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嵎生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
2019年03月29日 10:10
王嵎生 中国前APEC高官、前驻尼日利亚大使、前驻哥伦比亚大使
我1950年就到了外交部,原来我是在杭州浙江大学念中国文学的,后来到了外国语学校(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然后到了外交部。外交官总让人觉得带有神秘色彩,我今天想讲一点我几十年来的体会。
我这一辈子有三个老师对我有重要影响。第一个是我的妈妈,她是给我生命的老师。我父亲去世得很早,我妈妈很不容易。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孔融让梨,讲锄禾日当午,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小时候父母教你的东西,一辈子都忘记不了。我的妈妈不仅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启蒙教育。我的第二个老师是巴金。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小说,比如《憩园》《家》《春》《秋》。那时候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巴金讲的“是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使我拿起笔不停地写下去”,那时候虽然不知道到底怎么写下别人的痛苦,但是这个思想在我青少年时就已经埋下。我的另外一个老师是一位科学家,他搞光学很有造诣,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他就讲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对我启发很大。这三个老师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我想讲的是,我到外国语学校后一直在搞学生会的工作,所以说实话没有好好念书。这个时候我到了外交部,去了以后,国际法、国际关系,什么也不知道,从来也没有学过。但是我就相信一条,有针对性地学习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和知识的不足。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讲,我并不很聪明,但也不笨,那么怎么弥补我的缺陷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学习来弥补,所以我觉得学习非常重要。外交部那时有夜校,我那时候不谈恋爱都要学习,在夜校的两年时间里把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法都学完了。然后我到了朝鲜,做联络员兼翻译。来了电话听不懂,不能总让对方重复,怎么办呢?还是要学,我每天都抱着个收音机,听BBC,听美国之音,到瑞士、瑞典同事的屋子里去跟他们聊天,硬着头皮跟他们讲英文。这样一年下来,我的英文基本上就可以应付日常工作了。
现在想起来,我在大学念了三年半书,虽然英文学得不怎么好,但是我在外国语学校里做了两年的学生会主席,在英语系干了一年学生会主席,还做了一年团支部书记,让我学到了什么东西呢?如何组织各种活动,如何处理人事关系,这些东西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所以我常常强调,勤奋可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学习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学习,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当然,你还要有悟性和追求。没有追求,你为了什么学、学了干什么,这都是个问题。
为什么要有悟性呢?我举个例子。我刚到外交部的时候,到我们科长的办公室去,他桌子的玻璃板下面就压着六个字:形势、政策、点子,这说明他非常在意这六个字。我就琢磨科长为什么把这六个字压在他的玻璃板下,我在实践里不断地琢磨。一直到好多年以后才慢慢明白:我们搞外交的,首先要搞清楚形势,了解中央政策,知道基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出点子,现在叫创新。他这六个字是我一辈子的座右铭,指引我的方向。但是这些东西如果你没有追求、没有悟性,看了以后就过去了,掌握不了精髓。一直到现在,他九十多岁了,我见到他还会说,你那六个字对我影响很大。
再一个,我最喜欢的两句诗,一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另外一句是“更上一层楼”,所以我在工作里面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一种乐观的情绪。另外,工作永远是没有止境的,现在搞得很好,领导可能很满意,甚至表扬你了,但并不意味着就做到了最好,还要更上一层楼。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坚持下来了。
我在尼日利亚做大使的时候,是我任的第一任大使,刚五十岁出头。那时候派我到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每五个非洲人就有一个是尼日利亚人),有一亿多人口,我有点战战兢兢。尼日利亚人的足球队是全世界有名的足球队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举行了一场青少年足球赛,尼日利亚一个小精英足球队到中国来了。打到最后进入了决赛。这个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怎么创造性地工作?我就不是按部就班地做,我感觉这么重要的足球比赛进入决赛了,应该有所表示。如果就等到他们得了冠军后再祝贺一下,我觉得不行。于是我把我的文化处、宣传部门找来开了个会,我讲,他们就是得了亚军也值得我们一贺,你们现在给我准备两个贺电,一个贺电是祝他们得冠军的,一个是祝他们得亚军的。你们明天比赛的时候把无线电开了,看结果怎么样,结果一出来立即把我的电报发出去。
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体委的好多人要赶到北京去看这场球赛,过海关(时间)很紧张,(时间)稍微过一点就得白来一趟,看不上。我就破例地给所有人旅游签证,结果他们刚到球场坐下来比赛就开始了。回来的时候他们对我讲,真是感谢你让我们及时地赶到。后来他们得了冠军了。我们的贺电当天晚上就发出去了,第二天他们国家所有的报纸头条都是中国大使的贺电。这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平凡的小事,我也可以不发贺电,由外交部贺电或者建议外交部发个贺电,按部就班。但是我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独创的做法。但是我觉得在外交上,创新这并不是很容易,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做到的。
这里我还想讲一讲读书的重要性。我现在88岁了,每天早上、下午睡觉起来都要在网络上看文章,重要的文章我都仔细地看,不同的意见的我也看。在看书方面,我很有体会。我总会对新来外交部的同志讲,要多看书,现代社会信息量那么大,有那么多东西,写报告、写文章等都需要我们看大量的书,掌握大量信息。我看书是持续性地,因为我不太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更希望把复杂的问题能简单化。有很多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现在参考。
我在外交部亚洲司待了好多年,我当时就看跟历史有关系的书籍,比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特别是《东周列国志》,我看了三遍。《东周列国志》里面有很多东西,我们现在搞外交谋略可以参考。
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楚国对他非常好,非常关照他。最后晋文公复国了,就是有名的春秋五霸晋文公。晋文公回去复国,临走的时候楚国国王请他吃饭,讲你在我这里的几年我待你不薄,以后如果我们国家遇到困难,你将何以报我?晋文公就讲:“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这就是“退避三舍”。但是晋文公在退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的时候战略性地把楚军包围,彻底消灭。历史上的“退避三舍”“先礼后兵”,我们在外交上用得很多。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329/10391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