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流浪地球》:一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
2019年02月21日 08:41
2019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在火爆国内影院的同时,在海外市场同步上映的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便高达263万美元,创下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开画最佳成绩,引来外媒和当地观众的广泛好评。《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纷纷刊发报道,“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而且在影片中看到了异于西方大片的价值观”。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这部电影收获的口碑与票房,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的电影工业体系也正日益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已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的不断进步,中国科幻电影逐渐形成需求市场。在《流浪地球》的导演看来,《流浪地球》的出现恰逢其时,不仅满足了中国观众对未来的想象,也让全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考方式。这部现象级作品填补了国产硬科幻电影的空白,值得自豪的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创团队成员都是中国人。
这部影片从小家庭、小情感切入,做到了生动、细致、真实的表达,在创作手法上实现了中国电影新的书写、新的制作、新的突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惊呼国产电影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准,同时为中国人能够用中国元素讲述自己的科幻故事而自豪。
《流浪地球》的热映,展现的不仅是科幻类型电影的突破,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好评如潮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一跃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截至到2月17日,该片的票房已经登上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名。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也获得了很多海外观众的一致好评。那么这部电影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涵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象征着人类面对艰难险阻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强大力量。
作为一部灾难题材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与同类型的好莱坞电影叙事风格不同,片中人类没有选择如何逃离地球,而是全球人民共同合作的“带球跑”,这种有难同当的思想理念是中国特色的叙事思维,这种思维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集体主义,不是自我主义。《流浪地球》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不同在于,该片没有超级英雄,参与救援的都是普通人,救援的成功是靠着每位成员的智慧和勇气。中国人对集体主义的认同感很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贯穿影片始末,这种不惧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富有中国气质,令人动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合作,不是封闭自守。《流浪地球》中,一万一千座行星发动机是“带着地球去流浪”的重要工具。如此众多的行星发动机分布在很多国家,如果没有取得一致的合作,有个别国家另有算盘的话,恐怕“流浪地球”计划也就不会很顺利。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开放合作,才是人类正确的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急公好义,不是独善其身。《流浪地球》中,中国宇航员刘培强毅然放弃了原本可以活下去的可能,操纵领航员空间站撞向木星,将其30万吨的燃料助燃,帮助地球成功脱离木星引力,这就是中国人“急公好义”的宝贵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如果每个人选择“独善其身”而不是“急公好义”的话,也就没法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了。
《流浪地球》电影导演介绍,在编剧时制定了一个规则:拯救地球的必须是全世界人,绝不能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堆人或某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但最后的结局,必须合力做到。这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深刻的宣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案例栏目投稿邮箱为:anli@71.cn,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责任编辑:王梓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221/10346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