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节日评论

“清明节”新解

2019年04月04日 12:5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扫墓祭祀思念先人的恩德。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清明习俗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也积淀了许多陈规陋习。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文明越来越要求人们革除陋习,文明祭祀。要做到文明祭祀,必须与时俱进地赋予“清明节”新的时代内涵。

摄图网_401004790

一、“清”,即清洁环境,环保祭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祭祀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祀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就是整修坟墓、焚烧纸钱、供奉祭品。传统烧纸、焚香、燃鞭祭祀,不仅噪声扰民,污染环境,而且容易引发火灾,与越来越讲求环保、越来越讲求文明的时代精神很不合拍。四月的墓地本是树木绿草青葱,春意盎然,但一些不文明的祭祀方式却使得烟尘乱飞,不但打破了公墓的宁静和谐,而且影响了空气质量,损坏了花草,还带来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2017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共参加灭火救援行动8164起,出动官兵9.2万人次。因此,我们要自觉放弃烧纸、焚香、燃鞭等陈规陋习。要创新祭祀方式,积极移风易俗。大力提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等,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营造一方树木葱郁、花草芳香的美好环境,令先人的魂灵安息九泉。网络祭祀的兴起,标志着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明祭祀方式的诞生。网络纪念馆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了解祖辈的光荣、梦想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亲临现场祭扫,网络祭祀让用户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祀。此外,用户还可在已故亲人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上网追思。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网络祭祀不仅保留了传统祭祀的一些外在形式,比如凭吊、献花等,更发展了祭祀亲人的内涵,用互联网方式记载先人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信息,而且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更能体现出祭祀的本质——追思先人、教育后人,值得大力倡导与推广。

二、“明”,即明史感恩,用心祭奠

慎终追远,尊先敬祖,心祭胜于形祭。无论用哪种方式祭祀,都是要感恩先人,牢记先人的事迹和留给今人的恩德,而不是怕先人报复,或为求得先人护佑,而念经布道,超度亡灵,大搞封建迷信。家史是用以记载家族或家庭发展、变迁、经历和现状的历史。先辈的生活道路通常要比后辈的生活道路艰难,创立、建设一个家庭的艰辛过程对于后辈来说,能起到鼓舞其精神、勉励其奋进的作用。有的家庭可能没有文字书写的家史,但是一定有口口相传的家史;可能无法查考非常久远的家史,但一定有近几代的家史。清明节期间家庭成员齐聚,讲讲家史,既可深刻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又可以追忆先人过去的教诲,重温先人身上良好的家风、美德,有利于晚辈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可以利用清明节这个契机,将口述的家史整理编写为语音版、文字版、图片版的家史。家国难分,家国同情,清明祭祖的同时,我们还要重温国史,纪念先烈。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胸怀真理从容赴死的瞿秋白、弹尽粮绝血战到底的杨靖宇、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竹筠,忠于使命顽强拼搏的李向群……镌入民族丰碑的烈士不胜枚举,他们所处时代不同,但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为共产主义,为社会正义,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弱走向富强、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征程上,每一滴热血都值得礼赞,每一次牺牲都应当铭记,每一位英灵都永垂不朽!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常思感恩,不忘初心,让烈士之志薪火相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清明节期间,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先烈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一下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感受一下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去烈士墓前扫却一方灰尘、擦亮一张照片,埋上一把黄土、献上一束鲜花,吟诵一首诗歌、说出一段心语,鞠上一个深躬,接受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祭祀活动。

三、“节”,即节约财物,俭朴祭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应该体现在清明祭祀活动中。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重孝道,清明节祭祀也是人们表现亲情与孝道的方式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重视孝道”的人清明祭祀的物品档次也不断提升。市民在祭祀时互相攀比,不甘落后,让清明节演变成“烧钱”的闹剧。一些“孝子贤孙”不仅买了五颜六色的纸糊衬衣、彩电、空调、“金山”、“银山”等祭品,甚至还有“海鲜大礼包”、“LV”、“财富套装”、“奔驰”、“别墅”等祭祀用品。不仅如此,就连传统的纸钱也变成了“美元”、“英镑”。让人眼花缭乱,大跌眼镜。要知道,先人们一生辛辛苦苦,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的就是今人的幸福,而不是在祭祀活动中盲目攀比,摆阔显富、讲排场。中国古人讲:“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与其老人过世后“豪华祭祀”,不如趁早孝顺老人,哪怕这种孝顺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句问候、一次闲聊,又或者是子女亲手做的一顿热乎饭。老人需要的是感情的慰藉和现实的陪伴,而不是闭目后一堆看不见的冒烟火的“金钱财宝”,更不是子女出于维护个人面子而上演的“风光祭祀”。因此,我们要传承好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要对老人活着不敬、死后折腾。节俭祭祀,正是对先人良好家风、美德的传承,也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拜祭父母之墓时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说道:“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再来,还要去看他们两位。”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献给双亲的仅仅是鲜花和松枝而已,没有一点铺张浪费。我们应从毛泽东同志祭祀父母的方式上得到些启迪,尽量远离那些祭祀陋习。

文明祭祀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我们从来不排斥那些带给人们心灵寄托的、有价值的民俗,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有些旧俗明显落伍了,甚至成为陋习,这时候就需要新的文化习惯来填补。寄托哀思不应拘泥于形式,我们的祭祀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与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结合起来,这样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平安祭祀从身边做起,文明祭扫从你我开始!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做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祀的带头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委党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404/1039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