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惠琴:《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

2019年04月04日 17:28

 

陈惠琴

陈惠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报告视频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时间就是生命”。今天的时间意识跟生命观是连结在一起的。正经地说,为什么要选这个话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思考呢?因为我发现近代以来,关于文学的研究往往很重视其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对个体人生的意义。于是今天我想通过对《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解读,来同大家探讨一下文学对个体生命到底具有哪些意义。

很多人天天都在说“我没时间”“我太忙了”。说起时间意识,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说得简单一点,时间意识就是人对时间产生的长度和速度方面的意识。这些意识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纯属个人的。此外,不但每个人的时间意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和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时间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去车站等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同学。车站广播列车还有5分钟就要进站了,可是这5分钟给你的感觉远比你印象中的要漫长得多。你甚至会想:怎么回事?是不是报错了?我觉得等了好久了。可是当你或孩子们参加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怎么就剩5分钟了,还有一道题没有做完这样的情况。这时候你又觉得时间过得非常之快。这就是不同境遇对时间的不同感觉。

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挺慢的,怎么四年大学还没有毕业?觉得未来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速度。但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到了60岁的时候,就感觉一年一年真的是太快了,像乘过山车一样。去年春节我生了点病,就没有回老家去看望妈妈,我跟她说:“妈妈,我只好下一个春节去看你了。”妈妈说:“那得等多久啊?360天呢!”我说:“你看,现在转眼就到10月份了,10月份一过就是年底了,年底一过,春节就到了。”这就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时间的不同的感觉。

 

一、传统诗文中传达出的三种对时间的感知模式

下面我们过渡到文学。大家可能要问,时间意识跟文学有什么关系呢?美国的汉学家刘若愚先生曾经在一本著作《中国诗学》里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大部分的中国诗展示出敏锐的时间意识。”我觉得这句话确实点到要害了。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和感触,有古人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这些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主旋律之一。早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出现了“日月其迈”“美人迟暮”等对时间意象的描述。《古诗十九首》和《汉魏诗歌》中亦出现了“人生如寄”“嘉木凋零”等重要的时间意象,比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家注意这个“忽”字,它强调的就是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就流失掉了。

三国时期的阮籍在其所作的五言诗的前两句中写道:“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飞藿”就是飘飞凋零的豆叶,秋风说明当时的季节是秋天。“零落从此始”,从秋天开始花草树木就开始凋零落叶了。由此可见,诗人从季节变化、嘉木凋零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年龄的衰老。那该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有诗云“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希望能够从秋天重新回到夏天,就像我希望能从现在的年龄回到20岁、30岁的时候一样,但是可能吗?不可能。虽然不可能,但这就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的一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仍然无法避免的天真幻想,也是一种时间意识。

时间哀叹和生命悲歌的主题在汉末及魏晋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在其著作《中古文学史》中有一段话令我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文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情感。”他认为这些东西最普遍,因为人人都感受得到,深深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比如同学聚会,有十年聚会、二十年聚会、三十年聚会,明年我和我的同学就该进校40年聚会了。其实我觉得每次聚会都是幻想时间倒流的一种表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每次聚会大家都是回忆大学时期我们怎样怎样,把当年那些糗事全部抖搂出来是最开心的事,大家都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定格在那花一样的年纪。

我的一位硕士导师年纪大了,八十几岁,这次我陪同他从外地赶来北大参加他们入学60周年的聚会。讲着这个话题,想起他们当时的那个场景,我真的深有感触。导师和他的同学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一位将军夫人已经88岁了。共同在大学校园里的,当时彼此之间难免存在一些矛盾,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流逝,从前所有的恩恩怨怨都化解了。大家都抱在一起,因为觉得以后再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有一次我听到他们的谈话,眼泪当时就掉下来了。他们商量说,咱们把举行同学会剩下的钱分掉吧,因为都八十几岁了,可能很难再聚了。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说,不行,还是留着,至少要留下一个念想。在那种情景下,当你听到那些老先生们对时间的感怀,你会切实发现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人最深刻、最内在的一些东西,是能深深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古诗十九首》大部分写的都是人生悲歌,如果整个民族群体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情绪里,势必会出现问题。到了唐宋时期,诗人们的时间意识有了很大的飞跃,从汉魏悲歌中跳将出来,开始从永恒的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形成中来感受时间、考察人生。比如大家耳熟能详且经常使用的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首诗为什么能触动人心?它一方面表达了对韶华易逝的感慨,一方面又表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延续,在两方面的对比中,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向往。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家应该也很熟悉,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短暂易逝,但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久长。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便能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这两样事物的并列使得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在终极意义上消解融化了。  

宋代的苏轼大家就更熟悉了,他在《初秋寄子由》中感叹“百川日月逝”,时间的流逝像河水一样一去不返;“物我相随去”,万物与我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带走。在感叹的同时苏轼也曾想过反抗时间,他最经典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中的最后两句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里不仅仅寄托着他怀念弟弟苏辙的私情,更表明他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愿望。这种反抗时间的美好愿望,也使这首词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与汉魏诗人相较,苏轼有什么不同呢?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什么意思呢?从客观事物变化的一面去观察,天地万物没有哪怕一眨眼的功夫是保持静止停止变化的。“嘀嗒”一声,一秒过去了,我们眨下眼睛,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从客观事物不变的一面去观察,天地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生生不已、无穷无尽,不会消逝的。苏轼从变与不变这两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既看到时间流逝、生命短暂,同时又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价值,他在认识到时间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旷达消解了对生命短暂的恐惧,进而化解了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对时间有限性的超越。

有限和无限的话题有点太沉重了,我给大家讲一个轻松的笑话。我的外孙今年5岁,经常缠着我给他讲文学、讲笑话,有时候实在被他缠得讲不出来,只好把一些成人的笑话捡一捡跟他讲,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听得懂。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笑话就是之前讲给外孙的成人笑话中比较有意思的一则。有一个人想去办一个公司,那就要给公司起个名字。起什么名字呢?他想了想,干脆就叫“能力”公司,听起来很有力度,寓意很有能力。他想好名字以后就到工商行政局去登记了,审查完以后要给他盖章的时候,他接到那张表一看,傻眼了,上面写着“能力有限公司”。他本来的愿望是能力无限,可办出来的公司的证明偏偏是“能力有限”。我外孙当时应该是听懂了,一下子就高兴起来,说这个笑话有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只是我们平常不曾有意识地去觉察。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 —— 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种释然和满足是站在哲理高度上审视生命存在的释然和满足,是《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的释然和满足,也是苏轼的释然和满足。

我前面讲了这么多内容,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老师,我们来听《红楼梦》,怎么包子咬了三口还没有见到馅儿?我之所以要讲这些是想说明什么呢?《红楼梦》为什么能超越经典?因为它有前人的基础,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我们得先把前面的巨人请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从前面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传统诗文中的时间表现代表了中国人时间感觉和时间表达上的三种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

真实可感的艺术唤起了人们丰富的时间意识,比如时间流逝带来的对人生如寄的感伤,因敏感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悲秋情结,以及对过往时间所形成的历史变迁的关照等。   

中国人最喜欢的对过往时间进行关照的方式就是写历史,我们的历史确实也很长。我曾经到美国的耶鲁图书馆去看历史古籍,他们的历史才几百年,最早的古籍就是马克·吐温的一些文学经典。那么一点点儿内容他们就宝贝得不得了,用非常好的柜子收藏起来。日本也是这样,一点点文物就宝贝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太缺乏了。当时我就想,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古籍、文物就太多太多了。正是因为我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特别喜欢关照历史,这其实是中国人丰富的时间意识所带来的一种丰富的艺术感知。时间意识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更是整个中国古代乃至所有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唤起我们的共鸣,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潜藏着时间与生命这个永恒的主题。如果说它是政治小说,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它是家庭小说,它所反映的家庭跟我们现在的也大不一样了;如果说它是爱情小说,当时的爱情跟今天的爱情,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的爱情也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在我看来,它潜藏的最深刻的能够跟我们今天产生共鸣的一点就是时间和生命这个永恒的主题。

 

二、根据三模式林黛玉、贾宝玉的时间意识

现在我们根据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三种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来解读林黛玉、贾宝玉和曹雪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表达。

(一)林黛玉时间意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黛玉的时间感觉,她的时间感觉表明了她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黛玉葬花。黛玉之所以泣残红、哭落花,表面上看是因为空间景物落花唤起了她的同病相怜之感,实际上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由时间意识唤起的对人生如寄的悲哀。这不仅仅是关于她自己的,也是关于人类群体的感受,是时间带给所有人的一种感受。

我们挑《葬花词》中的几句诗来读,大家体会一下。她说“闺中女儿惜春暮”,“春暮”,就是暮春,春天就要过去了。“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是在说年华将逝。“一年三百六十日”,说时间之漫长。“明媚鲜妍能几时”,说青春之短暂。“怜春忽至恼春去”,说时间是一种来去匆匆的东西。“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说时间是一种会带来死亡的东西。这是她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思考。如果从深层时间意识角度去读,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心灵深处悲剧感受的来源不仅仅有身世孤寂凄凉、寄人篱下、爱情难以把握这几种因素。在贾府,宝玉对她很好,贾母对她也很好,她还是能够得到关心和疼爱的。所以这种悲剧感受实际上基于由她的时间意识串联起来的对生命和青春的真切感受,这种感受激发出对生与死的思考。什么思考呢?青春易逝,红颜不再,美好的生命就像春日的鲜花,虽然鲜艳妩媚,但是转眼间就会漫天飘洒,落红满地。这种由时间流逝带来的生命的枯萎和凋零,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黛玉清醒地意识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种清醒使她脆弱的心灵承受了更多的悲哀。就这样,黛玉的眼泪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再从秋流到冬,从冬又流到了春。

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内心深处对时间流逝、季节变化的敏感再一次被表现了出来。她说:“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大家看她这段描述,从一天时间来看,写的是什么时候?黄昏时分。黄昏是在中国文学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一年的时间来看,刚才那段散文文字描绘的是秋雨时分。一年四季中,最能使人感到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就是秋天了,一旦到了秋天,一年也就快过去了。 

大家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岁末季节里的一天的日暮时分,黛玉作的那首《秋窗风雨夕》自然也是一首充满时间感的生命悲歌:“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首诗开篇突出的时间感觉与《葬花词》是相互对应的。怎么个对应法?《葬花词》写的是暮春时节。我们知道春天是美好的,大家都希望它多留一点时间,但是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美好的季节我们都想多留,但留不住。人们无计留春驻,只得留下一种遗憾,怨春归的太快。那么秋季呢?秋天是肃飒、萧瑟的,时间感往往是缓慢的。我们希望它赶快过去,但它偏偏就过得特别慢,因此黛玉在诗里写道:“耿耿秋灯秋夜长”。秋天什么时间最让人觉得漫长?秋夜。这个“秋夜长”是说从日暮到深夜,秋天的夜晚是何其漫长。“已觉秋窗秋不尽”,从初秋到深秋,何时才是尽头?“不知风雨几时休”,这种黄昏日暮风雨不尽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可以说,这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到了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当秋尽冬去,万物苏醒的时候,曾经的伤春曲又再一次在林黛玉的心弦里扣响,所以她写了《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盛开的桃花艳丽如霞,本来是春和美的象征,但是对于具有浓厚悲剧心态和强烈时间意识的林黛玉来说,桃花开也勃焉,凋也忽焉,盛放时虽然灿烂芬芳,凋零时却特别迅速,生命非常短暂。宝玉读过黛玉写的这首诗之后并不称赞。一般不管黛玉写了什么宝玉都会去称赞的,但唯有这首宝玉没有称赞,而是痴痴呆呆,竟要落下泪来。为什么?因为宝玉的心弦也和黛玉一样被“春归尽”“易黄昏”等时间意象所表现的季节变化触动了。

另外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的芳心为什么被惊动了?其实让她惊颤不已的不是空间景物,而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的一种时间意识。当时她听到院子里面的戏子在排演《牡丹亭》,恰恰在她路过高墙外面的时候听到了“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两句话,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愈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她忽又想起前日在古人诗中见过的“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进而回想起方才跟宝玉在桃花树下读《西厢记》时的情景,两人正好又读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内容。仔细忖度,所有这些一时想起凑聚在一处,遂令黛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基于以前对《红楼梦》的研究,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黛玉有着和《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女主人翁一样的反封建礼教倾向。可以说黛玉和这些经典名著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她青春的觉醒和反抗封建礼教意识的萌芽,这是从社会学层面来理解的。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去深入分析一下黛玉的心理活动。很明显,刚才我们读过的一系列内容,诗词也好,曲也好,其中让黛玉不断产生心理联想的实际上都是类似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意象,即时间意象。在黛玉的感知中,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息的流去。李白在诗中也经常会用到流水的时间意象,但与黛玉不同的是他有反抗时间的意识。李白惊呼“容颜若飞电”,怎么人的容貌像飞电一样突然就变了?本来白白嫩嫩的,怎么突然就变成黄脸婆了?“时景如飘风”,时间像风一样飘走了,转眼就不见了。而黛玉没有惊呼,她平静且仔细地忖度“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的理性思考使她明白如花美眷是抵不过似水流年的。

黛玉敏感、爱哭、容易感伤,人们可以说她小家子气,爱撒娇、使小性子、耍小姐脾气,但在我看来,黛玉的这些特征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她的感伤不仅仅是感伤自己的孤独凄凉,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同时也是对人类群体甚至所有生命的一种哲人式的感怀、关照,与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似。大家可能会说,老师,你是有意提高黛玉的形象。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解读,这是我的看法,除去表面现象,黛玉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大关怀,不仅关怀自己,也关怀人类群体。

 

(二)贾宝玉的时间意识

如果用我刚才讲过的时间感觉的三种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来概括,黛玉基本上是顺从时间的,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感觉比较理性、真实、清醒。宝玉就不一样了,宝玉的时间意识比较复杂,时而顺从时间,时而反抗时间,时而又超越时间。

宝玉对时间的流逝有真切感受,他也顺从时间,会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宝玉是很聪明的,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聪明的一个男生,他发现了自然运行规律中的重复和变化,并通过对比察觉到了永恒存在的世界和转瞬即逝的生命这两者间的矛盾,体验到了时间的无情。这也是为什么他和黛玉两个人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当他在山坡上听到黛玉《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的时候,书中形容他“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这个“恸”是什么意思?是极度悲痛。他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对将来的时间和生命进行了一番推想。他是怎么推想的?“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已。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如果黛玉、宝钗等人,她们都不在了,我还会在吗?“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园子到时候也不知道会归谁,这完全是一种哲人式的思考。

虽然不是哲人式的思考,但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想。我在飞机上就经常会这样想,茫茫天空中就我们一架飞机在飞,这时候我就想,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第一次去新加坡讲课的时候我还比较年轻,博士刚毕业,跟我同去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先生,大概像我现在这个年龄。没想到从新加坡回来的时候,机场广播说飞机有故障,要延误半个小时。那位老先生就说:“真倒霉,怎么偏偏碰到飞机有故障。”看到他有点害怕,我安慰他说:“老师,在地面上发现有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现有故障要好吧!”在我安慰他的时候,飞机刚好排除了故障飞到半空。因为从与这位老先生的对话中得到了一些触动,我就开始想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我这一分钟在飞机上,搞不好下一分钟就掉下去了。这么一想,我就不敢跟老师说了,怕他更加害怕。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呢?一般是在远离人群的时候,而宝玉和黛玉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宝玉。这里的“无可寻觅之时”无疑指的是时间流逝带来的人的生命终结和肉体消亡。宝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推求,由眼前的时间想到了将来的时间。将来,黛玉的生命是否能存在,除了黛玉之外,宝钗、香菱等人以及他自己又还是否存在?他的关心、关怀最终甚至由一个又一个人扩展到庭院、鲜花、垂柳等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正因为他关心一切,所以才能想到他们的归属和变化。这完全是一种时间意识的活动。

第58回,宝玉病愈之后去看望黛玉,发现他生病之前看到过的那棵开满鲜花的杏树,杏花全部凋零了,于是又开始了哲理式的推想。他说:“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他是怎么推想的呢?从一棵杏树的杏花落了,他想到邢岫烟准备嫁人了。邢岫烟是谁?她是邢夫人的侄女,因家道中落前来投奔邢夫人,但邢夫人不怎么把她看在眼里。不过邢岫烟这个人非常孤高,按照作品中的描绘,她是一个天资聪慧、安贫乐道的人,因此宝玉对她非常敬重。宝玉本身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现代平等意识,他不会因为你家境贫寒就看不起你,也从来不会看不起丫鬟。宝玉对岫烟有很高的评价,赞她“言行举止,超然如野鹤闲云”,这是作品里的原话。因为岫烟是他的红颜知己之一,想起她就要出嫁,宝玉发出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的感叹。

这里全部是流动的时间意识。“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宝玉想象岫烟生了宝宝,儿女成双;“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好比再过些年,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想到这些宝玉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这里的“呆”在曹雪芹看来是一种哲人式的玄想,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没事找一个地方去发呆。

我经常开玩笑说,据我观察,一些经常发呆的人往往比较聪明。他们发呆的时候其实是在神游八方之表,在思考问题,寻常人不要去打扰,免生麻烦。“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花和鸟都是有生命的,宝玉对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感情,时间意识唤起了他心灵的波澜。

这里的心灵波澜可以分析出三个层次,大家听我仔细道来。

首先说明一下,现在人们对有关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很多东西都尚在争论当中,我没有他们老先生的那种功底,也不是要参加他们的争论,就是想通过细读文本来从中汲取一种生命的营养。细读一下文本,我们可以把上面这段话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由落花的视觉形象到岫烟出嫁的幻觉形象。岫烟还没有出嫁,宝玉就产生了很多的联想,这里面透露出他内心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就是聚散无常。按作品描述,宝玉的性格是“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但是我们知道,人生的聚散却不是以宝玉的意愿为转移的。星转斗移,女大当嫁,如邢岫烟的择婿。邢岫烟的离去是必然的,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一个幻觉形象,也是作者在面对人生聚散无常时所表现出的悲哀。

 

第二层,由“杏树子落枝空”的视觉形象到邢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幻觉形象。这寄托了一种内在的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怀,即青春无常。宝玉的伤春惜花与悲悼青春无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心愿是渴望青春能够永在,女儿不老,这样就可以永远跟她们在大观园里厮守在一起,一直享受着青春的美丽和快乐。但是岁月带去了阳春,飘去了娇花,更使美容变枯槁,最终每个人都逃避不了变成黄脸婆的命运。

今天我脸上长了很多痘,来之前女儿说:“既然有录像,要不你稍微化个妆吧!我给你打打粉吧!”我说:“算了吧,该怎样就怎样。”她说:“你看你年纪那么大了还长青春美丽痘。”我说:“我就权当返老还童吧!”于是我就这么来了。所以说再美丽的容貌最后都会化作枯槁,乌发终会变白。其实这个时候邢岫烟还没有出嫁,但是宝玉已经幻想出她将来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情形。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二个幻觉形象,是对青春无常的感叹。

这里我要说一下,在不太开放的时代,有一些人批评宝玉,说他是个花心大萝卜,见一红爱一红(就是见一个女儿爱一个女儿),见了女儿就高兴,就喜欢,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一种性格体现。在宝玉内心深处存在着的,实质上是对一切青春美丽的东西的珍爱。谁不珍爱青春美丽的东西啊?比如说我不会开车,出门都是先生接送,在路上的时候,我就经常观察从身边走过的男男女女、俊男靓女。北京经常堵车,所以有很多机会可以仔细看。有时候车一停下来,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走过去,就跟我家先生说:“刚才那个女孩子真漂亮!”其实我知道我家先生也看到了,也瞟了一眼,但是我一跟他说:“你看刚才那个漂亮女孩很不错吧,气质真好,真漂亮。”他就会说:“在哪儿?我没有看到。”他只是不好意思说。很多男生在开车经过汽车广告上的美女的时候都会瞄上一眼。以前那一批年纪比较大的男生都喜欢舒淇,我跟我家先生说:“刚才那个汽车广告上有舒淇。”他说:“在哪儿在哪儿?”其实那么大,他经过的时候肯定看到了。所以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珍爱和喜欢青春美丽的东西,我们不能光看表面。从表面上看,宝玉确实有点儿像花心大萝卜,但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花心大萝卜,他的内心深处是对所有青春美好的事物的珍爱。这是第二层。

第三层,由雀儿飞来啼叫的听觉形象到雀儿今见无花而啼哭的幻觉形象。这里想寄予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时间感觉呢?就是时光无常。春来花开,春去花谢,这是自然运动的规律。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跟女儿的对话,我今天讲“时间意识”这个题目,为什么要给自己涂脂抹粉,去抗拒自然的衰老呢?既然我讲了这个话题,就不能太造作了,不涂粉是自然的状态,该看到什么就看到什么,这就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但宝玉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我们说他经常发呆、发痴,他的想法是什么?宝玉说:“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这种想法当然是不现实的,但宝玉主观上就是不愿意接受春天忽来忽走,花忽开忽谢这样的现实,而客观上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内心就不可避免的感伤起来。在伤春怜花人的眼中,雀儿的乱啼也好像是在为花落枝空、时光飞逝而啼哭,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三个幻觉形象。

细读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宝玉的三个幻想都是由时间意识串起来的生命联想。从“病了几天”到“绿叶成荫子满枝”,是说时间变化之快。从杏树的生命变化到邢岫烟的生命变化,从“不过两年”到“再过几日”,到再几年,是说万物的生命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直至衰老死亡。从雀儿曾来过,到今乱啼,再到明年是否记得飞来和杏花相会的想象,是说万物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都是有感觉的。由此可见,宝玉非常清醒的体验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是顺从时间的。

宝玉和黛玉的不同点在哪里?黛玉对季节变化比较敏感,而宝玉清醒的时间意识则更多表现在对生离死别的人生体验上。可以说,生活中每一次生离死别都会引起宝玉心灵的震颤和怆痛。

有几个大家很熟悉的点。

第11回,宝玉听说秦可卿的病可能好不了,便“如万箭钻心,那眼泪不知不觉的就流下来了”。第19回,袭人为规劝宝玉好好读书,称他再不好好读书就要离开他,结果宝玉又是叹息又是流泪。第57回,这一回是最重要的。宝玉听袭人说黛玉要回苏州的时候,又是流泪,又是痴呆,又是狂闹,这是对顿失所爱的一种心灵极痛的表现。第78回,宝玉为晴雯的死写了《芙蓉女儿诔》,用这篇祭文来追溯和悼念晴雯短暂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对被时间毁灭了的美好事物的惋惜和悼念。

特别是当宝玉听说宝钗已经搬出大观园之后,我们看他是一种什么反应?“他听了之后,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埭”指土坝或石坝、堤坝,就是一条种了树的小堤坝。“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这里又出现了代表时间的流水意象。“心下一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他从宝钗搬出大观园这一件事就产生了对整个天地间的联想。“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大观园中的人不久都要散了,这是宝玉最不愿意看到的。

在宝玉的人生中,最让他感到悲伤、痛苦和无奈的就是宴散花谢,即随时间流逝而来的生离死别。宝玉把生离死别看作是天地间无情的事,这说明他不仅是为了怜香惜玉,也不单是为个人家庭的破败而感叹。说这些女儿们走了,我就没有可以怜香惜玉的对象了,护花主人就当不好了,不仅仅是这样。生离死别是众生的痛苦,是一个个体在无穷无尽的自然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面前感到的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宝玉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是站在一种哲理层次上的,表现了他对生命存在的关心、关怀。

我们说宝玉的时间意识是变化的,在这样一种时间感觉的压迫下,他顺从时间,但并不惧怕生活,不会因为想到时间无情就觉得人生没意思了,他同时抱有一些反抗时间的痴想。他认为“女儿”,就是正青春的少女们,清莹灵秀、美丽俊雅,汇精华于一身,集美善于一体,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把他心目中的女儿国上升为自己的理想王国,痴想着大观园里的理想世界永远不会改变,希望大观园里的时间能够凝固成永恒,好让这些美丽的生命永久保持在最灿烂的时刻。因此他没有太悲观,他有理想,想反抗时间。在明知道总有一天所有的悲欢都将离他而去的情况下,他仍然竭力的追寻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值得他活着的人生。他希望人生能够常聚不散,韶华永驻,青春常在。这是天真的幻想,却也是每个普通人都隐藏在心头的一种反抗时间的意识,正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一样。

几乎在所有的大商场里,像西单大厦、双安大厦、燕沙大厦等,第一层一定卖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化妆品。为什么这么多女生都趋之若鹜?为什么那么大的商场要开辟那么重要的一块地方来卖化妆品?其实这就是人们反抗时间的意念的表现。不就是想用它来使自己不老,不那么快形似枯槁吗?包括刚才我说的,我的老师八十几岁了还在聚会,还希望把聚会的钱留存下来,期待下一个五年再次相聚。当然我觉得这个愿望很有可能实现,因为现在的人都比较长寿,像我的老师八十多岁了还能从遥远的外地赶来参加入学60年的同学聚会,我觉得我的老师活100岁没有问题。这些都是反抗时间的表现。

说到底,反抗时间只是一种时间意识的表现,在现实中可能实现吗?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宝玉的美丽梦幻。众女儿的结局走向了他愿望的反面,宝玉体验着女儿们死的死,嫁的嫁,离的离,散的散的无奈和悲哀。他本想把自己当成护花使者,护卫青春和美丽,却更加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无望和徒劳,愈发体验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凄清寂寥。

不仅众女儿的生命像过眼烟云一样转瞬即逝,就连和黛玉之间的深挚感情,也不能被永久的保存。我们知道《红楼梦》的后几十回是续写的,续写的部分当然不能跟前面曹雪芹亲自写的相比,但也是前面内容的一种集腋成裘。如果要严谨地作科学研究,我们必然要将前80回和后面的分开来看,但这里需要将它视为一个整体,人民文学出版社程乙本修订的版本就是120回。

后面写到了黛玉之死。女儿们走的走,散的散,宝玉本以为他跟黛玉两个人之间的深挚感情应该是永恒不变的,因此对黛玉之死,宝玉起初没有太多的醒悟和悲伤。他有个念想,黛玉应该还飘游在空中和天上,但最终结果是怎么样?黛玉的魂魄不曾入梦来。终于宝玉对情也感到幻灭了,从而对时间所带来的一切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终对人生有了自己的选择。按照现在120回作品的结局,从宝玉跟着一僧一道飘然登岸而去开始,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束缚了,他超越了时间。

这么说是不是老师在鼓励大家为了摆脱时间的羁绊都去当和尚、道士呢?不是的。虽然现在有些大学生也有选择去当和尚、道士的。我看过一本书做《空谷幽兰》,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讲的是一个美国学者想到中国来寻找道士。起先他觉得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好,结果他到台湾去没有找到。台湾学者告诉他,你找错地方了,到大陆去吧。后来他就到了终南山,寻访了几百个道士,并统计了山上居士和道士的人数,大概有三四千人。探访过之后,他就写了《空谷幽兰》这本书,写得非常美好。他是用英文写的,后来我们中国人又把它翻译成中文,在终南山修炼的那几千人中不乏大学生及一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但我并不鼓励大家都去。我以前开玩笑说:“北京这么大,我宁愿跑到植物园去看曹雪芹纪念馆,当解说员。我退休了以后可以到那儿去。”结果家人就笑我,你在人世间有那么多的追求,喜欢吃肉,还喜欢吃鱼,你得把冰箱扛去;你又喜欢听音乐,得把音响扛去;你又喜欢外孙,还得把外孙带去,你有那么多东西割舍不了,还是算了吧。确实,我们做不到。所以我讲宝玉最后超越时间,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和尚、道士,最终我们还得回到现实。我们可以在现实中寻找超越时间的一些渠道和途径,这就到了我们想讲的作者曹雪芹。

 

三、曹雪芹的时间意识:借《红楼梦》将美好的过去带入未来

曹雪芹的时间感觉跟宝玉有点相似,有顺从,有反抗,也有超越。但他的超越不同于宝玉的飘然登岸而去,是一种什么超越呢?是一种洞彻一切死生因果之后的豁达,一种红楼隔雨相望冷的沉着,一种往事只待成追忆的关照。下面我带着大家细读第1回作者的自述,通过作者对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的运用来探讨一下曹雪芹的时间意识的表现。大家要注意,诗词经常用意象来表现时间意识,对时间名词和副词运用的比较少,而在叙事文学作品当中就可以用很多时间名词、时间副词。

在这一回当中,曹雪芹侧重从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来表现他对时间的思考及对生命的感受。“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注意这里面的一些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我们可以把这段“作者自云”中的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做个排列。很明显,作者把时光切成了两段,一段是过去,一段是现在。“一番梦幻过去了”“当日”“以往”“半生潦倒”都属于过去时间;“今日”是现在时间。过去怎样呢?过去是“当日所有女子之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是“以往所赖天恩祖德之时日”,即过去的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美好的人们和事物。以往的日子是美好的,现在呢?今日则是“风尘碌碌,一技无成”,是“大无可如何之日”,是美好过去的丧失。在当日和今日的对比中,时光冷漠地流淌过去,这不能不使作者产生一种梦幻之感,所以他说“曾历过一番梦幻”。美国诗人狄金森写过:“假如我从来没有见过光明,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从一开始就承受苦难的人,他能够忍受苦难,然而,如果他曾经见过光明,有过幸福美好的过去,现在美好的过去消失了,这是最令人痛苦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种梦幻之感。

同样是在第一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曹雪芹时间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好了歌》中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陋室空堂”是今天,“笏满床”是当年。“笏”是上朝时拿的记事板,这句话是说现实中的曹家或者小说中的贾府,当年笏板是随处扔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家是一种什么情景。“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都是从前和现在的对比。“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我们曾经有个名人,他的儿子如何如何优秀,好像他教育孩子很有方法,还被电视台请去讲他如何教子有方,结果没过多久他儿子就进去了。“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现在的贪官也是这样。“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段是说什么?昨日和今日,正如何如何转眼就怎样怎样的时间体验使作者不得不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就是努力去发现遗憾和痛苦的原因,为什么昨日拥有的转眼就突然消失了?在思考的同时他又想去寻觅希望,超越时间,想是否能够找出生命的痕迹,让生命留下点什么。所以作者接着说:“我之罪 固不免, 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如今他住的是茅草屋。“瓦灶绳床”,用瓦做灶,用绳子做床,就是吊床,还挺浪漫的。“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这里是自谦的说法。“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大家注意下面这句话:“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让后世的人看到,“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简要给大家解说一下这段话说明的重点内容。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时间是不可逆的,失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悔不当初没有任何益处。时间是无情的,它将带走、泯灭一切,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样超越时间呢?作者执意要编一本书,以使美好的过去及美好的过去中的人们不被时间带走,能够“悦世之目”,让后世的人可以读到。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闺阁故事,更是穿越了时空界限的负载着作者生命的不朽篇章。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有一段话经常被大家引用:“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就是说寿命会尽,荣华富贵也只有人在世的时候能够享有,这二者都有期限,不像文章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所以古代很多文人墨客把自己的经历和生命体验,把自己的理想、思想、情感用文章表达出来,这样即便史官没有将他们载入史册,只要他们写的东西能够流传后世,不需要借助多么高的权势和地位,一样能留下声名。声名的谐音刚好是“生命”,在声名传于后世的同时,他们的生命也能够自传于后世。可以说,曹丕的这种超越时间的意识,使中国古代文人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个超越时间的途径。这个途径能够使生命个体不再执着于日常生活和眼前的功利得失,也不再沉醉于对无常的时间感觉的焦虑当中。时光无常,聚散无常,青春无常,这些无常的纠缠必然会给人带来焦虑,而超越时间的意识使人摆脱了焦虑。

超越时间的意识使曹雪芹超出了过去时间的局限和对现在时间的悲叹,化解了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乃至未来时间之间的对立,把过去和现在一起通过他的笔,通过他的著作带入未来。我写过一本书叫《追忆红楼》,记述了我在写《红楼梦》论文过程中的点滴追忆。我讲《红楼梦》跟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其实都是对过去时间的追忆,就像西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这种追忆能够把美好的过去重新带入现在的体验,而现在的体验又将在未来“悦世之目”,在这种心态下,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摆脱了痛苦和焦虑,获得了快乐和满足,飞升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即曹雪芹所说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文学经典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更是作家将性灵情致传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生命活动。最后我们要归结一下,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有时间意识。当然,可能搞动物学的人会说,动物也有时间意识,只不过它们传达不出来,我们不知道。但是人明确地知道吾生有涯,明白自己有生必有死,因此人才会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生命不可重复的价值,才决心从庸庸碌碌的世俗沉浮中抽身出来进行自我筹划和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己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所以我想我们不能从消极的方面去解读黛玉、宝玉和曹雪芹的时间意识。他们对时间的感怀标志着他们对生命的自觉和珍爱。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和珍爱,他们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红尘之悲洒辛酸之泪了。他们可以直接去当和尚、道士,没必要整天哭。黛玉的眼泪,宝玉的眼泪,还有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皆是因为对生命有一种执着和感怀,如果没有对生命的自觉和珍爱,他们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着于现实人生。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很深挚的,宝玉动不动就说“我当和尚去”,我觉得这其实是他对现世的深情,或者说是他执着于现世之情的一种娇嗔。饱含着对生命的自觉和珍爱,曹雪芹深爱着他笔下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儿们。从作者及作品中这两个主要形象的时间意识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生命启示呢?就是在感念于死的同时,要执着于生。他们每个人都看到了生命的终点,黛玉看到了,宝玉看到了,曹雪芹也看到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我经常想,如果贪官们读了《好了歌》,会不会有所醒悟?也许贪官本性不坏,没有那么贪,但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很难保持住本心。读透《好了歌》的人,或许更加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官。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搞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的学者们通常都比较长寿,比如白寿彝先生、钟敬文先生、启功先生,都是八十几岁,九十几岁,为什么?就是因为古代经典里的生命精神让他们能够超越很多东西,活得更加超然,在看到生命终点的情况下,依然能一步一个脚印好好走到生命的终点。

有了超越时间的意识,有限的生命时间就具有了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乔布斯走了,苹果留下了。当你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有了这样一种念头,那么我们在文学作品当中读到的,刚才讲到的先秦以来的这些诗人和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浓重的时间意识就具有了恒久的艺术魅力。  

开头我们说了,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往往存在着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而忽略了其对个体人生的意义的问题,那么文学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对个体人生的意义有哪些呢?我想到了三个方面。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以文学为媒介的记录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西方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而我们的古人说“文在即人在”,文学创作使作者生命的延续变得非常具体。比如我们每年都要讲到曹雪芹,红学会会组织很多活动,这些都使作家的性命情致传于天地之间,乃至不朽。我想曹雪芹如果泉下有知的话,肯定会非常欣慰。

从作品角度来说,我们要注意文学形象是可以载道言志的。诗言志,文以载道,但是要注意,它不仅是一种载体,同时也是和我们一样生活在时间支流当中的生命,因此它有种感发生命的力量。孔子说过,文学的作用就是“兴”“观”“群”“怨”。什么意思?“兴”就是抒发感情,感发生命;“观”就是要了解、观察社会;“群”就是以文会友,要能够与人交流;“怨”就是要表达诉求,抒发不平,不平则鸣、发奋著书。我们以前往往比较重视观、群、怨,对兴注意的不太够。抒发情感,感发生命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样,文学经典的灵魂可以去撼动另一个灵魂,乃至更多的灵魂。从作品的角度我们要注意,文学形象所承载的东西,不仅仅是载道和言志。

从文学传播者的角度来看,我所传达的就是我体悟到的文学经典中生生不已的感发力量。什么是感发力量?就是对宇宙和人生应当抱有一种关心。我们刚才说黛玉不仅为自己无父无母而悲伤,更关心整个人类群体。宝玉关心天地间所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生命及事物,花、草、柳、鸟,甚至庭院。对宇宙及人生的关心,对天地、草木、鸟兽的关怀,对人世聚散离合的同情,这些感情会开阔我们的视界和胸襟,使我们不再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这就是文学对个体生命的基本意义。

退一步说,也许我们没有那么高的理想,并不打算去追求什么不朽,但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至少还会有一个固执的念头,就是希望这辈子没有白活。如何确证这一点?如何证明你没有白活?可以用你的文章,用你的创造,用你的情感,用你的精神向别人证明,同时也向自己证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意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9/0404/1039763.shtml