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

2019年03月04日 16:54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大家好,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2016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了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的高度关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阳历,是我们中国人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并且分别予以命名的一种时间制度,和同属于太阳历的公历日期基本是相对应的。但是和公历不一样的是,这个时间制度是太阳历和物候历的结合,它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特定的季节、物候、气候相关联。这点首先就突出表现在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中有八个反映了季节变化,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有四个反映了物候变化,像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还有五个反映了温度变化,像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还有七个反映了降雨降雪,像雨水、谷雨、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等。其次突出体现在附属于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候上,我们知道,每一个节气都分成了三候,每一候是五天,共七十二侯,比如像小满,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麦秋至。直接能够反映出来气候和物候是直接相关联的。

二十四节气完整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作为天文历和物候历的一个精妙的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有人甚至称它为我们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它是古代民众在长期生产实践当中不断求索认知总结的智慧结晶。

我们有一个历史学家叫柳诒徵,他曾经说过:“古之圣者,殚精竭力。”从羲农一直到尧舜这样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才获得成功,那么这里面就是包含着对测度时间的一个历史,这其中包含着对节气的探索和掌握的。二十四节气它正是中国人查玄项之运行,示人民以法首的这样一个产物,古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尤其是太阳周年的运动来认知一年当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这样的一套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是我们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在《尚书》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尚书·尧典》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也就是说当时是根据日影的长短,以及黄昏时分南中天的星象来判断这个时间,来测度这个时间,确定季节、月份。从这里我们看出当时已经发现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二至和二分,里面日中、宵中就是春分和秋分,日永和日短就是夏至和冬至。也就是说把握住了二至二分和季节变化的关系。

除了文献记载的史料之外,考古的发现也提供了一些证据,比如说200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观象台,以实物来表明,至少四千年以前,我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测定节气的专门技术。

当然也有人说这个地方就是尧都,如果真的如一些专家所说是尧都的话,就有考古的发现和文献《尧典》当中的记载来互相印证。

根据考古发现,山西襄汾的陶寺观象台由十三根夯土柱搭建,成弧形。考古队就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的夹侧来观测塔儿山的日出方位。从这个观测点来测算,圆形的地方观测塔儿山的日出方位,发现从第二个夹缝看出的日出是冬至日,从第十二个夹缝看出的日出为夏至日,从第七个夹缝看出的是春分和秋分。那么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四时八节,也就是二至、二分、四立都已经出现了。像《左传》昭公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这里面的分、至、启、闭,就是二至、二分和四立。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出现,公认为是在西汉时候的《淮南子》中,当时的节气顺序和现在的相同,但是名称上还是略有差异,比如说惊蛰称为雷惊蛰。在另外一本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著作《逸周书》当中,节气的顺序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说惊蛰是排在雨水前的,谷雨是排在清明前的,这就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是不断丰富,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被定入了历法当中,自此以后,它一直就成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国家事务,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伟大发明?这里面学者也在寻求其中的原因,因为人类生存的时间维度,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需要统一的节奏来安排生产和生活,需要记录历史的,这些都必须要测量时间。那就必须要掌握测量、记录时间的方法。不同的社会其实是有不同的时间单位和不同的计时方式的,比如古埃及人,他们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在观察尼罗河的涨落和天象关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现在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历。

世界这么大,中国形成了二十四节气,首先和自然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它才会有明显的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在地球上实际上只有中纬度地区才有这样的条件,就是四季分明。也就是说,它只能出现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带,我们国家地域非常辽阔,黄河中下游地域正处于中纬度地带,这个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

第二个是和农业文明的发达有关系。我们国家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我们国家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农作物是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的,农业生产和它的生长规律相一致,要春种,夏耘、秋收、东藏,才可能有好的收成。

一方面中国人很早就强调要不误农时。由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很早就采取了一个精耕细作的模式,对于准确把握时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成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出现的重要的因素。另外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达,也为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比如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满、芒种,就是掌握了农作物生长规律之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它对于农业生产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我们有句谚语叫“种田无好例,全靠看节气”。这是节气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一个高度概括。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可以说为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这样的客观基础其实并不一定导致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事实上,在历史上确实是出现过其他的节气系统,比如《管子·幼官》里面就保存了三十节气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下每个节气是12天,不像现在的节气,每个节气是大约15天左右。那么不同节气系统的存在,就说明在客观基础之上,人为的划分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也就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创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我想也是不为过的,不过正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取代了其他的节气系统,一枝独秀。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不是三十节气成为我们的时间制度?按照刘小枫教授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出现之前,人们依靠月相来观察确定时间,并确定一年为四季、十二个月和360多天的传统时间框架。由于这种框架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划分节气很难不考虑这一套系统。那么在这一套时间系统面前,三十节气就显得左右为难,它既不能被四平分,从而让一年四季当中每一个季节的长度相等,也不能被十二去平均,处理和十二个月的关系。相比之下二十四节气就可以左右逢源,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每个季节是有六气,每个月是有两气,很均等,很平衡,使用起来也比较的方便。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二十四节气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谈到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其实一旦谈保护的话,往往是因为它已经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二十四节气也是如此。可以说在2016年之前,它并不太受人们的普遍关注,有它一定的生存困境,这个困境我想是因为这样几点:

第一,它作为时间表记的意义大大降低。我们前面说到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种时间制度,是一种计时的方式,它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时间的一种切分方法。尽管有定气和衡气不同测量测度的方法,但是总之它是把这个回归年做一个二十四个段落的划分,分别给它来命名。节气就和岁(或者称年)、时、日、月、时辰、时刻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时间单位。但是现代社会我们的计时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时、月、星期、日、小时、分、秒等等成为基本的时间单位,二十四节气很多人是连它的名称也说不出来的。

第二点就表现在,节气作为国家行政和举行国家祭祀礼仪的时间节点意义全面失落。“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这是古代帝王的大事,而重要的节气日也一直是国家行政的时间节点,是月令的重要的内容。比如说根据《礼记·月令》里面对立夏日的记载:“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立夏之曰,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这就是讲立夏日也有种种的活动。

另外《左传》里面有句话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祭祀活动,祭祀礼仪,通常也是在节气日来举行的。比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朝日,秋风夕月,还有霜降祭旗等等。

北京现在还有几个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这些祭祀的活动都要选择在节气日来举行。以清代为例,从顺治帝到光绪帝260多年的时间里面,在北京天坛共举行了199次的冬至祭天活动。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国家政策的颁布,它的实施,一般都不会关注是不是节气日,国家层面的祭祀礼仪更不要说,也是和节气没有必然关系的。

第三点体现在节气的活动大大的减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节气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着或多或少的习俗活动。一些节气日还发展成了重要的节日,习俗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如今我们看到堪称为节日的节气日已经不多了,比如说过去像夏至、冬至、立春等等都是活动非常丰富的。但是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的习俗活动数量少,而且流行度也不够普遍。我们就以立春日来做说明。历史上立春日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活动,民间甚至有“新春大如年”的说法,或者说“春朝大如年朝”。“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春日要举行盛大的迎春礼,这一活动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到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甚至在民国有一些地方还在兴盛,他就成为了官民共建共享,共同参与的一个大型的礼俗活动。在迎春礼之外,人们还要鞭春,送春,有特定的立春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和社交习俗。比如这天人们要吃萝卜要吃生菜,叫咬春、嚼春、啃春;要吃春饼,吃春卷,饮春酒,还要贴春牛图;剪春花,剪春叶给自己戴上来打扮自己,还要给小孩子来佩戴春鸡春娃,;朋好友之间要互相拜春,会春客,祥春福,喝春酒等等。立春时节,我国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但是经过人们很特意的一种营造,天地之间已经洋溢了春天的气息。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活泼生动而且充满诗意的活动在当下很少见了。在当代,清明节可以说是一个保留习俗活动最多的节气日,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日,但是我们也看到,它的习俗活动相比于之前,民国之前也是大大的减少了。

第四点,节气作为农业生产指南的作用,也是大大下降了。农业生产最讲究的是不误农时,对于准确把握播耘收藏的时机提出了要求。前面说到,二十四节气是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形成之后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撒下地”;“人随节气变,保证吃上饭”等等这样一些流行很广泛的谚语,都很好的揭示了这一点。还有像“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像“寒露蚕豆霜降卖,种了小麦种大麦”等等,都显示了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指导作用。

但是现在这种作用也是大大的降低了,因为很多的农业生产劳动者已经不再依赖二十四节气,我们现在甚至有很多的反季节果蔬,他们的生产更是和节气失去了联系。

第五点,节气作为日常生活风向标的功能不再突出。应该说节气不仅关乎生产,而且身系生活,往往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具有规范作用和指导意义。比如明代有本书叫《帝京景物略》,里面记载了明代北京的人们“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曰呷秋头水,生暑痱子”。就是立秋的时候不要喝生水,如果喝生水的话就会生痱子,这些对人们来讲是具有提示意义的;还有谚语说“清明过十天,单衣单布衫”,告诉人们根据节气要调整自己的穿衣的多少;还有像“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都是告诉人们要根据节气来安排饮食所需。

但是现在我们也是觉得大家已经很少再关心节气和生活的关联,所以整体上看到二十四节气在时间制度,在国家事务,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是普遍势微的。我们对节气的认知和理解也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比如说一个问题,节气到底指什么?很多人会认为节气就是一个时刻点,或者节气就指的是一天,就是交结的那一天,但事实上节气应该是一段时间,至少大约是15天的一段时间,而不仅仅是节气日。

 

节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生存的困境?我想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它和我们近现代以来深刻的社会变迁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对节气的依赖性来认识节气和利用节气的。但是随着我们现在的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一个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到第二、三产业。那么第三、三产业,可以说依赖更加精细的时间制度,它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了。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这种时间的表记功能,对农业生产,对日常生活的指示功能都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原因我想是和我们中国人的宇宙观,以及月令思维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传统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种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关联宇宙观。这种宇宙观主张的是宇宙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在它和它者的关系中来显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阴阳的对立分别和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的法则,即便时间的变化也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像先秦时候的管子就已经提出来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意为宇宙的理想状态是阴阳调和,人生在天地之间就要循时而动,要顺应阴阳的变化,并且要促成阴阳的调和。

基于这样一种有机整体的宇宙观,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的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当中,所以这个物理的时间,就被文化化了,它被划分为前后相去,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天空当中日月星辰的运转,位置的变化,和大地上的草木荣枯,风雪雨霜,鸟飞南北,就成为时间段落推迁往复的具像表征。每个时间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属性,这些各具属性的时间段落,就成为国家政令和以天子为代表的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它就要求人的活动要高度和时间特性保持一致。同时,人适宜的活动也能够对时间的转化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说在古人的心目当中,时间不仅仅是人事活动的纬度,还是决定着人事活动成败的根本力量。那么节气日是什么?节气日就是重要的时间的转化点。所以古人特别重视节气日的人事活动。那么节气日之所以在传统社会当中成为王政的时间准绳,成为这个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成为日常生活的方向标,就是以这种关联宇宙观和月令思维模式为基础的。

但是近代以来我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和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就渐渐的取代了关联宇宙观,月令思维模式也深受影响,很多人不再相信天象物候和人事之间会互相的作用,会互相的影响。

第三点我想和我们的历法变更,文化示意有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组成部分,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源自西方的公元纪年就代替了传统历法,成为官方的正式历法。尽管在官方公布的历书当中还有二十四节气的一席之地,但是它的重要性程度明显下降了。而且我们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国传统的历法,都被称为农历,被称为阴历,这也是重要性明显下降的表现。和这个相关,对二十四节气的系统介绍也比较少见。这也就反映了二十四节气在生产生活领域作用的下降。

最后一点就是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综合的载体,里面既有国家祭典,又有生产仪式和习俗活动,还有像谚语、歌谣、传说、诗词、工艺品、书画等等文艺作品,那它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像现在我们一些重要的报纸上面,还没有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标注,我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面对我们前面所说的二十四节气的势微,我们也没有给予他一个格外的关注,直到近几年,随着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开展,才开始给予重视,并加以保护了。

我们前面讲到二十四节气的困境,我们现在要对它进行保护,仅仅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吗?还是说它仍然有它的当代价值呢?我想下面就谈一下这个问题,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二十四节气它无疑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我们今天已经步入了现代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那么二十四节气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这个应该说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时移世易,现在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二十四节气所处的环境和它所生发的环境十分不同,这些因素无疑是给二十四节气的生存提出了挑战。那么它也使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它不再具有现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

我想说它仍然具有时间表记和季节转换的提示意义,我们前面讲到了,说二十四节气它是一种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也是一种阳历。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有着很大的不一样。因为我们国家目前实行的是一种公历和中国传统立法并行,公历为主的一套历法。如果我们在其中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标注和使用,就意味着我们中国在和世界的节奏保持一致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和元素。不仅如此,由于二十四节气从名称上就能够反映季节变化,反映雨水变化,反映物候气候的变化,那么它就具有了公历所没有的那样一种实际转换的提示意义。也就是说阳历不会告诉我们立春了,但是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会告诉我们哪天要立春,春天要来了。

从时令上来讲的话,立春仍然是春寒料峭,我们说在北方可能还是下雪,但是这样一个名称让人心中已经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春天的一个期待。这个东西是阳历不能带给我们的,还有像冬至,冬至来了,冬至可能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那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在这样最寒冷的季节里面,它仍然让我们有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这一点是公历所不能带给我们的。

第二,二十四节气当中贯穿的思想,在我们当下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传承久远,波幅非常广,文化形式也很多样,文化内涵很丰富,里面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它遵循着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的法则,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个深刻的理解。就是人是万物之灵,又是自然之子,尊重,我们要尊重这个生命的节奏,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要循时而动,以合时宜。并且要充分利用自然之物来实现自身的圆满。

比如说春天是草木萌动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这个时候就要循时而动,及时播种,不误农时。而且顺应春生的这样一个特点。比如说在《礼记·月令》里面就有,就是不要用母畜来作为祭祀的牺牲,不要砍伐树木,不要捣毁鸟巢,不要杀幼虫,不要杀刚出生的小兽,正在学飞的小鸟,不要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等等。

那么这些就是符合实际的活动,都有利于万物生长,天人和谐。这样一种理念,在我们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今天,应该说具有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第三,二十四节气仍然可以发挥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我们国家目前无疑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城镇化率现在已经达到了58%以上,未来一段时间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城镇化速度。但是中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仍然是在国民经济当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这就使得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各地的民众因地制宜,生产出了很多符合本地特点,具有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节气文化。尤其是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节气谚语,这些都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是说明什么?就是把立冬前后以及立春后犁地分别带来的结果用金银铁来加以表示,这反映出什么呢?反映出不同节气犁地的不同作用,并且清晰地表达了犁地应该在立冬之前这样一个指导性的意见。比如说还有像“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它就是来对比秋分和寒露两个不同季节播种,对麦收带来的不同结果。“麦粒圆溜溜”肯定是好的结果,“麦粒一道沟”就是不好的结果,通过这样一种对比,就让人们选择在秋分的时候种麦子。

这些谚语的作用还是非常强大的,它仍然可以指导日常生活。

在养生方面,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也十分的重要。很多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都是对生活的指导,从穿衣到饮食,到娱乐休闲,可以说无不涉及。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告诉人们衣服的更替。还有像“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像“夏至馄钝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就是夏至的时候要吃馄饨。

这样一些对生活的指导,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现在社会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人们会越来越注重生命安全和健康,另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又日益加快,日益脱离时间时序的节奏,由此也带来了一些身体亚健康的影响,促使人们对一些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二十四节气养生强调人要合着大自然的节拍,根据不同的节气来适时的调整行为,调整我们的饮食和精神。那么对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来讲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第五点,相关的文化和实践活动仍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并且为我们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地球上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当中。城市更多是人类在超越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让人远离了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却常年栖居于非自然的环境当中,这种和自然的疏离,就进一步催生了人们要进一步回归大自然的念头。二十四节气可以让人更好地来感知自然的韵律和气息,从而能够真切的体会到融入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和诗意。

二十四节气在如今还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价值,因为它蕴含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方面。历史上,二十四节气是伴随着王朝历法的颁布,成为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的,它是为全国各地所采用的,而且也是为多民族所共享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各地的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采取了一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创造性的利用,从而形成了很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也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的载体。

比如像马来西亚是地处热带的,其实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按说二十四节气在那个地方是很难行用的,但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却始终保持着冬至祭祖要吃汤圆的习俗。那么对这样一个时间制度的共享,在同一个时间来举行同样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可以说是形成了对中华文明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路径。

再一点,二十四节气现在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意的重要的资源,刚才我们也有谈到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综合载体,拥有很多国家祭典,生产仪式,习俗活动等,这些习俗活动涉及饮食、服饰、信仰、娱乐、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多的谚语歌谣等文艺作品,这些都可以为文化创意来提供材料,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进行文化创意的重要的资源。

融古汇今,继往开来,结合时代的需要和条件,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并且让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传承,也是我们保护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它历久弥新的根本路径。

 

最后我想谈一下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

前面提到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这样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国要承担保护职责的一种信任。另外一方面,入选到人类非遗代表作当中,也会要求国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来积极承担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责任,来促进二十四节气的生机重振。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把农历二十四节气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当中,这个可以说开启了国家层面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之后像2011年、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时间说春”,“三门祭东”,“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等,分别被列入了这个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从2006年就给予了重视。列入到人类非遗之后,它的关注度和保护的力度会更加进一步的增强。

从2016年11月30号列入之后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确是加大了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动员了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基层社区,社会团体,专业机构,个人等等多方行动方在内的保护传承力量,开展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

这里我想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谈一下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我们国家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采取的是三加N保护工作模式,所谓“三”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司的指导之下,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牵头之下,在中国民俗学会的学术支持之下,来带动各个代表性社区,以及社会各界来共同的努力。

那么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近几年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二十四节气列入到联合国代表作项目之后,中国民俗学会就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民俗学会会长就提出来,要根据非遗保护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制度安排上,在民俗学会的二级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组建保护二十四节气的共同行动工作组。同时和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及相关社区一道来积极探索共同努力,切实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渠道,分享保护经验,实现多元化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中国民俗学会的学者和会员就普遍认识到了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当中应有多方面的责任担当。比如说要传承和传播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和意义,要让公众在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当中认识和理解,同时要加强学术研究,重视遗产表述,要确保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准确传播。要高度关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创造力,及其在当下的再创造,积极行动,让申报工作当中制定的二十四节气的保护计划落到实处,要发挥专业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当中应有的咨询服务作用。

第二个就是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构筑多元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比如和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共建了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和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和浙江的三门县人民政府共建了冬至文化研究中心等等。

另外还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培训会。中国民俗学会还积极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包括主办联办和参与各种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的学术会议,来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的社会化进程。

在专业方面加强专业阐释,推出研究成果,在节气的起源发展,文化精神,节气与农业生产,节气与民众生活,节气与养生,节气的海外传播,节气的保护传承,以及具体节气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有研究深度的成果。

 

再一个,开展了田野调查的工作,成立专门机构之外,应地方政府和相关社区的邀请,到二十四节气的集中传承地进行田野考察,实地参与观察节气民俗实践活动,并在现场座谈会期间,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出谋划策。比如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来推广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在各大媒体上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一些中央报刊上发表文章,在中央电视台做一些节目的学术支持,还有像利用互联网和微信等媒体定期来传播二十四节气相关信息,同时开设面向公众的专题讲座,在国家图书馆,农业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图书馆等等这些地方推出节气方面的杰作。这些同样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刚才说纳入到联合国人类非遗当中的有十个代表性社区,他们也采取了多样的保护措施。我们以浙江三门县非遗保护中心为例,这个地方列入到二十四节气当中的项目是“三门祭冬”,这个中心就委托了专家学者来编制《三门祭冬五年保护规划》,在一些村里面举行祭冬的民俗活动,建立了传承基地,还创建省级非遗主题小镇,举办研讨班,还组织三门祭冬的图片展,同时加强数字化的保存工作。

像“石阡说春”,也是纳入到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代表性的社区,他们在2017年6月就举办了首届“石阡说春大赛”,邀请来自全县各乡镇的三十名民间传承人(春官)来进行参赛。可以说不仅提高了春官的说唱能力,而且也提升了社会公众对于石阡说春的关注度。当地还将说春引入到校园当中,对于年轻一代进行培养。

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的成立。2017年5月,杭州市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作为发起单位,联合了浙江衢州,遂昌、三门以及河南登封、内乡等十个有代表性的传承社区,以及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还有安徽省淮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了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发布保护公约,提出保护创意。这些对于推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整体保护,最终在全国逐渐建立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发展体系,应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最后一点我想谈一下,人人都是保护者,人人都是传承人。

二十四节气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是由一个个单体组成的,它既是一个时间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包含着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它比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更加复杂。历史上形成的非常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还在丰富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在不断地发展出新的二十四节气文化。

和很多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的是,二十四节气是传播广泛、流传久远的大众文化遗产,也可以说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因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节气文化的熏陶,并且受惠于二十四节气,可以说对于二十四节气来讲,人人都是传承人,人人都是保护者,人人都应该在保护行动当中来担负责任和义务。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大众的生产生活日用文化,只有让它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的日用,才是实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今天我们在享用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应该继往开来,结合我们的时代需要和条件,来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它能够活态传承,历久弥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304/10359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