种,如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米南宫、倪云林;奇优名娼,如李龟年、卓文君、红拂、薛涛、朝云等,这些人既不是大奸大恶,也不是大圣大贤,但他们的事迹中无一例外都贯穿一个“真”字。他们都曾经在艰难中挣扎着活出一个自我来,尽管有人因此丢掉了性命,有人因此丢掉了江山,但千载之下,他们的形象仍是凛凛如生。我们可以在这个谱系中去看宝玉这个人物,去理解他以及一众女孩子的意义和魅力。

所以,实际上《红楼梦》是把生命还原到少年时代的“有情之天下”,是以少年的视角,写少年情怀。在大观园里其实有一个法则,就是“有情之天下”的法则,这是汤显祖所创立的一个传统。“有情之天下”是在前面看破了喧嚣的世间、虚假的追求之后,仍然守望纯真;在看破红尘之后,仍坚信有情有爱。而《红楼梦》则是一部守望真性情,守望真实生命的书。

(三)觉后的风光

《红楼梦》这种觉悟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什么色彩?第一,怀悲悯意。觉悟后的人,像佛一样,怀有悲悯之心。《红楼梦》的写作与其他很多写作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一种觉悟后的悲悯。

为什么《红楼梦》里面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每一个都很生动,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因为作者没有脸谱化、概念化这些人物,对每个人都怀有悲悯之心,看到他们的艰难挣扎,哪怕是一些不算是很好的人,比如薛蟠。薛蟠在《红楼梦》里是一个很混帐的人,他打死人也不在乎,又抢了香菱。但是薛蟠之所以成了这个样子,是因为受到了不好的教育,父亲早死,家里有钱,母亲溺爱,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好的教育。薛蟠生命中最缺的就是得不到的东西。你要给他一个得不到的东西。

后来薛蟠看上了柳湘莲,想去调戏她,结果被柳湘莲暴打了一顿,这个暴打对于薛蟠来说就闪现出了生命的光华来,他后来跟柳湘莲成了朋友。在柳湘莲出家以后,只有他还留恋,只有他流露出真情。所以对薛蟠这样一个人,《红楼梦》充分体现了他生命背后的这种妄,这种盲目,这种可怜之处,把他给活化出来,而不是单纯的脸谱化。

从《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细节的刻画,比如赵姨娘、贾环、贾瑞,这样一些不可爱甚至我们定义为坏人的人物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可怜之处,看到他们在艰难中的挣扎,这是《红楼梦》所怀的一种悲悯之心。

 第二,作平等观。《红楼梦》中有一种很难得的平等观。举个例子来说,《红楼梦》很精彩的一个片段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以后什么都不认识,听到钟“当”一声响就吓了一跳,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以为是她亲家。但是《红楼梦》并没有止于这一点,它所说的不是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故事,作者在此也没有鄙视乡下人之意,而是在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盲点,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比如后来贾宝玉到了乡下,看到各种农具啧啧称奇,觉得新鲜得很。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无知,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盲点。 实际上在这里,对于贾宝玉和刘姥姥的生命形态,《红楼梦》就做了一次平等观。在这种平等中,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缺憾。重点的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己的缺憾,而去补足、站稳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分千百心。用一人之手,写万人之心。《红楼梦》四百人栩栩如生,作者写粗俗的可以写得像薛蟠粗俗,写高雅的也可以写得像林黛玉那么高雅,有的雅得都有点强迫症,比如连林黛玉都看不上的妙玉,写到谁就变成谁。《红楼梦》的诗词并不是首首都好,但关键是让你感觉到那里面那个人物就是从那个时刻生出来的。这不仅在于作者有才华,也在于他佛菩萨的心肠,能够体悟到每个生命的独特之处。

 第四,惜当下之缘。觉悟之后就会珍惜当下之缘。一个人生命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过,把每一分钟当唯一的一分钟过,这就是历劫情缘。贾宝玉就是这样,很早就有人点化他,他是要回归到那个地方去的,因此他只是来历劫的。所以,即便是一天一秒的缘分,那都是很深的缘分。这就使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就是生命之缘。

所以,贾宝玉经常感到非常悲凉,因为他对生命有一种觉悟,因此总要去感受他的当下之缘。第十五回秦可卿出殡的途中,暂借农家休息,宝玉遇到乡下姑娘二丫头,喝令他不要乱动纺车,还为他示范了一下纺线。这短暂的相处,宝玉就十分珍惜留恋。后来他们要走的时候,宝玉发现相送的人群中没有二丫头,不禁有一丝惆怅。等到坐上车,他看到二丫头抱着弟弟跟一群姑娘大说大笑地走了。这瞬间,他感到自己可能一辈子再也不会再见到二丫头,但是见到二丫头的缘分,他非常珍惜。

 

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觉悟其实包含着对于我们历史文化中真实价值的思考和体验,包含着对于生命的真实价值持续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继承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梦和文学梦而重新做的一种更新。因此,《红楼梦》带有非常强烈的觉悟色彩与哲学色彩。

王国维曾经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它一方面重新审视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所追求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进行了一种清醒的觉悟,也对那些虚假的东西进行了批判。批判假是《红楼梦》的核心之一。同时,它也感悟到了传统封建社会、传统大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落。所以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首挽歌,但同时它也提出,以女娲教回归生命的本真之处,用那种文化来重新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创造一种有情之天下。《红楼梦》虽然是挽歌,但也是新人类、新时代的第一声啼唱。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孕育了我们的整个文化、整个民族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丰富的,并不是说只获得一个概念就能够完全理解,需要我们花功夫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各种思想中、从历史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吸取养分,去丰富它的内涵。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215/10341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